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之上

ZPBGWX 019


太行山,一座巍峨挺拔的山脉,千百年来,这里的峭壁上,时时回荡着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强劲足音

燕山,一座秀美壮丽的山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流传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美丽神话。

1978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5年,7万筑路人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季节,挺进太行,开赴燕山。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时4年,将一条国家呼唤、人民期盼的钢铁大动脉,建在了群山之中。从此,共和国的版图上,多了一条代表铁路的标识。

这,就是被喻为“中国重载第一路”的大秦铁路。

1988年,6000多名铁路职工在家与国、聚与离之间,面对使命,背起行囊、告别家人,在太行、燕山的深处,沿着7万名筑路人员曾经走过的足迹,将一面面闪耀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旗帜,插在了这条保证能源运输的铁路大动脉上。从此,山的褶皱里,有了许多堪比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更加动人的故事。

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怀揣着强国梦的铁路人,高擎着前辈们留下来的旗帜,在大山的深处,将映照后人的火把,越点越亮。从此,大秦铁路——这条寄托着无数人希望的钢铁之路,不仅在世界重载运输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中国重载”的传奇之笔。更为我们国家的腾飞、民族的振兴插上了强健的翅膀。

没有一条路,比它更顽强!它在国家危难、人民需要之际,一次次挺起了负重的脊梁。

没有任何人,比他们更奋勇!他们在执着的守望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重载之路——一条勇担国家使命的能源大动脉

1988年夏季,在我国的华北大地上,一条铁路正沿着太行与燕山蜿蜒向东延伸。6月25日,老技师张松年抱病研制出新型铺轨机之后,身背氧气袋,在医生的搀扶下挥泪离开施工现场。23天后,他的合作者之一欧阳泉赶到医院,在张松年生命弥留之际,将那台新型铺轨机成功铺轨的消息告诉了他,那一刻,张松年含着热泪,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有人说,那是一名铁路建设者对事业最深切、最真挚的付出。

也有人说,那是一名铁路建设者对国家、对民族事业无怨无悔的热爱。

五个月后,在近百个张松年倒下的地方,一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先进的铁路铺设完毕,开通运营。这,就是大秦铁路——一条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凝聚着7万名筑路工人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的“中国重载第一路”。

重载铁路。这在一般人耳中极为陌生的一个词语,却是国际上公认的铁路运输尖端技术之一。它因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效益好等优势,上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有着“中国重载第一路”之称的大秦铁路,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它所担负的,不仅是完成一条大动脉的责任,它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崛起的使命!

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最难忘的莫过于那场扑面而来的改革春风,它给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注入了勃勃生机,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我国工农业生产以新的速度开始向前迅猛发展。然而,与这种发展势头不相适应的,却是能源与交通的紧张状况。改革的步伐,遇到了“瓶颈”,许多省市电厂缺煤、城市缺电,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饥渴症”困扰着大半个国家,全国各地到处是一片告急声。而这告急声,最终却汇成了一句话:煤呀煤,你在哪里?

神州大地缺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国是生产煤炭的第一大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煤炭。尤其是山西能源基地,在当时我国已探明的7700亿吨煤炭资源中,占到了60%以上。但由于交通运输跟不上,仅1983年就积压了2000多万吨。更令人痛惜的是,开采出来的煤炭因一时运不出去,经阳光暴晒,20多天便会发生自燃!一次,一位领导同志来到山西视察,走着走着,忽然看到露天煤堆烟雾缭绕——煤炭,自燃了!

一面是华东、华北等地区望煤欲穿,一面是山西煤炭因运力不足而发生自燃,看到这里,这位领导人不禁一阵揪心。

进入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催煤电报更是像雪片一样飞向国务院。其中,江苏1988年8月因电煤不足,少发电180万千瓦,减少工业产值30亿元,减少税收5亿元;厦门,库存煤炭降低到历史最低点,部分工厂停产;辽宁,鞍钢因缺煤,面临瘫痪;四川,存煤已达红色警戒线;吉林,由于缺煤,供电不足,造成大批企业停产,8万名职工正常收入没有保证;上海,电煤只能维持4个小时……

首都北京,同样也面临着用电不足的窘境。1988年元月,市民们发现拉闸限电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一天拉闸限电的次数竟突破了1115路次,拉完四环拉三环,拉了三环拉二环,甚至连中央驻地的用电也不能保证。不少机关、工厂无煤可烧,甚至连烧开水都成了件困难事。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由于煤炭运不出去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700亿元以上。

此时,要煤的信件和电报也铺天盖地飞向煤都大同,矿务局的每一间办公室里,都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求煤心切的“经济大使”,上海的、江苏的、浙江的、北京的、天津的、湖南的、武汉的、广东的……

但怎奈运能太紧,一时无法安排。

看着堆在眼前的煤炭因运不出去而时时发生自燃,有人对铁路不解、愤懑:“干的拉煤的营生不拉煤,干什么吃的?”“看着国家受损失不心疼,不像话!”

愤懑中,有人听到了中国铁路沉重的叹息声。

翻开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发展史,晋煤外运的通道一直主要靠京包、京原、石太、太焦、同蒲五条铁路,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全国各地对煤炭的需求量急速上升,不仅这五条铁路运力饱和,就连与这五条铁路相连接的京山、京广、陇海等铁路干线的运力也已经达到了饱和。

现有的铁路运力,不堪重负!

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声称:燃料危机正影响着中国。

列宁曾说过:“没有煤炭,任何现代化工业和任何工厂都是不可设想的。煤是工业真正的粮食,没有这种粮食,工业就会限于瘫痪,各国大工业就会崩溃、瓦解,就会退到原始状态。

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愿意退回到原始的状态!心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华民族,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注定有一些人,要早于他人,付出一生的精力,甚至是最宝贵的生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6年3月29日,燕山深处,铁路建设者李志刚匆匆吃完午饭就回到施工现场,加紧作业,这时,一块巨石从洞顶落了下来,砸在了年轻的李志刚身上,当工友们把他从石头堆中刨出来时,只见他的双腿还跪在工作台上。半个多小时后,满身鲜血的李志刚在工友们的怀中停止了呼吸。他留给这个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行了,大伙别耽误了施工进度。

李志刚至死不忘的施工,是正在一寸寸艰难向东延伸的大秦铁路!

有了这条路,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将不再受煤电等能源的困惑;有了这条路,我国的经济腾飞,也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大秦铁路的修建过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据当时国家统计局统计,如果山西每多运出1000万吨煤炭,就可增加工业产值200亿元。同时还可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用煤炭换取更多的外汇,从而缓解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让国家建设走上快车道。

必须新建一条能与国家发展相匹配的大动脉!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度,亿万人民在急切地呼唤着这样一条铁路。

1983年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中南海的红墙内,传出修建大秦铁路的决定!

