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记国家电网陕西张思德共产党员电力服务队

ZPBGWX 022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

1969年至1976年,习近平在延安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

2015年2月,习近平再回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圣地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昔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满目葱郁,被五彩灯光点亮的璀璨宝塔山和粼粼延河水,见证了电能为延安腾飞注入的磅礴力量。总书记看着眼前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初心,从这里萌芽,又从这里出发。

时代变迁,初心永恒。延河之滨,宝塔山下,有这样一支队伍,自1999年成立,二十多年来,他们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做好电力先行官,架起党群连心桥”的嘱托,用无私的奉献和大写的爱,践行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初心”——人民电业为人民!


第一部  诞 生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1999年的3月间,时令刚过惊蛰,农历正月还没过完,冷风吹雪,天气寒冷,让人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延安城里的大街小巷也就少了前几日的热闹嘈杂,元宵节那两天一直欢腾的腰鼓、秧歌、社火也都停歇了,只有家家户户门窗上的年画、剪纸,还在冷风中渲染出喜庆的气氛。

然而,此刻的宝塔区枣园镇庙沟村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彩球高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秧歌起舞,整个村庄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延安市“一区两县”(宝塔区、洛川县、黄陵县)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动员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1.从庙沟开始的农网改造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的父老乡亲们清楚地记得,1996年10月27日,在党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之际,他们扭起秧歌、唱起信天游,奔走着、呼喊着,宣告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灭了“无电村”。

可是,不规范的农电管理体制、不牢固的输电线路和大风一吹就“瑟瑟发抖”的木电杆,导致供电质量差、线损率奇高。村民家中的电灯只能发出暗红的光,他们戏称为“萤火虫”,电视图像模糊、声音走调。虽然供电质量如此不堪,电价却高,有些村甚至达到每度电两块钱。刚从温饱线上走过来的乡亲们不堪重负,有的村民因付不起电费索性重新点起煤油灯;条件好一些的农户,家里都配置了当时流行的电器,但舍不得用电,也只能把电冰箱当衣柜,把洗衣机做米缸。

1999年初,在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大陆的时候,国家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出台了闻名业界的2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农民生活用电与城镇居民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从而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全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由此,“两改一同价”的大幕在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拉开了。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陕西省迅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一个多月后,在延安正式启动“两改一同价”工作。

延安,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实施这轮农网改造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时任陕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赵杰臣在动员大会上深情地说:“延安人民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把这项工作完成好,为全省农网建设改造树典范、做表率,尽早实现党中央希望延安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愿。”他和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时任延安市委书记高宜新一起,把一面面鲜艳的队旗授给58支施工队的壮士。

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历史赋予人一种责任。

宝塔区北郊供电站的员工就是这58支队伍中的一支。他们所服务的辖区,曾经是党中央机关在陕北转战13年的所在地。他们要在这块土地上,完成枣园、河庄坪两个乡镇54个行政村、13000余户的农网改造任务。

庙沟村是他们的首个战场。这个村子位于宝塔区西部,属黄土沟壑区,山峁连绵,交通不便,农户贫穷困苦,居住散乱,农村电网经过二十多年的风剥雨蚀,95%以上的线路严重老化、变形,许多线路损坏达30%以上。配电质量差,到处是拦腰线、爬墙线、卧地线、绕树线、碰头线、穿林线、裸体线,既不规范又不安全。

实施此次改造“手术”,加上站长王军仅有11个人,要在五个月时间内,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塬上建设改造2条共计110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新建270公里低压线路,新装及改造配电变压器86台,安装集装箱2600个,安装电度表6800只、农电保护器6800只,工程质量要达到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20年的需要。谁也不能不说这是场巨大的考验。

在从庙沟现场会接过旗帜的当晚,王军就拿出了施工方案,连夜召集全站人员开会,他不无激动地带头表态:“我们枣园是革命圣地,毛主席曾在后沟的西山脚下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现在到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了!”

次日,装备精良的施工队伍奔赴庙沟村,“一区两县”农网建设改造工程的主战场拉开了,党中央的政策化作千钧雷霆,滚动在黄土高原的山川沟壑上……

为了便于施工,他们租住在老红军崔同胜老人的窑洞里。崔同胜是英雄张思德生前的战友。施工期间,全所人员一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自带被褥,吃饭交钱,工休时还帮着房东打扫院坝、修理电器。

崔同胜老人对他们是熟悉的。

早在四年前“村村通电”时,这些后生就曾在这山川沟壑间奋战过。他看到过他们洒下的汗水,听到过他们对家人的歉意,感受到了他们忘我的奉献。这些后生让崔同胜老人常常想起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战友张思德。

纸上谈兵易,躬行一步难。刚过正月,早春的天气还很冷,早晚气温接近零下20度,呵气成冰,地冻如铁。刨电杆坑时,一镐头下去,地上只有一个小白点,虎口被震裂了,血渍浸透绝缘手套染红了镐把子。队员们硬是一点一点刨,一寸一寸地深入,挖出了坑,立起电杆。

这是何等繁重艰苦的劳动啊!

在电杆顶端,他们迎着初春凛冽的风放线、紧线,手冻裂了,脸冻紫了,冰冷的导线不时会在失去知觉的手上、脸上划开一道口子,撕下一块皮来,等到下了电杆,腿已冻得僵直,路都走不成了。他们在乡亲们的窑洞里烤烤火,活动活动筋骨,又攀上了下一根电杆,架起又一段导线。电力线路就这样一米一米顽强地向着四村八邻延伸。

有些施工点电力线路交叉跨越多,多电源供给,乱得像一团乱麻,运杆车与吊车都无法到达,他们用双手创下了卸货47车、总重量达400余吨的纪录。

还有些施工点,施工人员打拉线脚都没处踏,他们像猴子捞月般组成梯队,让最上面的一个爬到屋顶拉线,用原始的扎马架支撑,靠人肩扛着完成。有的电杆要栽在旧公路的路基上,他们用钢钎、撬杠一点一点向下凿,手掌和膝盖都磨起了血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山湾里桃花红艳艳,河岸边鹅黄嫩绿的青草芽子从去年的枯草中冒了出来,道路旁绿雾蒙蒙的柳叶间,不时闪过燕子剪刀似的身姿。生机盎然的春天来了。

正是干活的好时节。

天刚蒙蒙亮,他们就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制拉线,组装金具,做前期准备工作,等“打下手”的群众起来,他们已头上冒汗,干了两个多小时活。栽杆架线,安装调试,累了,头枕安全帽歇会儿,渴了就喝口清冽的山泉……陕北的春天总是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夏天,爬在被烤得滚烫的水泥电杆上,就像烙饼似的,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烈日,晒黑了他们的脸庞;酷暑,炙干了他们的嘴唇;家中麦子熟了,顾不上割;家里人病了,顾不上看望、伺候……

