匠心筑梦

ZPBGWX 003


楔子:“中国工人——了不起!”

2002年,粤北山区迎来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高寒山区气温降至0℃以下,部分路面结冰,异常寒冷。京珠高速公路开始修建,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承担了广东境内某标段的系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金牌工人”窦铁成被点将前去增援,带领电力安装试验班对工地遇到的难点进行攻关处理。

北京至珠海的高速公路是贯通我国大江南北的主动脉。这条高速公路全线设计标准起点高、技术新、难度大,跨越祖国南北疆土,地质较为复杂,被国际上称为“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山区高速公路”项目。项目要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配套的设备60%以上都是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进口的。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承担了广东境内某标段的收费、照明、通信、监控等五大系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接到任务后,窦铁成日夜兼程,带领大家进驻没门没窗、水泥地面尚未铺好的变电所。寒风凄凄,阴冷潮湿。工程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法国某公司的产品。面对这些国外设备,窦铁成只能通过翻译过来的资料边学边干。为了尽快弄懂这些法国运来的设备,他们躬身在山沟里的变电所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新建的变电所条件非常简陋,什么生活设施都没有。大家白天在工地上干活,中午就着寒霜吃方便面,晚上挤在一起研究设备说明书,很快便完成了安装任务。

然而,就在进行交工送电前的空载实验时,意外发生了:一台升压变压器上侧的开关不断跳闸。

在场的人员不知所措,目光全都投向窦铁成。

窦铁成冷静地翻开图纸,对每一个节点详细地测电阻值、测电流、测绝缘,可故障还是排除不了。业主埋怨他们安装技术有问题。一时,整个施工工地上的人心里都不是滋味。此刻,窦铁成的心里也在翻江倒海:自己负责过那么多工程,施工中还没有出现过安装质量问题。然而这是国外进口设备,许多图纸都是外文,难道真的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当场表示:“请业主放心,如果是我们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切责任由我们承担!”窦铁成将工友和徒弟们召集到一起,强调:“我们电力公司在承揽安装工程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且安装的是国外进口设备。从现在起,我们全力以赴,查找安装的每一个工序是否做得标准,放线、接线,包括各个螺栓垫片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做到百分之百到位。”经过一番严格检查,窦铁成发现一切安装程序都达到施工标准要求,只剩下总控空气开关这最后一关的检查了。面对这个法国设计的巨型开关,窦铁成反复观察。是否问题就出在这里呢?他心里没有把握,因为他们只有按照图纸安装的责任,不可能怀疑设备设计有问题。他再次检查安装工序,确定百分之百达到设备安装设计要求。这样以来,只能怀疑产品设备设计数值有问题了。这些设备是业主与法国某公司签约的,在没有经过法国制造公司同意之前,是不能拆装检查这个空气开关总成的。

窦铁成将这个情况向公司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并向业主提出与设备供应方——法国有关产品供货公司联系,让他们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处理问题。公司领导认为事关重大,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把安装的技术标准做到位,有关数据要百分之百准确,不能有半点差错。因为一旦把这个信息发送出去,不但是我们公司与业主、与法国设备产品供货公司打官司,还涉及到中国与法国技术上的声誉啊!”窦铁成很肯定地做出法国供货方在设计数据上有问题的判断。公司要求业主向法国某公司发出了产品定值有差错的电子邮件,要求厂方派技术人员来施工现场核实。厂方很快回复:“我们的产品很精密。有问题?不可能!一定是你们施工队安装的不标准。”业主把邮件复转给窦铁成团队,要他们再作进一步核实。窦铁成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不是法国设备设计方面的问题,我愿承担专家往返机票及相关一切费用!”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中方几次督促下,对方不得不派设计工程师前来施工现场查看。

法国设备专家来到现场,带着傲慢的姿态听完翻译介绍,非常自信地表示他们的产品绝不会有问题,应该是安装方面存在漏洞。窦铁成让翻译转达要与法国专家交流的意愿,法国专家问翻译:“他是干什么的?”翻译回答:“是中铁局的一名工人。”法国专家不屑一顾地说:“他有什么资格和我交谈?叫你们的工程师来吧。”窦铁成听后笑着对翻译说:“你给他讲,中国工人也能和他探讨他们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用事实说话,用数据验证。”通过翻译,窦铁成把几天来测算的各种数据,空气开关有关部件的电流量,电流衰减速度的数值以及发现的疑点,一一说给法国专家,明确表示厂方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请厂方打开开关调整有关数值,使开关在规范的运动下正常工作。法国专家在认真听取窦铁成有关数据和理论分析后,脸上的表情渐渐转变。专家拿着窦铁成测算的数据反复核实和分析,不得不承认空气开关的设计数值上有疑点,同意让中方打开开关做时间数值的调试。

现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围成了直径十米大的一个圈子,包括专家在内的几十双眼睛盯着窦铁成和他的徒弟们。窦铁成头戴褪色的安全帽,身穿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黑瘦的脸颊上挂着眼镜。他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经过一段时间的拆卸,空气开关经过调试和总装进入到分离式接线环节,马上就要合闸了。大家明白,如果在调整后空气开关再跳闸,证明人家法国生产设备没有问题,那就把人丢大了!这不但丢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的人,而且丢的是中国铁路工人的人啊!

时间在一瞬间似乎凝固了。大家屏声静气,期待着窦铁成合闸的那一刻。

在大家热切的注视下,窦铁成用力将调整后组装的空气开关合闸,控制电屛柜上的指示灯瞬间星光闪烁,在场的所有人欢呼雀跃。法国专家拉着窦铁成,竖着大拇指连声说道:“GOOD!GOOD!”接着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中国工人——了不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金牌工人”是如何炼成的?

1956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7周年的日子,窦铁成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却并没有让知识在窦铁成身上得到太多的延续。那个年代,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自幼聪颖好学的窦铁成,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就插队到了农村。

1972年,窦铁成初中毕业回到渭北老家务农,再苦再累,当医生的父亲送给他“开卷有益”的话却始终记着。在农村的那些年,窦铁成见什么都学,除了铡草外,所有的农活都会做。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在那时的农村,窦铁成却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自幼喜欢读书,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处借书学习,了解电器原理知识,东家灯不亮了,西家电线断了,他都主动跑过去帮忙,渐渐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安灯接线维修电器的能人。那时的窦铁成或许并没有想到,今后自己将与电结下不解之缘,成为“电工”行业的翘楚。

窦铁成在学习上从小好强,记得初中时有回考试,其他功课都在90分以上,语文考了86分,他回家后竟哭了一鼻子。  

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对城镇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城镇待业青年就业安置,窦铁成和弟弟窦铁宝都在范围之内。中铁一局向社会招工,兄弟俩同时报名参加考试,结果都被录取了。这时,难题来了:根据政策,他俩只能有一个人走。窦铁成让弟弟走,弟弟则让他走。兄弟俩互相推让的时候,母亲做了主。母亲说小的还有机会,让大的先去吧。那时候,窦铁成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女儿。告别家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上班,妻子很担心他是否能够适应,万一干上几天不行被辞退怎么办?那就把人丢大了。窦铁成告诫妻子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再说他在农村这些年练就的爬杆架线的本领,电力工人嘛,就是和电打交道,这个工作能应付。

然而参加工作之后窦铁成才知道,自己在农村学会的那些东西都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电力专业知识自己一窍不通。当他被派到唐山一个工程工地时愣住了:高高耸立的电力铁塔、密如蛛网的电力导线、构架林立的变电设施,令人眼花缭乱,别说上去摆弄,看着腿都发软呢。

中铁一局是个流动分散的企业,驻地远离城市,篱笆为院,帐篷为房。窦铁成记得上班的第一天晚上,一场瓢泼大雨下来,水倒灌进了他的帐篷,鞋和脸盆都漂在了水面上。在农村受过苦的他没觉得这就是苦,每天的工作便是架线、立杆、挖沟、埋电缆,一些人发牢骚,觉得比在农村干活还累,有些人甚至甩手不干了。窦铁成没有退缩,他觉得能参加工作便是荣幸,何况干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好好珍惜才行。

上班不久,窦铁成就发现,那些技术不高,干不好活的人总是被人瞧不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个让人看得起的工人。然而因为新来乍到,有的老职工在操作设备时,一到关键时候就把他支开,不让看。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没知识,没技术,就会被人瞧不起。”面对窘境,窦铁成下定决心一切从头开始学习。文化程度低,那就干中学,学中干。那时他和老工长住一个宿舍,这给他提供了看图纸学技术的便利条件。除了看技术书,工作中,窦铁成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细心捉摸,每天下班,总爱画画算算。

要学的东西太多,常常是头天所学的第二天又忘了。窦铁成采用“笨”办法,白天学,晚上记,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施工和技术要点,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想到,这个行为成了他受用一生的习惯。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他已记下了9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200余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学到后来,窦铁成闭上眼睛,电力原理、电路流程像放电影似的从脑中闪过。慢慢的,他心中渐渐有了底,这些笔记也在许多施工中派上了大用场。窦铁成活干得既快又好,很快在数百名员工中脱颖而出。

1980年7月,窦铁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铁一局电力技术培训班。同班同学都是各单位的佼佼者,也有直接推荐来的工长。当时,他感觉压力很大。“笨鸟先飞”。抱着这个死理儿,窦铁成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星期天,其他学员或探亲访友,或聚会玩耍,他依然把自己关在教室里苦读。在此期间,除了春节之外,窦铁成没回过一次家,哪怕是农忙时间。他给在乡下务农并带着孩子的妻子写信说:“我不回去了,我要抓紧每一天时间多学习。”凭着这股钻劲,7个多月的培训结业时,窦铁成拿到了全班电力考试的最高分。就这样,窦铁成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从一个乡下后生变成一个熟练的电力工人。

一位哲人说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窦铁成上班后,师傅给他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年轻人,想发财想得发疯。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里有位白发老人,若有缘与他相见,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于是,那位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到深山去。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老人。他求老人给他好运。老人告诉他说:“每天清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海边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的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找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愿的东西就可以实现了!”

