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一个国企的故事

CPBGWX 011


以下内容摘录


目录

 

作者手记

第一章  折戟的红色战舰

重大装备的摇篮

从洛矿走出的副总理

周恩来总理的嘱托

焦裕禄在洛矿

习仲勋的“工业大学”

大潮的洗礼

折戟市场

折戟的红色战舰能否扬帆起航

第二章  从“心”开始

“遵义会议”上的铿锵诺言

燃情岁月

浮出水面

第三章  信则立

“韦尔奇”走进中信重工

尼尔斯的质量报告

从群策群力到诚信文化

诚信文化的鲜明特色:岗位诚信管理体系

泽尔玛带来“岗位诚信效应”

史密斯的最后通牒

失而复得的“面子”

郭广臣的人生转折

镌刻在12米梳齿机上的诚信宣言

诚信文化凝聚克难攻坚的必胜信念

第四章  王者之器

抉择

世界铸造史上的辉煌一页

波澜壮阔的动人图卷

全球第一锤

核心制造:一张在手的王牌

第五章  苦涩的“橄榄”

从生产型到研发型的转身

从卖产品向卖服务的迭进

“天平”的形成

第六章  云层之上,世界很小

一封战书

冲向“云层”

蚂蚁啃苹果

喝茶探市场

掌握话语权

胡锦涛: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

第七章  “黑天鹅”袭来

危机中的战略应对    

一场大讨论点燃“寒冬”激情

遭遇“黑天鹅”

新华社调研小分队走进中信重工

中央领导批示:深入挖掘“中信重工”现象

回归的“春风暖意”

习近平视察中信重工

第八章  山顶上的变革

破冰之旅

启动“黄河项目”

A股登陆战

经营机制的深度转换

“两会”特别报道

第九章 走向“深海”

洞开的国门

在与国际巨头“共舞”中成长

对薄澳洲联邦法庭

首单国际并购

人才战队中,那些伟岸的身影

国际化之路:变革与坚持

第十章  大国重器的担当

放飞梦想

云层上的舞者

西澳传奇

第十一章  共赢之路

屹立在阿拉伯的丰碑

老挝的“国家项目”

跨越鸿沟

飘扬的党旗

中巴友谊新传

第十二章 伯利恒钢铁的警示

从“三个转变”到“三大转型”

跨界革命

收购唐山开诚

“切入”机器人

新动能的“井喷”

微信里的“答记者问”

第十三章  “创”时代

从首席员工说起

“金蓝领工程”点亮“大工匠”

大工匠引领的工人创客群

四群共舞

李克强总理的视察

聚光灯下

国家首批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的诞生

第十四章 永恒的精神家园

焦裕禄曾经走过的路

踏着焦裕禄的足迹

路在延伸

党旗下的誓言

第十五章 大路朝天

芬南的故事

鱼跃龙门

在特种机器人版图“开疆拓土”          

发力“黑科技”

向海!向海!挺进海上风电

奔跑吧,中国制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作者手记

 

1988年,我带着梦想,带着一颗年轻火热的心,在时代的洪流中走进这家以矿业装备领衔的大型国企。于我来说,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始终与国企、与为国企的成长和成功默默奋斗的人们同行,参与并见证了一个国有大型传统制造业企业迭进升级的全过程。

当我从中信重工办公室主任兼党务工作部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岗位卸任后,翻阅多年记录的一本本工作笔记和企业日记,回望一幕幕色彩斑斓的变革历程,禁不住心潮澎湃,心里涌起的一股冲动便是要整理完成这篇大型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蝶变故事。

这个蝶变,是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切换,是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的跃升,折射出中国工业正在超越传统装备制造业模式,开拓性地迈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裂变发展,使我们更加自信,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有可能通过优化升级,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蝶变,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一位睿智的老人在南方画下一个圈,深圳小渔村便不断诞生神奇的传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包括中信重工在内的传统国企也在这场浩荡的春风里浴火重生,融入全球化的巨变时代。让我们用掌声为改革开放喝彩。从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迭进升级,你或将能感受到不断推进和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脉动,并从那些奋斗者书写的鲜活故事里汲取智慧与启迪。

这个蝶变,折射出国企的自我变革,这正是我国国企的伟大之处。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大批国有企业强势崛起,正从跨越式发展的追赶者,变成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的并行者,有的领域和行业已经成为领跑者。中信重工的发展实践,实际上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改革和发展道路的缩影,是我国道路优势、制度优势在国企的具体体现。中信重工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是完全可以搞好的。企业发展的好坏和所有制形式并无多大关系,外资企业也有发展不好的,而国有企业也有发展得很好的。在改革的路上,魅力国企必将芳华绽放。

这个蝶变,这个制造业蝶变的中信重工样本,浸透了企业家们的创造与奉献。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改革、创新重新走向辉煌,进入国际竞争的第一方阵,再一次证明: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企业,只有带不好企业的领头人。向有激情、有担当、有智慧、有追求的企业家们致敬!致敬,是为了感恩,感恩他们对实业、对制造的耐心与坚守、魄力与远见,感恩他们为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乃至中国装备制造事业所进行的探索,付诸的艰辛,做出的贡献;致敬,更是为了前行,期望从他们谱写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篇章中聆听时代的澎湃潮声,获得信心与力量。

这个蝶变,这个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突破和成长,浸透了平凡而非凡的产业工人的创造与奉献。支持着中信重工在改革创新道路上一路向前的,是广大职工所焕发出来的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深入在国企基因中的无可替代的政治优势。中信重工的浴火重生,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生动实践。生活不仅是我们活过的日子,也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记住那些普通人的奋斗与奉献,记住那些平凡而非凡的产业工人的创新与创造。

这个蝶变,这个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的华丽跃升,无不彰显出一种精神的磅礴力量。最执着的追求,始自信念;最恢宏的书写,源于精神。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中信重工人无疑是幸运的。从1953年6月到1962年6月,焦裕禄同志在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生活了9年,孕育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像焦裕禄大道上郁郁葱葱的梧桐,已深深扎根于中信重工这片沃土,成为中信重工人铿锵前行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在壮士断腕般的改革过程中,还是在卧薪尝胆成为创新型企业的艰苦创业中,焦裕禄精神这个独特的红色基因,驱动中信重工在追逐中国制造强国梦的同时,不断推进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十年的相濡以沫,尤其是亲历了企业的兴衰起落,发现我对中信重工、对国企竟如此深情,并油然而生一种责任,要为她书写,为她而歌。

如果说改革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包括中信重工在内的国企改革则更是经历了上下求索、攻坚克难的曲折过程,至今仍处进行时。我们回忆过去,亦更加期待明天。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正是装备制造业大有可为之机,要继续练好内功,继续改革创新,确保永立不败之地、永远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6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考察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时这样强调。

“江河是向海的路”“每一步都是追逐”……

加油,中信重工!

加油,中国制造!


第一章

折戟的红色战舰

 

2004年2月,隆冬的寒意还未全消,大地却已吐露一簇簇嫩绿的新芽。中信重工人期待的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期许和希望。

此时,中信重工新一届领导班子担负起拯救企业的重任。

总经理办公室的门热情地敞开着。刚刚履新的任沁新走进去,然而,迎接他的,竟是一封冰冷的集体辞职信。

矿研院提升设备研究所共有21名工程师,除了所长和一名出差人员,在家的19名工程师都在辞职信上签了名。

提升设备是联系矿山井上和井下的咽喉设备,是煤矿生产的一条生命线,由电机带动机械设备,以带动钢丝绳从而带动容器在井筒中升降,主要用于提运煤炭和煤矸石、运送物料、提升人员和设备等输送任务。中信重工建厂的第一台产品就是提升机,是焦裕禄带着职工干的。

这封集体辞职信的背后,是公司多年矛盾积累的总爆发。

技术人员应有的报酬,技术人员应受的礼遇,技术人员应该拥有的施展拳脚的平台,可以说当时是要什么没什么。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少得可怜,专业技术人员人心思走,一批一批流失。人事部门做了一个统计,在1999年—2003年的5年间,公司流失的本科以上技术人员达791人,占全部技术人员的一半还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它是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它的首任厂长纪登奎,后来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它的顾问;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这里工作过9年,带领职工制造出国内首台直径2.5米的双筒提升机;

习仲勋同志也曾在这里工作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共和国的一代长子,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千疮百孔的企业还是超出了任沁新和新班子的想象。

 

一、重大装备的摇篮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宣布:我国经济恢复时期已经胜利结束,今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通过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新兴的共和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洛阳。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西屏秦岭,北依邙山,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以十三朝古都著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是太白笔下洛阳的春风;“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永叔诗中洛阳的牡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少伯信里洛阳的亲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是希真词中洛阳的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这里就有7项。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就是其中之一。

1954年1月8日,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矿山机器厂——洛阳矿山机器厂,在洛阳西郊一片辽阔的田野动工兴建。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一个在一片空白上书写奇迹的时代

曾经,乌克兰煤矿设计院的工程师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们的计划是6年建成这个厂”

但以纪登奎厂长为代表的洛矿建设者们却向党中央打了这样的报告:“这个工厂的建设,3年就行了!”

承载着梦想和希望

一个个车间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洛矿,这个中国重型装备行业的厚重符号

开始醒目地镌刻在了中国工业史上

1958年,共和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诞生

1959年,大型减速器等新产品在国庆10周年展览会闪亮登场

从填补了国内空白的首台牙轮钻机

到被评为国优产品的天井爬罐

洛矿厂以自己的智慧和豪迈,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

 

在2006年10月8日庆祝建厂50周年晚会上,老职工这样回顾了当年的洛阳矿山机器厂。

 

二、从洛矿走出的副总理

 

1951年春,河南许昌铁路上停着一节车厢,车厢内一位面庞饱满的中年人正在书桌后面听取对面一个年仅28岁的小伙子做汇报。

这位中年人正是新中国的奠基者——毛泽东主席,而小伙子则是时任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的纪登奎。

不久,纪登奎被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53年,我国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时期,各级党组织先后从各条战线抽调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战线。1954年春,河南省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调纪登奎到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当厂长。

1954年4月,纪登奎来到洛矿,先是担任厂筹备处主任,同年11月12日任厂长。

纪登奎到洛矿上任不久,毛泽东又来河南视察,特别把他叫到郑州谈话,告诉他搞搞工业有好处,还关切地询问建设工厂遇到了哪些困难。

纪登奎向毛泽东报告说:“没有办工厂的经验,又缺乏文化和技术知识。”

毛泽东鼓励道:世上无难事,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缺乏技术、管理知识可以自修。接见中,毛泽东特地指示纪登奎在一段时间内要集中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特别注意学习经济。

纪登奎既当厂长又当学生,每天听两小时课,记笔记,写作业,并在厂里为干部职工办起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补习班和两个俄语班,开办了20多个专业的技工学校培训技术工人。

1958年11月,洛矿提前建成投产。这时,毛泽东在郑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第一次郑州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召见了纪登奎,问他学习得怎么样了?

纪登奎答道:“根据主席的指示,高中的文化,也就是中等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学完了。”

毛泽东仔细询问了洛阳矿山厂的建设、生产和管理情况,还严肃提出:苏联专家离开后,你们自己能不能管好这些工厂?

纪登奎答道:“请主席放心,根据我们厂的情况,可以搞好。”

在谈话结束时,毛泽东提出这几年农村变化很大,纪登奎应该回农村看看了。

1959年1月5日,纪登奎被调离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

1963年3月,纪登奎被提升为河南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

1969年,纪登奎以中共河南省委党政军负责人的身份列席中共九大会议,会议上,毛主席亲自将他请上主席台发言并称呼他“我的老朋友”。

后来,纪登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从1954年4月到1959年1月,纪登奎在洛矿工作、生活了5年。作为洛矿第一代创业者和第一任厂长,他为洛矿的筹建和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那艰苦创业、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求真务实的作风,为洛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周恩来总理的嘱托

 

1959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

这一年,刚刚投产两个月的洛矿,迎来了发展建设的新高潮。

一金工、二金工生产红红火火,平炉车间开工兴建,1200薄板轧机、新型打眼机试制成功……更令职工骄傲的是,洛矿生产的提升机、点接减速器、打眼机等4项新产品,披红挂彩参加了国庆10周年展览。

这一年,给洛矿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一金工车间。

那是10月12日下午3时30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洛矿一金工车间视察。

当时,一金工有3个跨,周总理从东跨走进车间,然后顺着通道走到了中跨,职工们都在机床旁加工零件,大家心情很激动,但为了生产都没停下手中的活。

周总理走到了西跨,是从南往北走的。在最北头,有一个车间专用卡具库。时任技术组长的赵广宜和技术员小康就在卡具库里。他俩太想看看周总理了,可又不敢出门,只好在半开半掩的门后偷偷往外瞧。

“门可能动了一下。总理发现了,他走过来,推门就进了卡具库……”赵广宜回忆。

总理的这个举动让陪同人员吃惊不小。而被“堵”在屋里的两个年轻人则经历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总理特别平易近人,很和蔼地和小康握了手。小康是苏北人,当时激动地说:“周总理,您好!”总理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开心地说:“咱们是老乡。”接着,又问了小康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等情况。

接下来,总理又和赵广宜握了手,边握边问:“你是哪里人呢?”陪同的厂领导替赵广宜回答道:“小赵是从沈阳重机厂调来支援洛矿建设的,他还在苏联乌克兰矿山机械制造厂进修过,是我们这里的技术人才。”

周总理听后满意地说:“你们都是厂里的栋梁啊!你们都来自五湖四海,来建设我们的工厂,这是很光荣的事情。洛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嘛!现在在这里建设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就看你们的了!洛阳将来是很有前途的。”

参观一金工结束后,周总理不仅掌握了洛矿的生产建设情况,对企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且建议洛矿再增加20台打眼机,支持密云水库建设工程。

距首都北京100公里的密云水库,位于京郊密云县城北燕山峡谷中。青山环绕、波光粼粼的密云水库,是敬爱的周总理和20万水库建设者奉献给北京人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周总理曾七上密云水库,对水库的修建和保护倾注了无数心血。

为了总理的嘱托,洛矿上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周总理建议新增的20台打眼机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厂党委召开生产会议进行部署,提出节点要求。广大职工内心澎湃着滚滚热浪,仅一金工车间就贴出60多份保证书,纷纷表示把支持密云水库任务完成好。生产过程中,各车间、各工序你追我赶,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为提前完成20台打眼机忘我拼搏。最终,于1959年12月7日,提前8天完成打眼机增产任务。

第二天,即12月8日,洛矿打电报向周总理报捷。

20台打眼机,洛矿增产的不仅是一项产品,更是周总理关心洛矿、关心我国工业建设的一份特殊荣耀,同时,更体现了总理对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深切关怀。

 

四、焦裕禄在洛矿

 

1953年,洛阳矿山机器厂和其他6个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落子十三朝古都洛阳,掀起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一年的6月,31岁的焦裕禄从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任上,被组织派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从小逃荒要饭、放牛、当长工,参加工作后长期在农村工作,对工业知识一窍不通。但是,面对着雄伟的工业建设图景,焦裕禄充满了信心,他浑身是劲,一办完报到手续,就率领大家筑路架桥,艰苦创业。

为了搞好工业,焦裕禄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企业的行家里手。他说:“搞工业是艰苦的,担子是沉重的,但我们是共产党人,这个担子一定能挑得起来。只要钻进去,外行也能变内行。”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农速成班学习深造,焦裕禄自我加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都花费在功课上,常常学习到深夜。在速成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大连起重机器厂实习时,焦裕禄每天从早到晚待在车间一线,看看这,问问那,晚上十有八九不回家,经常一个人深夜蹲在图纸室里翻阅图纸。从图纸、零件到加工方法,遇到不懂的就去问,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指挥工业生产所需的技术管理知识,在工业的大熔炉中,从一个“拉牛尾巴的人”锻炼成一名真正的行家,大家都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