同时,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这一条线非常关键,要下决心集中力量,有了这条线,大量晋煤可以运往华东、东北等地,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就搞活了。

大秦铁路,由此而生!

了解铁路建设的人都知道,在中国铁路的建设史上,从未有过一条铁路,像大秦铁路这般“幸运”。它没有像同一时期开工建设的大沙线一样,遭遇九上九下的坎坷,整整拖了30年,直到在“中取华东”中才铺通。它也没有像当时正在修建的衡广复线一样,历经了三上三下的磨难,每逢国民经济调整,就被迫下马,前后经历30年才建成。

是大秦铁路的建设里程不够长吗?不是,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比大沙铁路要长出近五倍;是它的投资不够多吗?也不是,总投资近70亿的大秦铁路,比衡广复线要多得多。

尤其是一次性投资近70亿,这对当时我们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拿出这样一笔巨资修建一条铁路,是何等的艰难。

难怪有人会说:花这么多钱修大秦铁路,有必要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声,当时分管全国工业生产的“总调度长”、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叶青同志大声疾呼:大秦铁路不是可开可不开,而是必须开,而且要开的好,否则,华东、华北等地的电就没有办法了!

“幸运”的大秦铁路,尚在襁褓中时,便被寄予了无比的重任!

这重任,牢牢装在每一名铁路人的心中!

1985年1月1日,太行山上寒风刺骨,燕山深处冰天雪地,7万名铁路建设者挥戈上阵,拉开了建设大秦铁路的大幕。

大秦铁路西出巍巍太行,偎依万里长城,跨越桑干河峡谷,穿过连绵燕山,到达渤海之滨,沿途重峦叠嶂,地势险峻,有六级不算风的大风口、划着筏子进出的水帘洞,人烟难觅的鬼愁崖……

当年勘察设计这条铁路时,面对岩石风化、断层较多的座座山峰,面以及我国当时的隧道施工依旧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的现状,曾有一位专家在一座山头上预言:打通下面这座隧道时,洞口将会留下一座烈士的陵园。

但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又岂止留下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处处长眠着一个又一个年青的身躯!

以并不算长的栗家湾隧道为例,开工后的两年时间内,就先后遇到大小塌方80多次,1000立方以上的塌方,就有四次,数名职工年轻的生命被塌方夺去。仅1986年元月7日的大塌方,就造成5名职工被埋。

据统计,在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大秦铁路一期工程中的45座隧道,就有近百名职工不幸以身殉职。最大的一次塌方,有数千立方的土石铺天盖地塌落下来,数十名职工的鲜血洒遍了这条重载第一路。

如今,在大秦线上最长的隧道、我国当时第二大双线隧道——全长8.4公里的军都山隧道洞口,依然还可以看到筑路人员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下来的心中壮志:高水平高效益把军都山建好,保工期保质量让党中央放心!

“再烂的隧道,我们也要打通它!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鲜血染红的大秦铁路,筑路职工立下誓言。

让我上吧!让我上吧!复杂而险峻的岩石面前,许多职工冲在最前面。

老职工李长科,这位曾经在抗美援朝中冒着敌机的轰炸抢修过多座大桥的半百老人恳请领导:我干了一辈子的铁路,如今才遇到一个现代化,一定要让我上。

曾12次立功、受到毛主席接见的老功臣唐良杰,不顾患病的身体来到隧道口:让我上吧,大秦铁路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就是“光荣”了,我也不遗憾。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7万筑路人员搬冰层、架桥梁,凿坚石、打隧道。期间,他们扛着钢钎大锤、雷管炸药,在河面上炸开三尺多厚的冰层;他们跳到零下20度的冰水中打围堰、挖桥基、砌桥墩,胳膊和双腿被尖利的冰块划破了一道道血口;他们在一次次塌方过后,掩埋了牺牲的同事,来不及擦干眼泪便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流传千古的神话,似乎就在眼前。

1988年,大秦铁路通车之际,筑路人员含泪在花果山隧道洞口留下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群英荟萃血汗铸成千秋业,屡建奇功悲欢铺就万代歌!

1988年12月28日,跨越189条河流,穿越39座主峰,架起313座桥梁,打通45座隧道的大秦铁路一期工程,在距国务院规定的开通日期还有三天时间之际,顺利开通。当日下午16时左右,一辆韶山4型电力机车披着红花,满载着48辆煤炭驶离茶坞车站,用它现代化的设备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我国第一条可以和国外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相媲美的铁路。

在这条铁路上,拥有许多个中国第一。它是中国第一条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线路,它是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一次建成的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全线采用光纤通信系统的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全线采用过微型计算机化的调度集中系统的铁路。

目睹着满载煤炭的列车缓缓向东驶去,欢呼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一刻,大家分明从这条现代化铁路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腾飞的希望。

 

重载之气——一曲当代铁路职工自强不息的赞歌

当困难向信念挑战,是谁把坚定的目光投向那座最高的山梁;当乡村向城市涌去,是谁义无反顾地由繁华走向荒凉;当艰苦被清淡取笑,是谁脚步隆隆地由安逸开进悲壮。大秦铁路开通之际,这首描写大秦铁路职工的诗歌如今人们依旧耳熟能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秦铁路开通前夕,主动要求到艰苦环境中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铁路职工排起了长队,他们中间,有抱着荣誉证书的,有拿着劳模奖章的,有带着一身技术的,还有的老职工不但自己报了名,还动员儿子、儿媳一起去大秦。

许多年轻夫妻得知大秦铁路需要年轻骨干,于是便相约一起报名。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们把孩子送回了农村老家或寄宿在学校。

面对职工高度自觉的行动,领导们不无感动。进线前夕,领导把大家召急起来,让职工们把家里的困难都说一说,凡是能解决的,一定解决;凡是能照顾的,一定照顾。但会场上,却没有一个人吭声,不是因为大家的家里没困难,而是每个人都知道,面对国家的需要,自己没有提困难的理由。

沉寂的会场终究不能一直沉寂,一位职工站起来说道:与那些牺牲在大秦铁路上的烈士们相比,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困难不算啥!

啊,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大秦职工!他们用无言的行动,将那面闪耀着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旗高高擎起!