每天清晨,那个年轻人便在海滩上捡石头,发觉不温暖又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个年轻人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发觉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年轻人大哭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刚才他习惯性地扔出去的那块石头,是温暖的……

师傅说,当机遇到来时,如果你没有提前为机会做好准备,就会和这位年轻人一样将它习惯性地丢掉,与它失之交臂。生活中不是机遇少,只是我们对机遇视而不见。

不久,属于窦铁成的机会终于来了。(北)京山(海关)压煤改线上施工,窦铁成第一次接触电力技术工作。巧在窦铁成和工长住一个工棚。工长见这个小伙子好学,又有理论,就试着问:“你能不能干技术活?”窦铁成自信道:“让我先试试看!”工长见窦铁成这般自信,就把一个小变电所的安装工作交给了他。

凭什么?有些老工人为此发牢骚,还有几个老工人专门找工长闹情绪。

不知不觉中,窦铁成与两个工友照着图纸施工,半个月后就完工了,活干得又快又好,得到工长的高度认可。之后,窦铁成又去给其他小组打了一次增援。

后来,他很感激那位工长,给了他施展技术的平台,让他一个小后生露了一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3年,在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所施工时,因为工班没有技术员,老工长先给窦铁成一张图纸,说:“你去试试,考考你,看你这‘钻头’有多硬——看图纸,走出电路二次原理图。”窦铁成看完图后,利索地将各类电路怎么走说得头头是道。工长听后心服口服,放心地说:“好好干,把好技术关。”

初担重任,可不能丢人,得拿出硬功夫!窦铁成白天干活,晚上把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室里,对照专业书籍,一张张图纸、一条条线路、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细细研究设备如何安装,设备如何安装、电缆怎么走。后来他回忆说:“我把7套加起来一寸半厚的各类不同技术图纸齐齐地画了一遍。”4个多月,工程通过了验收,窦铁成这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整个工程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4个多月的艰辛换来的荣誉,坚定了窦铁成做一个有知识的好工人的信念。他一头扎进电力专业的知识海洋里,尤其是电子技术、继电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他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消化。先后购买了《高等数学》、《电工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钣金工艺》、《钳工技术》、《机械制图》等大量书籍。窦铁成工作以来,微薄的收入除了寄回养家,全被他用来买书了。那段时间,他先后花费上万元买了三大箱子专业书,他把这些书当作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工地搬迁到哪儿,书就跟着搬到哪儿。那些年他很少回家,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无暇顾及,两个孩子出生都没有回去。工友们打趣说:“老窦把书搁眼前,把老婆撂一边。”

在同事的眼里,窦铁成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书呆子”——除了干活,绝大部分时间手不释卷,甚至在施工完毕转移地点时,他在火车上看,在汽车站候车时也看,有一次休完假回单位在临潼站等火车,看书竟错过了上车的时间。难得回到家里,人家串门谈家常,他把自己圈在家里继续看书,以至有朋友较真的说:“你是回家来探亲呢还是来学习啊?”

窦铁成的一位领导说:“他看书能笑出声来。”

这个书,不是小说,而是电力书。许多人感到奇怪,电,是个多么抽象的东西。电力学,是门多枯燥的学科,窦铁成怎么能乐在其中呢?

的确,电,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摸不着头脑、支离破碎的世界。但对窦铁成来说,电,是一个绚丽的、完整的、“看得见”的真实世界。他说:“我这个专业就跟福尔摩斯探案似的,要靠推理。像继电保护,一级、一级按逻辑顺序排列,你设计它的时候要遵循逻辑关系。声信号、光信号的设计也是这样。我们找故障原因的过程也是推理。”换句话说,每当窦铁成运用推理,成功地找到了故障的症结,他就立刻享受到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快感。点倒第一块,哗地所有的骨牌全都按既定的顺序倒下,形成可爱的图案。

一提起电,窦铁成就会眉飞色舞:“电力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对500千伏超高压送电感到力不从心时,700千伏超高压送电已经在我国应用了。现在,人们又在研究1000千伏超高压送电。

“在试验室里,科学家正在研究用微波运送电力。微波功率非常小,不会干扰人身。我相信二、三十年内就能实现。到那时,地面的铁塔、电杆就都没了!

“我们修建铁路,最早跑煤水火车,内燃机车、然后是电气化机车,现在正在兴建磁悬浮列车。这个变化多么惊人!

“我曾经有一个幻想,用噪音发电带动路口的红绿灯。这在理论上完全行得通。声音和电、光可以互相转换。但我没这个能力,把它变成现实……科技太神奇了,所以,我迷恋它!”

窦铁成读书学习已经进入到一个境界。于别人,读书是苦,学习是累;于他,读书是快乐,学习是享受!就像他自己感悟到的:“日积月累的学习,使人的思维和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1991年,在京山压煤改线唐北车站施工,窦铁成开始接触调压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当时,他对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笨鸟先飞,晚上一回宿舍,窦铁成就翻阅相关参考书籍进行补课。有一天晚上,他叫来徒弟一块分析研究,最后,徒弟困得直打哈欠,他只能自己研究了,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弄清了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那一刻,他非常激动,竟不由自主地大喊了一声。已入睡的工友被惊醒了,埋怨道:“你是不是犯了神经病!”

窦铁成的工作笔记和书藉整整装了四大箱。那些笔记本有的因年代久远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无一例外的极其工整,上面记录着关于数字、绘图等技术问题,以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间或还有他的一些心情日记。这是他工作40余年来的“履历”,也是他自学成才的丰厚“证据”。

工友们都知道,窦铁成随身不离“三件宝”:工具包、笔记本、数码相机。每天工作之余,他都要将技术要点和其他工作记录在笔记本上,便于分析总结。详细的纪录,成为重要的原始数据资料。窦铁成的高徒、大学生赵亚平有一次和师傅干完了一段工程,事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已把工程的有关细节忘了。恰巧,有关部门要他写该段工程的技术总结,可一些数据他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只好问师傅。果然,还是窦师傅的笔记帮了他的忙。

现在,窦铁成的徒弟、工友们深受他的感染,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和他一样的好习惯,不管在哪里施工,都随身带个小本记工作笔记。

窦铁成说:“学习没有终点,做一个有知识、技能强的好工人也没有终点。”1999年,单位财务部门配备上了办公电脑,一下引起了窦铁成的好奇。他请求财务人员说:“你把钥匙给我,晚上我给你看守办公室,我要学电脑,一举两得。”就这样,已经四十多岁的窦铁成每晚钻到财务室里,从辨认一个个字母,掌握一个个功能开始,练打字、写总结,钻研CAD制图软件。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磨砺,终于使窦铁成练就了直接用电脑设计绘制各种电力技术图纸,成为中铁一局电力专业工人中掌握电脑绘制开关站图纸的第一人。

不断的学习使窦铁成一直走在新技术的前沿。从电磁保护到晶体管保护,从微机连锁保护到四电集成保护,我国电力变配电所经历的几次升级换代,窦铁成都精通在手,了然于胸,未曾有丝毫落伍,始终是企业掌控运用新技术的引领者,被誉为中铁一局的“电力专家”。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窦铁成被习总书记称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金牌工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08年4月25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做过一期《金牌工人——窦铁成》的节目。主持人董倩问道:“窦师傅,看你的履历,你的学历也不是很高,为什么能做到别人对你的敬重?而且还有人把你叫做´金牌工人',我们只听说过有金领、白领、蓝领,但是我第一次听说有´金牌工人',你怎么理解´金牌'这两个字?”窦铁成坦然答道:“我觉得对我冠以´金牌工人'这个名词并不确切。”董倩问为什么?窦铁成说我觉得我还不是金。董倩说那你告诉我什么是´金牌工人'?你理解的´金牌工人'是什么样?窦铁成说:“我觉得在技术领域和学习科学技术这方面永远也不会达到金的。”董倩问:“´金牌工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人?”窦铁成说:“´金牌工人'应该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工人,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工人,我是这样理解的。”董倩说:“你觉得你还不够格吗?”窦铁成说:“不是说我不够格,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顶峰。”董倩问:“什么是顶峰?存在顶峰吗?”窦铁成回答道:“不存在顶峰,我认为技术领域永远没有止境。静下来的时候我常想:像我这种情况太多了,这么多的一线工人,他们都很优秀。我想我这个´金牌工人'只是人们所说的众星捧月。”董倩问:“为什么是众星捧月?为什么会把你捧出来?”窦铁成说:“这个事情我也分析了,我只是离人们的视线比较近一点。月亮在宇宙中并不是很大的一个星球,它还要借助太阳的光,夜空中的许多星星都比它大。月亮之所以那么明亮,是因为离我们太近了。”

多么朴实谦逊,悃愊无华啊。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兢兢业业,潜心所从事的事业,一丝不苟,才能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长为出色人才。