学有所成的焦裕禄,于1956年12月回洛矿担当了一金工车间主任。

1958年,工厂还没有完全建好,就传来了国家的紧急召唤:生产中国自己的提升机。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到了焦裕禄担任车间主任的一金工车间。

厂房是新建的,设备是新安装的,工人也是新招来的,怎么协调、磨合?没有成熟技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能不能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谁的心里都没底。

焦裕禄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带领技术人员、老工人把整台机器上千个零件,从图纸资料、工艺规程到工具准备、材料准备、外协作件准备,一件一件地进行熟悉,连一个小螺丝钉都不放过。他经常在夜静更深的时候看资料、画图、写措施,用了几十个夜晚,将提升机上关键零件、加工方法、所用工具,都一一画在了本子上,还打了很多记号。

那时候,刚建成的厂房四面透风,甚至能听到风的呼啸声。焦裕禄始终和工人们奋战在一起。工人们都是晚上12点下班,而他则每天在工人下班后,主持召开30分钟的生产例会。他用车间装箱板钉成的长条板凳当床,盖上棉衣眯一觉,连续50多天没回过家。为了突破中间齿轮的剃齿关,他和老工人一起干了两天两夜。工人们看他胃病发作,脸色蜡黄,恳求他坐在凳子上休息,焦裕禄爽朗地说:“不要紧,我顶得住。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和工人疏远了。”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只用了3个月时间,提升机研制成功,结束了国家依赖进口的局面。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后来在观音堂煤矿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如今,它被静静地陈列在焦裕禄大道上。看着焦裕禄和工人们在提升机前的合影,能感受到来自黑白照片中传递出来的那份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1959年年初,焦裕禄被任命为厂生产调度科科长。当时,他发现不少人背着各种思想包袱。他找到当时的调度组组长刘玉莹:“老刘呀,你搞了几年的调度,你觉得科里的工作怎样?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干咱这一行,一个是嘴,一个是腿,嘴要能说,腿要能跑,加上心里时常记着计划、零件就行了。”刘玉莹直率地说。

焦裕禄听完后,恳切地说:“最根本的一条你还没有说到,那就是政治,用政治去统帅业务,这是我们领导者头等重要的任务。当前科里动作不一,步子不齐,思想包袱形形色色,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们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工作。”

196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焦裕禄召集全科人员开了一个短会。会上他不谈工作,直接说:“大家下去把职工节后的思想情况摸一下,帮助车间做好收心工作。”

会后,他便一头扎进了车间,从最西的三金工,转到最北的备料工段。他到机床旁、电炉边、毛坯库里,向职工问长问短,倾听着每个工人的谈话。他认为,“一个好的指挥员,必须经常知道自己的战士在想什么才行。”

后来,国家下达洛矿的任务大幅增加,厂党委提出完成全年任务的方针、口号和重点。在厂里召开的调度会上,焦裕禄一没讲计划、二没提零件,而是搞了个小测验,要求大家写下当年全厂的中心任务和行动口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会场上大家面面相觑,还有人交了白卷。面对有些同志的不解,焦裕禄说:“我不是故意给大家出难题。在我们社会主义企业里,作为一个生产的领导者、组织者,如果心里不装着全厂工作,分不清工作重点,只看具体,就很难完成国家计划和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勒紧裤腰带、大干苦干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时期。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考验共产党员作风的时候。

在焦裕禄看来,一个共产党员要有一颗对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忠心。多少年来,那颗赤诚忠心一直在他胸中跳动。

老工人吴永富的爱人生了第5个孩子,焦裕禄知道吴永富有困难,便立即送去10元钱;老工人刘辅臣的爱人在1961年困难时期生了小孩,想喝点小米稀饭,他知道后,把自己家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工人刘耀宗有病不能下床,焦裕禄就从三楼背他下楼去看病。厂里分给焦裕禄一套50平方的新房子,但他听说一对新分来的夫妇没有房子住,就找到厂长,让出了房子。他说:“他们比我更需要。”

这样的例子,在洛矿实在是太多了。

劳资科张天资因患肝硬化住进了医院,焦裕禄听说后,一早五点钟便赶到医院看望,鼓励他战胜病魔。当天中午,又给他送来4包葡萄糖粉。张天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再三说:“焦科长,你的身体也有病,又累成那个样子,你拿回去吃吧。”焦裕禄说:“我不要紧,你的病重,我能吃饭。”并一再嘱咐:“老张啊!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病魔,在战术上用科学的态度重视治疗。”几句暖言,大大增强了张天资战胜疾病的信心。

然而,对于自己身上的疾病,焦裕禄则是能忍就忍,能拖就拖。1960年底,他住进了医院。当他解开衣服纽扣后,露出的是一根缠在腰间和胸部的像筷子一样粗的绳子。他笑着说:“我经常觉得身上有什么东西像锅滚了一样咯噔咯噔地跳,就用绳子勒起来,然后就感觉好受一些。这也算是我发明的一种器械疗法吧!”

1962年6月,焦裕禄调离洛矿。没有人知道,此时他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他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后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五、习仲勋的“工业大学”

 

1965年12月,一个带着高原一般强健的魂魄,跋涉于风雨征程的扑扑身影走进共和国的长子企业——洛阳矿山机器厂。

他,就是从陕甘边区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被停职审查。

据洛阳矿山机器厂厂志记载:1965年12月,根据上级安排,时年52岁的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挂职下放,任洛矿副厂长。

考虑到习仲勋同志的身份、安全以及方便工作,厂里决定将离厂不远的洛矿家属院涧西区2号街坊4幢3门202室,作为习仲勋同志的住所。

习老到洛矿时,厂里已建成的厂房有一金工、二金工和铆焊厂。当时,习老就被安排在二金工东装配跨的电控组,从事钳工工作,主要负责安装天车上的固定器。

当年二金工车间装配电控组组长张振起回忆说,习老每天总是提前来到车间,按照组长分派的活路,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实践。他从未把自己当作国家领导人,完全像一位小学生一样渴求知识,神情专注,态度诚恳。有时下班时间过了,他还在专心琢磨技术,放不下手中的活儿。他除了参加党委和厂部的一些必要的会议外,没有旷过一天工。经过一段时间,习仲勋逐步掌握了一些电钳工技术,并能独立地组装部分产品。

张振起说,习老从不搞特殊,我们班前会不让他站队,但是他不同意,非要和工人一样站队,每天准时参加班前会。就是晚上的政治学习他也参加。

1965年,闻名全国的“洛矿二金工刘玉华姑娘组”的组长刘玉华还是个小姑娘。当时,刘玉华就在习老所在车间西跨的中部机床上工作。

问及习老在二金工的事情,“记得,记得,咋会不记得?!去食堂吃饭时,我和工友们都要经过习老工作的地方。习老总爱叫我‘小刘’,看我整天满身油乎乎、脏兮兮的,还问我累不累?有一次单位搞联欢,习老还鼓励我出个节目,比赛结束时他给我鼓掌,还夸我演得不错。”操着东北口音的刘玉华今天依然保持着她当年的爽朗。刘玉华还回忆,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习老是国务院副总理,也是厂里的副厂长,不敢跟习老多说话。后来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也就慢慢都熟悉了,说话也就多起来。让刘玉华难忘的还有一件事:习老第一天来上班时,穿着呢子大衣,后来习老看厂里工人们整天都穿着工作服干活,以后就不再穿那件大衣了。

“感觉这个人,很朴素、很实在、很踏实,什么事情都要考虑群众。”洛矿原厂长刘健先在回忆对习老的印象时这样说道。有一年春节过后,厂里领导要走访,习老不仅到他家走访,连班组里的其他几个工人也都走访了。在厂里,工人们都不叫“习总理”,都称习老为“老革命”。

习仲勋在劳动时经常和小组里的工人师傅们谈心,嘘寒问暖,问是哪里人,家里生活咋样。听说谁家有了困难,他都想办法给予帮助。一次,他在和赵发劳谈心时了解到,赵发劳全家4口人,住在租赁的民房,生活不宽裕,他流露出十分关切的神情,当晚就带了包糖果去赵家探望。后来,习老还拿出100元帮助赵发劳家克服困难。在当时,这100元可不是小数字,是赵发劳月工资的好几倍。

在杜道杰的家里,保存着两件宝贝:一个中华牌铁制烟盒,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大约是1966年4月份的一天,杜道杰到习仲勋家里串门唠嗑,习仲勋给他一根烟。杜道杰一看是中华香烟,感到很难得。一看杜道杰很高兴,习老就拿出烟盒,对杜道杰说,这是周总理送给我的,送给你留个纪念。

说起缝纫机的来历,杜道杰的老伴史潭英印象深刻。那是1966年9月份的一天,当时史潭英因给孩子看病在厂招待所小住。一天,习仲勋拿着一条秋裤找到史潭英,让她帮忙缝补一下。打开衬裤一看,史潭英没想到,习仲勋的生活竟如此简朴,“秋裤烂的不像样,一条腿膝盖以下部分烂了几个大窟窿,没法补。”随后史潭英就用老家的粗棉布按照原来的尺寸又做了一条新秋裤。拿着新秋裤,习仲勋说:“你这缝纫活儿做得真好啊!”史潭英说:“这是我手缝的,我家没有缝纫机。”

几个月后,有人通知杜道杰到洛阳站领缝纫机。“那时候全洛阳市也没几家有缝纫机,太贵重了。”杜道杰说。如今,习老赠送的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已在杜家度过了近半个世纪,却依然光洁如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习老离开洛阳后仍始终关心着洛矿的发展。在1986年洛矿建厂三十年之际,他亲笔为洛矿厂题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坚持改革、开拓前进,并写下了《我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一年》回忆录,使洛矿厂和员工们倍受鼓舞。

习仲勋在回忆文章中说:“在洛矿的一年,也是我在生活征途中度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我要时刻珍惜它,借以砥砺自己。在洛矿的一年,实际上是上了一年的工业大学。我走出厂部,直接下到车间,与工人在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与工程师、技术员打交道,学习求教,这使我的眼界大开,增长了许多工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与工人的共同劳动和交往,更使我亲身感受到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六、大潮的洗礼

 

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和悠久绵长的红色文化,化作企业最为珍贵的财富,激励着洛矿人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1983年,洛阳矿山机器厂及产品介绍赫然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之后,产品广告连续42次亮相中央电视台。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由封闭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从长期以来不考虑市场需求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按合同出产。”

工厂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走向市场的艰巨历程。

山西铝厂签订的两台Φ4.5×110米回转窑和两台Φ4.5×50米冷却机,总重2643吨。洛矿厂派出70多人的作业队,把辊扳机、自动焊机、焊胎等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运往施工现场,进行加工制造。职工们工作生活在黄河滩上临时工棚9个月,在用户现场树起了洛矿品牌。

洛矿面向市场开拓进取。1984年,洛矿制造的我国第一台VC—48、VC—56立式振动离心脱水机,荣获国家级优秀产品奖。1988年、1989年入选“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199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历史的航船劈波斩浪驶进90年代。

一场以转换内部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洛矿迅速展开。

突破销售、生产、科研相互分离的营销管理模式,建立以洛矿为制造支柱、以矿研院为科研开发支柱、以中矿公司为工程成套支柱的三大支柱经营新体系。

突破狭窄的服务领域,一方面由原来的煤炭、建材、冶金行业向有色矿山、化工矿山、电力等领域扩展,另一方面在努力提高单机制造水平的基础上,发展成套工程项目。

突破计划经济模式,果断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强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突破工厂制,走集团化、公司化经营之路,进军国外市场。1993年12月13日,洛矿厂经国务院同意,整体进入中信集团。公司抓住新的机遇,充实和加强了外贸工作,出口产品从单件小批发展到成套,国外市场延伸到韩国、菲律宾、印尼等国。

到1992年,全国有120个矿务局都使用了洛矿生产的提升机,占全国拥有量的81%,担负着全国统配煤三分之二的提升任务。全国有177座洗煤厂都选用洛矿产品,洛矿生产的洗煤机占全国拥有量的35%以上。全国钢厂安装的冷轧管机,80%是洛矿制造的。

岁月像河流一样向前奔涌。

中信重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受洗礼,经受考验。

 

七、折戟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已摆脱短缺经济,市场经济的春风和现代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掀起了一轮新的投资扩能高潮,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企业普遍对市场增长空间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错配导致以纺织、家电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多数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40%;经济体内部出现严重的三角债问题,银行坏账率高企,90年代末期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30%;同时又叠加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有效需求的减少,需求端的压力逐步延伸到供给端,国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380亿元,在1.6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竟有6599户发生亏损,亏损面高达39.1%。

在被国家经贸委确定的6599户脱困企业中,就有中信重工。

目前国内主要的重型机械制造商都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七大重机”,即大连重工、太原重工、中国一重、中国二重、北方重工、上海重机、中信重工。

谁曾想,中信重工这个中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这个具有独特红色基因的共和国长子,一度成为中国重型装备行业困难程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企业,濒临崩溃。

上海澳门路128号,1889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此成立,上海“母亲工业”纺织业应运而生。1998年1月23日,此处的上海申新九厂敲响压锭第一锤,12万锭落后棉纱锭回炉报废。以改造难度最大、阻力最大的纺织行业作为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攻坚战的大幕隆重开启。

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改变亏损严重的状况,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发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动员令”,即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两大目标”。

三年目标提出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1.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加强宏观调控;2.淘汰落后,按市场需求对生产实施总量控制;3.催死催生,对劣势企业实施破产关闭,推进企业重组和上市;4.减轻企业负担,实行银行债权转股权;5.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给予企业技改项目贷款贴息;6.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7.全面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坚决把国有企业内部的富余人员减下来。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4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三年改革与脱困中获得新生。

被确定为脱困基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是6599户,到2000年末,它们从名单上消失的有4799户,脱困面达72.7%,企业的盈亏状况明显改观。到2000年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1.9亿元,比1997年增加1585.4亿元,增长196.6%。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2343.8亿元,比1997年增加1487.3亿元,增长173.6%;亏损企业亏损额417.6亿元,比1997年减少248.3亿元,降低45.5%。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取得成效,企业自身努力自然是其内因,但三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起了主要作用。这些政策对企业脱困的作用有些是长远的、根本性的,有些则是阶段性的。就此而言,一些企业暂时脱离困境,基础是相当羸弱的,多年累积而成的深层次矛盾仍困扰着中国的国企改革与发展。

中信重工在三年改革与脱困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下岗分流政策的实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许多经年积累的深层矛盾远未解决,从1996年陷入困境后就一蹶不振,时间长达8年之久。

一个企业怎能经得起8年的沉沦?!

