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与海洋
ZPBGWX 031
一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2021年9月4日,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陕西省宝鸡市洋溢着一片欢乐喜庆的气氛。在青铜器博物院广场前面的滨河大道两旁,人头攒动,笑语欢歌,身穿红白相间统一服装的“运动员”们,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炬,豪情满怀地大步跑来。
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正在古老而年轻的宝鸡市举行。65名来自省、市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作为神圣庄严的火炬手,以跑步接力的方式,完成火种传送和最后的收火仪式。
其中,第35棒火炬手,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在几位年轻伴跑者地陪伴下,一手高扬着红红的火炬,一手向沿途群众挥舞致意。他就是宝钛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生。此时此刻,他代表着上万名职工家属,意气风发,充分展示了宝钛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为什么选拔王文生董事长代表“宝钛人”为火炬手呢?
这是因为近年来宝钛集团改革创新、高歌猛进,以钛合金产品助力共和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与拥戴。今年----2021年9月,恰逢宝钛集团建厂投产55周年纪念日,也是以此向他们致敬!而大家是否知道:这种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宝钛人”多少辛劳的心血汗水啊!
无巧不成书,我们恰恰就在这一天来到了宝钛集团,参观访问,与刚刚参加了第十四届全运会火炬接力活动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文生,以及宝钛股份公司总经理贾栓孝、副总经理何书林、新品开发处处长王永梅等宝钛人见面座谈。同时,也是走进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实在说,正在采访写作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我们,是被这件“大国重器”最关键部件----载人球舱的研发制造吸引而来的。去年,也就是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地球第四极——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载着三名潜航员下潜至10909米,创造了同类型深潜器的新纪录。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引发强烈反响,国人振奋,世界瞩目。这不仅是一次海洋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华夏儿女迈出了进军深海未知领域的坚实步伐。
闪耀在荧屏上的英雄潜航员乘坐的载人舱,就是由宝钛集团联合兄弟单位,发挥聪明才智,经过奋发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试制成功的。这是这台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核心所在。因为海水每下潜1000米增加100个大汽压,10000米就是1000个大气压,压力巨大,打个比喻:好比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压上十几吨重的载重汽车。如果没有坚固可靠舱室的防护,潜航员瞬间就会被压成纸片,根本不可能在万米海底生存,更谈不上进行科学试验和考察了。
关于此事,笔者在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书时,就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那台创造了载三人下潜达到7062米最深纪录的载人潜水器,虽说是我国自主设计、创新研发,但一些零配件从材料到工艺(包括载人舱)还不能国产,而是从国际市场上招标购买集成制造的。其间某些方面曾经遭受过外国人的“卡脖子”阻碍,差点影响了大局。如此这般,更加彰显出了宝钛人自主研发载人球舱的重大意义。
正如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那样:“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那么,远在西部高原、秦岭山脉的宝钛集团是怎样面向东方浩瀚的海洋,牢记总书记的教诲,闯出一条走向深海大洋的征程呢?说来话长,值此纪念他们建厂投产55周年之际,我们从遥远的蔚蓝色的海滨飞来,探求黄土高坡下酝含着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
这天上午,在陈列着钛合金材料制造的飞机、火箭、潜水器等模型的会客室里,我们与宝钛集团董事长王文生倾心交谈。他是一位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领导者,生于渭北,自小好学上进,曾在陕西钼业公司工作多年,经受了种种磨炼,沿着技术员、部门负责人、副总经理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国企管理经验。2002年调到宝钛集团,先后出任党委副书记、书记、董事长,说起“宝钛”来如数家珍,洋溢着一种国家主人翁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二
穿越时光隧道,西北风卷着漫天黄土扑面而来,一群顶风迎尘的人走在秦岭北麓的山谷间,灰头土脸却精神振奋。那是上个世纪的1965年早春,为了国防需要和发展西部经济,我国掀起了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和大开发——三线建设。
数百万工人、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官兵承载着共和国的强国梦,和当地群众一起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东部和沿海地区众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转移到祖国西部的广袤大地,将一些“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工业重镇,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宏大壮丽的图景。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来自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的科技人员,告别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乘坐敞蓬卡车,一路颠簸来到陕西宝鸡一个叫温水沟的地方。在这片荒草乱石滩中,他们遵循着“生产工艺从新,工业建筑从简,生活设施干打垒”的方针,住窝棚啃咸菜,用铁锹、镐头、架子车,挖土修路建厂房,白手起家,挑灯夜战,建成了以“钛”产品为主的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代号“902厂”。
钛,是一种有色金属,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低温、不怕酸碱腐蚀、无磁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可以制造飞机蒙皮和承力件、发动机叶片、人造卫星部件、潜艇耐压舱、螺旋桨和推进器等,钛不怕常温的海水,有人曾把一块钛沉到海底,五年以后取上来一看,上面粘了许多小动物与海底植物,却一点也没有生锈,依旧亮闪闪的,所以钛被誉为“太空金属”和“海洋金属”,如此性能优异,真是“钛”好了!
虽说它还属于稀有金属,但实际上并不稀有,钛的矿石主要有钛铁矿及金红石,广布于地壳及岩石圈之中,同时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岩石、水体及土壤中,其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56%,在所有元素中排第10位。真正让钛稀缺的,是提取、加工制造技术复杂、难度大,因为钛的氧化物极其稳定,而且金属钛能与氧、氮、氢、碳等直接激烈地化合,所以单质钛很难制取。直到1910年才被美国化学家亨特第一次用钠还原TiCl4制得纯度达99.9%的金属钛。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能够生产高端钛材料和钛产品。相比而言,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既完整掌握钛工业制备技术,又具有丰富钛资源的国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回忆起建厂初期的激情岁月,原902厂设计队工艺组副组长江河满脸自豪地说:“我是902厂的首批职工。我们的设计桌最早摆在石坝河宝鸡专区干部学校的大礼堂,后来直接摆在工地的工棚里。工棚通风采光都差,夏日炎炎有如身处蒸笼一般。有人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设计日当午,汗滴桌上图;孰知工厂秀,筹建多辛苦。那时候,下雨天河水浑浊,连干净水都喝不上。为了建设工厂,这些都顾不上了。”
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和干劲,第一代宝钛人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从1966年春天开始试产,5月1日,工厂建设的粉末拉丝车间投产了,此后研究室、仪表室和动力车间也相继建成。荒凉的“钛城”不再沉默,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高原山谷的宁静。同年10月份,“902”厂开始研制钛—22合金,为沈阳化工研究院铸造了第一台民用钛铸件---泵叶轮,刹那间,山沟沟里面的职工沸腾了!紧接着,他们边建设、边生产,为飞机、火箭研制关键零配件,创造了无数奇迹......