1988年11月5日,距离大秦铁路开通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第一批进驻大秦的干部职工登上了开赴深山的列车,一时间,大同站挤满了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丈夫送妻子,儿子送父亲的身影。

一位老母亲,将连夜缝好的棉衣,装进了儿子的背包中;一位年轻的妻子,叮嘱丈夫不要惦记家里,安心守护大秦;一位老党员,紧紧拉住儿子的手,将一枚五十年代的劳动奖章,交给了儿子……

“上大秦去,上大秦去,奋战大秦献青春,这才有志气……”送别的人群中,《上大秦去》的歌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天苍苍,雪茫茫,首批进驻的6000多名干部职工沿着7万名筑路人员的足迹,进入大秦铁路。面对无水、无电、无路和站舍四周荒山秃岭、空旷苍凉的艰苦环境,先期到达的干部职工们有些措手不及。一些人开始留恋起城里的小卧车、进口烟、花衬衫、喇叭裤、蛤蟆镜。关键时刻,700多名党员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带头吃苦奉献,自觉做出表率。他们第一个冒着严寒跳下汽车,第一个顶着风雪走进挂满冰霜的屋子,第一个挽起袖子和泥砌起了炉灶。很快,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家没水到河里去凿冰,没电以蜡烛来照明,吃的是腌咸菜、啃的是冰馒头,坐的是石头墩。

据统计,大秦线进驻初期,在700多名党员的感染下,很快有上百名职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要和所有的党员一样,在这条重载第一路上熔炼自己的意志,奉献自己的全部!当一名车间党支部书记问一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职工:“你为什么要入党?”这名职工响亮地回答:“我看身边的党员都很好,我想像他们一样!”

大同电务段的李昌至今忘不了大秦线刚开通时的情景,那一天,大雪漫天飞舞,御河大桥上的设备出现了故障,汽车将李昌和几名抢修人员送到距离大桥还有五里路的地方,便无法向前行驶。几名抢险人员背着机器,迎着零下27度的寒风,踩着一尺多深的积雪,嘎吱嘎吱走上两公里多长的大桥走。处理完故障后,几名职工在大桥上抱在一起悄悄地哭了起来,他们说,那是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大秦线的艰苦。

但苦归苦,却没有一个人离开。

倘若有人问他们为何不离开,他们会说:能为党和国家做一点贡献,能为人民做一点贡献,这点苦不算啥。

修建在悬崖边上的河南寺线路工区,是一个四周没有人迹的山坳,在当地,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门前两座山,抬头难见天;空中飞鸟少,风吹石头跑;吃水下河舀,十里无人烟。职工们刚到这里时,工区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因为这里距最近的城镇少说也有60多里地。一天,一名职工到河边挑水时,发现东边的山头上有一处屋舍,这仅有的一处“人烟”,让他兴奋不已,他立刻放下扁担和水桶,连攀带爬,上去一看,竟是一座废弃的寺庙,叫河南寺。虽然寺庙已经废弃,但好歹是一个“地标”建筑,于是,大山褶皱里小小的工区,有了自己的名字——河南寺线路工区。

大同工务段第一批进驻河南寺的职工共有8人,其中王海山、颜廷芳和吴炳雄三名职工是共产党员。隆冬时节,他们来到这里,与其他工区一样,没吃、没喝、没水、没电,更别说暖气了,那简直就是奢想。困难面前,党小组长王海山,说服妻子从黑龙江搬了过来,他说:把家搬到这里,咱就成真正的大秦人了;党员颜廷芳,在痛失爱子后,将悲痛的眼泪悄悄擦干;党员吴炳雄,在接到父亲病故的电报,朝着家乡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艰苦的环境,往往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最坚定的信念,三名共产党员决定用一生来守护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第一条重载铁路。

那是一个明媚的早晨,山脚下的桑干河水哗啦啦地一路向东奔涌着,三名共产党员伫立在河岸边,面对山那边冉冉升起的红日,庄严宣誓:我宣誓,扎根大秦,终身报国!

这誓言,比生命还重!——那是大秦职工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无比忠诚!

大秦铁路开通之际,化稍营车站的站长张春利带着8个年轻人来到了荒凉的车站,他首先把职工安顿在相对干燥的房间,然后自己居住在挂满冰霜的屋子里,因为这里离行车室比较近,工作起来方便。之后不久,张春利患上了肾炎,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却瞒着周围所有的人,天天守在行车岗位。一个月没回家,两个月没回家,三个月没回家,在家担心不已的妻子,给张春利连写了两封信,但都没有回音。于是,妻子再也等不下去了,打发儿子到大秦铁路上去看看情况。儿子从柴沟堡一路走,一路打听,来到化稍营,终于见到了张春利,但儿子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佝偻着身子、浮肿的几乎变了形的中年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他流着眼泪扑向张春利:“爸爸,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咱们回家去医院吧!”

张春利慈爱地用手抚摸着儿子:“别哭了,爸爸没事,爸爸很快就会好的,再说,爸爸这里很忙,有很多煤要运出去,所以也没时间去医院,你回去一定要替爸爸保守秘密。”说完,又继续埋头干起了工作。

与张春利一起首批进驻大秦铁路的职工,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像流经这里的河水一样,诉说不完。

1989年10月18日,大同至阳高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在东井机桥梁工区工作的陆恒全然不顾个人危险,冲出宿舍,奔向大桥,一个一个桥墩检查,生怕漏下一丝丝因地震带来的安全隐患。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家就在阳原,就在地震的中心,老伴和孩子怎么样,他一无所知。两天后,当他带着检查工具刚从大桥上回到工区时,看到一身风霜的女儿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爹呀,家都塌了,你咋不回去瞧瞧我和我娘呢。”说完蹲在地上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不几日,局领导赴灾区慰问受灾职工家庭,当大家路过两孔破窑洞时,领导问这是谁家?知情的同志说:是陆恒家,就是那个老先进的家,这次他家里遭灾,老陆没向单位申请救济。

领导听后,立即走进窑洞,将1000元救济款送到陆恒家人的手中。但陆恒很快又把钱退了回来,他说:“国家也不宽裕,大秦线上这次也有受损的地方,需要钱,所以,这钱我不能要,家里的难关,我们自己能克服。”

位卑不敢忘国忧!这就是大秦铁路职工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此刻,还有谁能说,大秦铁路的职工,心中牵挂的不是祖国的腾飞、民族的振兴!他们挚爱的重载事业,不正是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吗!