“学有所用,其乐无穷。”这是窦铁成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他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没有窦师傅不学的东西,很多国外设备图解都是英文的,为了搞懂弄通,他不顾自己没有任何英语基础,开始自学英文,研究国外设备图纸。”对于窦铁成,同事们打心眼里佩服。有一次,窦铁成在四川施工,为了研究一个新仪器,他打电话问上大学的女儿相关英文单词。女儿对他说,你身边那么多大学生和年轻人,干嘛还非得自己干呢?他说也不为什么,看着这么好的设备,就忍不住想上手啊。后来,窦铁成成了单位上第一个掌握那台仪器的人,让身边的一些大学生叹为观止。

“老窦是技术‘大拿’,有绝活”。在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窦铁成“名头”不小。多年不间断的学习,让窦铁成成了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 “120”——有技术难题,大家只要拨打窦铁成的手机号码,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他不需要去现场,只要听人讲解大概情况,就能很快找出“症结”所在。

1988年,西安到安康的铁路建设正忙,窦铁成所在的铁一局电务处秦岭电管队负责为国内第一长的秦岭隧道施工供电。

一天,电闪雷鸣,大雨磅礴,电管队在秦岭山上的四个变电所接连跳闸,电全断了,可值班人员却怎么也找不到故障点,急得团团转。无奈,他们便电话求助远在几十公里外在西安工作的窦铁成。

当时西安也突然停电,窦铁成正在办公点办公,他点着蜡烛,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图纸,胸有成竹的通过电话指挥现场值班人员排除了故障。

“神了!”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这样评价。

窦铁成事后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四个变电所,有三个我都干过,情况很熟,图纸全在我脑子里装着呢。”

2008年3月8日,达成线金堂变电所提速改造工程施工快完的时候,公司总经理和民锁陪同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到现场检查工作。现场员工都佩戴着“技术员”、“电力工”的胸牌,只有窦铁成带着“技术顾问”的胸牌。

领导与员工挨个握手,和民锁握到窦铁成,看这个老工人胸前佩戴着与众不同的牌子,就好奇地问,是不是正式工?收入怎样?有没有上岗证?

窦铁成挺直了腰板回答说:“我有四个证:安全监察证、电力工操作证、技师证、国家技术监督局发的试验员证。”听了回答,和民锁高兴地直拍窦铁成的肩膀,连声道:“不错!不错!”

2008年4月14日,内蒙古境内东乌铁路棋盘井配电所突然跳闸断电,窦铁成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就从5000多条线路中找到了出现问题的那条线路,从而及时恢复了电力通讯,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行。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到家,要做到极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窦铁成经常对徒弟这样说。


二、匠心筑梦——在平凡中做到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匠心精神,既是焕发着职业自信一种坚守,更是在包容并蓄中,敏锐探查环境变化,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不断赋予手中的产品新的时代特征和崭新技术。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淀。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庄子》中便记载了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庖丁将宰牛做到了极致,同时也对自己的手艺怀有一种绝对的自尊和自信,这便是一种早期的“工匠精神”。

1997年,中国最长的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供电施工开始了,某家单位承包了供电任务。电务公司从下属单位抽调了三十来个人组成了电管队,作为施工队来给人家“打工”,具体负责隧道施工的供电和线路维护。

西康铁路电力建设任务下达时,点没建,图纸先到了。负责施工的窦铁成连续几天在办公室,不分昼夜地研究图纸。有一天傍晚,他看图入神了,竟忘了办公室桌上插着电源的电热杯水已熬干了。别人上厕所路过他工作的办公室,闻到一股焦糊味,就试着敲门。他回过神来,发现桌子已被烤出了一个黑窝窝。

电管队当时非常困难,当年外欠款40万元,员工收入低,制度不健全,人心涣散。

针对以上现状,领导让窦铁成负责订立一套制度并进行考核。

窦铁成先从整章建制入手,出台了《综合考核办法》,内容囊括设备的运行、维修、安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连卫生等项目也纳入了其中。这项制度出台后,他逐项严加落实。

然而制度开始运行的时候并不顺利。

刚开始,员工们以为这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并未放在心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考核中,窦铁成将每个变电所看得很细,所内的电缆沟,都看了一遍,看是否有烟头、垃圾等可燃物落入。对容易出现隐患的设备上的小螺丝,他一个一个上一遍。

制度规定,考试成绩公布后不及格的要补考,再不及格者停发当月奖金。尽管奖金的数额不是很大,但个别考试不及格的员工还是急了,纷纷找到窦铁成求情。

有位员工补考后还是不及格,得了58分,按制度要扣发当月奖金。这位员工请来窦铁成的熟人——机关部门的领导前来说情,窦铁成都一一回绝了。他说这关乎制度,制度定了,就要执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的技术和业务都稳步提高了,学技术的风气日渐浓厚,每一次,人人几乎都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制度出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窦铁成负责考核的工作未变过。他即使再忙,月月考核从未拉下,落实制度不含糊。每一项内容经检查打分后,由各工点负责人签字认可,在队里上会通报之后,财务严格按照每个人的得分情况计算奖金。

时间长了,严格考核,大家的自觉性渐渐提高。现在,制度管理的理念,已经在窦铁成所在的单位里深入人心。

有一次,窦铁成到青岔变电所例行春检,在地沟里发现了一条施工时留下的草绳。按规定,地沟里不允许遗留杂物。

年轻的所长是窦铁成的徒弟,马上向师傅承认错误,希望他能看在师徒情分上对他们网开一面。窦铁成正色道:“你们其他方面做得不错,但地沟里有杂物就违犯了规定。你是我徒弟,执行制度要从你开始。我只能得罪你了!”为一条草绳,每个人被扣了好几百元,扣得大家实在心疼。要知道,那时候工资都不高。但从草绳的事出了以后,这个所每个人都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把工作的每个细节做到了位,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偏差。

“标准”是窦铁成一直坚持的,因为坚持,“窦铁成标准”使他参与的很多工程获得了“免检”的待遇。1996年,窦铁成参加京九铁路施工建设,淮滨变电所是他在京九线上的第二个变配电所,工程监理方验收时,得知是窦铁成带人干的,当下表示“免检”,让他们直接送电。

1999年6月,窦铁成出差到陕北一家单位去排除故障。几天后回到单位,按照常规查看值班的记录,在记录上,记录着(西康铁路)秦岭青岔变电所曾出过断电故障,虽已排除,但他还是想把原因查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故障。

青岔变电所负责给秦岭隧道施工的大型机械供电。窦铁成先看了线路维修记录,第二天,他来到山上,查看故障现场,发现隔离开关刀口有金属融化的痕迹。从技术角度判断分析,他得出故障发生的原因,是违章操作造成 ,应该定为责任事故。

TBM是国内筑路企业引进的第一台现代化隧道施工大型设备,保证隧道施工用电,责任重大。这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后果,但是为了让那位员工吸取教训,窦铁成通过做思想工作,那位员工承认了是自己的错。

众所周知,电力工程是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道工序,往往在偏僻荒凉的野外,吃住行都不方便,经常还得抢工期,属于高危行业,特别需要吃苦耐劳精神。东乌铁路第四项目部负责人魏宁彬回忆和窦铁成的第一次合作时的情景时,往事历历在目。1993年,在丰准线施工,窦铁成是班组长、魏宁彬是技术员。为了完成窑沟一号和二号隧道的照明工程,窦铁成钻进隧道后就没有出去。原来他嫌驻地到工地相距40分钟的路程太远,不利于抢工期,就把工具和生活用品搬到隧道里,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露头,他们就进了隧道,晚上天黑了才出来。在隧道里,每天他们都是在石缝里接渗出来的水泡方便面吃。“就把饭盒放在铁轨上,然后跪到砧木上,爬到道砟上。因为吃饭的时候中间没有停的环节,饭盒也不洗,往那儿一扔跟着就去干活。几个人轮换着,循环着,你吃着,我上去打眼儿。实在太累了,在避车洞里把设备包装板摞起来当床打个盹儿。”窦铁成说。40多天时间实现顺利完工后,窦铁成走出隧道,原本黝黑的脸色竟然变得灰白。

常年在外施工,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窦铁成说精伊霍铁路施工,冬天他们在山上施工,吃水要去山下的河里砸冰,拿回来后在锅里消开再用,十分辛苦。房间非常潮湿,柜子上都是白毛,被子湿得盖不成,拿出去晾在外面,米、面等东西也晾在外面,结果一场大雨,被子全湿了,面也成了糊糊,无奈只好凑合着吃。

2000年5月,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我国“八纵八横”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南(京)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从渭南到西峡的300多公里的丛山密林中,窦铁成带领队伍以车为家,抓时间、抢速度,历时两个多月,提前完成了给13个局级用电单位和200多个施工点的送电任务。一次,在西峡试验工地,大雨初晴,被试验的变压器依设计需要安装于半山腰,汽车无法通行,窦铁成就借用农家马拉车向试验场地行进,黄胶泥很快便将车轮粘满,欲进不能,欲退无路,时间紧迫,窦铁成俯下身子将车轮上的粘泥一块一块用手抠下来,汗水流淌满面,泥巴粘满全身,沙粒划破双手,一把汗一把血。无声的行动就是命令,在窦铁成的带领下,工友们齐心协力,艰难地将设备推到了半山腰的试验场。

京山、京秦、京包、兰新、西延、京九、西康、西南、乌鞘岭、达成、浙赣等铁路建设和京珠泰赣等高速公路建设,都留有窦铁成的汗水和心血。 

2001年,从西安到南京铁路电力上施工时,中铁16局一个变电所遇到变压器环流故障,铁道部西康总指电管所问窦铁成如何解决。窦铁成将数据输入电脑分析,立刻找出问题结症。设计院一位工程师感到惊讶:“你怎么能用电脑分析出来?是不是有专用软件?”窦铁成只是笑笑。