瞧,这家国企从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打下了强军强国的“军工精神”烙印,传承着“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此后几十年,他们沿着“军民融合,发展中国钛工业”征程高歌猛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1981年8月10日,是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厂视察了。
这天上午10时左右,方毅副总理在国家科委、经委、陕西省省长张勃兴、原宝鸡有色加工厂、宝鸡稀有金属加工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法、厂院所长李青云等领导的陪同下,前往第六研究室生产区参观。最后,方毅副总理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临行之际挥笔题词:“稀有金属最可贵,战略前途更辉煌!”
如今,这14个大字就铭刻在厂区一块石碑上,熠熠生辉,永不磨灭。它代表着国家领导人对宝钛人的信任和期望,激励着一代代宝钛人团结拼搏,奋斗不息!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更是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劈波斩浪永往直前。2005年改制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控股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经受了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特别是2017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励精图治、改革创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文生代表党委和董事会提出“两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在3—5年内,实现主导钛产品产量3万吨、营业收入300亿元,通过深化改革,焕发企业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第二阶段在8—10年内,主导钛产品产量达4万吨、营业收入达400亿元,让宝钛集团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和国内相关产业的主要供货商,实现建成世界钛业强企的宏伟目标。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他们昂首挺胸,成功实施了“第一步”发展战略,达到了预想高度,继而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正在信心满怀地迈出“第二步”。如今,宝钛集团拥有宝钛股份有限公司等9个控股公司、4个参股公司、8个全资子公司及十多个直接经营单位,拥有钛材、锆材、装备设计制造、特种金属四大产业板块,形成了完备的以钛为主的稀有金属加工产业群和产业链。
回顾半年多世纪以来的豪迈历程,可歌可赞: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的胜利下水、第一颗软着陆卫星顺利返回地面、首次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到“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嫦娥”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等国家重点项目,都留下了一代代宝钛人拼搏奋战的身影。
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是:在国家进军深海大洋、立志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宝钛集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是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但其中核心部件---载人球壳,从材料到制造,国内还不具备相关技术,是委托俄罗斯公司代为生产的成品。
“国产化”,这个普通却充满重大意义的名词,如同大海春潮一样鼓荡在中国科技人员胸中!在科技部统一部署下,随着“蛟龙”号的成功下潜7000米,自主研制国产4500米载人深潜器(后称“深海勇士”号)上马了。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怎么越做越浅了?这在我们当初采访“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702所水下工程室主任胡震时得到了答案:
“为什么有了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还要去研制4500米呢?”
“是这样,‘蛟龙’号是我国载人深潜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取得了很多的突破和辉煌的成就,但有些技术基础还不扎实,也有些工艺和关键部件来自国外,要想在深海技术领域获得全面突破或者自我超越,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进行深入研究。4500米就好比蹲下来攒攒劲头,会跳得更高,也为更大深度做个准备。”
哦,胡震主任的话解开了人们心中的迷团。
这些关键部件首要就是钛合金载人球壳。当时负责立项的科技部有关部门、总体设计安装的中船集团702所等单位,在全国寻找符合要求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作为以“钛”为主要产品、并且早有向海洋进军雄心的宝钛集团,也一直跟踪着这个全“钛”的球舱项目。此前,他们主要服务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在大力实施海洋战略的今天,“钛”有可为了。
早在2006年,宝钛集团就成立了面向海洋的舰船科,研究开发新品。此时面对“4500”全钛舱如此大的构件,内径2米,重达数吨,尺寸大,单重大,他们从未做过。可对发展“钛”产品来说,是个极好机会。在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宝钛股份总经理贾栓孝为组长,建起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研发团队,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实话说,起初在与兄弟单位竞标中,宝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家国有公司技术力量相当强大,而且早于他们介入了此项目。宝钛集团若想中标,必须拿出“绝招”。好在组长贾栓孝是个有勇有谋的“老宝钛”了,带领一帮精兵强将迅速进入了“战况”。
生于1962年的贾栓孝,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考上了陕西工学院锻压专业,1983年毕业分配到宝钛前身---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时年才21岁,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他先在机校当教师、团委书记,后调到锻造分厂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将所学专业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999年,以他为主的科研团队,拿到了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评上了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入选宝鸡市拔尖人才。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2000年,贾栓孝调任总厂生产部主任,主管全厂的生产,更是责无旁贷,兢兢业业。别看他外表不是一个关中大汉的体格,骨子里却是属虎的,干起事业来真有那么一股虎劲儿,认准了方向便奋力向前,干得风生水起。2002年4月,宝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敲锣上市了,贾栓孝被选拔为副总经理,一年后即出任了总经理,全面挑起了宝钛股份重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三