 

穿山越水的大秦铁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注定了它的守望者只能与艰苦作伴。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扎根大秦线的第一代重载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等不靠,不给组织提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慢慢建设起美丽的家园。

大山中最缺的就是蔬菜,尤其是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职工们每天只能靠咸菜度日。所以,开垦出一片菜园子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心愿。

房前有瓜果,屋后有菜园,大雪天能吃上蔬菜,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哦。但山的深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总不能把蔬菜的种子播撒在石头堆上吧。

石头上咋就不能种菜啦!大秦职工不信这个理儿。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半个多世纪前,河南林州的十万劳动人民,靠着一锤一铲和两只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自此,千里之外的漳河水淙淙流淌在红旗渠。

大秦职工的心里,也有一块葡萄园,也有一座红旗渠。

他们在岩石边,在山坡下,开始凿石平路,开荒种地。终于,迎着太阳的山坡上,倔强地冒出了第一撮绿。即便是日照时间不足三个小时的河南寺线路工区,也长出了蔬菜。大伙争先恐后,围着这一片片菜园子,眼睛里扑闪着晶莹的泪光。

 

与河南寺线路工区一样,大秦线上的黑山寨线路工区,也是一个即便用放大镜,也难以在群山褶皱中找得见的工区,它坐落在大黑山隧道的西口,面朝山、背靠山,13名职工一年到头与大山相看两不厌。

工长姜晋,一件浅色衬衫穿了10多年,依旧崭新如初。不明就里的人直撇嘴,一件衬衫咋能穿那么多年呢。问急了,姜晋才道出实情:只有山外有人来检查的时候,这衣服才拿出来穿一下,等来人一走,就赶紧脱下来放在箱子底,不然洗起来太费水。

费水!一件衬衫和水能扯上什么渊源哟。许多人听后不解起来,但再看看工区那13名职工清一色的光头,大家就不语了。

缺水的黑山寨工区,那不是一般的缺,大秦铁路开通后,这里的用水一直靠人挑驴驮才能解决。所以,头发理得尽量短些,衣服颜色穿得尽量深些,这都成了大家自觉的行为。

但遇到大雪封山,毛驴也无法上山送水,工区用水只能靠大家下山去挑。崎岖的山路上,许多职工不知在这陡峭的山坡上摔倒过多少次。水桶滚落、水洒一地,很快结成了冰,人走在上面,站都站不住,有的职工在这段陡坡上甚至摔坏了膝盖。

一次,一名干部来到黑山寨工区跟班作业,从隧道中干完活出来后,他和大家一样满脸乌黑,于是舀来一大盆水,哗啦哗啦洗起了脸,洗完后,他准备掉盆中已经黑乎乎的水,再换一盆,这时,一名职工急忙过来,将那盆黑水端走,并说,这水澄一澄,还能用。再看其他职工,正用一块蘸湿的毛巾,轮流擦脸。那一刻,这名干部的眼眶湿润了,他为刚刚独自浪费了一盆水而深深自责。

如果有人问黑山寨的养路工们苦不苦,他们会摇头,再问,依旧摇头。因为,在大秦铁路,还有许多比他们吃水更困难的工区。比如站庄工区、铁炉工区……。有的工区,送水的毛驴已经换了好几代。

扎根大秦,终身报国!30多年来,大秦铁路职工对这条路的感情,不仅装在心里,烙在心头,更流淌在血脉中。多年来,他们不仅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将自己的后代留在这深山之中。

大团尖线路工区的老工长韩玉金是第一代大秦人,30多年前,作为7万筑路人员中的一份子,他和许多同事一样,在大秦铁路通车后,选择留下来守护这条铁路。儿子出生时,家住阳原的妻子托人捎话,让老韩给孩子取个名字,韩玉金看着穿山而过的大秦铁路,让带话的人回去告诉妻子,孩子就叫建秦吧——建设美丽大秦。20多年过去后,与大团尖工区相邻的石匣里工区,来了一位新入路的优秀青年,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韩建秦。

而在大秦铁路,像韩建秦一样接过父亲肩上的重担,立志守望这座重载家园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决心成为新一代的大秦重载人。

他们也曾羡慕过城市的生活,他们也曾留恋过外面的风景,他们也曾期盼过与家人花前月下,但为了国家的发展和重载事业,他们与父辈们一样,选择了与大山为伍。

 

翻开大秦铁路的里程图,还有一条河流,与大秦线一路并行,这条河的名字,叫桑干河,那是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世世代代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

70多年前,著名女作家丁玲以大山中的王家湾为原型,创作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0多年前,修建大秦铁路的筑路人员,采用连续大爆破的技术,在炸碎了35000立方石头后,劈山修路,在桑干河流经的地方、在丁玲热情讴歌过的地方,建起了王家湾车站。

2009年,王家湾线路车间年轻的养路工祁志强得了尿毒症,在做完肾移植手术后,他面对领导的照顾,义无反顾地又回到了王家湾,回到了条件极为艰苦的大山之中。有人可能会说他傻,有人可能会说他脑子不开窍,但只有亲身来到王家湾,来到大秦铁路,目睹那一趟趟万吨、两万吨的煤炭大列从眼前轰隆隆驶过,才能理解一名大秦铁路职工对国家事业的爱!

2013年,大学生刘晓飞和12名年轻人被分配到王家湾线路车间工作,当他们第一次来到大山之中,新鲜劲过了之后,无不渴望尽快离开这里。但有一天,当车间总支书记李天元带着他们来到线路旁的筑路烈士墓地前,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从那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他们都要和大家一起来到烈士墓前,进行一场心灵上的对话和灵魂上的洗礼。之后,这些年轻人在王家湾车站高高的山坡上,在当年筑路人员炸开的地方,用石头垒出了“坚守”二字,那是新一代大秦铁路职工用青春对重载第一路立下的誓言!是“扎根大秦,终身报国”的缩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重载之魂——一部大秦儿女舍生忘死的精神史册

在大秦铁路,提起湖东电力机务段的老司机贾有德,许多人都记忆犹新。大秦铁路刚开通时,身为火车司机的他作为第一批进驻大秦线的司机,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一天,他带着徒弟驾驶着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进大黑山隧道,突然,接触网断电了,火车停了下来。

“咋闹?”徒弟眼巴巴地瞅着师傅。

“啥咋闹!咱拉的这一列煤多少地方在盼着哩,咱就在车上等来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一片漆黑的隧道里,两人只能凭呼吸感知对方的存在。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由于车上停电没了暖气,温度越来越低,尽管贾有德用大衣将徒弟紧紧搂在怀里,但双方的牙齿还是冻的咯咯直响。一天一夜后,接触网来电了,火车能跑了,前来寻找他们的人们看到,机车上,已经冻得失去知觉的贾有德和徒弟如雕塑一般紧紧地抱在一起。两人的手中,还捏着吃剩下的半包方便面,一旁杯子里的水,已冻成了冰块……

不言漫漫征途千般苦,只为全国亿万人民有甘甜。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每一寸钢轨,时时都见证着大秦职工舍生忘死的奉献。

1987年,白家湾隧道,一块10多立方的石头像定时炸弹一样悬于洞顶,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和工程的进度,两名筑路人员毫不畏惧,携带炸药冲进险区,塞进大石头的裂缝中,轰的一声,大石落下,八排工字钢拱架受不了沉重的负荷,皮筋似的弯曲下来,如不及时顶住排架,更大的塌方马上就会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干部大声喊道:“共产党员跟我上!”