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目标: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改造任务,让父老乡亲们早日用上安全电、便宜电。

2.你们就像当年的张思德

掀过一张张日历,经过一天天洗礼,他们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

队员们看着一排排整齐规范的线路,看着村民窑洞前平整的低压进线和直接到户的崭新电表,看着一个个用户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心中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庙沟村是最先完成改造的村子,村民们最早受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现在20瓦的灯泡比过去60瓦的还亮。更可喜的是,不少地方解决了农业排灌、人畜用水困难的问题。许多农民高兴地买回了电视机、电饭锅、开水器,不少村里还筹办了粮食、饲料、粉条、矿石加工厂,种起大棚菜,开辟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致富项目。电网改造也为开发利用丰富的天然气等地下资源打下了基础。

据测算,延安“一区两县”经过电网改造后,一年就可减轻农民负担360万元以上。

199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延安时,高兴地说:“全国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都能像延安这样,我就放心多了。”一个多月后,9月28日,陕西省电力公司召开了延安市“一区两县”农网建设改造竣工新闻发布会——延安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农网建设改造示范工程。

火热的劳动场面,沸腾的农网电改热潮,感动着每一位老区百姓的心窝窝。他们用特殊的方式——信天游来表达喜悦的心情,讴歌这群可爱的电力职工们。

“三月里来春风暖,

好事情就到延安;

喜鹊鹊飞在树梢梢,

庙沟沟迎来电神神;

上得山来下得沟,

手拉手来心连心;

农网改造为农民,

感激的话儿谢恩人……”

北郊供电站的员工用他们的汗水换来了10多面锦旗。崔同胜老人更是动情地说:“你们这些娃娃,就像当年的张思德!”

这一句赞美是对王军和他的队员们最高的褒奖,让他的心为之一振。他想起小学六年级时,枣树下的瓦房校舍里,第一次打开那篇课文《为人民服务》,阅读时的感受和心情;他想起每每陪同外地的朋友游览枣园,讲解词中必定有张思德的故事;他想起,当年没有信息预警,张思德发明“控绳拉铃”的土方法,保护党中央领导的安全,而他和队员们正用汗水守护着枣园农村的电网安全;他想起,接过农网改造战旗时许下的誓言……

农网改造结束后,延安供电局根据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实施了以站改所为主要特征的乡镇供电体制改革,将乡镇供电站和电管站合二为一,设立供电所。全新的枣园供电营业所,就设在距离枣园革命旧址不到两公里的地方。

第一任所长正是王军。就任枣园供电所所长的第一天,王军便提出了要在所里成立“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的想法,大家纷纷响应。

“叫了张思德,咱就要认认真真干事,绝不能给张思德丢脸。”

“对,咱们不仅维护公网线路,还可以顺便帮他们检修家里的线路。”

……

自此,这支自发成立的电力服务队便树起张思德的旗帜,怀揣“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活跃在枣园、河庄坪两个乡镇400平方公里的电力用户中间,把温暖和爱心送到一户户百姓的炕头上、心窝里。

2000年,延安市区城网改造在隆冬的凛冽寒风中拉开序幕,首战就在黄蒿坬。该地居民因地势环山坡分散而居,供电线路混乱无序,电压损耗严重,居民家中开着电灯,还得点上煤油灯,电视机经常无法开启。

让黄蒿坬人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过大年!随着一声承诺,王军和他的队员开进了黄蒿坬。已经进入腊月天,这支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队伍吃住在简易工棚里,四周通风,室内室外一样寒冷,冻土层超过尺余,要栽杆,先要点起大火烧冻土。风夹裹着雪冷冽冽的,爬在高空的勇士最多只能干半个小时就要换人,时间再长,人在上面就冻僵下不来了。

腊月二十八,黄蒿坬人欢笑着迎来了网改剪彩仪式。这项工程,被新闻界评为2000年度延安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随后,河庄坪电网改造又拉开序幕……

次年3月,花儿待开的时节,宝塔区实现了“N-1”安全供电准则,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

3.做个张思德,可不容易

如同清凉山上的小草一样,枣园供电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是播下了,电力服务队的苗也冒出来了,可是怎么把这苗养大,成了第二任队长韩满胜上任之初挠头的事情。

巡线的间隙,他抽空去了崔同胜老人家。

崔同胜老人颤巍巍的,但说起张思德和他们之前的事情,明显健谈了很多。讲他们军事训练、开荒种地、精兵简政,讲张思德看起来很木讷,实际上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是有名的“小老虎”。崔同胜老人越讲越精神,韩满胜越听越投入。

取经回来的韩满胜,把从崔同胜老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队员们,同时提出了每日诵读《为人民服务》、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服务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

毕竟,做一个像张思德那样的战士,没那么容易。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每天早上八点,十一个人围坐在陈旧的三斗桌前,认真地诵读着《为人民服务》原文。

那是从小学课本里面找来,在电脑上一点点敲出来的。开始的时候,诵读得不是那么流利,也不是那么整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篇纪念张思德的文章、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宣言,不仅在队员们的嘴里越来越流利,也成了队员们坚守的行动准则。

有着崇高目标和明确方向的人们,会更自然地去尊崇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当开始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的时候,队员们都会自觉地来到院子里,站得笔直,立得挺拔,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注目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虽然院子不大,旗杆不高,但国旗如同天安门广场那面旗帜一样鲜艳,仪式也一样庄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电力局联系延安军分区,专门请来小战士教官,从最基本的站军姿开始,手贴大腿头挺直、收腹收臀脚分离,小战士要求很严格,每一次纠正都让叔叔辈的队员们感觉很不好意思——这连站都不会站了。队列行进也不容易,摆臂齐腰、跨步等距——这连走都不会走了。居然还要学习整理内务,杯子固定位置放、牙刷统一方向放、毛巾整整齐齐放,还有就是叠豆腐块,队员们刚开始拿到军被时还以为是福利,结果等到叠军被时,一床被子还要有棱有角、见棱见线——这连被子都不会叠了。

高标准的要求,带来高质量的转变。韩满胜回忆说:“那段时间军训,大家一开始有点抵触,说跟个碎(小)娃一样走来走去。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军训,额(我)们的变化很大,先不说这地干净了、窑整齐了,就连额(我)这个队长安排任务、布置工作,大家的积极性、执行力都高了很多;乡亲们来所里办事,都说你们一个个又热情又利洒,像极了以前的中央红军,像极了张思德。”


第二部  扎根

在枣园,自发建立起来的电力服务队就如同火种一样,被十来个朴素的陕北汉子,小心地呵护、点燃。他们没有止步于群众的感激和夸赞,而是不断把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把为民服务的初心深深地扎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