中信重工人内心的焦灼在一步步暴涨升腾。

 

八、折戟的红色战舰能否扬帆起航

 

改变发生在2004年。

2004年2月11日,临危受命的公司新领导班子集体亮相。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王炯兼任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上任中信重工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王欣迪任党委书记。

这不是简单的人事更迭,背后是中信集团拯救中信重工的决心。

特殊的历史时期,注定新班子要有一段艰难又极具挑战的路要走。

从1999年开始,中国在经历了重工业化、轻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之后,再次进入了一个重新重工业化的阶段。那一年,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然而,身处重型装备行业的中信重工却与这次机遇失之交臂。截至2004年2月,企业累计欠职工19个半月工资;公司总资产仅29亿,内外亏损达到13.6亿,所欠统筹位居河南省第一。中信集团的审计报告对1997—2003年中信重工状况的描述是:“资产质量差,累计亏损大,或有负债多,管理基础薄弱,社会负担沉重,抗风险能力脆弱”。

自1864年法国人马丁利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用废钢、生铁成功地炼出钢液起,直到1960年,平炉炼钢一直是世界上的主要炼钢方法。从60年代起,平炉逐渐被氧气转炉和电炉炼钢所代替。到2001年底,我国平炉炼钢的历史已宣告结束。但直到2004年,中国最后一座平炉仍在中信重工运行着。从1990年到2002年这12年间,公司在技改方面的有效投资仅仅是增加了1台6.3米立车。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生产力几乎十几年不进步,如何挺立市场!

辞职信风波刚刚平息,一场猝不及防的下岗职工厂前聚集事件,把刚上任的公司领导班子推到了火山口。

从1985年开始,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五大”生、职高技校毕业生、职工子女,每年以平均600人的速度进入洛矿厂,90年代初,企业突破两万人大关,最高峰时达到21000人,全年工资包括退休费用支出占商品产值的23%。

于是,企业发展史上最为悲壮但也最为无奈的一幕出现了。

1997、1998年,中信重工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国企减员增效工作的指示,抓住国家下决心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机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实施了定编定员、下岗分流工作,先后有7467名职工下岗分流。

当初,公司为解除年龄偏大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按照上级有关政策,经洛阳市政府批准,为2600名下岗托管期满、距离法定退休年龄10年或工龄满30年的下岗职工,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由单位一次性交足本人至退休的社保基金后,不再安排工作和发放工资,而发给劳动手册,由其自谋职业。这些职工被称为“协保职工”。

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默默离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重新找到人生坐标,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了生活大半辈子的厂子后显得无所适从,有的家庭生活陷入困顿。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主角1900面对着岸上繁华的城市,最终选择掉头回到了他一直生活的船上,因为“城市太大了,无边无际,让他感到恐惧”。他的人生只有在钢琴有限的88个琴键上,才能获取无限的可能。

许多职工也是这样,在厂房里、车床上、炼钢炉旁,他们是技艺精湛的工人,是受人尊敬的师傅,但当面对整个社会的滚滚洪流,感到迷茫和失落。

与海上钢琴师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选择,再也没有一艘船可供他们回头。只有在没有机器轰鸣、黑漆漆的夜里,或是烟雾缭绕的烧烤摊上,才会独自回味着那些年在车间里挥洒汗水的激情岁月。曾经的相濡以沫,终究相忘于江湖,后会再也遥遥无期。

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困难职工陆续聚集厂前广场,且越聚越多,非理性地向公司新班子表达诉求。

眼前突发的一幕,使刚上任的领导班子压力陡增,他们对企业的困难复杂程度还是低估了。

 

第二章

从“心”开始

 

初春的深夜,寒意依然很浓。走在厂区坎坷不平的路上,厂区内是一片与工厂不相称的寂静,中央大道上几盏路灯散发出无精打采的、昏黄的光,而任沁新和新班子成员的内心却是惊涛拍岸。

如何唤醒这个沉睡的企业?如何点燃万名员工的激情?如何扭转面临的危局?如何与社会、客户、员工重建信任?

他们太清楚,在中信重工最危急的时候担纲这样的重任,是他们无法选择的事;但要把中信重工带往哪个方向,却是这个班子能决定的事。

 

一、“遵义会议”上的铿锵诺言

 

穿过公司主办公楼前建厂初期栽种的14颗参天翠柏,沿着中间楼梯上到五楼,就来到了被中信重工人称为“企业发展史上的遵义会议”会场。

那是2004年2月13日夜,中信重工新任领导班子召开的首次中层干部大会。

新任总经理任沁新代表公司首先明确当年必须完成10万吨产量、20亿元产值,并为2005年储备30亿元的订货,简称“123零工程”。

他说:“123零工程是公司最大的政治,压倒一切,任何人、任何单位不能以任何借口影响这个大局。公司领导班子经过慎重研究,在此立下军令状,向全公司员工郑重承诺,如果完不成任务,公司领导班子在今年年底集体向中信集团递交辞呈。这个决定已正式通报中信集团公司工作组,今天正式向全体干部及全公司员工宣布。希望大家监督我们实现这个承诺。各单位也要向公司做出相应承诺。公司新领导班子这样做,就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如果留了后路,中信重工长远发展的机遇就会丧失,这是对历史的犯罪。”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承诺,在中信重工干部心中激荡。

我注视着任沁新总经理,他神情凝重,目光火热而坚定。

关于人才发展,他指出:“人才流失问题是我公司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公司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对企业来说,这是灭顶之灾,令人痛心和惋惜。值得庆幸的是,公司还拥有一批优秀的能吃苦耐劳、忠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否则,中信重工不会发展到今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他说:“对改变人才流失的现状,公司新领导班子已达成了共识,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抓好几方面工作:(1)公司全体干部要树立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公司上下要营造一个人才发展、发育、成长和使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3)要引进公司有用的人才;(4)要把挖掘现有技术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把人才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5)要召唤流失的技术人员归队。人事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这些人才要分成类别给予不同的政策,对公司急缺的特殊人才要不计前嫌,甚至委以重用;(6)年底前争取不再流失一个人才。”

最后,他重点讲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他说:“在班子建设方面,公司2月12日召开了第一次民主生活会,大家推心置腹,共同表达了改变班子现状的强烈愿望,达成了共识,做出了约定,经中信集团工作组的同意,在此正式向全体干部职工明示。作为中信重工新领导班子,我们有三个方面的约定:一是明确班子守则,二是做出了十条纪律现定,另外还有五条规定。”

他说:“我们把它明示给全体干部职工,以接受职工的监督。要求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无论发现哪名干部、哪个班子出现违犯守则、违犯十条纪律和五条规定的,公司都将严肃处理。通过这些措施、规定,我们要在全公司重新塑造班子的形象,叫作‘领导干部形象工程’。领导干部形象工程和前面所讲的123零工程、人才工程,并称公司2004年的三大工程。”

党委书记王欣迪进一步强调了班子作风建设,通报了班子自我制定的《班子守则》《十条纪律》和《五条规定》。其中,《五条规定》直指全体班子成员:1.在干部任用上实行亲属回避制;2.班子成员亲属不从事与公司主业相同的经商项目;3.不大吃大喝、铺张浪费;4.不配专车和专职秘书;5.不利用职务以权谋私。

会议结束,走出主办公楼已是深夜,但很多职能部门的干部直接回到了办公室,直属厂的干部直接去了生产现场。

一名干部连夜写了一首诗交到公司报社,题目是《起飞》:

 

起飞是重工人八年的期盼

为此我们不惜卧薪尝胆甚至壮士断腕

起飞是向命运的挑战

承载着重振雄风的宣言

起飞曾经多么艰难

在崎岖的小路上颠簸,在迷雾中寻觅、苦战

起飞是多么豪迈

挟着重工人搏击长空的冲天气概

起飞又是多么关键

离开了地平线才能触摸到天之蔚蓝

起飞更是必然

重工人湿透的工装满手的老茧

疲惫的面容,熬红的双眼

惊风雨,动苍天

10万吨,20亿——瞄准我们攀升的新高

胸中灿烂着小康企业的前景

也许我们的包袱还很沉重

也许未来还会有雾、雨、风

然而,坎坷的路已被我们坚定的信念

和坚实的脚步踏成跑道

平展、宽阔,伸向天边

添加了智慧的汗水是最有力的推进剂

而且晴空万里,正是起飞的好天气

新班子、新形象、新重工

我们万众一心,2004一定起飞成功,翱翔蓝天

 

二、燃情岁月

 

我当时在公司报社做总编,我的《企业日记》记述了接下来那难忘的一幕幕——

 

2004年2月18日  星期三

2月18日晩上,公司领导班子在发电设备厂现场办公。现场办公9点40分结束,公司领导就地召开班子会议安排部署工作,班子会议不到半小时就散会了。夜10点10分,班子一行走出发电直奔电石厂,又一场现场办公开始了……

2月16日到18日,一连三个晚上,公司领导班子深入八个直属厂现场办公,并连续深夜走进一线,察看各单位二班生产。

在现场办公会上,很多直属厂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主动承担任务,要求多干。对各单位提出的需要公司解决的问题,公司坚持两条:一、一般问题当场协调解决;二、涉及投资问题,3天内予以答复。

我参加了公司领导在铸锻厂、铸铁厂的现场办公。对铸锻厂提请公司解决的8个问题,新班子当场协调解决了7个。任沁新动情地说:“热加工的产量、利润是靠血汗浇出来的,我知道热加工干得苦、干得累,十分不容易。你们越是干得好,中信重工就越有希望。我和王书记及全体班子成员对我们热加工的每一名干部和工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对公司的理解和支持,热加工干部心里热乎乎的,决心发扬“钢铁汉”精神,汗洒“123零”。

 

2004年2月24日  星期二

收到矿研院提升所19名工程师集体辞职信的第二天,任沁新和王欣迪来到提升所。

任沁新当着19名技术人员的面动情地说:“这些年对不住大家!”

他们深深地鞠躬,向技术人员致歉。

“公司人才流失,我认为归根结底问题出在领导班子身上。我们是不是真正认识到人才的价值?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把人才当作企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任沁新说:“请给新班子一点时间,一年之内公司面貌不发生变化,大家再提出调走,我签字!”

在场的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19名工程师全留了下来。

 

2004年3月25日  星期四

在深入现场察看过程中,公司新班子越来越认识到,现场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现场最能反映出员工的思想动态,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

置身现场,看到员工目光中流露出的信任与期许,看到员工生产中高涨的热情与干劲,新班子定下一条规矩:让员工每天在现场看到领导的身影。

从这时起,公司班子成员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不出差,每天一大早进入厂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生产、技改现场巡视。生产的重点、关键机床的运行、重点技改的进展、一线职工所思所想等,都在他们心里装着。

每周六上午,班子成员都要带着生产、技术、技改等部门人员到一线检查进度,协调处理疑难问题。生产紧要关头,公司领导在一线与工人师傅一起熬通宵。

总经理奔赴市场前沿,直接参与和丹麦史密斯公司的谈判,促成了双方在价格及进一步合作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史密斯公司对中信重工的采购价格将上涨18%,这对于缓解因原材料涨价公司效益受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党委书记亲赴安钢,表达真诚合作的良好意愿,促成了公司建厂以来最大一笔价值7000万冶金设备合同的签订。

 

2004年3月26日  星期五

公司新班子几乎每天都要收到职工的来信。

一些在职的、离退休的职工及家属,纷纷表达对公司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渴望,踊跃对公司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颗颗滚烫的心,一双双热切的目光,无不感染着、激励着新班子。

总经理、党委书记给公司全体职工写了公开信,登在公司报纸上,表达了新班子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坚决和大家一起把公司的事业推向前进的决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为了更好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施“123零工程”,同时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司新班子在直接接收职工来信来电的同时,通过工会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公司报社设立了职工信箱,进一步畅通言路。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公司上下以心換心,真情互动,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2004年3月28日  星期日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连续三声枪响,南昌城内各处起义军应声而起,揭开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随后,22000余人的起义队伍南下,计划“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

刚刚诞生的队伍信心满满。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一个多月后,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他们险些夭折——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朱德领导的“断后”部队成了四面楚歌的孤军。

前进还是撤退?放弃还是坚持?留下还是离开?每个人都面临选择。

南昌起义失败后,最终有八百余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他们保存住的革命火种从此再未熄灭。朱德当时曾跟他们说过这样的话:愿意离开的可以离开,相信我的跟我走。

有一句话说——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

因为相信,中信重工人看见了希望;因为看见,中信重工人选择了相信。

阳春三月天渐暖,外面的花树已经孕育出了花朵,只待经历雨露,便能蓄势开放。坚信中信重工也会在风雨中成长……

 

2004年4月10日  星期六

经过了八年艰难困苦的历程,企业已经“百病”缠身,再也经不起丝毫的折腾。但问题还是接踵而至。

近40名协保职工找到公司反映问题,随后大批人员开始在厂门前广场聚集。

刚刚组建的领导班子面临考验。

公司领导邀请协保职工代表到办公室,和他们倾心交谈,坦诚相对。经过一系列真诚的交谈,协保职工理解了公司的苦衷,也看到了公司新领导班子解决问题的诚意。

两天之后,公司做出决定: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特困协保职工提供即时岗位;子女符合用工条件的,优先安排子女就业;对有创业计划但资金不足的,优先帮扶解决小额贷款。

一个月之后的今天,公司又审议通过了《对协保职工实行医疗救助的试行办法》,让协保职工和在职职工享受到了一样的医保待遇。

 

2004年4月12日  星期一

新班子部署“123零工程”之初,同时安排了职工福利。2004年职工福利计划,已经职代会代表团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今天进入实施阶段,内容共八项:一是加快旧房改造步伐,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使职工安居乐业;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从硬件上、软件上全方位提高办学和幼教水平;三是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四是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最基本要做到道路畅通,所有路面硬化、彩化,每个社区都有活动场所和设施。同时要加强社区治安防盗,让职工有居住安全感;五是改造公共设施,包括水、电、煤气、暖气、房屋治漏等;六是改善文化体育设施;七是为关键机床、关键岗位职工提供免费误餐补助;八是完善一线工人计时(件)工资制和职能管理人员薪酬办法,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

同时加快解决几年前欠发职工工资问题,在2、3月份归还了6个月的拖欠工资。

 

2004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改建职工食堂是公司为职工所办的八件实事之一。历经2个多月的改建,20日开始营业了。

公司总经理任沁新、工会主席何淳、副总经理王继生、刘予进及直属厂、公司两级职代会部分职工代表等出席了剪彩仪式。

任沁新在剪彩仪式上指出,今年,“123零工程”目标十分艰巨,奋战在关键机床上的职工们日夜兼程,二十四小时不停机,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公司考虑到关键岗位职工的实际情况,决定为他们提供免费工作午餐,保证饭菜干净卫生,保证大家吃得饱吃得好。改建后的职工食堂,从4月20日到月底试营业,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改建后的职工食堂将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延长供餐时间,节假日、双休日照常营业,每天中午可为职工至少提供5种快餐、10种面食、20种小炒,而且天天都有新花样。

 

2004年4月29日  星期四

66岁的公司“平改电”工程常务副总指挥李道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将眼泪洒在了投产仪式上。

这一天,包括陈家驹、顾冠玉、赵成儒等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老洛矿”谈了20年、盼了20年的公司平炉改电炉工程宣告竣工。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50吨新型电弧炉投产,并炼出了首炉钢。

中信重工投资上亿元,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改力求“治本”。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电炉炼钢全面取代了落后的平炉炼钢,从根本上消除了平炉炼钢中重油燃烧带来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

为了使公司“平炉改电炉”技术改造成为绿色工程,中信重工为50吨电弧炉专门配套了洛阳市大型工业炉中规模最大的除尘系统,仅此一项投资就达900万元。

以环境整治和技术改造为着力点,让铸铁厂获得新生,成为新一届公司领导的心愿。公司在压力中做出了艰难的决策:投资700多万元对铸铁进行树脂砂改造。树脂砂改造完成后,过去铸铁厂常见的粉尘弥漫、噪音超标、作业环境脏累差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观,一些使用了40多年的陈旧设备退出历史舞台。