历史的星空,总有许多的相似。那是十多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大雨滂沱,大秦铁路上一处线路设备突然出现故障,运煤列车的安全随时可能受到了威胁。关键时刻,面对拦在抢险队伍面前湍急的桑干河水,王家湾线路车间主任阮小五大喊一声:共产党员跟我上!然后不顾生病的身体,第一个纵身跳入滚滚的河水中。

曾有人说,大秦铁路的职工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群体,是一曲舍己为国的慷慨悲歌,就连《十五的月亮》的词作者、著名诗人石祥和作曲家铁源在深入大秦铁路体验生活时,也无不感慨地说:“牺牲岂止在前线,奉献何止在部队,要让全国人民像理解南疆战士一样理解大秦铁路上的职工们!”

 

大秦铁路开通以来,深入这条线上采访的新闻记者有数百人,他们在见证和记录大秦铁路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为大秦职工的默默付出所震撼。

大同工务段的董银虎,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工人日报》社记者董宽与其他几家媒体记者到大秦线采访的情景。那是1990年的11月,大秦铁路刚刚开通两年,交通工具非常简陋,大同工务段给前来采访的5名记者每人配备了一辆自行车。大家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便上了路。一天,他们兴冲冲来到了九女池,谁知九女池没有传说中的九仙女,更没有一泓清澈甘甜的池水,只有工长薛树海带领几名满身灰土、满手老茧的养路工迎着风沙在线路上施工。离开九女池,5名记者的话一下子少了许多,再往前,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了石匣里、大团尖,看到桥隧相连的铁道线上,职工们为了抢修线路,只能吃干粮、喝冰水,采访竟一时语塞。与这里的职工告辞后,心情越来越沉重的记者们继续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继续往前,第十五天的时候,他们来到了王家湾,来到了河南寺,当看到职工们常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中,作业在阴暗潮湿的隧道里时,记者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你们敢对着大山宣誓,敢对着桑干河宣誓,那你们敢对着党旗宣誓吗?”在河南寺隧道口仅有的一块平地上,一名曾在延安插过队的记者向王海山、颜廷芳和吴炳雄三名党员问道。

“敢!”三名党员坚定地回答。

鲜艳的党旗瞬间在风中展开,站在神圣的党旗前,三名党员握紧拳头,庄严宣誓:“我宣誓,扎根大秦,终身报国!”

誓言再一次冲破云霄,在大山中久久回荡。5名记者被大秦铁路职工不畏艰难、一心为国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热泪又一次夺眶而出。

那次采访大秦铁路后,记者董宽心绪难以平静,他说:如果要把大秦线干部职工的事迹讲给大家,那么7天7夜也讲不完。很快,他撰写出了《为了乌金动脉的畅通》。同时,《北京晚报》、《中国城乡开发报》等媒体记者也根据在大秦线的所看所想,连续刊发了《大秦人的奉献风格》《那群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等文章。

而30年来,大秦铁路始终犹如一条涌动着无数人梦想、凝聚着无数人信念、汇集着无数人奉献的河流,淙淙流淌!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一次次的千钧重担,大秦铁路呈现出来的“脊梁”本色。

在大秦铁路,有一个令许多摄影爱好者神往的地方,那就是雄伟壮观的跨丰沙大特大桥,她像一条迷人的彩带,镶嵌在美丽的大地上。而这样的大桥,职工们要想上去维修一次设备,却不是件易事。一次,大桥上的设备出现了信号机灭灯的故障,大同电务段的几名抢修人员背着数十斤重的电源盒和发送盒,迎风冒雪,步行近20里路,到达故障点,排障结束后,大家的手都冻成了红萝卜一样。但每当提起这些,职工们却都说这不算啥。因为,在大秦线,还有18个无人值守的中继站,这些负责列车信号传输的中继站位于深山沟里或群山顶上,一旦遇到下雨下雪,职工们就得全天候盯控在那里。有时候遇到持续的雨雪天,带去的干粮吃完了,职工们只能靠山头的积雪来维持生命。

同样的寒冬,同样的大雪,大同西供电段的高复生至今也忘不了那场生与死的考验。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大同地区的气温已低零下近30度,万吨煤炭列车的装车点接触网导线因一场前所未有过的冻雨而被坚冰包裹,值班室的电话十万火急地响了起来:快!现在一趟列车都开不出去了!

时任车间党支部书记的高复生,放下电话拉响紧急集合铃声,带着40多名突击队员和抢险工具,迎着刀割一般的寒风,赶往万吨列车的装车点。在凛冽的“白毛风”中,40多名队员分成几个小组,登上架设在空中的接触网,用扳手或小锤一厘米一厘米地将包裹着接触网导线的冰层慢慢剔除。整整24个小时,大家像挂在空中的雪人一样,拼尽身上所有的力气,将6公里长接触网上的冰层全部清除干净,使一趟趟煤炭大列安全驶出。

当汽车来接大家的时候,40多名队员望着距离自己仅有百米的汽车,双腿却迈不动了,一个个倒在了一尺多深的雪窝中。

令人难忘的记忆,几乎每一名大秦铁路职工都经历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04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续近10个夏天,全国的用电量一次次跃上红线,许多电厂发出煤炭不足的急切之声。7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冒着40度的高温,来到大秦铁路,寄希望于这里的职工多装一车煤,多拉一车煤!

大秦职工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嘱托,他们在在炎炎夏日里、在高温酷暑中,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将一趟趟煤炭大列,从塞北高原,送到渤海之滨;将阵阵清凉,送给全国人民。

但抢运电煤不仅仅集中在酷暑难耐的夏季,更出现在无数个严寒冬日。

许多人可能至今都无法忘记2008年的春节。在那个原本祥和的节日里,暴雪、冻雨、低温,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冰冻灾害,却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长江以南的绿色田野瞬间被寒潮笼罩,被冻雨、冰雪覆盖。严峻的形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高速公路瘫痪,湖南郴州、衡阳全城断电,贵州电网解列运行。截止元月28日,大半个中国的19个省市拉闸限电,全国各大电厂纷纷发出煤炭储存红色预警,其中有86家骨干电厂存煤低于三天,部分电厂因无煤可燃只好停止发电……

灾情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要把抗灾救灾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打好抗灾救灾这场硬仗。

城市需要电!工厂需要电!灾区的百姓需要电!

电煤供应,迫在眉睫!

谁,能让灾区的损失降到最低!

大秦铁路,这条中国经济赖以生存的能源大动脉,在危难之中,又一次挺起了负重的脊梁!