原来,窦铁成一直用电脑分析每日每月报表,分析故障却是头一次,他是根据多年经验,学习电脑,并准确地分析出故障原因的。

2003年,队伍在甘肃乌鞘岭铁路复线施工时,当地属于高原区,风很大,三、四月的天气好比三九天。地下冻层达到一米六七。窦铁成和工友们晚上加班时,冷得人抱团,连仪器都冻得不显示数据了,人的清鼻涕流下来竟冻成了冰溜子。大家干完活只是洗个手和脸,就是一盆黑水。

工期非常紧,领导下了死命令。窦铁成到工地后制定了方案:先放电缆后挖沟,整天奔波在工地,电缆沟里的电缆支架,把它的棉衣挂出了一条条絮絮。经理在工地见到他,心痛不已,说:“要饭的都比你穿得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有一天下午立25米高的避雷针,工作完后,到了晚上刮起了沙尘暴。窦铁成太累了,在宿舍里躺下后,不知道啥时候门被大风吹开了,被子上铺了厚厚一层黄土。早上起来,他见此情景,满床的土顾不上收拾,立即跑到工地,看避雷针在大风过后还是否安好。

紧张的乌鞘岭一战,他和工友们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

2005年,窦铁成在乌鞘岭检查配电所时,发现有电量大量流失。为查明原因,他历时一个半月,带着徒弟每天上山下山,在线路上检测。之后,他用准确的数据与有关施工单位交涉,为企业追回损失680多万元。

乌鞘岭之战后不久,泰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工期严重滞后,窦铁成被“点将”增援,面对按正常施工需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经过详细了解情况后,窦铁成承诺:“保证一个星期完成任务”。工作中,窦铁成带领大家争分夺秒抢工期,夜以继日赶工作,3吨多重的变压器,由于地形限制,就位困难,只能靠绳索拉、肩膀推、钢棍撬,使100毫米粗的钢管,变成了麻花状,工程硬是一个星期按时完成。工作中,窦铁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浙赣线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施工中,50吨重的变压器就位后,机身离完全重合仅差不到1厘米,符合规范要求,但他坚持做到一丝不差,带领大家继续干了两小时,直到机身在一条线上为止。

赵亚平是窦铁成最得意的徒弟之一。提起师傅,他由衷地称赞:“在我们大家的眼里,师傅就是一个挺立的标杆,就是标准,就是我们工友的一把尺子。”

他培养徒弟耐心严格,一个徒弟初中未毕业就接班当了长期临时工,窦铁成从零开始,耐心地给他讲授变配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帮助指导他进行设备安装,像弯制一根硬母线误差很小的问题,严格要求徒弟反复拍直了重做。后来,这位徒弟也成了技术大拿,是电务公司青年电力工高级技师、供电维修队队长,带领参赛队在陕西省电力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技压群雄,一鸣惊人。

2004年底,窦铁成带领中铁一局电力试验所的工友,在神朔铁路线上给初装的神池南变电所做电力检测,检测出该变电所110千伏变10千伏的变压器出现了问题。变压器是变配电所的心脏,如果问题不解决,一旦运行,可能造成价值30多万元的变压器爆炸,导致整个变电所瘫痪,还会影响整条线路系统的安全运行。

窦铁成及时和厂家联系,反复检测,依理据争让厂家来人。厂家说:“绝对不是他们产品的问题。”窦铁成坚决地说:“如果不是你们的问题,你们来人的差旅费、耽误的工资都由我负责。”

厂家后来来人了,经反复检测,果真是他们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厂家来的人信服地说:“你检测得确实准确,如果不检测出来,还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损失呢。”

2006年7月,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施工正酣,中铁一局电务公司负责施工国内铁路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板杉铺牵引变电所,工期一提再提,在场施工的技术人员压力大增,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一个人——公司工人、电力高级技师窦铁成。

窦铁成作为技术顾问火速前来。参加工作几十年来,作为公司电力施工的技术顶尖高手,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奔赴火线打增援了。

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是国内铁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座变电所。施工现场环境异常恶劣,高温潮湿,蚊虫肆虐。窦铁成光着膀子,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对照着设备说明书仔细计算。窦铁成在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施工时,户外的活占了一大半,当时还天还在下雨,大家整天就在泥地里干活。之后,又遇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潮湿高温的环境里,蚊虫肆虐。晚上学习时,窦铁成在室内光着膀子,后背被蚊子叮得满都是疙瘩。工友用手机给他的背部拍了特写让他看,他笑笑说:“没事,蚊子在我这里吃饱了,就不会去叮你们了嘛!”

按照设计要求,变压器引入线为铜板双导线。但这种导线国内买不到,从国外买费用昂贵,工期也不允许。

窦铁成提出“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的加工方案,组织大家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这一技术在整个浙赣线迅速推广,被设计院专家评价为“行业一流”,完全达到技术指标。后来,该技术在900多公里的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迅速推广,节约成本4倍多。

浙赣工程竣工时,窦铁成作为施工单位的代表,在长沙电力调度室,点下计算机鼠标,发出远程送电的命令,强大的电流瞬间经过开关、变压器,传输到接触网导线上,一次性送电成功!

那一刻,窦铁成激动不已,泪水涌了出来。

在北京地铁昌平线施工过程中,窦铁成发现地线支架的绝缘装置不合理,于是联系厂家优化设计,新产品不但杜绝了加工过程中有害气体对人体的损害,每套还将节约劳动力80%,提高工效4倍,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在西成高铁施工抢工大干期间,窦铁成发现了设备A相的直流电阻差值过大的异常情况,经过反复试验和与设备厂家协调沟通,最终修复设备,避免了变压器烧毁的重大事故。

几十年来,窦铁成每年奔波在各工点的时间在11个月左右。他宿舍床头的箱子里,安全帽、工作服、洗漱用具、书、常用药品一应俱全,单位有事,随时准备开拔。窦铁成成了公司离不开的宝。领导说,这注定了他像个消防员一样,到处救火。在西康铁路秦岭变电所,数百米规格不同的铝板材要加工成长短不等、角度各异的连接导线。按照传统做法,既费时,工艺还不美观。窦铁成大胆设想,利用现场的废料,设计制作了一套煨弯器,一下子提高工效近5倍。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施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将知识、技术创造性地用于工程,解决难题,就会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窦铁成秉承的,也是他坚持的。参加工作以来,他勤于思考,善于结合所学,主动攻关新课题,解决新难题,累计为企业创造和节约成本浪费1800多万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工人教授”的精艺传承

大道至简,匠心至繁。匠心质造,精艺传承。

2006年11月18日,在陕西省电力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中,窦铁成获得第一名。更为神奇的是获得第二、第三名的,居然是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和孙晓峰!师徒三人包揽前三名,在领奖台上激动地抱成一团,成为业界的一段佳话。

徒弟们感慨,师父这么多年努力学习、辛苦摸索而来的经验,全都毫无保留的教给身边的人,实在令人敬佩。

与很多知识分子相比,窦铁成所掌握的知识或许谈不上有多高深,但他这种乐于共享、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令多少专家和教授自愧不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当今的高校里,很多人顶着教授的头衔,却忘记了教授最应尽的本分和职能。他们完全将教学当作谋生手段,教授的身份也成为他们沽名钓誉的平台。而窦铁成主动把技能传授给工友,督促他们学习,并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看,更配得上“教授”这个称呼。

窦铁成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不仅在于他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还在于他公私分明。有一次在施工时,窦铁成路过一条街道时,偶然看到了一款非常实用的便携式万用表,他想,平时用的万用表体积都比较大,不方便随身携带,就自己掏了52元钱买了四只万用表笔,送给了身边的同事和徒弟。一些同事听他说是自己掏钱买的,就劝他说这是工作用具,用公家的钱报销就好了!他说:“这是我送给大家的,虽然钱不多,但代表我的一点心意,不能因为钱不多就占公家的便宜!”

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天,他看见师傅在变电所的院里拣起两颗生锈的螺丝,很不理解。师傅说:“你不知道,这是宝贝!”还认真地用油浸泡去锈,然后仔细地用塑料袋包好。

有次测试线路时,需要更换锈断的螺丝,大家很着急,怎么找都找不到合适的。这时,只见窦铁成从身上掏出个小包,打开,李洪江一看,里面是各种各样型号规格的螺丝,上次师傅在院里拣的那两颗自然也在其中。师傅乐呵呵地对李洪江说:“你看,派上用场了吧!这些都是我平时收集的!”李洪江动情地说:“现在这个社会,爱企如家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口号,可窦师傅真的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了!”