一晃数度春秋,宝钛股份在市场经济大潮里起起落落,幸亏有贾总为主的领导班子,在宝钛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鼎力支持下,乘风破浪,辗转腾挪,带领大家避开急流旋涡,驶向风平浪静的彼岸。尤为难得的是,身在西部高原的他们,目光越过秦岭大川,投向了东方浩瀚的海洋。
事实上,这与先人们的心愿是一致的: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由咸阳东巡海滨,表面是在寻找长生不老药,实则企望向海外开疆拓土。可惜天不假年,他病逝在东巡回返的路上,但据说秦始皇兵马俑,一律面朝东方站立,传递着秦人对大海的向往。如今的宝钛人,正在做着异曲同工的文章。
本着“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理念,贾栓孝预感到钛的海产品将大行其道。前苏联曾是世界钛产品第一大国,其中一半是用在海洋上。因而,他常说:“只要我们把钛成本降下来,海洋用钛一定是个增长点。”
那还是他当副总经理的2003年初春,在宝鸡主持召开了全国海洋用钛推广会,提出钛合金不应只用于航空、兵器等领域,作为技术来讲,从水面到深层,从材料到加工,都已具备了向深海大洋进军的基础。可惜,刚刚散会把代表们送走,突发了“非典”疫情,干扰了“作战方案”。这一次面对“4500”全钛球舱,贾栓孝决心牢牢抓住这个战机。
为此,他组建了研发团队,聘请了一位原来参加过“蛟龙”号研发、后任某大学教授的专家任顾问,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人员,共同攻关。经过数次研讨,贾栓孝团队感到走传统工艺没有优势。此前,他们成功锻铸冲压了一个内径几十厘米的半球体,再结合外国同类型钛球舱制造工艺,决定尝试冲压半球成型的技术路线。
难度很大:两个半球对焊位置,其焊缝厚度大、长度长,焊接技术是一道难关。焊接后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也会对球壳安全性带来隐患,必须用热处理方法消除。然而,此时球壳已近成品,热处理将会引起球壳变形,影响球壳的真球度和球壳在水下的平衡性,如何在兼顾球壳真球度的同时,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可相比而言,这是一条创新之路。
2009年夏天,就在“蛟龙”号开始海试之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4500米载人球舱论证会,贾栓孝组长带着团队成员王韦其、王剑虹等人参会,心中忐忑不安,因为这个会上要确定一家来做。当时,兄弟单位提出的方案还是传统的“瓜瓣”拼焊,并且进行了优化,赢得了几位院士的频频点头。主持人似乎也在倾向拍板了。这时,贾栓孝开口了:
“我们宝钛有不同的方案:‘瓜瓣’技术是成熟的,但焊缝多增加了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可以走半球冲压成型的路线。”
“半球冲压?”犹如石落水面,语惊四座,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这个设想是好的,困难会很大......”
“是啊,国外是有报道,可咱们国家还没有成功先例啊!”
一时间,会场上议论纷纷。有的睁大了眼睛,有的连连摇头。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球,工艺上是可行的。”贾栓孝有备而来,侃侃而谈:“如果能够试制成大体积的,两个半球合并一个球舱,只有一条焊缝即可,焊接可用手工焊,也可考虑电子束焊,安全系数会大大增加。”
“好,老贾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大家沿着这个方向再集思广义吧!”
真是走出了一着妙棋。本来按照传统工艺,宝钛竞争不过兄弟单位,可能就面临出局的处境了。而这个新方案明显占优:原先是仿制,现在则是创新,这使得宝钛人具有留在项目内的充分理由。会议决定:为了稳妥起见,两个方案同时试制。某单位仍采用“瓜瓣”焊接,宝钛人用半球冲压、电子束焊方法,最后检测谁家效果更好就采用谁家的。
好似打擂台一样,贾栓孝等人回来后,立即向集团党委做了汇报,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全厂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攻难关。方案制定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是无数“大山”,每一座都需要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翻过。首当其冲是轧制板材,经测算,做一个内径2米的球舱,需要三米二的钛合金板,而现有轧机最宽只有三米三,几乎达到极限,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机器抑或人身事故......
先把海绵钛粒熔炼成“T64”钛锭,再锻压成型之后,就来到关键的轧制工序。既要控制好加热温度,又要掌握好轧机操作。试轧那天,总经理、攻关组组长贾栓孝特意赶到现场,如同部队打仗一样,召开了一个战前动员会。他先讲明了任务目标、意义和注意事项,继而语重心长地说:
“这个项目既是国家重器,也关系到咱宝钛的前途,干好了,从大处讲是为中国人争气,不让外国卡脖子;小处讲打开了做海洋产品的大门,有利于公司大发展。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一番对话,人们热血沸腾。负责轧制板材的宽厚板分厂更是群情激昂,信心满怀,选派最得力的工匠,披挂上阵力争成功。加热班班长路阳,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同志,守在现场一遍遍地测温,纪录,位置距离炉口不到两米,热得浑身大汗,可他连续值班十几个小时也不歇一下,吃饭的时候就抱着盒饭蹲守在路口处,一边看着炉口一边都往嘴里送着饭菜。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时间和次数,他虽然长时间在疲惫和流汗状态下,却不敢多喝水,每次都是喝一小口润润干渴的喉咙就放下,就这样,被迫换班的时候还百般叮嘱千般叮咛,唯恐自己不在的时间内出现什么状况,每次换班回来的时间总是比需要他回来的时间早上很多,似乎炉口的位置才是他恋恋不舍的家。
红彤彤的钛板出炉了,马上进入4500吨轧机,由公司的金牌工匠杨志军亲自操作,随着“吱嘎嘎---”一连串响声,又宽又厚的钛板几乎贴着轧机边沿通过轧辊。只见杨志军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机器,双手紧握操作把手,像一尊铁塔矗立在操作室里,严密注视着板型通过轧辊,不能两头翘起,稍有不足,立刻找平。
如此这般,凭借着严格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钛板制备成型了,进而经过其他单位的冲压合作,四个合格的钛合金半球闪亮登场。这是为了加大保险系数,准备做两个球壳。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焊接了,不料却遭遇到了巨大的考验,差点前功尽弃。
虽然只有一条“赤道缝”,可精度要求特别高,不能有一丝丝空隙。因为几千米海底压力巨大,万一焊缝不严或有砂眼,一滴水珠就会像子弹射进舱内,将给潜水器和潜航员带来灭顶之灾。焊接,人命关天。宝钛派出焊接专家、攻关组成员王剑虹,他毕业于四川大学,科班出身又经历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善于琢磨,在单薄的身体里总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从选择焊丝到具体实施,都是他率先上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按照传统,大都是手工焊接,因了精益求精,进展太慢,焊完一个球壳需要半年的时间。贾栓孝他们考虑在手焊的同时,寻找合作单位电子束焊。这个想法得到了科技部支持,特批了经费进行试验。几经周折,由中航625所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电子焊。与此同时,兄弟单位的“瓜瓣”球壳也做出来了。
经过严格探伤检查,性能均合格。双方均将焊接标块送往上海有关部门,进行第三方检测。按计划出来结果后,在“深海勇士”号总装单位---中船702所召开验收会。那天,贾栓孝等人准备乘机飞赴无锡,不料遇到大雾天气,航班取消,只好连夜乘火车前去。
几经辗转好不容易赶到会场,人家会议也开完了,传来消息犹如睛天霹雳:两个单位做出来的球壳均未通过探伤检测,分别都有40多条缺陷!哎哟哟,这可怎么办呢?宝钛内部有了分岐,有人说:“没办法,只有将缺陷部位挖开,重新焊接。”
攻关组长贾栓孝认真思考,摇头否决:“那不行,你挖开这里补上了,如果再检测不行,还得挖开。这样修修补补会破坏整体结构的。”
“你说怎么办?”