狂风暴雪中,大秦铁路职工迅速行动起来!此刻,时任国家领导同志胡锦涛冒着严寒来到大秦铁路,对奋战在这里的职工进行慰问,鼓励大家为南方的灾区抢运更多的电煤。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尽最大努力,科学调度,挖掘潜力,增加运量,保证安全,为打好抢运电煤关键一仗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的需要,灾区的期盼,更加坚定了大秦铁路打胜这场攻坚战的决心,这决心,化作了一个个详细的方案:从2月1日开始,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集中力量,突击抢运电煤,大秦铁路日运量要达到100万吨以上,电煤装车14000车!

很快,在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中,在白雪皑皑的燕山脚下,在冰雪覆盖的桑干河畔,在朔风凛冽的塞北大地,大秦铁路职工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决不能让党中央、国务院着急!决不能让全国任何一个电厂停机!决不能让灾区的百姓受冻!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湖东电力机务段,运用车间总支书记刘志刚的办公室,一摞一摞要求加入到抢运电煤突击队的申请表几乎快埋住了整张桌子。

一线的司机不休息,机关的办公楼也唱起了“空城计”,在每天大秦线开出90多对重载列车的基础上,为了能再多开出一列煤炭大列,缓解南方的灾情,领导干部或昼夜不眠添乘机车,或迎着风雪跟踪列车密度,在不断的盯控和部署后,全线终于压缩出了宝贵的29分钟。29分钟,在当时的大秦铁路,代表着每天可以多开出一列2万吨的煤炭大列!

同一时间,大秦铁路43个万吨、2万吨装车基地的干部职工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夜以继日,在数九严寒中保证电煤装车。2月1日,金沙滩万吨装车线上,气温骤降到了零下30度,怒吼的北风刮的人们睁不开眼,从矿上运来的煤炭,早已冻成了巨大的冰坨子。冻煤像坚冰一样,即使卸下来,也装不到火车上,因为冰坨子会致使列车偏载,不但影响安全,严重时还会造成列车颠覆,怎么办?

情急之下,站长、书记带着金沙滩的职工们找来原始的工具,像我们的祖先开疆拓土一样,握紧一根根钢钎,抡起一把把铁锤,将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煤炭一一凿开。

有的职工的手震裂了,他们顾不上包扎便又抡起了铁锤;有的职工的眼睛被溅起的冰末迷住了,他们索性闭着眼睛扶着钢钎……

让我们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在全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接受考验吧!这是所有大秦职工的心声!

如果把大秦铁路比喻为横卧在我国华北大地上的一条巨龙,那么,位于最西端的湖东编组站就是它的龙头。此时,这座我国第一座电气化重载列车大型编组站,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车站内,近50条股道和425组道岔全部被雪埋住。年过半百的副站长张佳英带着职工,一个个扑向雪窝。三天两夜中,他们每刨开一组道岔、清出一个股道,便放行一列车,开出一列车。许多职工的手、脚和脸全都冻麻了、冻僵了,却仍然不肯离开。当食堂人员为大家送来姜汤,想让大家暖暖身子时,他们那失去知觉的双手,竟然连一碗水都端不住。

同样是在湖东站,站领导到调车场里跟班作业,突然,他看到一名正在对煤炭列车进行编解作业的调车员结束作业后,并没有按规定从车梯上跳下来。他急忙跑上前大声提醒,但这名职工却没能像往常一样如燕子般轻巧地跳下车,他的身子纹丝不动地紧贴在冰冷的车皮上。原来,这名职工已经被冰雪冻在了车梯上。

“不必问我们有多难,再难我们也甘愿做这样的交换,用一万次的拼搏,一万次的悲壮,换取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是饱含着一代代大秦人骄傲与自豪、浸透着一代代大秦人欢笑与泪水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2008年抢运电煤之际,大秦铁路每天有20余万吨的煤炭到达湘鄂贵赣浙等重灾区,确保将冰雪带来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此刻,还有谁能说,大秦铁路的职工,不是一个有着崇高追求和炙热情怀的群体!他们用热血谱写出来的,不正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精神史册吗!

翻开这部史册,人们的内心,一次次被打动。

河南寺线路工区的老养路工占更江,在1988年修建完大秦铁路后,决定留在这里,他要替那些在筑路过程中牺牲的同事,为大秦铁路再做一点贡献。

人们忘不了那个冬天,大雪封山,与外界交通彻底中断的河南寺工区面临着缺菜短粮的艰难处境。眼瞅着大伙吃了上顿没下顿,占更江让大家守好线路,然后独自一人推起平板车,前往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去买粮。返回的时候,在攀爬一段陡坡时,五十岁的老占,连人带车翻到了山沟里。晚上,看到老占还没回来,同事们打着手电沿途寻找,大家的嗓子几乎喊破了,终于在雪地里找到了几近冻僵了的老占和翻在路边的粮食。那一次,老占的命保住了,但两条腿却因严重受冻而落下了毛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老占临退休的时候,领导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自己有两个心愿,一是想要一枚大秦铁路上的道钉,留作纪念;二是想去北京天安门看看。

一枚道钉,多么朴素的愿望啊,这种不起眼的配件在铁路大动脉上俯手可及、随处可见,但老占,就想要一枚,不远千里带回山东老家,因为,在这枚最普通的道钉上,浓缩着他对大秦铁路深深的情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而老占想去北京天安门的愿望,自三十多年前参军入伍的那一刻便憧憬上了,从山东某农村走出来的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穿着军装、英姿飒爽地站在天安门前照张像。但大秦铁路修建完毕后,他为了完成那些牺牲战友的嘱托,留在了燕山深处,扎在了大秦铁路,一天也没离开过。

当领导得知他的心愿后,立刻派人陪他去了趟北京。天安门前,脊背已驼、走路微瘸、脸上布满风霜的老占挤在人群中,心情澎湃地地看着国旗升起,又热泪盈眶地把目光投向长安街上的华灯。他听说,北京城用的电,靠的正是大秦铁路运出去的煤发出来的。他还听说,就连长安街上的华灯,也是用这些电点亮起来的,所以,他要替那些牺牲的战友、替那些一直坚守在大秦铁路上的同事们,多看几眼那璀璨的华灯。

 

在大秦线,每天运行的列车有百余对,他们中最长的有200多节车厢,最短的,也有100多节车厢。但在这百余对的列车中,却没有一趟列车,是为了职工们出山回家的而开行的通勤车。为了多开行一趟运煤列车,保证大半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大秦职工连属于自己的最后的一点“福利”也“牺牲”掉了。每当休班,职工们只能跋山涉水步行到附近的村庄或乡镇,然后坐牛车、搭汽车、转火车。离家最近的职工,回一趟200多公里外的家,也需要10多个小时。