除了大公无私,勤俭节约,窦铁成还是个能工巧匠。

有一次,在柳园机务变电所施工时,没有导线煨弯工具,出外买,又没有现成的。窦铁成来到工地后,土法上马,用汽车千斤顶、角钢和槽钢,加工了一个做工精细、实用的母线煨弯器。工友们在一旁一半是佩服一半是玩笑地说:“窦师傅,让您整个原子弹,您也能造吧!”他笑着说:“这没啥,当工人,要把活做精了才好。”

由于经常在隧道里施工,随着线路的铺设画线,脚手架也需跟着一节一节地移动,施工人员需不断在从脚手架上上下下,非常麻烦。窦铁成想如果给架子上装上轮子,人就不用上上下下了。后来,窦铁成发明了一种组合施工车,把硬钢丝固定在上面,自动在隧道壁上画线,比手工画出来的规范许多。组合施工车人走车走,线走灯走,发电机和工具在架子上也跟着走,省时省力,安全便捷,功效大大提高。

电务公司有这样几个数字让人惊叹: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专业共有职工550人,窦铁成带过的徒弟就有406人。全公司共有电力高级技师38人,窦铁成的徒弟就有30人,特别是全公司最顶尖的18名电力高级技师,有12人曾师从窦铁成。虽然不少他的徒弟已经担任了副总经理、经理等比他更高的职位,还是习惯称呼他“窦师傅”、“窦教授”。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做不了多少。这个世界太大,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如果我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尽可能多的人,就等于把一个人的能力放大成一个团队的能力,我也省了不少劲,为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谈起育人之道,窦铁成如是说。

“我喜欢勤恳、有悟性、肯钻研的人。”关于收徒,窦铁成有自己的标准。

孙晓峰的进入“师门”,就是典型例证。

在外人看来,孙晓峰自小贪玩倔强,初中未毕业就在社会上游荡。到电务公司来时,他父亲对他的要求只有一句话:“儿啊,咱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孙晓峰上班后由于性格耿直、调皮捣蛋,许多人都避而远之,认为朽木不可雕,窦铁成却慧眼识金:“别看孙晓峰顽劣,但他有悟性,有事没事喜欢到这边的变电所转转,问这问那,对各种设备都充满了好奇心,想探个究竟,是个可塑之才。”

“只要引导好,年轻人都是宝!”对于孙晓峰,窦铁成格外“关照”,没事就和他拉拉家常,干活时经常有意识让他搭把手,顺便讲讲电路原理。

渐渐地,孙晓峰入了门,上了瘾,以前东游西荡找乐子,后来工地乱串学本领,成为公司最年轻的电力高级技师之一,独当一面。

在一份材料中,有一段孙晓峰的自述:

我叫孙晓峰,是电务公司供电分公司维修队长,电力工高级技师。我受单位工友们的委托,向大家讲一讲我和工友们眼中的窦铁成师傅。

窦师傅不仅在电务公司,就是在铁路变配电施工领域,他的技术和业务,都是一流的,可他没架子,对我们特别关心,我们都习惯地称呼他“窦师”、“窦工”、“窦教授”。

他直接或间接带过的徒弟,在电务公司电力系统,上至副总经理,下至普通电力工,三分之二的人都称是他的徒弟。而我,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在这里。我可以这样说,没有我师傅对我的传帮带,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和窦师傅是在1992年认识的,那是在唐山京山压煤改线工地上,他在唐北变配电所,我在电力班。两家距离仅有300米。听工友们常说,窦师傅是个“技术大拿”,受好奇心的驱使,工作之余,我就喜欢到窦师傅的变电所转转看看。当时,看着窦师傅在试验室摆弄设备,我觉着很好玩。他见我爱看也爱问,就关心起我来。

我发现窦师傅比较随和,新老工人都欢迎。有一次,我在一旁看他操作,他就给了我一个一次电路图,让我先看看。可我看不明白,他就带我到现场,按图上的线路讲给我听。

就这样,在窦师傅慢慢引导下,我的兴趣越来越浓,白天干完外线上的活,晚上就来变电所看窦师傅咋干。他干活时愿意让我搭把手,教我技术的时候有耐心。他知道我底子差,常说,能学会多少,就学多少。

1994年年底,窦师傅牵头组建了电力试验班,就点名把我要到了跟前。并带着我在京九铁路干了两个10千伏的变配电所。我开始跟着师傅,挖沟、排线、安装调试设备,在他的系统传带下,我渐渐入门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窦师傅对徒弟要求严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我弯制一次硬母线,误差仅有1.2毫米,可师傅还是让我拍直了重做。没有办法,我只有照办。师傅的原则是,所有的施工工艺,必须达到施工规范的要求。

“要把活当自己的活,把工程当自己的工程,把工地当自己的家。”窦师傅经常这样和徒弟们说。

在我们眼中,窦师傅就是一个品牌的标志,只要是他施工过的工程,百分之百都是一次验收通过。因此在技术上,我们是打心眼里佩服他。有例为证,那是在京九铁路上,业主和监理验收我们施工的第二座变电所时,得知是窦师傅带领我们干的,当下就不验了,让我们直接送电。后来,这项工程荣获了中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

在窦师傅点点滴滴的传授下,我的技术有了很大的长进。但是,独立负责一座变电所工程施工,我还是有些怯场,就常请师傅来当顾问。说实话,只要有师傅在场,我这心里面就踏实多了。

45岁的李洪江是窦铁成的得意弟子,也曾经是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年轻的高级电力技师之一,目前在武汉电化局西安地铁六号线担任项目经理。

1995年,李洪江技校毕业时,仅仅会用个摇表,打个耐压,至于其他所知甚少,窦铁成经常在操作中给他讲授操作的要领。后来,窦师傅带他接触了更为复杂的变配电所检验测试,使他掌握了更精确、更先进的试验方法。

“窦师傅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窦铁成的徒弟赵亚平说。

赵亚平讲了一件事:自己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一次,在商州干活时,第一次独立地装了一个开关柜。而二次配线,一般的要求是把线接进去,能正常运行就行了。接完线,赵亚平自豪地看着自己的第一个成果,很有成就感。可窦师傅看了后不满意,把线全都给拽出来了,让赵亚平重新接。窦师傅教导他说:“不光是接上,还要接得漂亮!外观美不美,质量好不好,反映的是人的素质。”

就是这样一位教授级工人,多年来把培养年轻人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和他共过事的年轻人,不管是谁,他都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窦铁成利用一年一度的系统测试机会,给年轻职工传授试验技术。每到一个所,他就把大家召集起来,针对变电所的设备逐个进行讲解,对核心部位重点分析,不时向周围身边的年轻人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

在窦铁成心里,还有一个梦想。他梦想有一天,可以用无线电波来传输电力,这样地上就没有铁塔、电杆、电线了。他相信,在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的形势下,总有一天这个梦想会实现的。


四、心底无私天地宽

晚清名将、湘军水师主要创建者彭玉麟是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齐名的清末名臣,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却先后六次辞去显官要职。曾国藩对其有知遇之恩,他却与曾国藩私下约定,不要保举他做官。在给朝廷的一封奏折中,彭玉麟写道:“治军十余年,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未尝请一日之假回籍调治,虽甚病未尝一日移居岸上。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彭玉麟一门心思扑在事业上,并不贪图官爵禄位,亦不留恋荣华富贵,因为在他看来,做事比做官重要;清末名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遭诬陷,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在流放的三年多时间,他带病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修建“林公渠”“林公井”造福百姓,身体力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古至今,有人因为干事创业获得世人敬仰,也有人因为造福一方赢得人们赞誉,却没有人仅仅凭借官爵禄位而得到世人敬重。

陶铸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体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胸怀和担当。人生的旅途上,会时常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诱惑越大,越要保持冷静清醒,多想想为什么、凭什么,少点私心、少点杂念、少点非分之想,才能迎来“天地宽”。

窦铁成出生在蒲城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曾在黄埔二期短训班学习,是杨虎城的随从副官。父亲是蒲城城关医院的医生,母亲是教师,解放前在西北野战军当过兵。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兄弟几个从小被人歧视,文革时父亲被挂着大牌子批斗,母亲也被作为“资产阶级母爱教育的执行者”游街,深受其辱。

窦铁成从小从父母那里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多年以来,他一直记着父亲给他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话。在做人方面,他行得端,立得正,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在多次和不同厂家合作的过程中,一些厂家以辛苦为由给他一些“红包”或 “好处费”,他都一一拒收。实在不好违对方面子的红包,他接过来后便上交给单位,从未占为己有,徇私舞弊。

2008年春节刚过,窦铁成给公司购买了一些大型的设备。后来,厂家来人说了一些产品技术上的事情,临走时,给了他一个2000元的红包,他推辞不掉,最后碍于情面收下了,第二天,他就上交给了单位财务。窦铁成说:“这种事情,虽然只有厂方代表和我知道,虽然2000块钱是我整整一个月的工资,不算少。但是我决不能拿,因为这不是我挣来的,这是我做人和做事的原则!”。

还有一次,窦铁成为单位采购物资,他付款的时候,厂方代表跟他很熟,就问他开多少钱的发票。他说:“应该开多少就开多少!我和我们公司之间没有水分。”像这样拒收的事,对窦铁成来说太多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他说,这样做了,我心里很轻松,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窦铁成在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逐渐有了一些名气,很多企业许诺丰厚的待遇,要他去发展,都被一一回绝。他说:“我取得的成就,都是我深爱的中铁一局培养的结果,人不能忘本!”