“我认为咱们检测没有错误,再给上海送一个标块去,看看是不是他们探伤方法有问题?”
说来说去,道不同不相为谋。曾在前期为球壳做了许多工作的某负责人辞职不干了,一位巾帼女将及时站了出来,接替他继续砥砺前行。她名叫王永梅,时任公司科技部新品科科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由此与深海装备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士,气质优雅,看上去宛如文艺工作者,实则十分精明强干,堪称科技精英。可以说她是地道的“宝二代”,父亲是宝钛集团的老职工,曾在锻造分厂加热炉前工作了几十年。小时候的王永梅随妈妈住在凤翔县农村里,记得爸爸平常在工厂里忙碌,回一趟家总要带回来几件满是油泥的工作服,十分辛苦......
那一天,小永梅缠着爸爸要去工厂看看。疼爱女儿的父亲,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把她带到车间里。熊熊燃烧的加热炉,轰轰作响的锻压机,震得永梅只能远远观望,不敢靠近。看到头顶上的天车有女工在开,像长了翅膀似的很神气,使她产生了一个梦想:将来我要上去开天车,在车间里飞来飞去。
二十年后,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1998年,王永梅以优异成绩从昆明理工大学金属材料系毕业了,专业对口,又有家乡情节,毫不犹豫地回到宝钛,进入父亲工作过的锻造厂当了一名技术员。进厂第一天,她就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爬到天车上,坐在驾驶座上,按照老师傅的指导,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实现了小时候“开天车”的梦想,只是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当年那个懵懂的小女孩仰望天车的时候,在心底已经种下的一个如钛般轻盈又坚韧的梦想,那是一个关于钛的工业梦,那是一个关于工业的中国梦。
说来也巧,如今的宝钛股份总经理、潜水器载人舱攻关组组长贾栓孝,当时正是锻造厂技术组负责人,并且与王永梅的父亲一起工作过,可以说是她的父辈,十分认可这个聪明能干的“宝二代”。锻造是公司的关键工序:几乎所有产品都要经过锻件处理,制坯、开坯,技术上要求很高。王永梅在这里不负众望,虚心好学又要强好胜,一连干了6个春秋,经受了风风火火的磨炼,进步很快,成绩突出。
2004年9月,总厂科技部选拔工程技术人才,大都是高工职称,而王永梅还只是一个助工,因了各方面优秀一举被选中,并且完全胜任,当年就评上了工程师。三年后破格评为内部高工,2008年即成为正式高级工程师,又三年过去了,王永梅评聘教授级高工,均是全市最年轻的一位。一条“看似容易却艰辛”的职称之路,雄辩地说明了这位女高工的付出与辛劳。
不久,公司高层看到王永梅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思维敏捷情商高,善于与人沟通,经她参与开发的产品销路不错,便希望她来负责营销工作。嗬,这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分岐,有人说:“哪有高工去干营销的?!这不是大才小用吗?”
可王永梅不这么看:“什么大才小才,只要能为公司发展出力,让我干什么都行。”
“对,可以闯闯新路!”在有关领导支持下,营销部专门成立了技术科,由王永梅担任科长。科技人员跑营销,她成了宝钛第一人,这充分发挥了懂技术有创意的优势,做得风生水起,几年来销售业绩就像长了翅膀似的,一路攀升。
当贾总率领团队向海洋进军之时,便选中了这位知根知底、能打善战的女将。正如前面所说,在面临钛球焊接检测出现“缺陷”时,王永梅与组长贾栓孝意见一致:不能盲目挖开重焊,应先找原因再另行检测。为此,她加班寻找了几个国家的焊丝对比,做了七轮试验,证明宝钛研制的焊丝一点儿也不差,连夜从钛球上取下新的焊接标块送往上海检测。
这一次采用新的检测方法,完全合格。可是还没等到宝钛人松一口气,有人又挑出了“毛病”:这个试块是合格了,可是否就是原来钛球上的?这是不相信宝钛一方了,连监理出来作证都不行,必须严格调查。科技部组织一个检查团来到了宝钛,专家组长亲临现场。为了严把质量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检查团专家们下到车间里,与操作工人一个一个地谈话,详细了解是谁经手的,怎样做的试块?要求王永梅等人提供详尽的报告,仅说明材料就有半尺厚,同时严格检测试块中的化学成份。最后各种数据一对比,完全一致,证明宝钛股份焊接的两个球壳均是合格的!
与此同时,兄弟单位做的一个球壳也通过了检测,可只能在载人潜水器上用一个啊!优中选优。科技部组织专家们给三个钛合金球舱打分,供总设计师单位中船702所选择。
结果出来了,宝钛集团做的两个球成绩最佳:电子束焊的获得了第一名,全手工焊接的获得第二名,那家兄弟单位的排在了第三名。不用说,第一名质量最好,自然成为“深海勇士”号的载人球舱。经过后续各研发单位的共同努力,2016年春夏时节,在我国南海成功进行了海试。
进军海洋一炮打响,宝钛集团从以往主要是“上天”,开启了“下海”的航程。为此,在贾栓孝总经理一班人提议下,经集团公司党委批准,专门成立新品部海洋科,任命王永梅为首任科长。东方大海,向西部黄土高原敞开了宽广的胸怀......