200多公里,如果坐高铁,一个小时便可以到达;如果乘汽车,也只需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但对于大秦铁路职工来说,他们所要花费的时间,是高铁的10倍,汽车的6倍。

大秦铁路刚开通的时候,有的职工们思念家人,总会到山头上盼望邮递员的到来。那时候,一封家书有时在路上要走十天半个月,有的甚至一个月。一次,一位职工的父亲病危,家人写信让这名职工赶紧回家一趟,但当这名职工收到这封信时,已是一个月后的事情了,等他急急忙忙出山赶回家中,父亲已经去世半月有余。而像这样因交通不便、通信不便,造成许多父与子、母与子、夫与妻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还有许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率电视艺术片《大秦壮歌》摄制组来到大秦铁路。当他置身于大秦铁路,目睹这里的职工为国家、为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时,思想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染,心灵深处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

 

重载之梦——一幅中华儿女自主创新的生动画卷

1992年,大秦铁路二期工程大石庄至秦皇岛建设完毕,大秦铁路全线开通。国务院发来贺电,希望大秦铁路能够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国民经济上新台阶作出更大的贡献。

那一年,大同电务段的乔石云还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在当年的中考试卷中,有一道题是:大秦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尚是青少年的乔石云认真写道:单元、重载、双线电气化。

29年过去了,早已成为一名大秦职工的乔石云说,如果现在再让我回答一遍这道题,那我一定会这样来回答:大秦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它承担着全国6大电网、5大发电公司、380多家主要电厂、10大钢铁公司和6000多家工矿企业的生产用煤和出口煤炭的运输任务,经济区辐射全国26个省市区、15个国家和地区,煤炭运量占全国铁路煤运总量的五分之一。

不,这些回答都还不够,他还要补充写道:大秦铁路自开通以来,连续创下了世界铁路运输重载第一、世界铁路运输效率第一、世界铁路运营密度第一、世界铁路干线年运量第一的“四个世界第一”;它从年运量设计的1亿吨,攀登到了年运量4.5亿吨;它以一条铁路的运力,担负着4.5条铁路的运输任务!是国外运量最高重载铁路的4.5倍。

乔石云不是唯一见证“中国重载第一路”发展的人,在这条铁路线上,还有更多的职工与他一样,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场凝聚着中华民族勇敢与智慧、艰苦与卓越的伟大梦想的实现——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振兴我国经济发展而迸发的强国之梦!

有人诧异:在具有50多年重载运输历史、拥有120多个成员国的世界铁路大家庭中,中国掌握铁路重载运输的技术才刚刚30年,却创下了如此多的世界之最,大秦铁路靠的是什么!

是啊,一条设计能力为年运量1亿吨的重载铁路,是如何从1亿吨飞跃到4.5亿吨的?尤其是在国内毫无重载经验借鉴、国外封锁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大秦铁路创下这一连串奇迹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30年的奋进,30年的攀登,大秦铁路的发展历程似乎就在昨日。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95年至1997年,在原铁道部的支持下,大秦铁路进行了1亿吨的配套工程改造。2002年,大秦铁路的年运量由1992年的0.43亿吨达到了1亿吨——这是大秦铁路的年设计能力,标志着大秦铁路的运输能力利用率已经达到了饱和。

然而进入2003年,我国的煤电油运再次出现全面紧张的状况,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发生了令人揪心的变化。这一年的下半年,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电力供应吃紧,许多企业不得不“以运定产”,电力部门不得不频繁拉闸限电。曾经高歌猛进的各大城市和企业,甚至面临着夜晚笼罩在一片漆黑中的可能,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原铁道部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决定在不新建新线的前提下,对大秦铁路进行扩能改造,使大秦线具备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条件,从而实现大秦铁路年运量达到2亿吨进而实现4亿吨的目标。

2003年12月21日,大洋彼岸的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一行身负大秦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及相关重大技术项目攻关重任的中国考察团成员,怀着焦虑的心情认真听取着美国UP公司铁路司机悠闲地介绍由6台内燃机车牵引1.4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金科玉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载技术之一。

但即便是世界最先进的重载技术,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尤其是成本与投入这两大块,更是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国内的重载技术尚处空白,国外的“金科玉律”又不能照搬照抄,怎么办?

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有着“中国重载第一路”之誉的大秦铁路,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在运输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下,决定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重载之路,从而让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再受能源的制约,让我国腾飞的经济之火始终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度、高密度、大重量的“速密重”并举之路,在大秦铁路开始悄然萌动。

这注定是一场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拼搏之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数以万计的铁路职工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业内专家不分昼夜,吃住在大秦铁路扩能改造的施工现场,他们先后采取了18项畅通措施解决咽喉能力不足,实施了36项超常作业组织方法和258项改革措施,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在保证运输生产的同时,对大秦铁路的线桥设备、站场、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机车车辆等设备设施进行扩能改造。

而纵观我国的铁路建设史,像大秦铁路这样在既有线大规模、大兵团、立体交叉的改造工程,几乎前所未有。它不但保证了煤炭的正常运输,还相当于用新建一条铁路三分之一的资金,新建了三条大动脉;不但节约了宝贵的2.4万亩土地,还满足了全国1/3人口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扩能改造后的大秦铁路,为西煤东运注入了更加强劲的体魄,使其具备了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基础条件。

2004年12月12日,大秦线成功进行了由4台韶山4型机车牵引的2万吨重载列车的试验,打破了美国UP公司铁路的“金科玉律。    

有人算过一笔账,大秦铁路每开行一列2万吨重载列车,就相当于分流了300辆公路的货运运输。如果按照大秦铁路年运量4亿吨来计算,那么年耗电量为34.3亿千瓦时,折合费用22.6亿元;碳排放量105万吨。但同等的运量,如果换做公路运输,将消耗柴油1645万吨,折合费用1046亿元;碳排放量5974万吨。其能耗成本是大秦铁路的46倍,碳排放量是大秦铁路的56.9倍。

这样的节能账、环保账、低碳账,谁都能算明白。因此,就像当年修建大秦铁路时的呼声一样强烈,2万吨重载列车也面临着必须开、尽快开,早点开的一致呼声。

但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不是说开就能开的!它绝不是1+1=2那么简单。它关系到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铁路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运输组织及其系统集成等多个方面,十分复杂。所以,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注定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尤其是横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大秦铁路,60%的地段为山区,线路最大坡度12%,仅大同到茶坞的300多公里线路,海拔就从1000多米直降到100多米。可以说,每一列长达2.7公里的2万吨重载列车经由此段线路时,几乎都是以俯冲的姿态运行的。而在这样的线路上,由于惯性的原因,2万吨列车产生的冲击力将急剧增加,如果操纵不够平稳,纵向冲动力控制不好,200多节车厢就会前堵后拥,轻则将中部机车挤坏,重则导致列车脱轨,巨大冲力能把中间车辆挤成“铁饼”,直接造成车毁人亡。这些世界级重载技术难题都是在其它线路上想象不到的。