窦铁成担任供电部负责人,负责安检和技术,执行规章制度不打折扣,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他大女儿结婚时,他从家回来带着喜糖喜酒本打算和工友们一起乐呵一下,可是临时接到了出差任务,只得把喜糖喜酒交代给一个工友就出发了。

一周后回来,他发现那些糖酒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桌上,那个工友也未作任何解释。窦铁成伤心地说:“是我检查他们工作时得罪了人家。可我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不按规定办事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日常的工作中,窦铁成负责对电力专业所有电器设备检验、检测,他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法,根据质量法的要求拿出数据,分析合格或不合格,然后说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确保万无一失,签字盖章后方能送电。窦铁成说在执行质量验收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把关,一个字母或符号都不能错,如“M”是兆,小写“m”是毫,需层层把关,严格要求,确保万无一失。如有差池便会被吊销营业执照,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在电气公司,只要质量方面的事他都管。窦铁成做事谨慎,爱较真,有些人认为他太苛刻,不理解,因此对他有看法,有意见,他感到很无奈。

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窦铁成后与之同席吃饭喝酒,大家高兴,窦铁成也实诚地喝着,但似乎喝得有点多了。旁边有个宣传干部是他蒲城县的老乡,故意开起了他的玩笑:“老窦啊,你经常在工程上得罪人,且得理不饶人,不怕别人报复你吗?还有你把技术都无私地教给了徒弟,就不怕他们夺走你的饭碗吗?你现在已是功成名就,还那么勤勤恳恳,没日没夜地工作,究竟图个啥呀?”窦铁成被问急了,嘴虽有些磕巴,却十分认真地说:“我……我只想写个……大写的‘人’字!”

窦铁成被大家戏称为“老革命”,究其原由,有敬佩也有不理解的因素。工友们说:“窦师傅干活不知道累,很正统,但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再苦再难也能带领我们完成任务!”

有一年,某单位邀请中铁一局电力试验中心派人到朔黄铁路阴塔牵引变电所帮他们做电力试验。窦铁成带几个工友去了,那地方天冷不说,风还大得出奇,能把人吹得退着走。工作地点远离驻地,业主要求的时间特别紧,根本容不得把时间都花在跑路上。怎么办呢?附近只有一户老乡,闲着一间门合不住,墙裂着缝的房子。大家看了都说:“这破房,咱换个地方吧!”

窦铁成笑了笑说:“就住这里!你们睡里面,我睡外面!”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窦铁成带着大家,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

有一次,站所施工改造工程进度滞后,领导让窦铁成前来督战。当时站场的工地上满是石头,窦铁成有一天在现场扛着三十公斤重的悬垂,脚下没有站稳,把脚板骨给扭了。但他没有为此休息一天,只是让徒弟买了些药,每天一瘸一拐的仍然在工地上忙碌。跟着他干活的徒弟小孙感慨说:“师傅就是师傅,不愧是我们的样板啊!”

参加工作以来,窦铁成总是主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工友,这源自于他的一个朴素想法:“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有限,而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如果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尽可能多的人,就等于把一个人的能力成倍放大。”

女徒弟张利1997年分到窦师傅部门工作。“那时很怕他。窦师傅每月都要定期检查我们的工作记录,问我们一些设备运行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好,检查肯定不能过关,逼得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学。在他来检查设备之前,我们先要自己仔细查一遍。”张利说。

“说实在的,我们都不愿意和他出差到野外工作。不仅工作很累,也住不好吃不好,真是风餐露宿,但我们又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即使这样,他还时时照顾我们,最累最苦的还是他。”张利说。“对于我们的工作,他老是说‘你们大胆干,万一出了错就说是我让你们干的’。”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但窦铁成在传授弟子技术经验时从不“留一招”。电力试验员荣爱群刚上岗时,对新业务不熟悉。窦师傅主动找出资料,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电力试验资料拷到U盘交给她,关切地说:“你先看着,不懂了再问。”

对于大多数徒弟来说,由于师傅经常野外作业,不可能时时当面请教。但只要在工作中碰到了困难,打个电话,师傅总会耐心解答直到问题解决。如果可能,师傅还会亲自来指点。

东乌铁路供电技术主管田俊民回忆说:“农历大年二十九凌晨4时,第四项目部一号变压器突然跳闸。技术人员处理了一个小时仍没有解决,只好给窦师傅打电话。那会儿,师傅正在七八十公里外的框框井变电所,二话不说坐车赶来,只用了十来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边处理还边给他们讲解。”

“我喜欢年轻人,喜欢他们活泼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不怕自己的技术传给他们,只要他们能用得上,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就行。”窦铁成说。

一日得教,终生为师。窦铁成的徒弟们说,师傅不仅是传授我们技术,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一套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窦师傅身上有一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五、天边的云 

太阳依旧爬上山头

我却不知回家的路

心雨像盛夏的汗水

雾都的光将在何处

西部的寒冬只是在户外

西南的寒潮充斥整个空间……

 

这是窦铁成在日记本里写下的一首诗。很难想象,一个战天斗地的“大老粗”工人也有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的一面。

铁路电力工人是个苦差使,不仅仅是说干的活脏、累,更为辛苦的是长年奔波在外,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窦铁成工作了近30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不足3年。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窦铁成也牵挂着家人。有时他会写在日记本里,有时他只是拿出笛子,坐在开满紫云英的山坡上,吹一曲悠长的《草原之夜》。

长年野外的生活使窦铁成的脸越晒越黑,深深的皱纹如沟壑纵布,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可是这张脸在妻子杨华芳看来,依旧像年轻时一样帅气。

窦铁成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杨华芳理解他、支持他。“老人过世他不在,孩子出生他不在,家里盖房他不在。他永远都是忙的。年前,我受了点伤住院了,他在跟前伺候了几天。三十多年了,这是我唯一一次享了老汉的福!我理解他,我觉得很幸福,满足了。”谈起丈夫,杨华芳感慨万千。她说有一次,窦铁成随国资委组织的考察团到比利时考察学习,回来后除了记满学习笔记的80页笔记本以外,还给她买了结婚以来第一枚戒指。虽然这枚戒指只要几十欧元,杨华芳却觉得比那些上万元的钻戒还珍贵。

那些年,因为常年在外漂泊,窦铁成深知愧对家人,回家后他抢着刷碗洗锅,还带着孩子们去河边捉鱼、唱卡拉OK。大女儿窦虹说:“父亲很少在家,我小时候很怕他。高中毕业了都不知道他是干啥工作的,只记得父亲每年回来都带着奖状,上大学后才知道父亲是干啥的。现在我很理解父亲,也很钦佩父亲,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窦铁成把女儿们唱的歌用手机录下来,随身带着,成了他的“随身听”。

随着现代通讯、电脑技术的发展,窦铁成也赶了把“时髦”。他每天都和妻子互发一条短信交流,还用QQ和女儿进行视频聊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窦铁成给自己起的两个网名分别是“四海为家”和“天边的云”,他说这两个名字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40年来,他和家人聚少离多。最忙的时候,要历经四个省、行程数千公里,穿梭于9个变电所之间,一个工点少则七八天,多则十天半月。窦铁成的二女儿窦楠上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寄宿,宿舍里的同学常常埋怨父母唠叨,说家里人管得太多了。听着听着,窦楠不由得暗自伤心,躲在被窝里蒙头哭了。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把一门心思扑在了庄稼地里,窦楠连听他们唠叨的机会都没有。窦楠说,其实,父亲用他独有的方式爱着我们,在我刚开始认字的时候,父亲会在家书里用拼音字母给我们写信,虽然他嘴上不说,但细腻的感情已跃然于纸上。有一年,回家的父亲带着全家人去洛河摸鱼,那是窦楠记忆中全家唯一的一次“郊游”,抓到的小鱼也是她儿时吃到的最鲜美的东西了。现在父亲经常和她们打电话,上网视频聊天,有时候他还会写一些诗,编一些短信发给她们。父亲无论走多远,离开家多长时间,心里总装着她们。

每当回忆起和窦铁成相识、相恋到成家这几十年的日子,妻子杨华芳都会非常激动:“一张十元票子,一块花手绢,我俩十七八岁订的婚,二十二岁结婚,至今已四十多年,在一起待的时间却不超过三年。那些年,他像天上的云一样四处漂泊,一年也难得着一次家,家里什么事都帮不上。有些人问我:嫁给窦铁成后悔吗?我说不后悔,习惯了。家里有事,他回来,事是那么大。不回来,也是那么大,咱不拖他的后腿。他是个实在人,大忙人,也是个好人,不会有心眼儿,对工作太认真。这么多年了,他没拿回来啥,就拿回来了一堆荣誉证书和奖章。有时,我一个人太累的时候也会埋怨他,但有一次我听老窦说在哪个隧道里干活,一个月没出去几次,整天接岩石上掉下来的水泡方便面吃,就忍不住掉眼泪了……”

窦铁成说,有一件事令他难以忘记:“记得女儿两岁那年,单位工程不太紧,都放假了,我怀着迫切的心情,就想马上见到一年多没有见到的妻子和女儿。说句心里话,平时连做梦都想女儿在叫爸爸。谁知当我踏进家门时,女儿看到我陌生的面孔,叫了声‘叔叔好’就跑得老远。当时,我的心一下子都快碎了。每当想起这些,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我欠妻子、欠女儿的太多了!”

长年野外作业,工作上的劳累,对家人的牵挂叠加在一起,窦铁成感受如何呢?