不久,这种钛合金球壳竟代表了宝钛人的形象,传遍全国乃至海内外,成就了一段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那是2016年6月,科技部在北京举办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向各行业各省市征集有典型意义的高科技展品。宝钛股份的总经理贾栓孝,想到当初研制了两个深海球舱,一个装在潜水器上了,还有一个可以运到北京展示一下。在集团公司和陕西有色金属总公司的支持下,计划实现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上天、下海”代表了我国航天和深海方面的巨大成就。宝钛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球壳,没有上漆没有装配,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展览馆里。开展前一天晚上布展时,贾栓孝感到展牌说明文字太小,突发奇想,让人抓紧打印了一个厂名:陕西有色 宝钛集团,用不干胶粘贴在球壳上方。
2016年6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等人前来参观展览。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共分总况、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农业科技、民生科技、区域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人才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10个展区,通过800多件实物、120多件模型、近百项互动项目等,全面系统展示了“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界和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的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作进展。
集成电路装备及芯片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未来智能驾驶舱布局简洁实现智能控制,智能植物工厂突破关键技术并已推广应用,深海潜水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实现大面积、高精度天文观测,北斗导航系统在40多个城市开展应用并走出国门,高速列车打造中国高端装备新名片,国际热核聚变计划成为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
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段段视频和精彩的多媒体演示及鲜活有趣的互动,吸引了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的目光。他们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并详细询问有关情况。
当习近平总书记走到“深海装备”展位时,被银光闪闪、硕大无朋的钛合金球壳深深吸引了。他在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人陪同下,走到球壳近前,听取了深海装备专家组长的详细介绍,近距离观察球舱观察口,深情地说:“这上面的每一个螺丝钉都不容易啊!”
紧随其后的新华社记者鞠鹏眼明手快,“啪”地一下抓拍了一幅照片,发表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国家领导人神态自然、亲切,球壳上方的“宝钛”字样十分明显。
立时,“宝钛”大名轰动四面八方,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传播。原本藏在秦岭深处的宝钛集团,一下子成了“网红”。当天,参加展览会的朋友们,见到贾栓孝一连声地嚷嚷着:“请客请客,贾总你们这回可风光了!”
“呵呵......”贾栓孝笑得合不拢嘴:“巧了,赶巧了,这个客一定请,请大家吃咱老陕最有名的羊肉泡馍、油泼面。”
如今,这张照片已经成为宝钛人一张金色的名片,高高地悬挂在宝钛集团荣誉室里,也珍藏在宝钛人的心坎上,成为一份宝贵的传家宝。
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深海勇士”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由宝钛项目组联合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协同攻关,前后历经8年时间,克服多项技术研究基础薄弱或空白的难题,发挥装备能力的极限水平,攻克了载人球舱用TC4ELI钛合金宽幅超厚板材研制、半球整体冲压成型技术、电子束焊接技术和整球热处理等技术难关,终于获得圆满成功。
回顾走过的路,犹如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所唱的那样:“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集团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贾栓孝组长带领王永梅、王剑虹等项目团队,集结了包括熔铸厂、锻造厂、板带厂、宽厚板公司、线材厂、宝色特种设备等单位的一线骨干严把各个关口,先后攻克了钛合金选材、加工制造、半球整体成型、焊接、热处理、变形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在成形、加工制造、焊接技术等多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们精心研制的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性能优良,水平高超,不仅超越了俄罗斯加工“蛟龙”号的瓜瓣拼接技术,也比欧、美、日同类型载人球舱略胜一筹,大步迈进了国际最先进行列。
2017年11月底,“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海上试验任务及全面评审。验收专家团队一致认为:TC4 ELI钛合金载人球壳采用的半球冲压成型技术、电子束焊接技术,以及制造工艺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使我国载人潜水器从集成创新跃升到自主创新,实现了“国产化”,带动了一大批深海通用技术与装备的进步,培养壮大了多个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对我国深海事业和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通过4500米钛合金载人球壳、高品质浮力材料和深海锂电池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打通了从材料到工艺的国产之路,国产化率达到了95%,极大带动了我国相关科技水平的提升。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为下一步研制万米级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国深海科技由“仿制”、“并跑”进入“领跑”的新阶段。
那么,什么是全海深?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国际惯例,海洋1000米深度以下叫深海,6000米深度以下叫深渊。地球上约84%的海洋深度大于1000米,但深渊只有1.2%左右,能够到达这个深度的人少之又少,难上加难,那里面藏着许多我们从不知道的奥秘。比如种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储量丰富的海底矿物等等。
目前,人类在海洋中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浅海区域,由于缺乏必要的下潜和探测设备,难以到达深海乃至深渊地带,对深海的研究和认知,比对珠穆朗玛峰和外太空甚而火星、月球要少得多。
据计算: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始,截止到本世纪2020年,全世界共有4469人,从北坡或南坡成功登上珠峰7646次。而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也不在少数,从1961年苏联人尤里·加加林驾驶联盟号飞船、成为进入天外的第一人算起,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528人飞出地球轨道了。其中,我们中国航天英雄就有以杨利伟为首的11人!