也是从这时起,中信重工人开始主动进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

任沁新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曾是一名造型工,干热加工出身,粉尘弥漫、乌烟瘴气的工作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我站在领导岗位上,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最终结局是可悲的。”

 

2004年4月30日  星期五

昨日,中信重工大型机加装配工厂奠基仪式与50吨电炉投产仪式同时举行。中信集团副总经理兼中信重工董事长王炯在讲话中指出,如何抓住当前良好机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公司面临的突出问题。中信重工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从1990年到2002年这12年时间,除了1台6.3米立车,我们的技改投资几乎一片空白,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太多了!”技改装备部主任的一席话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大家对大型机加装配工厂的上马寄予期望。

然而,围绕大型机加装配工厂如何定位、配置什么样的设备等问题,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起因来自一台比直升飞机还贵的机床。

为了给即将上马的大型机加装配工厂设局布阵,中信重工派出代表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对设备厂家进行全面考察。回国后,考察组提出了选用进口6.5×18m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的提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此议一出,立刻引来一片反对声。这台由德国科堡公司设计制造的6.5×18m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虽然设计先进、制造精良,代表着当时世界机床制造的最高水平,但是它的造价却更吓人,整整400多万欧元,折合人民币5000多万元。这对于刚刚转机的中信重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公司思考更多的是,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虽然当前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但如果因此就在技术装备的投入上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那么,企业就会永无出头之日。

公司最终做出引进6.5×18m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的决定。

大型机加装配工厂项目建成后,加上“平改电”项目50吨电炉以及即将完成的10米滚齿机、12米立车、6.3米数控加工中心、1.2米和2.8米数控成型磨齿机等进口制造装备,中信重工的铸锻能力和机加能力将比现在翻一番。

 

2004年6月1日  星期二

中国最后一台平炉在经过31年的风雨历程后光荣退役。6月1日上午,中信重工专门举行仪式,总结回顾1号平炉的业绩,庆祝“平改电”三期工程60吨钢包精炼炉在一号平炉炉址上开工。

6月1日一大早,听说要拆平炉、建精炼炉,许多老炼钢人早早就到了一号平炉现场。他们或一起回顾过去的生产场面,或合影留念,或绕着大炉进行最后一次端详。

公司“平改电”工程常务副总指挥李道同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号平炉和我们许多热加工人息息相关、相依为命,可以说没有一号平炉就没有铸锻厂,就没有中信重工的今天,就没有“平改电”工程!现在,“平改电”一期工程50吨电炉已经投产,截至今天已经炼钢20炉1242吨。今天,一号平炉的动迁就是“平改电”三期工程的开始。

1970年10月建成,1973年5月1日炼出首炉钢,同年6月正式投产的一号平炉,在过去的31年里为公司生产提供合格钢水11577炉,共计70多万吨,先后生产出转子钢、模具钢、航天钢等200多个钢种。

 

2004年6月9日  星期三

“咔——”闪电划破天空,天空颤动着,发出撕裂的声音。暴雨超乎人们预想,提前坠了下来。

那个深夜,伴随着电闪雷鸣,洪水破门而入,直灌中信重工厂区。由于厂区道路年久失修,地下排水设施瘫痪,生产车间冒出污水,大段大段的围墙被侵蚀倒塌。公司党委宣传部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尘封已久的镜头,难以忘却的记忆》,记录了当时的景象和抢险的画面。画面中,新任总经理任沁新和闻讯赶来的干部员工抱着大沙袋,呼啸着劳动的号子,在洪水中冲锋。

一场强降雨,工厂竟如此不堪一击!

残酷的现实,加剧了新班子改变现状的紧迫感。

 

2004年6月18日  星期五

2004年6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拉练”正在进行。这一天,总经理任沁新、党委书记王欣迪和所有高管一起,走遍公司的每个角落。

他们在这个拥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厂区里默默行走,汗水滴落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

车间内,待加工的提升机卷筒浸在一大摊油污里,被砸坏的地坪露着石子。

装配平台几乎没有一条缝隙是干净的,里面尽是丢弃的各种杂物以及车刀、螺钉。

一个1平方米的装配平台上竟有六七个烟头。乱乱的一堆物什旁,还散发着尿骚味。

公司设备仓库杂乱无章,一片狼藉。

厂区边缘灌木丛生,废弃物乱扔,居住人员复杂。更有甚者开荒种地,向日葵、地瓜、蔬菜等应有尽有。

几个小时后,“拉练”结束。

任沁新转身对着自己的同僚,目光凝重:“大家看,我们是不是要换种活法?”

“公司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变革就要从观念、思想、思维方式方法上有一个彻底的脱胎换骨,就需要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企业的发展,研究究竟应该打造怎样一个新重工?”

几个小时的“拉练”,深深地刺痛了班子成员和各单位党政一把手的心。

全体动员,迅速行动,扎实苦干,在确保“123零工程”的前提下,公司打响了环境整治的硬仗。

 

2004年8月12日  星期四

8月12日下午,公司领导任沁新、王欣迪、刘新华、何淳、王继生与今年新进厂的95名本科生交流座谈。公司各单位一把手与会。

据悉,今年有130多名本科生加盟中信重工,为1997年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王新建、袁海洋都是10年前分配到公司的大学生,后来都离开了公司,他们被新的人才政策和公司发展前景吸引回到了公司,并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据统计,2004年2月以来,先后有近30名优秀人才选择了回归。

公司电气自动化研究生培训班在蒙蒙细雨中开课。这是继管理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后,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办的第4个研究生培训班。

自从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基地4月10日揭牌以来,几乎每天晩上都是灯火辉煌,每周六的处级干部培训更是成了不变的惯例。据统计,截至6月底,公司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76个,受培训职工达5874人次,培训学时65960小时。除此之外,87名员工参加了公司急需的外部培训。

 

2004年9月13日  星期一

铸锻厂突击队开进厂区“北大荒”,顶着高温以摧枯拉朽之势“斩草除根”,将野树杂草连根除掉,并“沙里淘金”,捡回废钢十几吨。

齿轮箱厂利用晚上、双休日展开现场大整改。首先从装配入手,财务科的“小姐们”手拿铁条,直到深夜12点,硬是把试车平台上的陈年油垢一点一点地抠出来,汗水湿透了她们的工装,也滋润着她们的心田。

铆焊厂修筑的安全通道成为各单位的样板,一条条高标准的安全通道在热处理、齿轮、铸锻等单位延伸。车间内曾经油乎乎、坑洼不平的地面,被平整的塑胶地板取代,上面还刷着一层油亮的环氧树脂漆。

厂区主干道改造工程在挖掘机的隆隆声中开工。全长1027米的东西主干道将拓宽到13.7米,全长741米的南北主干道将拓宽至15米。

仅重机厂第一轮环境治理,就完成厂房粉刷11.78万平方米,铺设、修整各类路面8850平方米,对各类管网刷漆3400平方米,新建彩板工具间、休息室159间。

一度灰色沉闷、破败脏乱的中信重工,伴随着这场绿色风暴开始绿、亮、净、美、畅。

当中信重工下定决心改变“地无三尺平,草无方寸绿”的惨状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钱埋在地下呢?”

不久,人们就发现“埋在地下的钱”长出了日渐美丽的绿草、鲜花;一流的生产现场进行着清洁化的生产;新建的职工休息室窗明几净;往日的“北大荒”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后花园;“扬灰路、水泥路”一跃成了宽敞平坦的高等级道路。置身面貌全新的工厂,再也没有人对当初的行动质疑。在车间干了32年划线工的黄建庄由衷地说:“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上班,更安全,效率更高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04年12月1日  星期三

环境好治,积习难改。

平滑明亮的花岗岩大理石安全通道,有人在上面轱辘活件出现划伤;整齐划一的工具箱门时常敞开着,被行人碰来碰去。特别是乱扔烟头行为,屡禁不止。

环境要“脱胎”,思想先“换骨”。公司党委迅速部署开展了全员性的“治理生产环境,打造文明重工”的大讨论。

公司对保持厂区环境制定了奖惩办法,坚持全天保洁,一小时一巡查。对违反卫生和环境管理规定行为者进行严格处罚,处罚资金以捐款形式设立专门账户,全部用于“金秋爱心助学”公益事业。

对乱扔烟头,公司报纸公开曝光并处以重罚,发现一个烟头,单位“捐款”500元。能查实的,责任人“捐款”;查实不了的,单位替捐。一次现场巡视,巡视人员当场抓了“现行”,随手扔了烟头的职工抓起烟头吞进肚里。此人后来免予处罚。任沁新解释:“吞烟头的滋味不好受,相信他会记一辈子的,不会再乱扔烟头了。”

在厂区道路和生产现场,很快刹住了随手扔烟头和杂物的陈规陋习。但乱扔烟头并未绝迹,后来发现烟头集中在了各厂的厂门口。员工在厂门口吸烟,不自觉地吸完随手一丢。像捉迷藏似的,厂门口的烟头没有了,有人竟将烟头随手扔在了厂区道路两边的草坪里。对草坪里的烟头一样处罚,谁的卫生责任区谁负责。

“改变和超越”是中信重工人的秉性,摆在他们面前的课题始终是“下一步我们将改变什么,超越什么?”

大规模的环境治理之后,工厂全面实施了以“五定”,即定物品、定位置、定标准、定程序、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定置化管理。通过实行定置化管理,不仅在“硬环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对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由表及里的触动。

之后,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为内涵的6S管理走进中信重工,不断“刷新”中信重工人的工作环境,也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对中信重工的认识。

 

三、浮出水面

 

走近一线,一个个故事让我感动。

齿轮箱厂4台插齿机操作工实行机群操作,4人操作4台机床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机,人员没有增加,班次增加了,效率提高一倍还多。

重机厂闫光明操作的立车最大承重只有80吨,而出国产品加工中两件轮带毛坯单重84吨。他采用机床的强力泵增加机床工作台面的承载负荷,并科学改进刀具,确保了活件的圆满加工。外商感慨地说:“你们用在欧洲淘汰的机床,加工出了欧洲最先进的机床才能加工出来的产品。”

公司技改项目12米立车和10米滚齿机的基础施工紧锣密鼓,建筑安装公司施工员孟锐的脑海里天天萦绕的是钢筋数量、钢筋间距、螺栓洞、螺母角度、标高等问题,常常晚上10点以后才回到家。她爱人说:“她总在梦里大声吆喝,标高不对!”

铸锻厂梁永祥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对我说:如今,不同工段、不同车间的职工们每天在吃饭、休息时互相询问最多的是,今天你们干了多少、这个月又干了多少,产量是上去了还是下来了。在职工之间、车间之间,一方产量如果下来是会遭对方骂的:“孬种,拖了我们后腿让全厂完不成10万吨,影响了我们收入你就是大信球!”

我来到发电设备厂,走近汽轮机车间4米龙门刨操作者魏宣德。魏宣德笑笑:“我刚开完工资,你猜我这个月拿了多少?”他爽快地告诉我:“5800多!”魏宣德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带着馒头、苹果、方便面等食物往厂里赶,敲开大门,进入车间,开动机床,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磨刀的路上来回总是小跑,龙门刨上左右两侧的刀,经常是同时开工,从未让其得闲。天车忙,等着着急,趁天车来一次,他就集中时间,吊来一大堆活放在机床跟前。他说:“趁着身体好,多干些活,一方面对厂里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自己还可以挣一大笔钱,何乐而不为?”看他那么乐观的样子,我说:“你可要多注意身体。”他笑着说:“我在吃的方面很舍得,没有好身体,就谈不上做贡献挣大钱。”

……

我很难记录下他们,因为我握笔的手在颤抖着。

在中信重工燃烧的热土上,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新班子也没想到,即便是想到了,也没预见到这种热血喷张的力量能暴发得如此强烈。

公司确定的“123零工程”目标,提前1个月实现了!

阳光、星辰作证。截至2004年11月底,公司累计完成机器产品产量10.06万吨,实现商品产值20.88亿元,新增订货36.6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6.14%、92.6%、80%。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830万元。

营销春早。针对国家经济调整给公司市场带来的剧烈动荡,公司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建立“大营销”模式,加强与20多家大客户的合作,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并逐步实施“三大战略转移”,即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并进转移,由主机制造向工程总承包转移,从建材为主向多元化均衡发展转移。

研发显效。公司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技术研发,新型干法水泥大型装备研制稳居国内龙头地位,极具市场潜力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取得重大突破,4米以上提升机、球团烧结、活性石灰、有色机等形成竞争优势。“大型高质量采选煤项目”“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装备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债项目,“基于虚拟设计制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开发”列入国家“863”攻关计划。

生产提速。公司通过增班次、上批量、扩外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刀具、新方法等,全方位适应市场需求。广大员工倾注心血和智慧昼夜拼搏,掀起一浪连一浪的生产热潮。

技改报捷。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全年投入3.71亿元实施技术改造,2.8米、1.2米数控成型磨齿机,12米立车、10米滚齿机、6.2米数控加工中心,“平改电”工程50吨电炉等一批重大装备相继完工投产。

……

人心凝聚起来了!

信心建立起来了!

希望,就像清晨第一抹光,勇敢地穿越地平线,照亮了中信重工。

中信重工职工医院中医科医生杨红生,给公司报社送来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他的诗这样写着——

 

假如企业可以用雕塑来比拟

重工在我心中是拓荒牛:

世界一流的创作室

炼钢工人将坚强的意志铸入拓荒牛坚实的肌肉

八千吨水压机把非凡的胆魄塑进其庞大的身躯

铆工将毅力铆进拓荒牛强健的筋骨

车工、铣工用高超的技艺精雕细刻

万名员工用火热的爱厂之情为其抛光

汗水为拓荒牛镀耀眼的光泽

于是,拓荒牛不仅有健硕的肌体,虎虎生气

更有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勇气

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坚韧

从而在重工大市场

拓出了属于中信重工的一片繁茂、葱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音乐的层面上

我心中的重工是一曲雄壮的交响曲:

汽笛像小号高亢、暸亮

奏响重工提速的号令

轰鸣的机声如低音提琴般深沉

揭示出重工底蕴的厚重

锤声叮当,有打击乐现代节奏的紧迫

伴奏重工健步如飞气势的迅猛

出钢的钟声是钢琴弹响的重音

领奏炽热的乐章达到高潮的火红

焊弧像激光闪烁、跳跃

烘托出重工大剧场气氛的火爆、欢腾

员工的每一次心跳都是一个强劲的音符

心声共鸣,谱写出奋发向上的主旋律

指挥者有卡拉扬的大气

又有小泽征尔的激情奔放

这首交响曲有《命运》《英雄》的豪迈、激昂

又有《黄河》的英雄气概荡气回肠

万众一心,管弦和鸣,声震云天

演奏出摄人心魄的华彩乐章

 

从绘画的角度看

我心中的重工是一幅壮阔的中国山水画:

塔吊挥舞巨臂洒脱运笔

写意出气势恢宏的神韵

工程师精心描绘,工人着力刻画

图纸和产品有工笔画的严谨、细腻

钢水泼洒橙红色的颜料

重彩浓抹生产场面的火热

车刀锐利,在钢铁的底版上游刃有余

画面就有了木刻一样的鲜明、犀利

天车以万钧铁腕信手勾勒

线条粗犷、刚劲,有钢梁铁柱般的质地

画上题诗的风格一定是豪放派

题诗的结构由巨大的厂房撑起

诗的韵味由工人宏大的气魄一气贯穿

员工的豪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包括每个标点

字字句句如锻锤敲击动地惊天

题诗的字体必然是柳公权风骨的刚健

每个字都像钢坯一样质朴、沉甸甸

画尾的印章是著名品牌“中信重工制造”

由万名员工用心血和智慧精心镌刻

印章的字体是整齐、平稳、庄重的小篆

是重工人严谨、规范、团结的体现

小篆的飘逸舒展

又象征重工人富于创造、机智灵活、自信干练

印色是重工人热血一样的赤红

机器像山一样雄伟,主峰挺立,诸峰层叠

装机出厂的车队像河一样雄浑

蜿蜒到天边

这是何等雄奇、壮丽、辉煌的画卷

 

第三章

信 则 立


已经刷好沥青防锈油的半闸盘上,清晰地印上了几只大脚印;

即将发往用户的磨机筒体,在转运过程中被钢丝绳勒得遍体鳞伤;

某技术人员在抄写工艺时,将挂轮齿数21误写为20,造成两吨多的齿圈报废;

浙江用户反映,立磨基座的外形尺寸与图纸不符。经查,原来是将安徽用户的活错发到了浙江!