“每次一个工程顺利完工并交付业主,每次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取得一点技术成果,我都感到很自豪;每天我和老伴短信联系或打电话时,与女儿在网上聊天时,回到家里抱着外孙女时——我感到是最幸福的。”窦铁成说。

女儿窦楠在《我的父亲》一文中这样描述她的父亲:“我儿时的印象里,家对父亲而言,似乎只是短暂的中转站,他从来不愿多停留,而单位才是他真正的家。我从未计算过这二十多年来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不想算更不敢算,是那么的少,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从小就缺少父爱。每年家里都能收到父亲从外地寄回的信件,邮寄地址总是在变化,后来母亲告诉我说父亲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国各地,当时的心情除了自豪还有一丝怨恨——因为他宁可四海为家,却在自己家里和亲人身边多待不了一天。”

窦虹是窦铁成的大女儿,现在是博士,在一家农业生物科技公司工作。她说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家对父亲而言似乎只是短暂的中转站,他从来不能多停留,似乎单位才是他真正的家。“我从未计算过这二十多年来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不愿更不敢算。是那么的少,我甚至觉得自己从小就缺少父爱。”

“父亲给我的记忆至今都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因为父亲回家少,要求严,我和妹妹甚至对他有点害怕、逃避。那时候我们住在蒲城农村,父亲偶尔回家几天,不是帮母亲忙着收、种庄稼,就是帮母亲干一些重活。乡里乡亲叫他去修电视、广播、水泵等,他也从来不拒绝别人。在家闲下来时,父亲除了督促我们复习功课、完成作业,还会和我们一起学习,他拿出被当作宝贝一样的电力、电工书籍,写写画画,做起笔记来非常用心、工工整整的。到了年底,不管父亲回不回家,他的奖状都会邮寄回来,奖状上火红的灯笼和飘扬的旗帜似乎诉说着父亲这一年的艰辛和成绩。母亲总是把父亲的奖状张贴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我和妹妹的奖状围绕着父亲的,那土墙上也散发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的年味来。从此,我们家就有了一个传统,孩子们会自觉地和父亲比奖状,父亲回来看了,也很高兴。”

窦虹说自己对父亲工作的认识,是他从工地带回来的照片开始的。照片大多是工程、设备方面的,从那小小的方寸之间,她看到了广袤的戈壁、看到了青翠的大山,看到了父亲住的简陋的窝棚,也看到了父亲站在一个个如同大写的“人”字一样的电力铁塔上的工作照。她曾开玩笑地说,在别人眼里这是一种不起眼的职业,但在父亲心里不知有多么神气,不知道他内心有多美!因为当一名优秀的电力技术工人是他多年的渴望和追求!有一次父亲来信说:“我们京九线的工程获奖了,那可是响当当的鲁班奖,这真让人提劲!”字里行间总会透露出兴奋和自豪。我们全家人也跟着感到自豪。有一年寒假,窦虹随母亲和妹妹一起去工地探望父亲。当时,父亲在西康铁路的秦岭深山中施工。父亲对她们的到来打心眼里高兴,给她们讲这讲那,一会儿说起18公里长的秦岭隧道如何创造奇迹,一会儿说他们的变电所安全供电多少天。说起工地上的事情,父亲眉飞色舞,仿佛那才是他的家。窦虹和父亲独处时,父亲露出愧疚的表情,说:“窦虹啊,你考大学、填志愿,爸都给你没帮忙出主意,你不要埋怨爸。”当时她的眼睛就红了,心里的委屈如同河水一样涌了出来。那一刻,父亲也红了眼睛。

在父亲的驻地,窦虹看到了他窄小的单人床,床头柜上摆满了书籍、图纸、笔记本。当全家人相聚的兴奋逐渐退去,她们都为父亲的生活担忧。父亲总是笑笑,说这比过去好多了,在新疆打地窝子、搭帐篷那才叫艰苦呢!父亲又说工班食堂的饭好吃,他最近都胖了好几斤哩。窦虹知道,这是父亲在宽慰家人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上大学期间,有一次回家给父亲理发,发现他的头发竟白了很多,脸上皱纹如同家乡被雨水冲刷的沟壑一样越来越深,原本壮实的父亲现在变得瘦小了许多,当时心里真的很难受,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父亲的孝心。我读研究生毕业后到了一家单位上班,父亲也够条件内退了。我很坚定地跟母亲讲:干脆让我爸退休吧!母亲对我只是淡淡一笑,叹口气说:他单位领导能放他吗?他能舍得工作吗?母亲语气里明显夹杂着几分无奈。之所以无奈,我觉得母亲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也希望父亲能早日回家,过正常人的哪怕是平淡的日子。然而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父亲的单位看重他,他的徒弟尊重他,那么多的工程需要他,而父亲的人生已深深融入到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上,不让他退,正合他的心意!”谈起父亲,窦虹感慨万千。

在《我心中的父亲》一文中,窦虹写道:“自从我在昆明上学,我慢慢地发现,父亲的形象变得愈来愈清晰。我身体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可他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生命,更在我心里树立起一座高山。父爱如山,父亲就是我精神世界里最巍峨、壮丽的山峰。

“我觉得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没有把艰苦的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而是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工作中,那一个个完工的变电所如同他亲手缔造的作品,是他引以为傲的宝贝。父亲跟我说,如果当年中铁一局招工没有把他这个农村后生招进去,就没有他的今天。

“父亲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了,把人生的黄金时代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工作,他用执著和坚毅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身上有一种农民样的朴实无华,也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忘我追求,他知道责任在肩,所以从未停顿。父亲和天底下所有的劳动者一样,为社会和企业奉献着,为祖国努力着。父亲没有给我们创造丰厚的家业、殷实的生活,但他用言传身教,用漫长的时间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鼓励着我们,现在我和妹妹相继硕士毕业,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父亲让我们学会了独立地生活,勇敢地面对困难,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都是我们永远珍视的精神财富。

“当父亲的事迹在中国中铁、陕西省乃至全国广泛传播后,我们全家人都打心眼里为父亲高兴。他三十多年的苦酿成了蜜,他三十多年的一路艰辛也是一路辉煌啊!他怀抱着那么美好的事业,他有那么优秀的徒弟,他亲手创造了那么多工程,父亲的人生是多么的丰满富足!

“我曾经的误解已经烟消云散,我们经常分别的思念和期盼让我更为父亲加油鼓劲,我深深地理解了父亲,也深深地敬佩着父亲,在我心里他变得更加伟岸。父亲为我树立了一种生命的高度,传给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我深深地感谢父亲,更深深地爱着我的父亲。”

窦铁成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企业和大家的尊敬,但他却一直为没有时间照顾家而感到内疚。几十年来,他忙于工作,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和妻子、孩子们聚少离多。单位曾三次安排他带家属去旅游疗养,但都因为工作脱不开放弃了。他总是宽慰妻子说,等我退休了,天天陪着你,带你去外面好好转转。


六、铁汉柔情

“生命旅途中许多事情,就像坐在高速行驶的车上抓拍,窗外的风景稍纵即逝,一闪而过,拍上了,就会留下,拍不上,美好的景致就会永远不再回头。”

——窦铁成                 

在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职工贾中华的脑海里,窦铁成挥泪书写慰问信的场面让他一直记忆犹新。他回忆说,那是2002年元旦前夕的一个夜晚,正在埋头工作的他忽然听到了一阵轻微的、极力压抑的抽泣声。一抬头,竟然看到窦铁成饱经苍桑的脸上挂着一串串的泪珠,极力压抑的抽泣声让人觉得格外的悲凉。他当时很奇怪,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窦师傅一直是一个硬汉,是什么触动了他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是什么让他泪如雨下、失声痛哭呢?待他的情绪有些许平静之后,贾中华默默地走了过去,计算机屏幕上那几行黑体字至今让他历历在目:“是你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是你们,在风雨中艰难地接送孩子;是你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洗衣,做饭,孤寂,等待,慢慢消逝了你们青春的容颜;是你们,给了长年漂泊的职工一个心灵的港湾。谢谢你们,尊敬的职工家属!”

由于常年在外工作,窦铁成特别能理解长年累月在外施工的工友们。节假日他尽量让工友休息,自己上班。他手机里记着很多徒弟的生日,总是及时发短信将祝福送给他们。戈壁荒漠、大山深处,一句牵挂问候让大家心里多了份温暖。

“虽然差八天少过一个儿童节,你却挑选了两个中国人传统中最吉利的日子六和九。祝你生日快乐!永远没有烦恼!”中铁一局电务公司职工韩凌从2003年毕业后进入公司以来,每年6月9日生日时都会收到窦铁成自编的祝福短信。她说,窦师傅对他们这些年轻人特别关心。除了他们的生日,每逢节假日,窦师傅也少不了送他们祝福,甚至包括情人节等一些“洋”节日。“一把沙葱,二两蚊虫,三勺黄砂,四斤羊肉,外加五斤酸奶。月饼已送,你就凑合着吃吧,啊?可别独吞,小心长肉!”这是那年中秋节窦铁成发给她的短信。这样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在年龄上的差距。韩凌说,刚到公司那会儿,她觉得自己一个女孩家,大专毕业后有个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但窦铁成却不断鼓励她继续学习深造。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她边工作边学习,上完了本科课程。2005年论文答辩那段时间,她正好要值夜班,窦铁成知道后,主动帮她值了半个月的夜班,让她安心准备答辩,使她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取得了本科文凭。  