1.迈入新阶段

2004年9月,为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而制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张思德》在全国上映。服务队组织大家去看,队员们非常乐意,大家把看《张思德》,作为向偶像学习的机会。有的队员,还看了好几遍。

看过电影的两个月后,11月25日,服务队前往河庄坪村,拆迁公路沿线旧线路,架设新线路。11月的陕北,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一团团铅灰色的乌云笼罩在河庄坪的上空,一阵阵寒风夹着零星的雪粒从川道吹来。接近中午时分,风越来越紧,厚厚的云层抵在山头上,零星的雪粒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雪片。漫天的大雪,在四周的山茆、田野、道路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白雪。队员们一个个像雪人,不仅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还彼此逗笑着,越干越起劲。

一条新改的线路要从河东拉到河西,在没桥的野外,连块垫脚的石头都找不到。怎么办?队员刘振华二话没说,挽起裤腿,抓起把雪按在腿上搓了几下,拉着导线趟进漫过小腿肚子的河水里,冰凉刺骨的河水激得他连打冷颤,身上起满了鸡皮疙瘩。等来回两次将导线拉过河去,他的双脚失去了知觉,全身冻得不能动弹,在其他队员的搀扶下,活动了十几分钟才慢慢恢复行动能力。

事后有人问刘振华冷不冷。“恁(你)去看张思德给毛主席站岗,大风雪里一站一夜,都没喊冷。都是人,张思德能经得起冻,额(我)也能。”刘振华满不在乎地回答。

2006年2月的一天,阴历腊月,即将过年,服务队第三任队长白付东刚刚完成一天的抄表任务。暮色中,他拖着沉重的双腿、疲惫的身体,骑着摩托车驶向队里,脑子里还盘算着家里的年货还没买、过年的煤还需要补充。

当他途经枣园革命旧址弯道时,发现路边上围着很多人,大家面色紧张、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什么,难道是出事了?来到人群里,才发现一辆小型面包车翻进了路边的沟壕里,车体受损很严重,透过破损的玻璃,他发现车内一名中年妇女瘫倒在座椅上。他赶紧凑近观察,妇女头上严重受伤,伤口还不停地往外淌血。白付东叫了两声“嫂子、嫂子”,妇女没有反应。

白付东二话没说,扔下摩托车,冲到车前,好不容易破开车门,抱起伤者翻上了一米多高的沟壕,快速奔到公路中间。他好说歹说,拦下一辆出租车,在答应出洗车费用的条件下,司机才同意把受伤妇女放进车里送往医院。

等到伤者家属赶到医院的时候,白付东已经把受伤妇女送入CT室检查了。家属从医生处了解到,虽然受伤妇女颅脑没有明显受创,但是猛烈的撞击导致严重脑震荡,及头部出血,幸亏送医及时,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家属拉住白付东的手一个劲感谢,看见他满身血渍,说:“恁(你)把衣服脱了叫额(我)给你洗一下。”白付东摆摆手:“没事没事,衣服本来就脏得见不得人了。我还有事,你们把人照看好!”看到白付东要离开,家属问:“同志,恁(你)叫啥,哪个单位的?”白付东笑笑说:“这点小事,没有必要留名留姓吧。”

白付东那浸透血迹的工装,虽然脏得一塌糊涂,但是伤者家属眼里,却深深记下了他胸前“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几个字。过后,家属敲锣打鼓把锦旗送到延安供电局,领导和同事们才知道这件事。

当服务队具体工作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的是,怎么把电力服务队制度化、常态化地做下去?那是需要一整套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来支撑的。

往往表面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内涵却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说,自发的东西,是本能、是初心,也可能是冲动、是懵懂。但是当我们把自发的东西,挖掘本质,梳理条理,赋予内涵,形成理论,就是把自发变成自觉、把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就经历了这个过程。

2001年11月-12月,延安供电局以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前期工作为蓝本,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符合时代特点的一套服务队建设文化体系。有“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和谐服务”的服务理念;有“服务百分百,维修零缺陷”的服务承诺;有“客户是我们的父老乡亲”的服务口号;推广了枣园电力服务队的成功经验“四心”服务(重点服务——精心,超前服务——用心,延伸服务——真心,特殊服务——爱心);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服务承诺》的标准,并结合实际细化提高,新装居民客户报装接电时限由从至少6个工作日提前为3个工作日,新装非居民低压接电时限从至少12个工作日提前为5个工作日,将事故抢修到达现场时限统一的120分钟,按实际情况、路程远近进行了量化。

服务理念、服务承诺、服务口号、服务内容及服务标准的确定,标志着延安供电局“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特色品牌的健康发展,也使服务队的建设迈入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2.冰灾中的“张思德”

2008年1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侵袭南方,灾害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波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冰雪肆虐下,南方电网警报不断拉响。

2008年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天晚上十点,黄陵县电力局局长郭宏伟的手机响了,是上级下达的命令,要求连夜抽调四名“张思德电力服务队”队员,驾驶发电车于次日早上赶到渭南市集结,入编陕西省电力公司赴湖南抗冰抢险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我去!这次任务艰巨,千里奔波,路况复杂,我有几十年的驾龄,也懂发电车业务,我去最合适。”55岁的汽车班班长候景惠主动请缨。

“我去!我是在青海部队里培养出来的汽车兵,我去合适。”正准备回山西探望病危老父的李建斌也不甘人后。

“我去!”……

特殊关头,更是一种非常的考量。经过再三筛选、商议,最后决定选派刘杰、候景惠、王明明、李建斌四位同志出征。“坚决完成任务!”斩钉截铁的誓言响彻在延安冬日的夜空中。

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四位队员收拾好工具和行李,在黄陵电力局院子召开完简单的欢送会后,李建斌驾驶的发电车驶出大门,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2月3日早晨,陕西省电力公司赴湖南郴州抗冰抢险队从渭南出发,冒着冰雪和泥泞,经潼关、洛河,沿京珠高速一路南下,先后穿越河南、湖北省境,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2月4日下午4点半,到达湖南郴州。延安小分队第一时间接到指挥部命令,与兄弟小分队的发电车一道给苏仙区政府发电,确保区政府指挥系统正常运行。下午五点,伴随着发电机的轰鸣声响起,苏仙区政府大楼有电了。久违的光明给翘首以盼的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方便,更是精神上的极大鼓舞。当人们看到“国家电网陕西延安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的发电车时,都惊呼起来:“延安来的,革命老区!”,有幽默的郴州人甚至说:“这是毛主席派过来的。”

责任,用行动去诠释。鲜红的队旗在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鼓舞着队员们顽强拼搏的斗志。在最初来到郴州的几天里,延安小分队奔波在苏仙区政府和三河水厂之间,为提高工作效率,小分队分成两组,倒班工作,奇冷的天气,紧张的工作,潮湿的地铺,简单的饭菜,构成了他们每天的全部。