那么,具有地球“第四极”地之称的深海呢?在上个世纪中末叶,全世界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研制出能够下潜深海的载人潜水器,最深也只达到6500米。本世纪初,我国的“蛟龙”号横空出世,创造了载三人到达7062米深度的世界纪录,从而具有了在98%以上海底科学考察的能力。可是,对于深达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有史以来,屈指可数也就5个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960年1月23,最初由瑞典设计,美国海军支持建造的“的里雅斯特”载人潜水器在美国军舰护送下,雅克·皮卡德和美国海军中尉唐沃尔什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海底。他们舱体是在一个直径为2.16米的球形压力容器内,悬浮在一个长18.4米的浮力槽下,设计可以承受每平方厘米高达1250公斤的压力。坐落在挑战者深渊的西部盆地11°18.5′N 142°15.5′E附近,由机载压力计测量底部深度10,911米±7米。这是人类的足迹首次到达地球最深处。两人下降用时近5个小时,而在海底只呆了20分钟就抓紧返回。
2012年3月26日,美国好莱坞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驾驶深海挑战者号独自降落到挑战者深渊底部,着陆时的深度为10908米。他原计划在海底附近进行大约6个小时的探测,但仅2小时34分钟后就决定开始上升。因为控制机械臂的管路中的液压液泄漏,使唯一的观察孔的能见度变得模糊了。它还造成了潜水器右舷推进器的损失。事后卡梅隆说:“我降落在一块非常柔软,几乎像胶状的平地上。一旦我确定了方向,我就开了很长一段距离。最后终于爬上了斜坡。我看到的唯一自由游泳的是小型钩虾—像虾一样的在海底觅食的动物”。
他成为单枪匹马涉足这一地带的世界第一人。
时光来到2019年5月,美国探险家维斯科沃等两人乘“深潜限制因子”号,也到达了马里亚纳海沟。但只有几个潜次,探险多于科学考察……
由此可见,人类探索地球最深处,比登珠峰、飞太空更为艰难,难以达成的目标之下也覆盖了很多人付出的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何况,这里所说的几名“深潜人”,还大都是探险型的--乘坐单人抑或两人的小型潜水器,到达最深点只是拍拍照片、录录视频就匆匆返回了,很少海底巡航探测,难以实施精准而细致地科考作业。
深入全球四大洋探测和开发,是中国深海战略的目标指向,业内人士称之为“全海深”科考。此次我们研制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就是一种能够在深海坐底且自主巡航,进行全海深探秘的装备。全海深,顾名思义:如果它抵达了世界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那么任何海域都可以畅通无阻,在海洋科研、海洋经济等方面,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前三台潜到万米海深的载人潜水器,大多为钢板制成,体重大, 耐压性能一般。而我国通过自主研发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已经掌握了钛合金半球冲压载人舱的技术,这种材料和工艺更加先进,为研制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铺平了道路。
马不停蹄,再接再厉。2016年春天,“深海勇士”号刚刚下水海试,国家科学技术部又发出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其中重点启动了“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
研究内容:研制可用于深渊科学考察和作业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初步形成全海深级载人作业工具系统。开展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设计、集成建造、调试、水池试验及全海深海试。
考核指标:潜水器的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载员不少于2人;海底作业时间4-6小时;载人舱、浮力材料、水声通信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重量小于35吨;具备巡航、定点、精细测量、取样、布放回收、摄像等作业能力。进行万米级的载人深潜试验。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或承担单位应落实海试配套条件。
文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填报详尽表格,报送“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这是一家科技部直属的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领域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其中的海洋处,负责组织编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题指南,承担专题课题的申请受理、形式审查、评审评标、检查验收、课题经费预算的审核和评审,以及任务合同书的审核等事项。
犹如发出了一声进军号令,国内涉及海洋装备的科研院所,包括民营科研公司,纷纷行动起来,公开公平地投入招投标程序。曾经团结全国100多家单位,联合建成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的中船集团702研究所积极请战,并再次成为牵头单位,为前两代潜水器立下汗马功劳的叶聪担任总设计师,而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则是最终用户。
无疑,陕西有色金属公司宝钛集团再次成为这个攻关团队的重要成员。因为,4500米“深海勇士”号的研制成功,让他们掌握了宽幅中强钛合金厚板研制、钛合金半球整体冲压成型、新型钛合金焊丝研制、大厚度长尺寸钛合金电子束焊接和高精度球壳变形控制等,多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了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
万米潜水器的载人球舱同样是核心部件,如果没有它的成功研制,一切都等于零。试想一下:缺少安全可靠的载人舱,潜航员怎样下潜工作呢?不过,虽说已经攻克了4500米深的难关,但要达到万米深度,水的压强超过它整整一倍还多,一方面要承受海底的极端压力,另一方面要满足搭载三人的更大尺寸设计。要求更高、制造更难,钛64合金无法达标。
要想解决载人舱材料难题,研制一种更高强度的新型钛合金成了唯一出路。2014年,也就是“奋斗者”号立项的前两年,中国科学院实施了战略先导科技专项,位于沈阳的金属研究所对深潜材料与制造展开调研论证。其间有三个“拦路虎”横在面前:一是耐压材料、二是压制成形、三是无缝焊接。这就需要全国一盘棋,联合其他院所和有关企业通力协作,共同完成。
事实表明:金属的强度与塑韧性通常是一对矛盾因素。强度的提升通常伴随着塑韧性降低,甚至成形性能和焊接性能也相应降低。这对全海深载人球壳用钛合金材料研究提出了严苛的挑战。时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兼钛合金研究部主任的杨锐,带领研究员雷家峰研究员、马英杰等人接受了研发合格钛材的任务。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提出创意和思路,具体熔铸锻压焊接等等,还需要宝钛股份公司、中船洛阳船舶材料所等单位联手打造。
强强联合,协同作战,正是我们体制的优势。这天,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人找到宝钛股份公司的贾栓孝总经理,语重心长地说:“老贾啊,你们在4500上打了个漂亮仗,这回干一万米的,时间紧,任务重,就别再搞竞争了。咱们走合作路线吧!”
“好!只要对项目有利,我们宝钛没问题,一起干更有优势!”贾栓孝掷地有声。
在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下,全海深潜水器载人球舱从材料试制、工程化验证、部件制造到焊接技术并行展开。由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主任杨锐,宝钛股份总经理贾栓孝、副总经理王鼎春,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王其红、廖志谦组成联合攻关领导小组,在共同奋斗中锻造出一个坚强集体,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精密论证,狠抓落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如同研发“深海勇士”号一样,宝钛公司也成立了以贾栓孝总经理为组长的攻关团队,副总经理王鼎春、已经担任新品开发处处长的王永梅,以及新任海洋科科长赵昆、工程师雒水会和有关分公司负责人为成员,全力以赴地冲上了进军“全海深”的战场。
以往深潜器主要使用Ti64材料,在万米海深的极端压力条件下,按照载人舱的目标尺寸和厚度要求,这种材料在强度、韧性等指标上已不可能达到。他们在金属所提出一种新型的合金设计方案,以及研发出具有良好热加工成形的钛合金Ti62A,其韧性、强度和可焊性都有大幅度提升,成功解决了载人舱所需材料前提下,打响了制备球壳的攻坚战。
时光来到了2017年,宝钛集团组成新的领导班子,党委书记王文生兼任了董事长。由于他做党务工作多年,对宝钛优势与不足一清二楚,及时进行有的放矢地改革创新,提出“两步走”战略,整个集团焕然一新活力十足。其中,全力支持股份公司研制万米级的载人球舱,是重中之重。
由于项目的全钛构件要求高品质铸锭、高质量板材和高精度半球,宝钛原有的一些设备能力已到极限,必须升级换代改造。这将大大提高生产成本,甚至可能“赔本赚吆喝”。有人估算了一下,连连摇头:“王董,贾总,这么干需要一大笔钱,咱可以等待上面拨下经费再干啊!”