铮铮铁汉的似水柔情在细微处也表露无遗。耿丽娟大学毕业后一进入电务公司,就被派到了棋盘井东乌铁路施工现场,他们同去的一共有三名女生。“在简易房、砖头地,不时还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我们几个刚走出校门、远离家乡的女生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是窦师傅的关心让我们坚持了下来。”耿丽娟回忆道,当时,居住的条件很简陋,除了一张床外,连把凳子都没有。一天,他们下班回到宿舍后,惊喜地发现,房间里多了三把可爱的小凳子。那是窦铁成专门利用空闲时间到镇上,给他们买的。“我们本来想着有把普通的凳子坐就不错了,没想到窦师傅这么细心,买了这种花花绿绿、女生都喜欢的折叠凳子给我们。”而在电务公司职工陈晓红的眼里,窦师傅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在施工工地上,看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就会给它们喂东西吃,把它们养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从棋盘井回来后,耿丽娟分到了青岔变电所,有一天她在值班时,意外地收到了窦铁成的一条生日祝福短信。耿丽娟回忆说,那条窦师傅自己编写的短信,写得很有文采。大意是从茫茫大草原,来到终南山下,向她问好,祝她生日快乐。耿丽娟寻思,可能是她什么时候无意中和朋友说起生日时,细心的窦师傅记在心里了。在耿丽娟看来,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窦铁成交流起来,一点都没有代沟,就像和年轻人在一起一样。她还记得有一次,窦铁成突然打电话给她,说给她发了条彩信照片,不知收到没有。当时耿丽娟正好在山里,信号不好没收到,窦铁成又问是不是她手机的GPRS没开通。“我当时还奇怪,他连这个都知道。”当她后来看到那条彩信时,才发现窦师傅急着想让她看的彩信,是他用一张照片在电脑上制作过的,把人的脸孔扭曲变形的搞笑照片。还有一件事,在耿丽娟的脑海里记忆犹新。那是在棋盘井的日子里,有一天,窦铁成兴奋地拿着相机让她看一张照片。耿丽娟一看,是一个黑洞,旁边摆着几块小石头。她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是什么,窦师傅神秘地告诉她,是蚂蚁洞,是他那天在收工回家的路上发现的。当时他刚好没带相机,还专门跑回去一趟,拿相机拍的。他说,也许是天快下雨了,蚂蚁排成一行长队,匆匆忙忙地移动着,挺壮观的。耿丽娟感慨地说道,窦师傅比他们这些年轻人更热爱生活,更珍惜生活,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窦铁成的有一个日记本,里面全是摘抄的手机短信,有祝福短语,也有幽默笑话。他记得许多人的生日,经常在别人生日时发条短信祝贺。

徒弟刘月峰回忆起窦师傅最兴奋的一次,说:“那天晚上,窦师傅喝了点酒,来到我办公室,讲起了他刚刚完成两本企业内部技术手册《变电所施工工艺》和《电气试验操作规程》。他兴致勃勃,讲得眉飞色舞,像孩子一般高兴,感觉就是多年的积累终于化成了文字,这两本手册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贵。”刘月峰说有一次去窦师傅在东乌铁路第四项目部窦铁成的宿舍,一间约12平方米的小屋,迎面是两个大木箱和一个大柳条箱摞在一起。打开看,里面全是他买的专业书籍和以前的笔记。靠窗的书桌上放着他的手提电脑、几张图纸和书籍。床头夹着一台没了灯罩的台灯,那是他睡前看书用的,据说用了十几年。窦师傅打开他的手提电脑,给他看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照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野花、小鸟……

“这都是以前野外工作时拍的,虽然有时活比较累,但看看、拍拍这些大自然的景色,心情就会好些。”窦师傅说。

中铁一局党委书记张为和说:“野外工作很寂寞,窦师傅空闲时就用相机拍拍照,也算是排遣吧。他拍了照片喜欢给年轻人看,像那张野花的照片就有很多年轻人用来做自己的电脑桌面,非常漂亮。电力施工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十分枯燥,窦师傅总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并用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鼓舞大家。”

除了摄影,窦铁成业余时间还喜欢吹笛子。他说在外施工期间,每当思念亲人时,总要在没人的地方吹吹笛子排遣一下。“经常和亲人不能在一起十分遗憾,但当我看到车站站台上的灯光,当我看到铁路上的红绿灯不停变换,当我看到铁路上疾驰的列车满载着旅客,特别是当我看到节假日旅客们满带着笑容回家去看自己的妻儿父母的时候,我感到那个时候我是最幸福的!”窦铁成说。


七、最美奋斗者

2019年9月25日上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试验所质量负责人窦铁成喜获殊荣。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永远铭记各行各业奋斗者为党和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铭记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英雄模范承载的爱国奉献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此次活动主要由推荐报送、群众投票、审核公示、宣传发布、学习践行等环节组成,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此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一共278人,而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窦铁成就是其中一位。

2019年10月1日,作为“双百人物”的窦铁成受邀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

“10月1日那天也是我的生日,能和祖国一起庆祝生日,更能在北京国庆盛典现场观礼,我的心情真是万分激动。” 窦铁成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能够参加我们国家70周年庆典的一系列活动,感到非常的自豪、激动和荣幸!  

2019年10月18日,陕西省“最美奋斗者”进企业宣讲活动在中铁一局西安地铁九号线香王车辆段项目部举行,“最美奋斗者”、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窦铁成走进地铁建设一线,与工友等分享最美奋斗者的故事。

“天安门广场那雄壮的阅兵场面,人民军队各种方队整齐的军姿、战车震耳欲聋的声音和联欢晚会上五十六个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至今还在脑海里久久回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窦铁成仍历历在目,那绚丽的焰火,变换的灯光,如昼的彩灯,充分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出人们幸福生活的多姿多彩。

而面对荣誉,窦铁成自信而坦然:“这些荣誉我当之无愧,但是,这些荣誉都是组织给的,弟兄给的,中国中铁给我的,在这个肥沃的土壤上才有窦铁成。对我来说,每一次荣誉都是加油站。”

参加阅兵观礼是国家对一线工人的肯定。“窦铁成是中铁一局近3万名职工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中铁’的一面旗帜。”中国中铁一局党委书记张为和介绍说:“窦铁成事迹体现五种精神:一是忠诚企业、爱企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二是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三是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四是敢于攻坚、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五是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中国中铁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工会主席姚桂清的话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他说,中国中铁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英雄辈出的队伍,先后涌现出220名全国劳模、460多名国家级先进典型、1200多名省部级劳模。窦铁成的事迹和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中铁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集中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全国8万多公里铁路,中国中铁修了五万多公里。他们把铁路修到哪儿,就把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带到哪儿!

“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参加两次国庆阅兵观礼,这是国家对一线工人的肯定和褒奖,也是我们砥砺前行,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窦铁成说,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衷心的为祖国感到自豪,一定要把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谈到窦铁成事迹的时代意义时写道:“窦铁成是个普通人,但他所做的事情不普通;窦铁成是个平凡人,但他做出的业绩不平凡。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人生真谛;在他身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工人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展示的是当代技术工人的伟大力量和巨大潜力。”

参加工作40年来,窦铁成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铁路电力工人,坚持以顽强的毅力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40年间累计写下2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成为获得2项国家专利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专家。窦铁成多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难题69项,解决送电运行故障400余次,出合理化建议及小革新38次,提出设计变更6次,为企业节省成本、创造效益1840万元。1997年至2009年,窦铁成担任电务公司供电公司供电部部长,保持安全生产4380天,获得用电业主等单位的锦旗11面,年来,窦铁成与授课和举办专场讲座300余场次,签订师徒协议400余份。为了能将优秀的施工工艺留下来,传下去,他自学CAD制图软件,和两个徒弟一道完成了443页、10万6千多字的“牵引变电所施工工艺”和中铁一局电力试验所第一刊4万1千多字的“电气试验作业指导书”。2009年,他带头完成24万8千字的《变配电所安装与试验操作法》的编纂工作,尽最大的力量把自己的所知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

40年来,窦铁成奋斗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山山水水,在京珠高速,面对60%都是进口设备的实情和外国专家的高傲,他带着技师人员挑战自我,破解设备故障;在风似刀割的窑沟隧道照明施工现场,他带头攻坚,喝岩缝滴落的水,吃用温水泡开的方便面,在3700米长的隧道内顺利完成了145盏照明器具、143处机械维修电源箱的施工任务;在苏州地铁,他带领技术人员克服闷热潮湿环境,反复研究,发明了“硅脂填充法”,解决了我国华南湿热地区地铁供电设备绝缘技术难题……“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窦铁成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多年来,窦铁成先后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党的十八大代表,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同时,他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英模榜及《焦点访谈》、《新闻面对面》等栏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他为全国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展现了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工人的风采。

2011年11月,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作为全国首批挂牌成立的工作室,窦铁成主动担当,发挥劳模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先后成功研发了疏散平台测量小车、刚性悬挂接触网垂直向上钻孔平台等多项成果。累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项、各类专利42项、工法39项、获奖科研项目48项、BIM大赛获奖11项、软件著作权10项。

2016年1月,窦铁成当选陕西省总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兼职),同年9月,担任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是“名人”,是“工人主席”,可办公室里总是找不到他。简单的工装、一个黑色的双肩挎包,他行走在施工一线,一直如此。作为电力试验所质量负责人,在大连、佛山、西安、天津工地上来回跑,重大工程节点,都有他指导施工的身影,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2016年10月,窦铁成到了光荣退休的年龄,可以实现他对妻子的承诺:带着她出去旅游,陪着她在家里做饭、洗衣服、种花弄草,像大多数退休的老人一样在马路上散步,或带着外孙一起在公园游玩,颐享天年。然而中铁一局离不开他,电务公司试验所离不开他,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离不开他,铁成技校也离不开他——窦铁成还是像往常一样按时上班,风雨无阻。

退而不休,窦铁成感觉现在更忙了。现在他除了主持试验所工作,带研究生授课,还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挤出来的时间主要还是学习,以适应高速智能化发展的需要。他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工具不断涌现。要想做最优秀的技术工人,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些新技术不但自己要适应,还要和身边的技术人员经常交流,共同进步。”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

窦铁成锲而不舍地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展现一个大国工匠的情怀和担当精神,是新时代最美的奋斗者!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