经过来自全国各地数万名电力职工的奋力抢修,郴州城区终于在2月13日全部恢复供电。而此时的延安小分队已经开赴郴州市的桂阳县抗冰保电去了……

经过20多天的电网抢修,郴州市所辖的两区八县主城区全部恢复供电,情况稳定下来,郴州也从应急抢修转入恢复重建阶段。陕西省电力公司赴湖南抗冰抢险队也接到了撤离的命令,为了不影响郴州市民,指挥部决定所有小分队天亮前全部提前到高速路口集结、编队、返回。

车轮滚滚,一路向北,一路欢歌,一路疲惫。延安张思德电力服务小分队作为陕西电力的一份子,作为国家电网的一份子,圆满完成了赴湖南郴州抗冰保电任务,他们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国殇中的 “张思德”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举国悲恸。受地震波及,陕西省汉中、宝鸡等地也遭受强烈破坏,电力供应受到严重影响,汉中电网多条输电线路及道路遭受严重破坏。

四川电网告急!汉中电网告急!

确保灾区电力供应!确保抢险救援电力保障!成为党和政府的热切嘱托,成为受灾地区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5月16日16时,延安供电局接到上级指令,组建抢险救援队赴汉中抗震救灾!短短三个半小时,19时30分,39名抗震救灾突击队员攥着“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的旗帜、戴着“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的标牌,乘坐5辆越野车和电力工程车,踏上征程,紧急驰援。

5月17日黎明,突击队抵达灾区,抗震保电战役正式打响。

汉中市离汶川县380公里,12日汶川地震后,汉中市震感强烈,导致略阳电厂110千伏母线损坏,6号机组解列运行,多条输电线路跳闸,超过半数变电站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短时负荷损失近三分之二。

突击队员必须抢抓时间、迅速巡查线路、及时消除缺陷。巡视线路的过程,是和时间赛跑、和死亡拼搏的过程。每前进一步,都要先用木棍拨开草丛,确定没有因为地震而活跃的蛇,这样在密林里用砍刀一点点砍出道路。灌木、碎石异常锋利,队员们手上、脸上的伤口不断在增加。余震不断,塌方、滚石随时威胁着队员们的生命。经过水流湍急的河流时,队员们相互接应;越过树林时,队员们互相提醒,防止剧毒的胡蜂。就这样,队员们认真巡视着震后的塔基是否稳固、杆塔是否断裂、拉线是否受损,金具、横担、绝缘子是否损坏,绝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

时间回溯到5月16日当天,王鑫第一个报名参加抗震救灾。报完名后,忽然想到一周以后就是自己大婚的日子,于是赶紧打电话给未婚妻解释:“婚期可以推,抗震救灾刻不容缓!”

“对你王鑫来说,工作永远比结婚重要,我不同意!”这是未婚妻说的话。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别去了,28岁的小伙子,多年都在偏远基层班组工作,婚姻大事拖到现在,好不容易快解决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出现点问题,大家心里都觉得过不去。可是在王鑫心里,结婚固然重要,但抗震救灾更重要,2月份抗冰救灾报名没能参加,这次再不能去,我怎么对得起胸口戴着的“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牌子。他没有听从领导和同事的劝说,也没有时间对未婚妻当面解释,就开始忙碌地准备材料、工具。没想到准备出发时,未婚妻赶来了,脸上挂着泪痕,紧紧拉住他的手,只说了一句话:“注意安全,我等你回来。”

服务队员王辉,因腿伤刚在西安做完手术,还在休养恢复阶段。接到任务后,他带领着队伍走向深山老林,一天下来腿肿得老高,其他人劝他休息一下,可他却说:“我多走一段路,就能多发现一处缺陷,就能使电网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5月18日,在汉中市宁强县庙坝乡,当电灯再次亮起来的时候,九十岁高龄的抗日老兵韩生勇激动地抓住队员的手不放:“太感谢你们了,我这个老头子晚上躲避余震就能看清藏身的地方了,革命圣地来的人就是好啊”。

就这样,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在黑暗和光明的较量中,延安供电局“张思德电力服务队”用艰苦的努力,一盏一盏,点亮了灾区人民希望的灯。


第三部  燎原

星星之火,如游丝,似明似灭,如荧光,毫不起眼。但是如果它蕴涵着希望和梦想,沉淀了坚守和奉献,那么就必然如同乘了东风一样,一点点扩大、一点点明亮,最后终将变成燎原之火。

1.暗夜里的明灯

2013年是服务队成立的第14个年头。14年里,经过无数次的应急抢修、保电锻炼,队员们逐渐成长为能征惯战的岗位尖兵,个个拉得出、打得赢;队员们也通过一次次到户接电的嘘寒问暖,逢年过节的贴心问候,举手之劳的无心善举,与辖区百姓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这一年的夏天,延安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日最多的持续强降雨,河流水位上涨,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房屋垮塌、道路冲毁、电力中断、库坝告急、农田毁坏等次生灾害接踵而至,延安市13个县区的158个乡镇、街道办、中心社区共计154.5万人次受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服务队挺身而出,恢复供电!恢复送电!这场与时间的较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受持续暴雨影响,土地含水量严重饱和,延安宝塔区枣园镇、河庄坪乡两个乡镇有七个村子山体多处滑坡,巨大的树木在狂风中倾倒,线路电杆倒塌,电线断裂。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使这些原本就远离城市的小村子与外界完全隔绝,村庄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村民们集中在安置点,村干部的手电筒成为了大雨中唯一的光源。

娃娃们害怕地哭着,大人也没有一点办法,只能焦急地等待那些平时一个电话就能赶来的“后生们”。

这个时候,村民们盼望着的“后生们”干着急到不了现场,因为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道路崎岖,坡陡弯急,天晴路干的时候抢修车辆都驾驶得小心翼翼,遇到这种天气,很多地方,队员们就只能靠肩挑背扛,徒步往现场进军。

7月12日早上7点半,队员们驾驶着抢修车经过一夜奔袭赶到其中一个暴雨导致停电的村庄——距市区70公里的康家村,这是下了高速公路的第一个受灾村庄。连日大雨导致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三根电杆线断杆倒,村里变成了泥潭,一片狼藉。村里多是老人、娃娃和婆姨,经过在大雨和黑暗中一夜的挣扎,看见服务队情绪得到释放,一时娃娃哭大人喊,显得很是热闹。

要恢复供电首先得把三根1.5吨重的水泥电杆重新架设起来,可是抢修车辆只能停在距村庄几公里外的公路上,其他大型机械根本进不了现场。看着村民们企盼的目光,服务队员当即决定,就靠人力将这三根电杆重新选址移位立起来!