“不能等,那样就会耽误时间了!这是国家重点项目,咱们责无旁贷,先干起来再说。”两位老总在这个问题上高度一致,立即安排各分厂投入资金改造设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好一个宝钛集团,不愧为一家“大三线”“老军工”企业,国家利益至上,不讲价钱不图回报,关键时刻发挥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国企精神!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就是宝钛人的家国情怀。西方某些唯利是图的商家难以理解,也是不可能效法的。
长话短说,研制万米载人球舱犹如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里,我们只选一项有代表性的重点讲述:为了让载人球壳的强度、韧性、塑性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必须控制好板材的热工艺参数,尽量让不同部位、不同厚度的板材同时达到同一温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技术负责人王永梅带领同事们“泡”在车间里,不间断地通过升温、断电等手段进行人为干预,监控、评判,控制,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不休息,不知渡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年轻的工程师赵昆几乎天天加班,紧紧盯在现场。他孩子还小,一点儿也顾不上,全靠妻子一人带着。有一段时间,他两头不见太阳地上下班,甚而黑白连轴转,不是连续几天回不了家,就是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在自己的房间里睡着了,而早晨他关上家门又奔赴车间的时候,孩子的房门还没有打开,可怜的孩子只能在睡梦中见到模样越来越不清晰的爸爸,时间一长,等到十天半个月见到孩子一眼的时候,孩子都快认不出这个陌生的爸爸了。而女高工雒水会年龄不小了,结婚多年,为了项目不敢怀孕要孩子,就怕孕期不适无法正常上班或者降低了工作效率会影响项目的推进。在那些团队人员共同不眠不休的夜晚,她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性而搞任何特殊化,而是跟男性同事们一样,为了万无一失常常在机器旁一站就是一整天,通宵不睡更是家常便饭,双腿都浮肿了,一按一个“坑”,她身边的男同事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让她回家休息,不能再这样熬下去了,但她却从来不肯,只要项目没完成,单位就是家,家人们都在,她怎能让自己独自离开......
宽厚板材料公司的高级技师郭文生,是负责轧制板材的热轧主操作手,参加工作以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先后参与了航空航天等多项钛合金材料的轧制,炼就了一手“绝活”。公司党委书记王文生刚到宝钛任职时,去基层调研,听人介绍说加热班班长叫郭文生,是技术骨干。
“嗬,咱们重名啊!”王文生亲切地与他聊了起来:“好好努力,不但自己干好,还要把全班带起来,多培养几个像你一样的能手。”
“请书记放心,这话我记下了!”憨厚的关中汉子郭文生
不久,由于郭文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公司准备提升他当分厂的公会主席,可王书记有不同的考虑,觉得这是位难得高水平工匠,离开一线太可惜了,便找他谈话:指明在生产岗位上才能发挥个人本事,为宝钛做出更大贡献。这也符合郭文生的志向,连连点头,表示这辈子扎根“热轧”了!
果然,郭文生不负众望,再接再厉,将本职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尤其提拔为车间主任之后,他带领全车间团结奋战,接连创造出不凡业绩。在4500米级载人球舱板材轧制中,他亲自上阵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任务,荣获了陕西省“三秦工匠”的光荣称号。这一次,面临轧制万米级载人球舱的宽厚钛板,郭文生更是责无旁贷一马当先。
这样的钛合金板材与做过的“深海勇士”号相比,在高强度、高韧性方面要求更高,国内首创,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没有先进的技术经验可供借鉴,对设备能力和工艺要求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没说的,宝钛人拼上了。每当开始热轧板材时,只要有时间,王文生董事长、贾栓孝总经理都会赶到现场,坐镇指挥加油助阵。
轰隆隆,吱嘎嘎......
轧机日夜轰鸣,几台高温熔炉“孜孜不倦”地运转着,炉内红色的火舌“张牙舞爪”,一块块被烧得通红的金属板材从高温熔炉中“窜”出,经过出炉轨道进入轧机,那犹如夕阳一般的橘红颜色释放的热量 却不如远观那样浪漫,不像余晖一般柔软,那种刺目感和逼迫感、那种距离几米远都能感觉到脸被滚滚扑面而来的热浪烤得生疼的焦灼感,都每天萦绕在车间工程师们身边,他们需要时刻在火热中保持谨慎,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考验、对注意力的锤炼,更是对心理承受力的历练。这里就是宝钛集团板材厂热轧生产现场,是个实实在在的“烤”场,“烤”出炉的都是涅槃的火凤凰。
震耳的噪音、难耐的高温是热轧现场的常态。在这里,说话一定要大声喊,不然对方听不见;在这里,一年四季身上的工作服总是一次次被汗水浸透,又一次次被热浪烘干;在这里,稍不注意,就会被现场的高温板材灼伤。在这里工作,不仅要有技术,有责任心,更要有吃苦耐劳、顽强努力的精神……
一块块又宽又厚的钛合金板,就这样在郭文生、杨志军等高级技工的精心操作下,通过轧机反复轧制,逐渐成型了。大家心里也像那红彤彤板材一样,燃起了火热闪亮的希望。本来预算只有两个半球4块板的经费,可为了试制需要,他们不计成本,干了6块超宽超厚的钛板。这使深海项目有关领导十分感动,后来设法给宝钛弥补了损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就这样,12吨重的板材,攻关团队共使用了6块,熔炼、锻造、轧制等都达到了装备的生产极限,最终完成了载人球壳的加工制造,创造了新的奇迹。过去,一个新型钛合金板材的研制,一般不少于8年时间,而“奋斗者”号这个极具历史挑战性的任务从材料研制到完成球壳制造,仅仅用了4年。2019年,宝钛制造的全海深钛合金载人球壳通过验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搭载人数最多的潜水器载人舱。
2020年6月,全海深载人水器经过全国征名,被命名为“奋斗者”号!名副其实,它身上凝聚着整个研发团队,自然包括英雄“宝钛人”奋斗的心血汗水啊!