……

随着订单的爆发式增长和生产任务的骤然加大,各种陈规陋习和令人哭笑不得的质量问题在公司生产现场层出不穷,应该按合同交货的产品屡屡拖期,引发客户诸多不满。刚从“沼泽地”爬出来的中信重工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

 

一、“韦尔奇”走进中信重工

 

中信重工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度桎梏在传统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之中。那些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顽疾,不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相当多的干部和普通员工之中,而且还以固有的惯性在持续作祟,从而导致了问题的频频发生,致使企业信誉蒙上阴影,陷入诚信危机的怪圈。

一个命运攸关的课题严肃地摆在面前:以突破“诚信缺失”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主旨,提高产品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取信客户。

凝聚组织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全员参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成为公司的战略选择。

2005年5月5日、6日,来自公司生产、技术、营销系统和职能部门的80多名代表聚首小浪底,召开群策群力讨论会。

一场捍卫重工市场信誉的保卫战全面打响。

“群策群力管理方式”源于韦尔奇的创造。1989年1月,通用电气公司一年一度的碰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勃卡雷顿举行。韦尔奇向到会的500名高级总经理宣布了实施“群策群力”管理方式”的计划。

群策群力的基本形式是:举行企业内各阶层职员参加的讨论会。在会上,与会者要做三件事:动脑筋想办法,取消各处岗位多余的环节和程序,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一时间,“群策群力管理方式”出现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各个部门。据1991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共有4万名员工参与了这种管理方式,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中信重工“群策群力”讨论会,首先播放了《警钟为质量而鸣》《质量警钟需要常鸣》两部专题警示片。鲜活的案例引起大家心灵的震撼。

“我们现在的客户大都是各行业数一数二的大客户,我们现在的产品大都是有影响的重点产品,我们现在的市场大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但一旦产品质量出现纰漏,产品交货期无法保证,对公司声誉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大,我们失去的客户和市场也会更大。”

“市场形势这么好,我们按部就班、轻轻松松行不行?也行。但明天我们就会难受点,后天就会很尴尬,再后来就会四面楚歌,一夜回到解放前。”

群策群力,共识很快达成:

“公司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中信重工要想做百年老店,产品质量必须经得起客户和市场检验。”

“质量和交货期这场硬仗,只能胜不能败!我们好不容易争得的饭碗,绝不能再亲手把它砸碎了。”

“革除陈规陋习,确保产品质量和交货期,必须从每名干部员工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从现在做起。”

《警钟为质量而鸣》《质量警钟需要常鸣》两部质量教育专题警示片,在公司所属各单位同时播放,共计6993人先后观看,受教育范围覆盖了所有涉及质量体系的员工。

总经理、党委书记带头,公司全体领导分别深入到自己的联系单位,与基层员工一起观看质量专题片,一起进行质量大讨论。

在深刻反思和自我剖析后,排查出陈规陋习278项;7071名员工递交了质量诚信宣言。

制定《质量陋习改进策划》,并以公司文件形式下发各单位落实改进。同时,每月不定期到各生产厂进行陈规陋习改进检查。

此后,每年的“五一”黄金周,中信重工都要召开“群策群力”大会,集中两到三天,总结一年来的成绩,查找存在问题,安排部署新一轮群策群力活动。

 

二、尼尔斯的质量报告

 

在2007年“五一”的“群策群力”大会上,尼尔斯的质量报告再次引起大家心灵的震撼。

尼尔斯被全球最大的水泥装备工程企业——丹麦史密斯公司派到中信重工任监理。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中信重工加工史密斯公司所订的产品期间,他天天泡在加工现场,对机床刀具上沾的星点儿油污都要求擦洗干净,甚至工人作业时一个不规范动作也要纠正。2006年年底,尼尔斯在史密斯公司的任期结束,中信重工则把他挽留下来,聘他做质量总监。

尼尔斯针对出口产品磨辊轴的质量、加工、信息反馈、返修等问题,向公司递交了质量报告,对已成熟的制造技术仍连续发生问题迷惑不解。

尼尔斯在报告中痛心地指出:

“通常一个公司若做许多同样类型的零件,它应该在此方面越做越好,错误越来越少,失误也越来越少。但我公司在最近却不是这样的情况,错误频频出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有两个磨辊轴(锻造号为206-1076和106-7535)加工后尺寸偏小,一个偏小0.5毫米,另一个偏小1毫米,各超过了所要求的公差5倍、10倍之多。

加工失误的磨辊轴对我公司质量而言是个负面例子。它们就在加工车间里,大家都可以看到。”

报告引起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任沁新总经理在收到报告的当天立即给尼尔斯回信,并做出批示,指出了存在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责成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查找同类问题和错误,建立长效机制。

与会者针对尼尔斯报告提出的问题和总经理的批示,围绕怎样从制度上、从长效机制上彻底革除陈规陋习,怎样在更深层次上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怎样提高员工的素质,建立一个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体系等,提出了32条整改措施和建议。

接下来,让尼尔斯欣慰的事越来越多:

试行监理制,加强对重点产品、对重点外协件的质量控制,并探索实行远程监控和诊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推行“精细化生产”。同样是油漆这道工序,尼尔斯看到,如今则要在无尘的油漆房经过表面除锈、酸洗、底漆,测漆膜、上面漆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完成。

加强质量前期策划,产品制造工艺也要进行模拟,在加工制造之前都要计算出有可能发生差错的地方以及预算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推行“看板质量管理”,编织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质量看板管理网络,把质量防线设在每个班组、设在每道工序。

以建立质量长效机制为重点,公司群策群力活动走向纵深。

2008年至2009年,伴随着“新重机工程”的投入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公司及时启动了以“变革创新”为主题的群策群力活动,推行质量看板管理、“6S管理”和“PDCA循环管理”等方法,为公司实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逆势增长,奠定了坚实的质量管理基础。

2010年至2012年,公司的群策群力活动又把关注点从自身需要转变为关注客户需求,开展以“关注客户、降低质量成本、提升品质、赢得客户”各类主题活动,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明确各级别质量职责,满足客户精益求精的质量要求。

从2013年开始,公司进入战略转型发展期,群策群力活动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单一的产品质量到公司的发展质量,从产品质量管理扩大到公司质量、技术、营销、生产等全系统、全流程的改造、提升,把提升产品质量上升到了中信重工品牌和形象的新高度,上升到了公司战略转型和发展的新高度。

 

三、从群策群力到诚信文化

 

群策群力作为改变人们行为的最大规模行动计划之一,通过突破“诚信缺失”这一扭曲的价值观,唤起组织成员的主人公责任感,加速岗位诚信的进程。

随着群策群力活动的深入推进,中信重工开始了《岗位诚信规范》的制定。规范涉及从操作工到总经理在内的749个岗位,内容包括工作目标、权限、主要职责、关键控制点等多个方面。

同时,归纳出了292条岗位不诚信行为。

这样,每位员工从一上班开始,所有的行为都有据可依。一旦违规,则按照相应的扣分标准计入诚信档案,并以此为依据计算下一年度的薪酬。

像中信重工生产这么大块头的产品,需要成千上万道工序、经过几千人的双手。公司很清楚,要打造百年企业,人盯人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根植于每位员工心底的诚信文化,把做好每一件岗位职责内的事变成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

《岗位诚信规范》出台后,各单位组织员工举行诚信宣誓仪式和签字仪式,利用班前会学习贯彻岗位规范。

员工岗位操作规范达标考试陆续进行。对员工岗位诚信关键事件进行评定,并进入员工岗位诚信档案。

公司诚信督导组每月深入各单位检查、督导诚信工作的进展情况。

依托公司经营理念,以打造百年基业为目标,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以“焦裕禄精神”为企业精神之源,以“岗位诚信管理体系”为特色的诚信文化日渐成型。

2009年1月23日晚,随着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和职工代表共同启动水晶球按钮,中信重工企业文化手册在雷动的掌声中首发。公司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孕育成熟,并进入贯彻实施阶段。

 

四、诚信文化的鲜明特色:岗位诚信管理体系

 

在任沁新的《CEO手记》中有这样两段话:

 

岗位诚信是百年基业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缺少了其员工对于各自岗位职责的诚信投入,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保障就成了一句空话,企业对于社会和顾客的信用也必将丧失殆尽。

仅有短短数百年历史的美国,却拥有众多百年企业。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却鲜有这样的企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短暂,中信重工要走的路却很长。我们所做的,只是为中信重工的百年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中信重工建立了以岗位诚信管理体系为特色的诚信文化。

岗位诚信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岗位规范,制定岗位诚信评价标准,对员工诚信度实施考核并与薪酬挂钩的不断循环的持续改进过程。它的基本内涵是:将抽象的诚信概念具体化地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量化到每个员工的岗位工作内容之中,员工岗位诚信度被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到每个员工的绩效评估、报酬、晋升和聘用,使员工所要达到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并能从中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收益。

首先,以诚信宣言与员工达成诚信心理契约,激发员工产生自觉遵守岗位规范的自我约束力;其次,以岗位规范为准绳,量化员工诚信行为和结果,建立员工诚信档案,实施员工诚信考核,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群策群力活动,完善自我,用驱动力与约束力双重激励精致过程管理,实施改善与反馈并存的绩效考核制度;再次,将岗位诚信规范与员工上岗培训系统、员工个人成长计划相结合,为员工量身打造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实现以“岗位诚信”提升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追求和实现卓越目标,推动企业发展。

它有四个模块:

员工诚信宣言。诚信宣言是员工岗位诚信行为驱动模式的起点,为企业塑造了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员工内心的自我约束弥补了制度约束的盲点,使得“要我诚信”为“我要诚信”。

岗位诚信规范。岗位诚信规范是岗位诚信行为的制度保障,保证诚信行为的持续性。诚信行为因此从单纯制度契约下的令行禁止,升华为制度契约与关系契约完美契合下的不令而行。

群策群力活动。员工通过践履诚信行为的亲身感受,破除陈规陋习,不断完善自我,并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诚信文化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升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员工诚信考核。公司在实施员工岗位诚信缺失关键事件管理的基础上,采用排序法、等级评定法、360°考核法对员工岗位诚信度进行百分制评价,其评估结果计入当年员工岗位诚信档案。

员工诚信宣言、岗位诚信规范、群策群力活动和员工诚信考核四个模块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分别从心理、制度、行为、反馈四个方面对员工岗位诚信行为形成四轮驱动的“螺旋桨”。

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都有诚信这一条,但是很难指导实践。而在中信重工,“诚信”倡导不只是浮现在企业文化的表层,公司从提高和改善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感情、意志、理想、行为和习惯的各环节着手,有目标,有管理控制手段,有评价标准,有考核并与员工薪酬挂钩,抽象的诚信概念可操作、可考核,意识形态上的道德观念升华为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促使了中信重工诚信文化落地生根,实实在在落脚于“打造百年基业”之上。

 

五、泽尔玛带来“岗位诚信效应”

 

一个调试机床的外国人在中信重工引发一种“效应”,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事情的当事人叫泽尔玛,来自瑞士,是一位知名的梳齿机专家。

每天早上7点半,泽尔玛准时到达工作现场,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工作中,公司要给他准备咖啡,被他婉拒,仅要求提供一瓶矿泉水。

上班时间,泽尔玛不顾年迈,蹲地坑、上下车床、记录数据、比对数据。机床每一个零部件和运行中的每一个动作,泽尔玛都做出了详细的记录。他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忙碌却不失章法。

一天,天气异常炎热,这位劳的“老外”已经连续工作了很长时间。设备工具公司的任建生科长想请他去办公室讨论技术问题,顺便也让他歇一歇、喝口水。没承想,他断然拒绝了任建生的好意。

“No!我的工作在这里!”这个外国人表情夸张地反复“吼”道,“我的工作在这里!”一边说,一边指着身旁的12米梳齿机。

12米梳齿机“生病”的原因很快被他查明。

随后几天,打磨、清洗零部件成了泽尔玛的新工作。细腻耐心的动作,认真严肃的表情,让人觉得他不是在和钢铁打交道,而是在和一个刚出生不久的“襁褓婴儿”亲密接触。此时的他,更像是12米梳齿机的父亲。

故障很快排除了。“严格按照工艺和规范去做工作”——泽尔玛指出排除故障的“秘诀”。这也是他留给中信重工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泽尔玛身上集中体现了岗位诚信,这是我们许多员工所缺乏的,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中信重工人这样看待泽尔玛精神。

紧接着,讨论会、学习会、分析会一场接一场展开,全面深入剖析泽尔玛现象。

泽尔玛不仅给中信重工留下了一台高效的12米梳齿机,且改变了中信重工人的认识及行为。

“泽尔玛那种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是我们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好好学习的。”12米梳齿机机长王连森说。

“泽尔玛其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不足和欠缺,也引起我们深刻反思。”重装厂领导直言。

对照泽尔玛这面镜子,重装厂将团结协作精神发扬光大。

“优先服务‘零号’项目首台ф7.9×13.6米球磨机装配”,成了重装厂每一个人的心声。

天车工、起重工随叫随到;钳工帮忙连接线路;关键时刻,首席员工冯伟主动请缨,带领装配三班工人负责球磨机固定端主轴承的装配,并提前完成任务。

在12米梳齿机维修的过程中,设备工具公司技术人员全程跟随,现场服务。“是泽尔玛让我们看到了工作观念和实力的差距。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设备工具公司经理说。

为了保证专机制造质量,钳工师傅们对任何毛刺和锈痕都不肯放过,常常用水晶纱轻轻打磨,打磨完以后再用布擦,如此反复,最终使零部件一次安装到位。

从图纸到两台专机落成,仅用了9个月。中信重工的两台专机能将端盖等形状复杂的工件吊到回转工作台上,找正后就可实现数控化精密加工,无需对零件进行二次调整。这几乎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摇臂钻的概念。

从传统走向科学高效,以及一系列工艺流程的嬗变,泽尔玛的影子隐约闪现。尤为关键的是,他给许多员工的观念带来了一次更新。

 

六、史密斯的最后通牒

 

质量保证部例行召开的一次质量例会,任沁新总经理和公司主管生产、技术、质量、销售的副总竟然都来参加了。与会的质检系统人员神经一下子都绷紧了。

中信重工的群策群力活动开展以来,生产现场的陈规陋习日趋减少,质量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又是什么问题能够让公司领导班子如此兴师动众呢?