但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如同战鼓一样,催促着大秦铁路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于是,围绕大秦山区铁路的通信可靠性、长大列车纵向冲动控制、长大下坡道的周期循环制动等三大技术难题,在原铁道部的支持下,无数大秦职工配合科研人员进行了60多个科研项目,开展了100多次科研试验,全力攻克了三大难题。列车同步操纵、无线数据传输、牵引制动技术、车辆重载技术、基础设施强化技术、牵引供电强化技术、重载运输组织技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技术等课题相继得到攻关,大秦线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重载运输技术体系逐渐形成。

2007年6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和谐型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进驻大秦铁路,大秦铁路成功试验并开行了由3台和谐型机车牵引2万吨重载列车。2009年1月5日,在突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后,大秦铁路2万吨列车牵引模式正式调整为2台机车,原有的“2+1”模式变为“1+1”模式。自此,大秦铁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Locotrol同步控制系统技术与GSM-R数字移动通讯系统技术相结合;首次实现了采用2台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加可控列尾的方式,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首次系统采用重载车辆及重载配套技术、机车自动过分相装置等多个创新成果,开创了世界重载史的新篇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速密重”并举之路从此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重载强国俄罗斯,开行万吨级以上的重载列车的历史已有多年,但当这个国家的代表团来到大秦铁路参观考察时,看着2万吨重载列车密集地驶过,不由地发出惊呼:这是我们此前从没想到的!

不断的自主创新成果,很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自2004年起,大秦铁路年运量连续4年以每年增运5000万吨的速度,实现了1.5亿吨、2亿吨、2.5亿吨、3亿吨的“连级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每年增运5000万吨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它相当于增建了1个华北电网,也意味着仅用不到100公里高速公路、不到15公里地铁的建设资金,新建了2条煤运大通道。

5000万吨煤炭,它还可以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满足北京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年所需。如果用于工业生产,可增加产值1000亿元。

2007年,大秦铁路年运量达到3亿吨,它突破了单条铁路最大年运量为2亿吨的世界重载铁路理论极限,创造了单条铁路重载列车密度最高、运输能力最大、增运幅度最快、运输效率最好、运输效益最佳的纪录,成为了世界铁路重载发展的典范。

一年后,大秦铁路再次传出捷报,全年运量突破3.4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铁路,被称为奇迹之上的奇迹。

大秦铁路的自主创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2009年6月22日,第九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铁路重载运营商、装备制造商、研究咨询机构及重载线路设计施工和维护企业代表共同参加了大会。外国重载运营商纷纷对以大秦铁路为标志的中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取得的进步惊叹不已。新华社消息写道: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快速发展,大秦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

没有人想到,在自主创新路上永不停歇的大秦铁路此时正根据国

家的发展需要,朝着更高的目标攀登。通过提高运输装备、实施集中修、压缩列车开行时间、增加2万吨列车开行等措施,2010年12月26日,大秦铁路提前4天完成年运量4亿吨的目标,这是世界单条铁路年运量理论极限的两倍。从空中望去,它犹如一条庞大而壮观的“煤河”,以每秒12.68吨的流量,源源不断地将煤炭运达港口,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着坚实而强大的保障。以这一年为例,大秦铁路在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不足1%的比例下,完成了全国铁路1/5的煤运量。因此,有专家表示:大秦铁路的运量,反映了中国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不懂大秦铁路的人,就不懂得中国的经济。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一副更加宏伟的蓝图在全国人民面前徐徐展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4年,被视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责任与梦想,使命与担当,让大秦铁路继续以负重争先的姿态向前迈进。这一年的4月2日,注定是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在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当日早晨6时31分,在拥有亚洲最长站场线路的袁树林站,大秦铁路3万吨重载组合试验列车从这里驶出,一路向东驰骋,18时56分顺利到达终点站秦皇岛柳村南站。3万吨试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此项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它代表着我国的重载运输再一次以豪迈之声叩响了国际重载之门!曾经一次次书写重载传奇的大秦铁路,再次傲然挺立在世人面前。也是这一年,大秦铁路的年运量达到了4.5亿吨。

4.5亿吨成绩取得的背后,是一代代心怀强国梦的大秦人前赴后继的智慧结晶!

16年前,为了掌握牵引万吨重载列车的机车性能,他们在国外厂家封锁关键技术、资料极其短缺的情况下,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钻研,攻破了一道道难解之题。重载主控司机程利甫,为了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试验成功,六过家门而不入,那是一名大秦职工对重载事业无尽的热爱!

15年前,为了掌握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操纵技术,他们在关键技术空白、毫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呕心沥血钻研出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的平稳操作技术。重载主控司机李海龙在2万吨重载试验前夕接到了儿子出生的消息,电话里,他告诉家人,孩子的名字,就叫万成,那是一名大秦职工对我国重载技术自主创新无尽的期盼!

7年前,为了掌握3万吨铁路运输的重载技术,他们在国内和国际毫无先例的情况下,敢为人先、废寝忘食地登车试验、梳理数据,将3万吨重载组合列车从塞北大同,一路开到渤海之滨。重载主控司机景生启,用对事业的满腔热枕,废寝忘食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3万吨重载列车操纵预案》,那是一名大秦职工对国家深化改革蓝图绘就的深情之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秦铁路开通运营30年来,它的每一次创新,每一项突破,都凝聚着成千上万名勇担使命、自强不息的职工不懈努力。多年来,伴随着大秦铁路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这里已经成了国铁集团太原局集团公司重载人才培养的摇篮,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各类技术骨干、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重载事业的强劲力量。大秦铁路形成的大秦模式、大秦方案,也为我国后来的瓦日、蒙华等重载铁路提供着成熟的技术支撑,共同服务我国的能源运输和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载的一面旗帜。

回眸世界百余年的铁路史,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像大秦铁路一样担负起大半个国家的发展重任!更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像大秦铁路一样创造出一连串的世界奇迹!

它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铁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着坚实的保障。

它像一串秀美的项链,把祖国的山川大地装扮的如此美丽!

它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雄伟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曾经,在塞北高原、渤海之滨,中原腹地,北国边陲,大秦铁路以为国分忧的担当和勇挑重任的使命,在祖国大地上,构筑起一道流动的煤河,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钢铁脊梁牢牢挺起!

如今,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秦铁路正以不断超越的精神和勇气,坚韧不拔的执着和毅力,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谱写着“使命至上”的新篇章!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