确定方案后,大家抖擞精神,迅速投入战斗,先找到一块土质相对结实的地段,快速测绘、挖坑……经过1个小时的忙碌,准备工作全部就绪。队员们用绳子把电杆捆扎结实,叫了30来个自告奋勇的村民,大家一起鼓着劲,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一齐用力,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淤泥里将一根重1.5吨的电杆一尺一尺拽出来,又一米一米挪向勘察好的那块地段。雨水浸泡过的黄土路本来就滑,倾盆大雨又在这时从天而降……

风急雨也骤,汗水和雨水模糊了队员们的双眼,大家没有丝毫停歇,3个小时过去了,第一根电杆终于立好了,接着是第二根,第三根,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队员们轮换着啃点干粮,补充体力,接着立杆、做拉线、放线、架线……经过16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晚上11点40分,电线全部接通,康家村临时安置点帐篷里的灯终于亮起来了,娃娃们有的已经睡着,村民们不安的心总算得到了慰藉。

抢修车辆沉重地喘息一声,缓缓启动,开向下一个受灾村庄,回首看去,安置点的微光闪烁在莽莽苍苍的山沟沟里,仿佛穿透了无边的黑暗,与天穹上的繁星相连。

2. 窑洞里的烛光

“喂,是张思德服务队吗?我家停电了……” 7月20日傍晚,梁雄燕接到了河庄坪乡热寺湾村村民白殿杨打来的电话。

热寺湾村是宝塔区河庄坪镇的一个小村子,距服务队20多公里。因为连日来的暴雨,让原本就崎岖颠簸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梁雄燕驾驶着摩托车疾驰在泥泞的山路上,突然,摩托车前轮一滑,整个人连同摩托车一起甩了出去。

“没事吧?腿能不能动?胳膊呢?”跟在后面的吴凤强赶快跳了下来,一把扶住躺在泥潭里的梁雄燕问。

“没事没事,不要紧,别耽误时间,咱们赶紧走。”说这话的时候,梁雄燕已经满腿是泥,鞋也掉了一只,袜子也已经裹上了厚厚一层泥,来不及整理,他单腿跳了几米远,把甩出去的胶鞋捡起来,直接把脚塞了进去,又把躺在泥里的摩托车推起来,跨上去,继续往白杨殿家赶。

到白殿杨家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走进院子,梁雄燕就看见白殿阳的小孙女正趴在石碾子上,就着微弱的光线写作业。“娃娃,天都黑了,可不敢这么个写作业,把眼睛都看坏咧,快,让你爷爷给你点上根洋蜡,回窑里写,叔叔马上就给你把电修好!”

“我们家没有洋蜡……”小女孩儿眨巴着眼睛,抬头望着梁雄燕。

梁雄燕由不得心里一酸。“迅速查找停电原因,尽快恢复供电。”

“队长,不好了,电杆斜了把电线拉断了!”负责在院外查勘的吴凤强喊道。顺着吴凤强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两根电杆东倒西歪,之间的电线也已经被扯断垂了下来。

这可怎么办?

连续的暴雨使电杆底部的泥土严重流失,周围仅剩的土基也是松软易塌,大型机械根本开不进去,仅凭他们三个的力量,无论如何在今天也没办法把这线路修好了。

“叔,今天恐怕你家这电是修不好了,等我们回去商量一下,拿个方案,一定会尽快让你用上电,别太着急了。”

给白殿阳详细解释了情况后,梁雄燕和队员们骑上摩托车往供电所的方向驶去……

“咚咚咚”,一阵紧急的敲门声划破了夜的寂静。开门看见满身是泥的梁雄燕时,白老汉一脸诧异。可当梁雄燕点燃手中的蜡烛,红色的火苗跳动着照亮了整个窑洞时,原本还躲在角落里的白殿阳的小孙女,突然跑过来,站到梁雄燕的面前,“叔叔,谢谢你!”说着,给梁雄燕敬了个少先队队礼。

“好娃娃,叔叔一定想办法尽快给你们家把电供上,再不敢黑天打洞的写作业,操心把眼睛看坏了,好好学习,长大了还要给咱国家做贡献了!”

火红的烛光照亮了白殿阳家的窑洞,也照亮了爷孙俩的心,一支蜡烛将服务队与老百姓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原来,在回去的路上,梁雄燕脑子里一直重复着白殿阳孙女趴在石碾子上写作业的情景,小姑娘说那句“我们家没有洋蜡”时无助的眼神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在返回供电所的路上,梁雄燕看到了一个小卖部,打发另外两名队员先返回后,买了一包蜡烛,又独自返回白殿阳家。

“自然灾害,我们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给他们恢复供电,所以就尽自己的所能让他们的生活里多点光亮,看着老人娃娃都高兴,我也高兴。”梁雄燕说是高兴,但每每想起此事,忍不住心里发酸。

3. 婶子就信你

“我所有的家当都在窑里,这窑要是塌了,我可咋活呀……”7月15日午夜时分,七十多岁的孤寡老人杨生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伴随着巨大的雨声,让原本就不安宁的夜晚变得更加凄惶。

连日来的暴雨让南泥湾很多村民家的土窑变得岌岌可危,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当天晚上雨势尤其凶猛,南泥湾镇政府决定挨家挨户连夜疏散村民,将他们搬迁到临时安置帐篷,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工作人员来到杨生花家时,她睡得很沉,好不容易敲开了门,工作人员试图从窑里把她拉出来时,她拿起这个,放不下那个,叫嚷着要把窑里的东西收拾好一起带走。可时间不等人,这土窑说塌就塌,一定要尽快撤离。于是,任由她哭闹,几个工作人员硬是连拉带扯把她从窑里拖了出来。

“我的家当啊,这可让我一个孤老婆子咋活呀……”杨生花的哭声响彻整个村子。

“婶子,您别急,这会儿雨这么大,你先去安置点歇着,明天雨一停,我保证,帮你把窑里的东西全部搬出来。”说话的人叫王建国,是服务队南泥湾供电所所长。

杨生花老伴去世的早,孩子常年在外打工,加之她有严重的风湿病,腿脚不便,所以,王建国经常在工作间隙来到她家帮她干家务活,一来二去,杨生花便成了王建国的定点帮扶对象。

“建国啊,婶子信你!你记住,炕上有个大木箱子,一定一定要把那个给婶子拿出来。”听了王建国的话,杨生花这才平复了激动的情绪,凑到王建国耳边低声说完这句话,才跟着工作人员去了安置点。

第二天一大早,雨停了。王建国叫上队员刘晓刚来到杨生花家,准备把她的家当“抢”出来,可眼前的一幕让他俩惊呆了,一夜的暴雨把老人的那孔土窑冲刷得面目全非,塌陷的泥土都塞到了门口,这窑算是毁了……