谜底很快揭开:史密斯产品的进度问题。在场的很多领导干部都清楚,史密斯的15个磨盘已经拖期两三个月了。但就在这样紧张的局面下,还发生了重复涂漆这样的笑话。

史密斯是公司的重点大客户,双方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但由于在交货期上一拖再拖,迟迟不能兑现承诺,史密斯无奈之下向公司发了最后通牒。

听着各单位据“理”力争、纷纷扰扰的汇报,任沁新终于忍不住插话了:“我觉得我们的问题找到了!”

大家顿时一愣。

任沁新接着说:“保质量、保交货期是公司生产经营的大局,但我们干部的大局观念哪里去了?我认为:1.制度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认真落实,职能部门的作用和职责弱化,这是产生问题最主要的原因;2.一些领导干部对工作抓得粗,不深入,不细致,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3.出现问题,推脱责任,躲避责任,总是以对方的毛病为理由和借口,在问题的处理上推诿扯皮,不惜影响生产进度;4.解决不了问题,害怕问题。一边是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另一边却在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任沁新掷地有声的话语和有条有理的分析,让争执不已的会场沉默了。

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也正是在这次特殊的质量例会上,任沁新第一次提出:中信重工的领导干部不能说四句话,不能做五种人。

不说四句话:不能说“不知道”“不会干”“不是我干的”“没办法”。

不能做五种人:一是不深入实际,不去发现问题的人;二是身处实际,发现不了问题的人;三是发现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四是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反映问题的人;五是能解决问题,但解决不彻底的人。

后来又加上一条:不当“三无”干部:无为、无能、无绩效。

“三四五戒规”作为干部的行为准则,纳入了中信重工的企业文化体系。

2010年6月18日,在中信重工召开的“三查四严”专题会议上,公司保卫部主任站在大会上,对着所有的与会人员作公开检讨。

公司中层干部在大会上做公开检讨,这在中信重工的历史上少有。保卫部一下子成了全场的“焦点”,但这样的焦点却让保卫部的领导如坐针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从年初开始,公司厂区内发生多起员工电动车被盗窃出厂和办公室重要物品被盗窃案件。尤其是2010年4月21日,公司外贸楼某外商办公室被盗窃两台笔记本电脑,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对外声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卫部仅破获盗窃摩托车1起,盗窃自行车1起,盗窃物品1起。高发案率、低破案率,严重的低效,让保卫部门的工作饱受公司员工及员工家属诟病。

除了公开检讨,对保卫部给予全公司通报批评,并作为诚信缺失关键事件记入干部诚信档案。

会议强调,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触犯干部“三四五戒规”,将启动行政问责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直至解职;对于员工违反公司规定,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将实施“待岗制”,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任沁新说:“干部必须跟上公司的发展步伐。我们不让干部停下来、蹲下去,是对干部的爱护。蹲下去就站不起来,停下来就会被淘汰。”

 

七、失而复得的“面子”

 

薛爱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但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起质量事故,却让他一下子面子扫地。

因为粗心,他在测量活件时将外径尺寸看错,结果将活件加工成废品,使企业遭受经济和信誉的双重损失。

公司将此事定性为质量事故,薛爱民受到了扣除岗位诚信分、罚款的处分,并被公司从关键机床“下放”到了普通机床。

事故处理后,薛爱民像变了一个人,上下班的路上见了同事和领导总是躲着走,在班上更是少言寡语。与在关键机床工作时相比,收入的减少也使他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平添了几分沉重。背负着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薛爱民整天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

绝不能让一名员工掉队!

领导和周围同事看到薛爱民这种状态,及时向他伸出了援手。车间领导和厂领导多次找他谈心,引导他认识错误,并鼓励他放下心理包袱,勇敢面对现实,重新开始。

低落的情绪开始在温暖和鼓励中回升。

薛爱民认识到,岗位诚信的缺失是导致自己“没面子”的根本原因。要拾回面子,就必须做到岗位诚信,不能再有任何的闪失。

每天上下班途中,薛爱民的眼神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公司厂区的宣传栏前停留。宣传栏上,张贴的是公司劳模、模范党员、首席员工、岗位诚信明星的大幅照片和先进事迹介绍,这些人都是岗位诚信的标兵。每次看,薛爱民的心情都不一样,从最初的艳羡、比对,到后来的不服气。他暗下决心:只要自己遵守岗位诚信规范,早晚有一天我要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

要强的薛爱民在普通机床上从基础做起,严格按照岗位规范操作,脏活累活抢着干,很快赢得了师傅的信任。

在工作中,对曾改变他命运的产品质量,薛爱民更是格外重视。遇到难干的活或技术要求高的活,他不再凭经验干活,而是认真研究工艺和图纸,不懂就问师傅或向技术人员请教,努力将每一件活都干成精品。每次测量活件,薛爱民都要对照图纸要求,反复测量三遍以上。

“树立诚信理念,培养诚信品质;履行岗位职责,恪守岗位规范……”60字员工岗位诚信宣言,被做成展板悬挂在车间。工作间隙,薛爱民总是要用目光扫上一遍,虽然上面的诚信宣言早已铭记于心,但他想要做得比上面写得更好。

信心在一天天的增强,技艺在一天天的精进。在薛爱民的手中,一台已经干了20多年粗加工的普通65车床,也变成了可以粗精两用的机床。

很快,薛爱民练就了过硬的技能和品质,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车间领导也放心大胆地将精车活件交给他加工,他所操作的机床和他本人一样又重新焕发了活力。一天晚上,薛爱民带领两名青工突击抢干了4件精车轴套,将活件公差控制得恰到好处。

由于薛爱民平时干活肯吃苦,加工效率高,全年度月工时都在600点以上,他被破格提拔为大车班副班长。年终,薛爱民被评为厂级先进工作者,他们大车班被评为先进班组,受到了表彰。

面子的一失一得让薛爱民很是感慨。他说:“说实话,能有今天,是中信重工这个大学校、大家庭、大熔炉的诚信文化氛围感染了我、激发了我。在这里,我掂出了诚信这两个字的分量和责任。”

 

八、郭广臣的人生转折

 

2010年8月11日中午,电话里传来郭广臣的声音:“我应该感谢中信重工,是中信重工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职业课……”

小郭已是河南新乡一家企业的物资采购骨干。

时光倒退到2009年元月,24岁的郭广臣成了中信重工运输公司一名见习发货员。虽然这个从农村走来的青年很想把工作干好,但初涉职场的他,却因为过于热爱书法艺术的那份随意,干了一件颇为轰动的“大事”。

当年2月9日晚10点左右,在铆焊厂75吨跨发运0900-460工号、出口马来西亚的长12米的回转窑产品时,郭广臣一时心血来潮,竟然用现场的防锈稀油在该回转窑筒体表面笔走龙蛇、信手涂抹。

该出国产品环保要求高,筒体表面均按出口标准采用无铅油漆,经用户监理在现场监控才完成了喷漆。

小郭的“艺术行为”不但让客户监理大跌眼镜,也直接导致了该回转窑筒体必须重新进行清理和喷漆。

根据岗位诚信评价标准和公司职工奖惩有关规定,郭广臣被解除劳动合同。这成为中信重工企业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以员工岗位诚信规范为核心的岗位诚信管理体系,是中信重工企业文化的突出特色。所有员工包括总经理在内都要签字,履行诚信承诺,接受岗位诚信的评价与考核。

郭广臣被解除劳动合同,很快在中信重工形成了“蝴蝶效应”。从他所在的运输公司开始,一种珍惜岗位、以诚为本、爱岗敬业的理念在中信重工迅速形成并深入人心。

谁也没有注意到,被解除劳动合同后黯然回到外地老家的郭广臣,在离开时带了一本《中信重工企业文化手册》。“工作和生活还要继续,中信重工这本小册子就是一种提醒和激励……”小郭对自己说。

没想到这本手册还真的帮了郭广臣的忙。

2009年5月,新乡人才交流中心,郭广臣到一家企业应聘时拿着这本手册说:“如果你录用我,我将按照中信重工这本小册子要求自己,并带动身边每个人。”

“中信重工?国家领导人常去的那个?”招聘单位的人反问,随手翻开中信重工企业文化手册。60字员工诚信宣言、56字干部箴言以及岗位诚信考核体系等一一跃然纸上。这正是每个中国企业和产业工人都需要并应该做到的。

招聘企业当即表态:“你在中信重工干过,又带着中信重工的手册,我们要你了!”

败也诚信,成也诚信。

郭广臣的人生出现了又一次转折。

郭广臣告诉我,他现在干得很好,过往的经历使他懂得了什么是岗位诚信,怎样做一名诚信员工。

事情已过去多少年了,我不知道郭广臣是否还在新乡的这家企业,但我坚信,诚信改变了他,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九、镌刻在12米梳齿机上的诚信宣言

 

2011年5月1日,重装厂12米梳齿机在加工KCM赞比亚项目10.8米大齿圈时控制系统失灵,机床骤停,几经开启机床毫无动静。

该机床是20世纪70年代瑞士马格公司生产的,是完全靠机械系统实现四轴联动的高精密装备,目前全世界仅有3台。

该机床自引入中信重工后,几乎参与了所有世界级大型齿轮产品的加工,是中信重工的功勋级机床。

由于它在中信重工大型、特大型齿圈加工中的作用和效能无可替代,当其无法启动的那一刻,时间都凝固了。

急等KCM赞比亚项目最后一个大齿圈的印度监理连喊:“Oh,MYGOD!”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几乎天天到现场,盼望奇迹发生。

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机床操作者,无不心急如焚。经过初步分析,该机床生的不仅是“洋病”——主控PLC系统老化损坏,导致程序丢失或紊乱,而且可能是“无药可治的病”——由于微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寻找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机床控制程序并写入12米梳齿机,将比修复一件千年文物还难。

更为严重的是,根据合同,KCM赞比亚项目最后一个大齿圈必须在8月底交付赞比亚用户。否则,中信重工将面临110万美元的巨额违约罚款。

折中的办法也有,那就是改变工艺,利用公司16米滚齿机加工,不过刀具是个问题。德国肯纳公司的刀具最早只能在17周后的9月15日到中信重工。

不惜代价在短时间内修复12米梳齿机,成为解决燃眉之急的唯一选择。

(一)泽尔玛来了

中信重工上下紧急反应,启动了全球协作机制。

瑞士著名的梳齿机专家,70多岁的泽尔玛被中信重工紧急请来了。

这位敬业的老人在三年前的12米梳齿机安装中的表现堪称经典。

这一次他表示,只要搞到损坏的电路板,就有一定把握将12米梳齿机修好。

他给中信重工带来了一块CPU板。但他很快发现,这块CPU板与12米梳齿机电控系统不兼容。他这一试,造成了机床原版控制数据流失,12米梳齿机原有的油泵动作也消失了。

原计划在中信重工工作3天,但只工作了半天,泽尔玛就无奈地表示,12米梳齿机这次发生的故障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

12米梳齿机缺少原始技术数据,由于其控制系统是专业的二级制编程,据泽尔玛回忆说,唯一能做这件事的是一位80岁老人。

受公司委托,泽尔玛回到瑞士后,找到了曾给12米梳齿机编程序的技术员和二进制编程器。但遗憾的是,这位现居美国的老技术员行动极为不便,根本无法到12米梳齿机现场工作,且没有任何技术意义上的弟子。

澳大利亚CNC公司技术人员来了,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先将PLC暂时恢复,以便你们应急干活。但是后期的改造项目要交给我们公司来做。”

但一个星期过去了,CNC公司技术人员依旧一筹莫展。12米梳齿机依旧像一只倔强的公牛一样横在那里。

最后,CNC公司提出了对12米梳齿机彻底进行数控改造的一揽子计划。

只是,不说成本、代价有多大,关键是周期太长,靠不住,也等不起。

(二)士兵突击

围绕12米梳齿机的维修和恢复,国际专家和知名公司在努力和尝试,中信重工的电气工程师也在默默地工作着。除了配合外方的工作,更多的,他们也在总结和琢磨。

代表人就是中信重工设备工具公司技术部主任任建生。

早在泽尔玛进现场前,任建生和电气工程师许渊就开始了梳齿机故障的原因排查。

排查原因的过程漫长而枯燥,但任建生却干出了激情和兴趣。他不分昼夜,干累了就躺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突然一个想法产生,任建生就赶紧跑去现场实地印证。

泽尔玛带来的那块CPU板,让12米梳齿机油泵动作也消失后,任建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为啥不兼容?

为了查清原因,任建生将CPU板扫描后放在电脑上,然后瞪大眼睛一点点仔细观察分析。

突然,他发现CPU板上有一个集成块不是原装的,是日本日立公司的。

“这是一块被修理过的CPU板,而且修理人对二进制程序不是非常了解,此板程序已经不是原始程序,除非我们将原始程序写入这块板子。”

迷宫的第一个出口,被任建生找到了。

这意味着只要找到合适的CPU板,并写入12米梳齿机原始CPU数据,问题就将解决。

可合适的CPU板又在哪里呢?

(三)全球接力

“SAVE ME!”(救救我!)

最炎热的6月,利用自己半生不熟的英语,任建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出了写着这样标题的帖子,并在帖子内介绍了公司12米梳齿机面临的困境。

那一阵子,他白天忙着配合12米梳齿机的检查,晚上上网,眼睛熬得通红,只盼自己的帖子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

执着和真诚感动了上帝。

一周后的一个早晨,任建生忽然发现有个瑞士人给他回帖了。

抱着笔记本到单位找人一翻译,对方的大意是:瑞士BMD公司能够提供相应的PLC控制系统CPU板备件。

任建生喜出望外,马上登陆BMD公司网页,并经泽尔玛介绍,给瑞士BMD公司销售员汉森发了一封邮件。

通过瑞士人汉森的介绍,德国电气工程师海因茨进入了任建生的视线。海因茨在电邮中表示,他可以为任建生提供三块CPU板和相关技术资料。

不过,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在向海因茨支付了50欧元技术资料复制费后,海因茨却在电邮中说,他那儿1803型号的CPU板没有了。

“这可不行!”任建生已经把希望都寄托在了1803号CPU板上了,必须得到这块CPU板。

“亲爱的德国朋友,中信重工非常敬重您,您已经承诺过给我三块板子,怎能不守承诺呢?”任建生在邮件中不客气地问海因茨。他知道,德国人非常重承诺。任建生其实在将海因茨的军。

就这样,感到自己在道德上无路可退的海因茨通过圈内朋友,一周后跑到了奥地利一家公司,在找到了1803号CPU板且测试无问题后,寄给了任建生。

如获至宝的任建生在第一时间将1803号CPU板插入12米梳齿机PLC控制系统。

奇迹发生了,随着机床油泵的启动,控制屏幕上也有显示了。

不过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四)那一刻,他满眼热泪

时间已经是7月,刚刚燃起的星点希望之光又黯淡了。任建生的情绪再一次被抛到了谷底。

根据1803号CPU板插入12米梳齿机PLC控制系统的情况,任建生知道,靠重新编程输入1803号CPU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得到原板子的数据。

上网查资料,电邮咨询外国公司……中信重工澳洲公司、矿研院、国际业务部、设备工具公司,许多员工都加入到了这场近乎大海捞针的行动中,那段时间,由于与国外的时差关系,他们大多都在晚上工作到深夜。

任建生一次次通过发电邮给瑞士BMD公司的销售员汉森,“急需数据”的诚意感动了瑞士人。

几经周折,汉森帮中信重工联系到了程序专家戴曼。

7月23日,戴曼给任建生回邮,询问12米梳齿机的编号及其他相关数据,以便据此判断1803号CPU板缺失的数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戴曼此举,让任建生重新点燃了希望。

等待戴曼回电邮也成了任建生平生最大的一场煎熬,那真是漫长的一天。

因为12米梳齿机年代久远,已经没法靠现代笔记本电脑输入程序。通过多方打听,任建生到中信重工西边的谷水市场淘到一部二进制程序输入器,开始着手研究二进制程序的输入。

7月23日夜,任建生几乎彻夜盯着电脑,几乎是二三分钟就将邮箱刷新一次,他等的是戴曼的再次回邮。他知道这将是中信重工最后的机会。

7月24日凌晨5点,任建生查看邮件时,发现戴曼回邮了!