秋天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肩负着全国人民的重托,奔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了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11月10日8时12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直播,向全世界公开报道“奋斗者”号下潜到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在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远在万里之外的西部高原上的“宝钛人”,站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这精彩的一幕、看着那安全可靠的载人舱内潜航员的英姿,远在西北高原宝钛集团的人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眼眶湿润甚而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祖国没有忘记他们,历史永远记住他们!
王剑虹,宝钛集团宝色特种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装备制造学科带头人,被评为宝钛集团生产标兵、陕西有色集团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
郭文生,宝钛集团宽厚板材料公司技术能手,“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被评为陕西省国资委系统“四有”模范职工、省有色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三秦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此外,还有宝钛股份副总经理王韦其、王鼎春、何书林,以及各个分厂各道工序的张永强、苑晓刚、容耀、庞洪、王雁河、王金柱、杨志军、路阳等等许许多多的攻关战将,都为中国载人深潜器的钛合金球舱创新研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尤其宝钛集团新品开发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王永梅,巾帼英豪不让须眉,荣获宝鸡市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6月2日,她披红戴花走上了领奖台,代表宝钛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发言:“这是集体的荣誉,是宝钛研发团队的荣誉!今后我们将始终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敢于拼搏、勇于奉献’载人深潜精神,在科技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以实干创造新业绩,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五
2021年9月23日晚,新中国诞生72周年前夕:“五十五载笃志前行 凝心聚力扬帆远航——庆祝宝钛集团建设投产55 周年职工联欢会”在宝钛广场上举行。公司历任老领导代表和现任负责人出席,与数千名职工群众共同观看演出,共庆宝钛集团建设投产55周年。
夜幕下的演出现场灯光璀璨、欢乐喜庆、热闹非凡。舞台上方大型宝钛集团LOGO熠熠生辉,一行行庆祝字幕格外醒目。射灯、彩灯争相绽放,将整个现场渲染得绚丽多彩。
19时20分,伴着激昂振奋的乐曲,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生登台致辞。他首先代表公司向现场以及通过直播,观看今天演出的宝钛老领导、老同志,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以及关心支持宝钛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而后,他充满激情地说:“今天举办联欢会,不仅是让我们回顾发展历程,珍惜发展成果,更是让我们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宝钛精神,进一步激发建设世界钛业强企的信心和动力。当前,宝钛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让我们永葆初心,接续奋斗,共同开创宝钛新的未来!”
在观众如雷的掌声中,大型舞蹈《宝钛春潮》拉开了联欢会的序幕。舞蹈《腾飞的宝钛》,演员们动情歌舞,舞出了宝钛腾飞的身姿;情景剧《就恋这热土》,表达了对脚下这方倾注着无数宝钛人青春、梦想热土的无限深情;儿童舞《宝钛小娃凌云志》,虎头虎脑的宝钛小娃一身红装整齐跃动,个个天真活泼、神采飞扬......这些孩子有的是“宝二代”“宝三代”,以后也许还会有“宝四代”“宝五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宝钛人的孩子也会成为宝钛未来中不可或缺的血脉力量,这支血脉里有宝钛人攻坚克难的前辈传承、有勇于创新的新宝钛人的精神、有展望未来的雄心壮志,有走向世界的眼界和气魄。这些在钛谷中孕育,在宝钛中成长,与宝钛同行的未来希望,有朝一日终将呈给我们一个希望中的未来。
最后,联欢会在歌伴舞《共筑中国梦》中圆满落下帷幕,是啊,共筑宝钛梦,共筑工业梦,共筑中国梦。整场晚会高端华美、欢快喜庆,宝钛的企业文化精髓贯穿在每个节目中、企业魅力展现在每个职工演员的身上、企业温度洋溢在每一张台下观众的笑脸上和掌声里。公司职工自编自导自演,以舞蹈、歌曲、音诗画、表演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回眸创业的历史,赞扬丰硕的成就,展望美好的明天,在歌声中畅想、在舞蹈中飞扬,为公司建设投产五十五周年献上了一场宏大的视觉盛宴。
几天来,我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什么叫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挥起秦岭一样的大笔,蘸尽渭河一样的墨水,也写不尽这些可敬可爱宝钛人的丰功伟绩,也述不尽这些可钦可佩宝钛人的传承精神,这些是流淌在他们血脉里的DNA,有他们自己才能够破译的密码,有他们自己能和谐统一的排序,无法面面俱到,难免挂一漏万,相信大家会理解的。
就要离开这片热土了,我们特意来到宝钛股份总经理、载人球壳攻关组组长贾栓孝办公室告别。在他那宽大而堆满各种文件资料的办公桌后边墙壁上,一幅镶在镜框里书法作品引人入胜、光彩夺目:国强钛兴。龙飞凤舞,笔力遒劲,这四个字的下一行落款处的签名没有像传统那样写在后边,而是别具一格,放在中间。
“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我们问道。
“有!”贾总微笑着侃侃而谈:“你们看从左边念是:国强钛兴;从右边念是:兴钛强国。”
“好啊,一条横幅两种意境,这既是汉字的魅力,也说出了宝钛人的心声。”
“对,这就是我们的愿景。宝钛集团建设55年了,在深入实施“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王文生董事长又代表董事会提出了‘15551’发展行动纲领,即在‘十四五’末,钛材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产量达到5万吨,实现产值500亿、拥有50名专家、100名工匠,真正建设成为世界钛业强企。”
太好了!中国“钛”好!在此,我们也用了一个双关语,表达心中那掩抑不住的兴奋和激动。走出宝钛集团大门,面向远处郁郁葱葱的秦岭山脉,浪花朵朵的渭河流水,回顾宝钛人从高原向大海的征程,世界文豪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情不自禁地回响在耳畔: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