“赶快,咱俩先把炕上的那个箱子搬出来,那是婶子的宝贝!”王建国和刘晓刚麻利地越过土堆,爬到炕上,一人一边,抱起箱子转身就往外撤,可由于连日暴雨,土壤被完全渗透,稀泥瞬间就埋到两人的膝盖处,问题是窑面已经裂了好几条大缝,整个窑洞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危险。两人心惊胆战,连滚带爬,好不容易才脱离险境。

刚出了窑,两人还顾不上喘口气,就听得身后一声闷响,窑洞整个坍塌了。不知何时,杨生花已经在门口守着了,看见两个年轻人这么卖命,老人再也忍不住,拉着王建国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过脸庞……

4.儿呀,你们可来了

灾情发生以来,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枣园辖区两个乡镇和十多个行政村的断电抢修现场,夜以继日地奋战,村子一个一个恢复通电,但在队长王龙的心里,还有一个人放心不下。

“这两天雨这么大,咱们得赶紧去看看任老爹!”稍一得空,王龙就叫上张世玉,开车朝着任老爹的家驶去。

王龙所说的任老爹是服务队的固定帮扶对象,一名83岁的老人。

村里人都说,任老爹的日子过得熬煎。老人的儿女不孝顺,拒绝赡养他,只能和老伴相依为命,几年前老伴去世之后,独自一人住在破烂不堪的窑洞里,不要说交电费,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服务队把任老爹确定为固定帮扶对象后,队员们定时轮流去老爹家给他收拾卫生,查看线路,逢年过节送些慰问品,谁家有合适的衣服或者其他不用的物件,清洗整理了都给老人送去。久而久之,队员们不仅使老人有了生活保障,也使老人有了精神依托。

任老爹的家本来就偏僻,经过大雨冲刷,道路更是坑坑洼洼。车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任老爹家住的村子。积水完全漫过了田埂和道路,车不敢再往前开了,只得在村外一小块空地上停了下来。

两人趟着水朝着任老爹住的窑洞往上爬。老远,张世玉就看到一个弓着腰、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呆呆地望着远方,就赶紧叫王龙:“你照(看)那个老人是任老爹不?”王龙仔细辨认:“就是的,这湿的坐外面干啥。”就朝着老人吆喝起来。

老人听到喊声,看见王龙,拖着蹒跚的脚步朝他们走来,颤巍巍地拉着王龙的手:“儿啊,你们可来了,我一直在这等你呢。”老人的话让队员们的鼻子一酸:“你咋不在安置点呢?”看着老人住的那一孔土窑,在连续暴雨的浸泡下,已经有些倾斜,墙上还裂了一条缝,“不能再在这住了,太危险!任老爹,对不起,我们来晚了,赶紧跟我走吧!”。

来到安置点,政府救灾人员对队员们说:“一天前,政府就派人把山上的居民往就近的安置点疏散,大家都走了,可是任老爹一直不走,问原因,老人说,‘我怕我走了,我儿找不到我会着急的。’让他给儿子打电话,他却说,‘我儿子很忙的,不要打扰他。他每次都是开着一辆黄颜色的车,给我送吃的,给我送穿的。再等等,我儿子一会儿就来接我了’。”

今天,老人真的坐着一辆黄颜色的车,在两个小伙子的陪同下来到安置点了,这辆黄色的车就是印着“国家电网共产党员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字样的电力抢修车!政府救灾人员恍然大悟,拍手叫道:“原来,老人嘴里的‘儿子’就是你们啊!”

听到这些话,队员们忍不住泪湿眼眶,为任老爹的依恋感动,更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光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恋,真是一件玄妙的东西,它难以捉摸把控,却又是那么简单。

在这个天灾肆虐的夏天,服务队所做的一切,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传在口里、记在心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栗战书及中组部、中央巡视组、国务院国资委、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多次视察服务队并给予高度评价。

“国网延安供电公司在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自然灾害的危急时刻,发扬连续作战、不畏艰险的精神,全力抢修,以最短的时间为全市抢险救灾工作提供电力供应,这种精神值得赞扬。”2013年9月25日,在延安抗洪抢险救灾表彰大会上,延安市委市政府对国网延安供电公司在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进行表彰,授予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弘扬张思德精神、做为人民服务楷模”牌匾,延安市总工会向全市发出“向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学习”的号召。


第四部   远方

入夜,圣地延安的景色,绚丽多姿。远远看去,宝塔山灯火通明,宛若一座神奇的宫殿;延河蜿蜒流淌,如同一条缀满了珠宝的缎带;霓虹闪烁,歌声飞扬,昔日苍凉的黄土高原,闪耀着七彩的光芒。这一切,都体现出延安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光辉成就。

1.红土地中的根,黄土坡上的人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这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浴火重生,与陕北人民一起农耕垦地、种粮纺线,黄土高原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沟坎,都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岁月如歌,奋斗不止。

离枣园供电所,也就是服务队驻地不远,有一片葱郁树木围着的小广场。张思德的雕像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两块巨大的花岗岩,一块刻着毛泽东主席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块刻着张思德头像的版画。

在广场的东侧,小径幽幽,通向一处小小的窑口,这是当年张思德同志牺牲的地方。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执行烧炭任务时,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时光过去了55年,1999年,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在这里成立。

服务队成立这二十多年,在枣园供电所,服务队所在的这个寂静的小院内,一个又一个的人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又走了。但永远不变的,是服务队员对于老区人民的感恩情怀,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在对外营业服务厅的墙上,挂着一个大牌子,干净别致,上面写着“二十四节气工作表”。一年的专业工作都有序地详细分布着:清明,解决线路树线矛盾;小满,鱼池周边线路排查治理;夏至,村组机井安全用电排查治理;白露,计量箱隐患排查;秋分,各级保险、熔丝温度检查;大寒,配变复核测量,节点测温,返乡人口统计。

林林总总,细得暖心,天热了要干啥,雨来了要干啥,雪来了要干啥,服务队都操着心,把这四百平方公里的老乡的需求和冷暖放进了心里,入了乡随了俗,成了服务电力的庄稼人。

刚开始挂这个表的时候,进门办业务的村里人看见了,咧嘴一笑:“这些娃呀,把这电也当庄稼种哩!还知道额(我)们庄稼地里的头疼脑热。”

他们不知道,为了把“为人民服务”的宏大主题浓缩细化到农村基层用电服务工作里,需要设计推行许多贴近农村生活、接地气的特色举措和方式,二十四节气工作表只是其中之一。

天是农民的爹,地是农民的娘。

古往今来,不管是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坡,还是辽阔平坦的关中平原,万千农民从大自然中学到了朴实有用的知识,并深深地固化在自己的头脑里,他们感受到田间地头掠过的一股风,就能预知天气变化;看一眼土里翻出来的颜色,就知道含水量是不是达标,需不需要浇水;手心捏一把土,从手指头的触感就能知道土里的肥料够不够,农作物能不能吸收。农村人对于四季的晴雨寒暑拿捏的准,时刻盘算着啥时候翻土点苞米,啥时候给苹果分花修枝……