起初他以为因自己焦虑看花了眼,直到妻子确认那是一串串洋码子后,他才相信,一切是真的。

处在亢奋状态的任建生抱着电脑,一口气从家里赶到了12米梳齿机现场,开始利用笨拙的二进制程序输入器输入数据。

但上帝又和任建生开了一次玩笑。

就在他输入数据结束不到一分钟时间,那台二进制程序输入器就停止工作了。

任建生笑了,因为他一开始就多了个心眼,实施了数据备份。此时,戴曼提供的数据已经在12米梳齿机里。

启动,小心地启动。任建生心怦怦地跳着,是激动,也是担心,更是热切的期待。

12米梳齿机油泵忽然启动了,机床开始有动作了!

只不过,控制面板上有一盏灯忽闪着报警,梳齿刀在运行中返程很慢,属于“回爬行”状态。

“老任,这已经不错了,咱先报告公司,开始加工吧,工期要紧!”围上来的工人师傅们兴奋起来。

“不行,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样带病工作可能毁了机床。”由于劳累,已经坐在地上的任建生回答。

“经理,赶快帮我协调一部国际长途和一个好点的翻译!”任建生拨通了设备公司经理的电话。

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人和设备很快到位。

通过欧亚大陆最两端的直接连线,任建生和戴曼架起了一条12米梳齿机的生命通道。戴曼由此全面了解掌握了12米梳齿机的最新运行状态,随后很快调整了程序数据。

7月25日,再次调整程序后,12米梳齿机“回程爬行”状态消失。

为了进一步验证机床的“康复”,任建生盯在现场看着机床一点点慢慢转动,一眶热泪洒在了凝结着多少人心血和期盼的12米梳齿机上。

7月26日,停机达两个多月的瑞士马格12米梳齿机终于恢复了运转!

消息传来,中信重工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舒展开眉头说:“赞比亚项目8月底交付有保障了!”

 

十、诚信文化凝聚克难攻坚的必胜信念

 

新华社2008年12月24日以此为题,突出报道中信重工逆市增长的调查与启示。全文如下——

 

新华社郑州12月24日电  在经营环境动荡变化的今天,企业正处在淘汰别人或被别人淘汰的大变革时代。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中“风景独好”,除了技术、装备、市场的高端战略定位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建成了独具特色的诚信文化体系,形成了克难攻坚的发展理念。

(一)人要如何做——岗位诚信考核优化管理

过去,企业长期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诚信对待客户,签合同时没有不能承诺的条件,而一旦订单在手,因员工的敷衍塞责、不负责任,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效率低、拖期交货、服务滞后等问题频频发生,致使企业信誉蒙上阴影。

2004年以后,中信重工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心以突破“诚信缺失”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主旨,强力实施企业岗位诚信管理,以诚信文化影响每一个设计和制造加工环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精致的服务。

中信重工编制了涉及749种岗位的《岗位规范》,归纳了292条岗位不诚信行为,制定了员工岗位诚信量化考评标准,把员工岗位诚信度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评价指标,并为每个员工建立了个人岗位诚信档案。从2006年开始,公司把干部职工岗位诚信列入薪酬考核,年度诚信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根据考核办法,员工因为自身行为造成质量后果,将成为影响自己岗位诚信系数的关键事件,记入个人岗位诚信档案,并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薪酬分配。

2007年的岗位诚信度考核,9110名被考核的在岗职工中,有643名职工岗位诚信系数被扣而直接影响到今年的薪酬分配。一批“诚信明星”则被聘为“首席员工”,在关键岗位发挥领头作用。电焊工李永伟去年一年完成了12项16台大型磨机筒体的制造任务,一次交检合格率为100%。

“诚信考核使我们每个职工和企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57岁的高级立车工蔡德康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老技工手里都有些“绝活”,过去总担心“带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带徒弟则毫无保留,从内心希望年轻一代能超过我们。43岁的车工郑飞说:“诚信考核真正把工人的心与企业拴在了一起。”

(二)钱从哪里来——企业诚信资质赢取资金

岗位诚信管理体系的实施受到客户的普遍称颂,特别是国外客商认为中信重工公司讲诚信,纷纷与公司加大合作,订单不断上扬。公司产品的外观及实物质量显著提高,废品率、返修率、废品损失明显减少。近两年有4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钢、鞍钢、GE、韩国浦项制铁等客户还为中信重工颁发奖章和感谢奖牌。

业界公认的诚信资质,使中信重工得到了另一项意想不到的实惠:资金。按照重工业界的行规,一单合同签订,客户需付厂家30%的预付款,产品生产过程中需付40%的进度款,交货时付足95%的款提货,另5%余款作为质量保证款。也就是说,订单越多,资金就越充裕,就能有实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

据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介绍,去年全年新增订单69亿元,今年1至10月新增订单107.59亿元,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中有4.6亿元暂缓,11月份新增订单4.95亿元。截至11月底,公司在手订单共203.64亿元,同比增长61.99%。仅按30%预付款计算,中信重工至少有60亿元可用资金,因此完全可以凭企业自身实力完成投资达30亿元的“新重机工程”。任沁新说:“如果一味依赖国家投资,就有可能丧失最佳的投资时机,说不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就损失了大量订单。”

近期,国内一批煤炭、冶金、建材、有色、电力等行业的大客户,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印度、印尼等国的企业总裁到中信重工考察,在看完正在紧锣密鼓兴建的“新重机工程”后,他们倍感振奋。

(三)活该怎么干——合同诚信放大产业效益

经过近四年的跨越式发展,中信重工逐步取得了不可替代的行业地位,并拥有了一定的定价话语权。作为民族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中信重工始终把恪守合同工期视作企业的生命线。任沁新说:“一套重大设备提前交付,能给企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重工行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企业内部,中信重工长期围绕“确保合同交货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每个岗位的责任意识。在用户急需、生产周期短的情况下,立车机长阎光明带领员工创造了1个月加工完成8个矿用磨机大端盖的历史记录。铆工蔡贤明改“点焊支撑法”为“套套管法”,使出口产品选粉机转子的焊制从10多天1台提高到3天1台,受到用户称赞。

今年7月,中信重工为中国黄金公司研制的国内目前最大的半自磨机、溢流型球磨机通过了试车验收,标志着我国大型矿磨设备国产化实现了从6米到8米以上的重大突破。中国黄金公司总经理说,过去大型磨机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我们订货他们总是把交货期延长,一般30个月才交货,中信重工仅用10个月就生产出来了,至少让我们提前创造产值10亿元。

在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中,中信重工也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连续三个季度被厂党委授予“党员先锋岗”荣誉称号的机长谭志强说:面对金融风暴,任何等待、观望和忧心忡忡都于事无补。作为产业工人,我们只有立足岗位、立足自身、立足本职,抓紧干好在手任务,用质量和交货期为中信重工赢得市场。

中信重工铆焊厂二车间主任刘开鹏说:当前保证产品质量和交货期,在用户中建立信誉,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谭志强、刘开鹏的话代表了中信重工8000名产业工人的心声。今年前11个月,中信重工累计完成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20.79%;营业收入累计达到72.92亿元,同比增长30.66%;前11个月经营利润累计完成4.82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第四章

王者之器

 

在极端制造领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向超微超精发展,另一方面向超大超重发展。以发电设备为例,火电机组将以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级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为主,需要200吨级真空精炼钢锭制造汽轮机主轴;核电将以百万千瓦级机组为主,其低压转子需要600吨级真空精炼钢锭;水电将以70万千瓦以上混流式机组和用于抽水蓄能的轴流式机组为主,三峡电站70万千瓦水轮机不锈钢转轮直径9.8米,重达500吨。石化领域需要2000吨级以上的特大型加氢反应器厚壁筒体。冶金领域5.5米中厚板轧机的支撑辊净重230吨,也需要600吨级钢锭,其机架作为整体铸件,净重410吨。造船领域组合式船用曲轴长度可达18米,重量达到300吨。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还会催生出规格更大、工艺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大型铸锻件。

然而,时至2006年,作为重型装备的国家队,中信重工热加工核心装备仅有30吨电炉、50吨电炉和8400吨水压机,生产能力为:一次钢水量360吨、最大铸钢件190吨、最大钢锭75吨,最大锻件45吨。

令中信重工揪心的是,8400吨水压机的一根立柱第二次横向断裂,另一根立柱也出现了纵向裂纹。中信重工这台20世纪70年代投用的工业大锤日渐老化,断裂立柱靠焊补勉强维持运行。一旦再次断裂,将无法回天,中信重工大型铸锻件生产面临全面“崩盘”。

中信重工该何去何从?

 

一、抉  择

 

要想不被别人超越,办法不止一个。经验告诉中信重工人,“干别人干不了的产品”是保持自身优势、引领未来市场的关键。

中信重工决策者有着更为现实的思考,他们的观点是:“决定企业能做出多大的产品,不是看后期的加工能力有多大,而是看前期的铸锻能力有多大,如果没有配套铸锻件生产设备,后期的产品无法发展,产品也就‘长不大’。”

从企业自身产品生产制造的需要出发,越来越清晰的声音是:新上马一台大型锻造压机。

就像蒸馒头要揉面一样,锻造压机应用于重大设备使用前的锻造过程。锻造不仅是金属成型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提高金属机械性能的重要手段。

放眼国内外,任沁新给出了更为重要的理由:这是中国重工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

他解释说:“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大锻造能力的国家,但却不是锻造大国。虽然拥有众多的大型压机,但是锻造总量在全世界排不到前列。显然,中国也不是锻造强国,高端的锻件和最重的锻件不产自于中国。”

“最关键的是,你想买的买不到。我们只有掌握了大型铸锻件和核心制造技术和工艺,才能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

在“要不要上”的问题达成共识后,中信重工决策层又面临新的问题:上什么样的压机?是自己搞,还是国际合作?

当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继续上水压机。国内企业已上的全是水压机,有应用经验可以借鉴;而大型锻造油压机国内没有先例可循。上什么样的压机一时争论激烈。

任沁新带队赴欧洲考察。视野打开,结论不言自明,与国内相反,油压机早已是成熟的技术,发达国家近二十年上的全是油压机。

经过不断地调查论证,中信重工最终选择了油压机。理由是:油压机运行成本低,下压力可调;油压机利用泵控技术,移动横梁每分钟下压次数可达44次,比传统设计节能30%,工作效率是同规格普通水压机的3倍。

在自主研发或国际合作的选择上,中信重工毫不犹豫:“中信重工是将压机作为工作母机用的,肯定要上世界最好的装备。”

于是,公司实施了18500吨油压机全球性的国际招标,包括德国威普克、西马克、韩国HBE公司在内,多家国际巨头参与了竞标。

技术谈判上,一家全球著名压机供应商因谈不出计算依据而败标,深知项目重大意义的项目负责人在众人面前潸然落泪。

经过缜密严谨的多方论证,中信重工最终选定了德国威普克设计的三梁两柱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同时配置德国DDS公司的750吨/米锻造操作机;而油压机和操作机采用联合设计、联合制造、联合品牌,设备本体则完全由中信重工自己制造。

德国威普克液压公司总裁专程来到洛阳,双方在联合制造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合同上正式签字。总裁将一顶象征着全球自由锻造王国的金色皇冠赠送给中信重工。

2010年8月12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视察了中信重工即将投产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当得知中信重工用的是世界上唯一以潘克公司命名的“潘克泵”时,他说:“我鼓励你们搞好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的。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没有矛盾。”

 

二、世界铸造史上的辉煌一页

 

2008年5月21日,18500吨油压机上横梁浇注进入倒计时。此次浇注,是油压机制造的开山之战,也是对刚刚竣工的“新重机”工程的首个工部——重型冶铸工部的检阅。

上横梁毛坯重570吨,需冶炼10炉6包重量达829.5吨的钢水进行合浇。其重量之巨,各炉钢水温差要求之微,工艺之复杂,合浇之困难,对庞大的系统设施、设备可靠性要求之严,对系统团队的协同配合要求之紧密,在世界铸造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箭在弦上

这一天,重型冶铸工部人头攒动,氛围紧张凝重。350吨天车吊着空钢包进行实际预演,确保3台天车互不干涉,钢包互不影响。每台天车上都有电工、钳工值守,为设备保驾护航。

每个钢包都编了号,指定了安放位置,并有专人负责;各种设备、配套设施也一一检修完毕;上千吨的废钢、生铁、合金和辅料也已到位;公司“新重机”工程指挥部、能源公司、运输公司、建安公司等单位800多名参战员工严阵以待。

21日晚21时58分,重型冶铸工部80吨电弧炉开始送电,冶炼第一炉钢水。之后,50吨、30吨电弧炉,60吨、40吨LF精炼炉,150吨LFV、150吨LF/VOD精炼炉等主力设备按工艺顺序全部投入紧张的生产。

(二)突发险情

所有设备运转正常,一切工作顺利地进行着,冶炼好的第一包、第二包各180吨的钢水也已吊运到位,进入了保温状态,第三包钢水正在精练,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

22日凌晨4时左右,在现场指导攻关的铸锻厂常务副厂长张连振突然发现:“不好,跑钢了!”

只见火红的钢水从第二个钢包底座流出,一下子映红了整个车间。钢水如一条火龙,在地上蠕动、蔓延。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大家一时间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现场一片混乱。

钢水越流越多,填满了事故坑,淹没了轨道,车间内一片火海。

人员越发难以靠近,只听见呼喊声、机器轰鸣声,车间内一片嘈杂。

火龙已游至第一个钢包的底部,严重威胁着第一个钢包内的180吨钢水。高温炙烤着钢包底部的电机和机架。

形势万分危急,险情趋于恶化。如果第一个钢包也漏钢了怎么办?如果第一个钢包的电机和机架被烤坏了又该如何?这些问题大家不愿想,也不敢想。

(三)第一时间

接到跑钢事件的报告,任沁新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

“总经理来了!”

大家传递着同一声音,自觉地让出了一条路。

现场慌乱的局面顿时安定了下来,焦灼的目光都集中在任沁新的身上。现场人员后来描述,在那种紧急状态下,公司当家人的及时到场和他的沉着冷静,大家有了主心骨,心里有底了。

任沁新了解情况、紧急会商后,一连串指令很快下达,跑钢抢险工作有序展开。

上千度高温的火龙在地上蔓延,堵截火龙是当务之急。铸锭工人冒着高温铺设砂垄,步步为营,层层设防。运送、铺设……一条龙作业。

功夫不大,已经在事故坑内筑起了一道长城,隔开了事故钢包的钢水,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火龙虽不再那么顽劣,但是对付那千度以上的高温仍是件棘手事。

消防车喷出的水一接触到炽热的钢水,立即化为团团蒸汽,顷刻间就布满了整个工部,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就连久历沙场的消防员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任沁新勉励员工:“面对困难,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大家冒着火红的钢块散发的热浪,铺设石棉板,隔开高温,保护第一个钢包免受热浪的炙烤。

在控制住了现场形势后,紧接着要面对的难题就是清理泄漏的废钢了。

铺石棉板隔热,气割钢块,搬离现场,一切紧张有序……

(四)现场决断

下一步如何走?浇还是不浇?如何浇?当所有的抢险工作展开时,任沁新就开始盘算了。

在掌握了各方面情况并征求了在场老专家的意见后,22日上午9:40分,任沁新主持召开紧急现场会。

现场会上,不少人主张放弃,因为困难太大,难题太多。其一,第二个钢包漏了,其他钢包会不会漏?所有钢包的参数设计都相同,材料也相同,很难保证其他钢包不漏。其二,补回泄漏的180吨钢水,需要冶炼时间。这段时间里,对另外已经冶炼好的钢水的保温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之前合浇保温最长时间仅经历过10小时左右,我们能否保证更长的保温期?这些都是史无先例的难题,大家的心里都没底。

也有人主张干下去,继续浇,并提出了补救实施方案:将第一包的180吨钢水导入第三包和第四包,再用第一包补上180吨的钢水。方案有可行性,但也冒着极大的风险,钢包在使用后自然状态下要2~3天才能再次使用。如果继续浇,就需要在短短数小时内处理好使用的钢包。能否确保万无一失,大家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站在总经理的立场,任沁新思考的更多:如果放弃浇注,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少在600万元以上,钢水、钢包、砂型、生产辅料等等都将报废,炼好的500多吨钢水没有理想的去向,砂型超过5天也将报废,工人们三个多月的辛苦将付之东流,难以挽回。尤其对18500吨油压机的制造是致命的打击,将打乱“新重机”工程的所有计划节点,况且未来浇注同样要冒很大的风险。

在听取了技术人员的补救方案后,任沁新说:“希望大家不要背思想包袱,仔细论证策划方案,充分评估方案可行性,这个工程非干不可。华山只有一条路,我们要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浇注成功。”

他的话驱散了大家心中的疑虑,坚定了干下去的信心。

大家集思广益,对补救实施方案进行完善。钢水冶炼、浇注的每道工序过了一遍又一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充分估计并提出了处理方法和应急预案。

(五)众志成城

一场补炼、浇注战役打响了。

要补炼泄漏的180吨钢水,冶炼工人们顶着巨大压力。他们不仅要照顾好3台炼钢炉,还担负着为炉子添加数吨合金、辅料的重任。

大家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几位班长因连续大量体力消耗,出现明显的劳累虚脱现象。

公司职能部门的员工也投入了战斗。他们为工人师傅们做后勤,送绿茶、矿泉水、面包、火腿肠,让工人随手就能拿到水,随手就能抓到吃的,保障了一线工人师傅的体力与精力。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役中,中信重工上下一心,凝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炼钢、出钢、过钢、合包、吊运……

补炉、加料,测成分、调控温度……

各项工作紧密衔接,像秒表一样有序地向前运转。

第二个钢包已无法使用,必须将第一个钢包的钢水转移后继续使用。铸锭工人们不顾高温冲上去烧水口、卸滑板,以确保钢包的再次投用。

天车工在狭小的驾驶室里精神高度集中,顾不上高温炙烤,持续奋战,连续操作十几个小时。

人心齐,泰山移。浇注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六)改写历史

22日下午6时36分,随着指挥长哨声鸣响,冶铸工部即刻红光四射,钢花奔流,10分钟后,世界上一次组织钢水最多、浇注吨位最重的特大型铸钢件顺利浇注成功!

善打硬仗的中信重工人终于创造了中国铸造史的又一奇迹,也同时在世界铸造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所有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硕大的车间红光普照,大家相互传递着胜利的讯息,恣意表达着激动和喜悦,整个现场一片沸腾。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我国建造世界最大的自由锻造油压机》为题,向世界播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里浇注的是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的核心部件上横梁部分,其毛坯总重达570吨,同时浇注钢水829.5吨,是迄今我国一次性组织钢水最多、浇注吨位最大的特大型铸钢件。

我国第一台18500自由锻造油压机上横梁在中信重工完成浇注,它的建成将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锻造最大铸锻件国家之一。

 

三、波澜壮阔的动人图卷

 

从2008年8月基础梁进入机加工,到2010年3月上横梁精加工顺利完成,从2008年6月油压机基础开挖,到2010年6月上横梁安装到位,一段段精益求精的作业场景,一个个通宵达旦的不眠之夜,18500吨油压机诞生的点点滴滴,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动人图卷。

(一)重工脚步

2008年9月下旬,油压机基础梁粗加工结束;2008年12月中旬,首件下横梁完成半精加工;2009年2月中旬,上横梁进入机加工……

一道道工序紧密衔接,一个个大件接连完工。中信重工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在18500吨油压机大件加工上展开了一场奋勇争先的接力赛。

为了确保18500吨油压机大件加工,重机厂、重装厂想尽种种举措,进行前期总体策划、重点难点策划和细节策划,做到操作工人心中有数,零件到后迅速投入加工。

每天,公司矿研院冶金所、工艺室和重机厂、重装厂的技术人员都会到现场展开技术服务,他们不但要详细审查图纸、工艺,落实必要的工装、刀具、检测量具等,还要提前向工人技术交底,解释工艺规程细节,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工艺技术问题。

为保证精加工质量,6.5×18米龙门铣精加工移动横梁时,机长于玺针对活件形位尺寸,预编了30多套子程序,充分利用机床的性能,把精度牢牢控制在0.01毫米之内。

为做好倒运,运输公司领导挂帅组成运输小组。2009年2月21至24日,运输公司连续4次倒运250~349吨油压机托架和下横梁。在倒运的过程中正赶上双休日和雨天,参与倒运人员冒雨作业,庞然大物不断在重装厂和冶铸工部之间往返,他们一干就是3天,往返一趟就到了深夜。

(二)“心脏”的搏动

2009年7月4日,随着公司党委书记徐风岐一声令下,18500吨油压机管道制作工程正式开工。

自动化公司、江都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合作,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利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重达400多吨、超过千米的液压管路安装工作。

为了油压机“心脏”早日跳动起来,自动化公司润滑厂装配钳工分成电、钳、管三个专业班组,精心打造精品,有效解决了电机工作中出现的震动,仅用半个多月,油压机20台液压泵便全部高质量组装完成,受到了外商监理的肯定和赞赏。

管路冲洗是18500吨油压机试车前的必经阶段。18500吨油压机管路冲洗共有8个回路,需油150吨,且每个回路冲洗时间不同,自动化公司、铸锻厂和施工方派专人实行二十四小时监控。2010年3月13日,随着5台液压泵同时启动,18500吨油压机管路冲洗正式开始并迅速完成。

(三)沙子和水泥凝固的壮美诗篇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保证后续设备安装、使用的首要条件。

埋件平整度达到正负5毫米,这不仅是工艺要求,也是建安公司每一名施工人员的工作标准。

建安公司特事特办,精心研究策划,周密组织安排,5个多月时间,开挖土方20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超过6000立方米,埋件安装量则创纪录地达到200多吨。

在油压机基础施工期间,按照特殊工种已过退休年龄的张忠耀依然挑起繁重的施工任务。他和攻关组一起制定施工措施,精心策划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以及预埋件安装、模板支撑等方案,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项目副经理孟锐,每天早上7点30分前准时赶到现场,察看进度,布置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有时连中午都要盯着。施工员孙光涛为了保工期,妻子小产仅请假回家看望一下,便又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这样一支敬业的团队,铸就了18500吨油压机的坚固基础。

(四)0.5毫米

所有参战干部员工表现出空前的工作激情,一个又一个纪录被他们打破,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他们手中诞生。

为了油压机下横梁一次安装到位,油压机现场安装总指挥郑凤林仅准备工作一项就进行了两个月。正式安装那天,他带着十几个技工仅用两个小时就结束战斗。

2009年5月28日,重达680吨的两个下横梁连接到位,与南北两个总重400吨的三角形托架圆满合龙。压机基础的精度保持在了0.5毫米范围内。最终形成了一个24米长、7.5米高,宽度足以通过重型坦克的巨型钢铁基础。

0.5毫米!也仅仅是一根头发丝直径,意味着这个24米长、7.5米高、近5米宽的庞然大物,无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平直稳定得近乎完美。

在现场指导安装的德国人惊讶不已,没想到这么大的油压机基础6大件组装精度如此之高。

在压机基础6大件之中,有4件3.5米×2.5米的大型基础板需要预先埋入基坑底部。德国公司设计的平面度公差是0.4毫米。

指挥压机安装的老专家郑凤林根据以往机床安装经验,力主将加工精度提高4倍。

当机加工人员在加工基础板时,看到质量看板上精度控制在0.1毫米的要求后,不免有些抱怨。这么大型的压机,要这么高的精度干什么?但郑凤林没有一丝含糊,利用春节放假期间,专门让人用激光跟踪仪一块一块地检查了三四遍,直到确认4块基础板精度达到0.08毫米才放行。

在压机安装现场,质量看板根据安装进度,每周进行更新。

郑凤林利用质量看板,给每名安装人员讲解本周重点工作、关键零部件检查要求以及本周安装注意事项。这个万众瞩目的大工程,所有人员都不敢掉以轻心,每每都要在质量看板前审视很久,对所有控制要点做到胸有成竹之后再开始投入工作。

(五)严苛的挑战

2008年酷暑时节,重型锻造工部厂房内温度高达40多度。在拉杆安装过程中,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郑凤林和团队骨干数十次钻到下横梁内腔中实地观察安装部位,凭着经验手摸下横梁对接孔位置,经常一身油、一身汗。最终安装团队苦战近60天,高质量完成了拉杆安装。

油压机4个返程油缸,内壁要求极为干净,不容许有丝毫铁屑、灰尘存在,否则会研磨油缸造成漏油。在没有合适清洁仪器的情况下,张普俭、刘胜海和刘晓鹏主动承担了清洁任务。由于油缸长5.4米、内径540毫米,仅容一人钻进退出,且由于油缸一头封闭,内部空气稀薄,人进去后只有一手拿手电筒照明,一手用煤油布、面团一点点擦拭。3人强忍刺鼻油味轮换着作业,费时近半个月,终于保质保量将4个油缸清洁完毕。

2009年9月17日,油压机安装团队着手对移动横梁进行表面防腐处理,可移动横梁外表面那层氧化皮异常坚固且厚薄不均匀,清理氧化皮成了硬骨头。油压机安装团队硬是连续奋战近两个月,在用坏二三十把风铲后将氧化皮清理完毕。最艰苦的时候,一天下来,大家脸上、身上沾满了灰尘和氧化皮碎屑,手直哆嗦,晚上回家吃饭时连碗都端不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六)决战决胜

2010年3月11日,重达485吨的移动横梁一次吊装到位。

5月27日,重达220吨的首件主油缸稳稳落在了移动横梁上。

最后的上横梁安装,压力写在油压机安装团队每一个人的脸上。大家心里明白,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安装决战决胜的时候到了。

6月26日晚7点,18500吨油压机安装现场。郑凤林和他的团队上下五层组成立体式吊装防控体系,利用激光跟踪仪、水平尺、望远镜等随时跟踪、测量、观察。

经反复升降试验绳索,他们解决了“溜车”问题。在通过调整天车抱闸,在距地面仅500毫米的位置进行了22度角的旋转等一系列动作后,550吨天车强力拽着上横梁向预定位置移动。

大家反复用倒链微调角度、精确配键,最终长11米、高4.5米、重达500余吨的油压机上横梁,被550吨天车强劲吊起,精确地套在高14.3米的立柱上,并迅速安装到位。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主体安装顺利完成。

 

四、全球第一锤

 

这岂止是一台装备!

这是中信重工核心制造能力的象征!

这是大国重工的标志!

她——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巍峨屹立在中信重工锻造工部。

自由锻造领域的“全球第一锤”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一是世界最大。该油压机地上高度20米,地下深度7.5米,可移动工作台达5.4×13米,最大镦粗力18500吨,整机重达4000多吨。

二是世界最先进。在总体结构上,首次采用最新的三梁、两柱、上传动、预应力框架式结构,并在关键的立柱上突破常规圆形四立柱设计;首次采用两个大矩形立柱,使主机的整体性、抗弯性、稳固性达到最佳。加上采用精确的导向和控制系统,完全可以保证两个工作砧子之间完美的同心度和平行度,实现精确锻造。

三是采用最新的泵控技术,整机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最高。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快锻次数每分钟可达44次以上,锻造一个锻件可同时做10个动作,一人即可操作完成。

四是配置世界最先进的750吨/米锻造操作机,并联动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重型、特大自由锻造装备平台。

2011年10月10日,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迎来大考:锻造438吨特大型钢锭。

上午9点20分,随着现场指挥人员一声令下,18500吨油压机、750吨/米操作机迅速联动,进入工作状态。约10分钟后,一支重达438吨的特大型钢锭在550吨锻造吊的强力夹持下,缓缓移向18500吨油压机工作台。18500吨油压机仅用两分钟便完成钢锭的镦粗动作,并与操作机配合,像揉面一样轻松地反复对438吨钢锭锻造。

“它一下能锻10个面呢!”现场工人郭卫东自豪地解释说,“可比咱手揉面厉害多了!”

郭卫东是中信重工重型铸锻厂锻压车间锻一组组长,这台“巨无霸”机器就是由他带领的团队操作的。20多年的锻工生涯让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锻造水平提升的亲历者。“可是再怎么想,也没敢想能使上世界上最好最大的油压机。”

2010年7月10日这一天,郭卫东记得非常清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莅临中信重工视察。在“新重机”工程世界最大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安装现场,胡锦涛说:“谢谢你们制造了18500吨油压机,为中国人争了光、争了气。”

一个小时后,438吨钢锭的压钳口、拔长工序顺利完成。顿时,观摩现场一片掌声,火红的钢锭把现场人们的脸烤得红彤彤的,大家纷纷与这台“争气机”合影留念。

此次锻造成功的438吨特大型钢锭,是中信重工为江阴兴澄特钢4300轧机提供的大型关键锻件。该锻件采用双真空冶炼,内部质量要求按国外著名冶金企业DANIELI标准执行。据了解,自2011年3月进入试生产以来,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圆满完成了100到300吨级共110余支钢锭的锻造任务,顺利实现了对轴类、板类、饼类、圈类等多种产品的成型及尺寸控制,且锻造质量完全达到工艺要求,具备了生产大型尖端锻件的能力。

10月10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在次头条位置,以《世界最大油压机锻造438吨特大钢锭》为题,现场直播18500吨油压机锻造过程——

 

今天上午,在河南中信重工,由我国建造的世界最大的油压机首次成功锻造重达438吨的特大型钢锭。这一油压机的锻造压力可以达到18500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与传统阀控比,18500吨自由锻油压机的能效可以提高20%以上,主要用在水电、火电、冶金和船舶等领域制造大型关键锻件,而此前这一技术主要依赖进口。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从上午10点37分至下午5点33分,分6次对中信重工18500吨油压机锻造过程进行现场直播。同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公司成功锻造438吨特大钢锭发来贺信。

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的投产,显著提高了中信重工乃至中国大型自由锻件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相继生产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关键锻件,包括中国一重第三代核岛设备O形密封环密封试验模拟体用锻件,盾构机球轴承环锻件,中铁建特大盘形环锻件,为国内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同时,在践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上,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打破了长期以来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制造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生产制造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关键锻件,包括:目前世界最大的压力容器用整锻管板;国内外规格最大、单重最大的加氢筒体;首次成功锻造特大台阶类环圈锻件;出口土耳其的整体成形管模,开创了国内外最大管模整体锻造先河;为南非锻造的矿山设备备件——特大细长轴锻件,属于多台阶、大细长比轴类锻件,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