服务队成立不久,一件小事,深深地触动了队员们的心灵。

一天傍晚,大雨瓢泼,服务队的电话骤然响起,原来是火家塔村一个婆姨家突然停电了。去这个村子的道路狭窄崎岖,这种天气去那里,检修工作车基本上毫无用处,如果车轮陷入泥坑,或者是拐弯不及冲出窄路,后果不堪设想。值班副队长梁雄燕办完外出检修工作单,到库房背起工具包,和一名队员推出摩托车,冒雨出发。那时候他年轻气盛,驾驶技术不错,这种路况在他看来,毫无压力。

摩托车昏黄的车灯在漆黑的泥路上闪动,梁雄燕小心避开路上的各种坑坑洼洼,远处的半山腰,就是那个婆姨家,已经不远了。

突然,一个拐弯后,一股泥水从山坡上冲下来,夹杂着树叶残枝横过泥路,路面全看不清了,还没有反应过来,两人骑的摩托车就冲了过去,后轮摆动了几下,侧翻了,两个人在泥里滚出去好远,雨衣也扯烂了,摩托车躺在路上,车灯照着黑漆漆的山沟,密密的雨丝,亮晶晶的从灯前面掠过,簌簌地响。

两人差点掉到沟下面,趴在路边,黑洞洞的沟坎下面什么也看不清,庆幸的是有惊无险,泥地浮滑,皮肉无伤。

当如同泥塑一样的两个人出现在婆姨面前的时候,婆姨惊叫了一声,充满了歉意:“我还想着你们明儿个白天雨歇了才来哩,早知道揍(就)不打这个电话了。”

两个人一查,原来是雨太大,流进了土窑高处的接线盒,闸刀保险丝烧断了。他们几分钟装好保险丝,找来塑料布掩住接线盒挡住雨水,投上闸刀,屋里头就亮堂了。

“咋回事哩?”

“么(没)啥,雨太大,水进了箱子,把保险烧咧。”

“哦?那你们也太不用心了!”

听了这个话,小梁心里有些不高兴。服务队按照承诺,紧急出动,为了到你这里骑摩托摔了,浑身湿透,都成了泥娃了,你还说我们不用心?

婆姨也觉得话说重了,神情扭捏,期期艾艾地说:“前几天,你们过来收电费,他二爷说大暑到了,那几天格外闷热,东南风刮了一阵了,会有大雨哩,咱陕北七八月雨多,你们也么(没)记哈,也么(没)提前收拾一下。”。

小梁听了这话,心里怦然一动,仔细回想,好像有这么回事情,当时想着农村老汉家的,又不是诸葛亮,也没上过几天学,还能估算到啥时候下雨,心里也就没当回事。

这一跤摔的,活该!

看来服务队的“为人民服务”,还得在前面加上“用心”两个字啊。如果提前考虑到雨水,做好预防,也不至于跑两个小时路、干五分钟的活,白白浪费了时间,还美美地摔了一跤。

消除完故障,小梁和队友准备回供电所,婆姨冒雨摘了一袋梨子,执意送给他们。两个人不收,说是有纪律,要掏钱买,婆姨也不乐意收钱。三个人推推搡搡的,小梁拗不住,收了一半拿走了。

第二天早上,晨会的时候,这半袋子梨就摆在了桌子上。

甜!

小梁说,昨晚我们出动了一次,这是婆姨给我们摘的。我们两人舍不得吃,给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也不要白吃,把我们昨天遇到的事情,都想一想。人家没上过学的农民都知道要安排的事情,咱们却忽视了。延安的天气跟外头的不一样,二十四个节气特点也不一样,大家看看怎么弄,免得老乡们以后还会说我们不用心,这对我们服务队的名声可不好。

大家上网查资料,然后把在村子里面的每个月的工作计划粗粗地罗列出来,然后在进村工作的时候,仔细询问经验丰富的村民,让他们选列重要的内容,编进去。经过这样不停地完善和更改,二十四节气表充分融入了当地农村的特色。

比如表上写着:大寒:配变复核测量,节点测温,返乡人口统计。

“我长年在外打工,过年回来了,发现电视、灯都开不了,给服务队打电话,他们很快过来给我们处理好了,一根烟也不抽。”河庄坪镇石圪塔村的拓文,年跟前回来,过完十五就走,提起服务队,也是满口称赞。

这张二十四节气工作表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工作精神,成为了一种服务标杆,渗透着用心为人民服务的火热情怀。

2. 按照张思德的标准来做

好多年过去了,村子的路早已经是水泥路或者柏油路了,裸线全部换成了绝缘线路,老旧易发故障的闸刀保险盒已经被换成了安全稳定的空气开关,村民家里自己买的劣质插座和开关也被服务队无偿地更换完了,村民用电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提高,按理说,服务队的压力应该小多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并不见少,因为,村民越来越信任服务队,越来越依赖服务队。只要是家里没电了,灯不亮了,他们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会打服务队的值班电话。服务队只要接到电话,不管风雨雪雾、夜半黎明,都会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用户家里。虽然可能只是空开保护动作或者是电灯断路之类的小故障,只用几分钟便可处理完毕。但是来回山路的奔波,少则几公里,多则数十公里,队员从没有抱怨过一句,也从未让村民自己去冒险处理,他们知道,客户把他们当做张思德来看,他们就应该按照张思德的标准来做。

在陕北高原,农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多是爷爷奶奶照顾着孙子孙女,这些老人,用不再健硕的身躯延续着生活的亲情,期盼着孩子能从外面的世界回来,让枯燥无聊的日子多一点变化。队员们的出现,让村民眼前一亮,填补着留守老人们对儿女的思念情怀。

走收电费的时候,村里的留守老人把队员就当做是回家的娃一样,给他们寻思着好吃的,拉着手说话,心里头那个喜欢劲,毫无修饰地写在脸上。队员们也用真心来回报,帮老人们扫地除草、喂猪喂鸡、采收庄稼、晒铺盖、修门修窗,边干还边陪着说话,老人们高兴的,一天都能把一个月的话说完了。

有老人哽咽地说:“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我死的时候,服务队的娃们能来送送我……”

这种浓厚的亲情,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他们把这些队员们,看的比自己娃还要亲哩。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从“便民”的角度,国家电网公司千方百计地拓展着服务手段。现在缴纳电费可以通过支付宝、自助缴费机、邮政代收点等多种方式完成,但是,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依旧坚持对偏远的山区用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对象,定人、定时上门走收电费,一部分的原因是这些老人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手机软件,无法奔波十几里路去缴纳几块钱的电费,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务队把走收电费当做是志愿服务的良好契机,可以到村子去,帮那些老人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心里有个寄托、有个说话的人。

“谁家电有嘛哒(问题)?谁家电有嘛哒?”,每个月,服务队的黄色工作车要在几百平方公里的山沟沟里吼叫,这特殊的吼叫声,就像号角一样,村里的人就精神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绽放出来了。

队员们先把自己的钱垫付到留守老人们的账户上,打了发票,然后在每个月的走收转山中,给他们汇报金额,再把钱收回来,有时候看到有的老人特别穷苦,心中不忍,就给老人说这个月没电费,权当自己少吃了一碗面少喝了一瓶饮料。

在服务队,有一份特殊的服务档案,记录着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与特困户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服务项目。还有“一对一”帮扶档案,记载着他们所帮扶对象的困难和他们扶弱济贫、帮助老幼的所作所为,照顾孤寡老人直至逝世、捐助学子圆大学梦等等。

3.“光伏板板”帮我们脱了贫

在陕北老区,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是党和国家全力而为的大事,也是服务队工作的重点。

延安市子长县,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曾在这里召开。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该县栾家坪十里铺村在革命时期曾是我方的兵工厂,现有居民276户,村里未成年人和老人占到全村总人数的60%,村民收入以种地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在村里的大棚里,各种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村民孙久平轻轻按下电钮,大棚上的卷帘机缓缓地转动起来。“自从共产党员服务队帮扶我们改造线路以后,大棚用电没问题,蔬菜可劲的长哩。”老孙很开心。

子长县石头镇南岭固村地势偏低,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苹果产业发展。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通向村外的道路严重塌方,最窄处只能过一人,一不小心便会掉进40多米深的沟底,农业机械根本无法驶入。“因为进不来,外面的客商不愿进村来收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苹果烂在地里。”村长张世荣说。“要想富,先修路。”服务队经过努力协调,组织人力物力,将原先4米的土路面拓宽至8米,彻底回填塌方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条崭新宽阔的道路建成了。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修桥铺路,都是善事。这样的帮扶才好嘛。”

黄陵县双龙镇南峪口村,服务队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思路,从产业结构、自身农业特点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口帮扶,积极给予用电业务上的扶持,大力支持他们的大棚菌菇种植产业,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放眼望去,村里三十多个大棚内,整齐摆放着2米多高的木屑袋,袋里木屑正出着木耳,小的拇指大小,大的直径已达5厘米以上。

延川县地处陕晋交界,境内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在2013年以前,该县人均收入在全省83个县及延安市13个县区一直排名垫底。而位于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贺家崖村是延川县最偏远、通电最晚的贫困村。村委会主任李月清说:“以前搞生产没法用电,晚上就是用煤油灯、蜡烛照明,直到 1997年全村才通了电。当时的贺家崖、贺李沟、上樊家沟3个自然村共用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而且是两相电,只能满足生活照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全村常住人口只有120多人,只剩老人和小孩。”

2016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贺家崖村3个自然村并为1个行政村,电力部门将村配电变压器增容为100千伏安,随后又更换了进户线,安装了插卡电表,满足了农业生产用电。“用电充足了、外出务工人员又回村创业,村民贺明珠在村上开了煤矿,煤矿通了电,村上有48个人在这个煤矿打工,一年光打工收入120万元,如果没电,就没法开煤矿。如今,贺家崖返村人口已有1343人。”李月清高兴地说,“2018年,我们又有了光伏扶贫电站,按照年发电小时数1300小时保守估计、上网和政府补贴电价0.75元/千瓦时算,这个电站每年可为村上带来60多万元的收益,这还得感谢国家电网为电站并网所做的贡献!”

2017年12月28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下达了“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涉及到延川6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需新建3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共2.316万千瓦。由于该区域主要属于农村居民用电客户,当地电网就地最大消纳能力只有三分之一(0.9万千瓦),其余三分之二(1.416万千瓦)无能力消纳,只能减少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或者弃光,这将影响延川县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非常关心陕北革命老区及延川县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时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辛保安走访延川县委县政府,得知当地扶贫光伏不能就地消纳的困难后,他要求国网陕西电力公司发挥大电网的能力和优势,帮助延川县分布式扶贫光伏实现消纳,并做好技术支持等工作。   

国网陕西电力帮助延川县全额消纳1.416万千瓦负荷,年估算电量1840万千瓦时,并按照全省火电上网标杆电价0.3545元/千瓦时,每年可结算电费652万元、申请政府补贴544万元,总收入1196万元,由此每年可使受益的3340户贫困户每年分摊到每户3580元。

2018年底,延川县基本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9.7%降至1.06%,顺利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的市级核查验收,达到了国家“两不愁(吃穿不愁)三保障(子女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安全住房)”的脱贫摘帽目标。

中共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深有感触地说:“国网陕西电力发挥大电网作用,多次上门服务,创新机制,履责担当,仅用半年时间扎实高效解决了延川扶贫光伏消纳难题,为全县脱贫摘帽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国家电网对延川人民的深厚感情!县委县政府和广大贫困村民会把这份感情记在心里,写入延川发展史册。”

“想不到这山坡上的日头还能变成钱,装到我们老百姓口袋里,感谢党的好政策!”看着山梁上一面面光伏板,想着一到年底就能拿到光伏扶贫电站的分红钱, 61岁的贺家崖村老贫困户李国财眼里流出了幸福的“泪蛋蛋”。

2013年,李国财先后在胃和肺上做了两次手术,花去10万元,加上每年的1万元复查费,让他成了因病致贫的困难户,一直靠国家的低保和政府的救济款过活。李国财激动地说:“现在村上有了光伏电站,我们有了光伏分红,一年看病治疗的钱就不用愁,有变电所和光伏电站一起供电,电力供应更充足。如今,我们扶贫养殖户家家都有粉碎机,户户都有电冰箱、电视、电磁炉,人人有手机,用电很方便。”

李月清告诉记者,“这还不止,在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期,村里像李国财这样的贫困户和农户都可在光伏电站做保洁员,仅光伏分红、保洁和养殖收入一年就有15000元。”

在村委会大院一桥之隔的东边山坡下,五排整齐划一的白色新窑洞格外醒目。这是贺家崖移民新村所在地,这里共有160户村民,一户一院,一院三孔窑洞,旁边还有几幢楼房。一条笔直的柏油路通向山外,在路的两边,86盏白色的太阳能路灯熠熠生辉。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站在枣园的小广场,用了 668个字,为一个普通战士的去世做了一次著名的演讲。这名普通战士、普通党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成为亿万军民学习的楷模,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就是张思德精神。

这也是国网陕西张思德共产党员电力服务队的精神。

这更是我们党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