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的石油花
ZPBGWX 033
(一)
那是一座建于50年代的楼房,医院和病房那“知白守黑,运黑布白”的格局,是这座楼独特的艺术审美。
可此时楼上305病房的人,却无暇顾及。屋内除了祝愿康复的花篮,就是凌乱的脚步和刻意放轻的谈话声。窗外的暴风雨令人心悸,但对面重症救护病房内的医生们丝毫没有感觉,他们不断重复着抢救措施,期盼着患者能闯过这一关。病床上那张瘦弱的脸挂着泪痕和淡淡的绝望,她的嘴一张一合,却已听不到声音。
已是凌晨1点,医生的神情渐渐染上窘迫。“救张工的生命,绝不放弃!”手术室传出的短粗声音,深深触动着家属脆弱的心。凌晨5点多,她被推出抢救室,家属的号啕、刺鼻的消毒水味,无端的侵蚀着经过这里的人们......
2010年,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在北风呼啸、空气低沉的暴雨天,积劳成疾的妈妈——张淑蓉,这个曾经铁人一般存在的老英雄,走了。
面对前来送行的领导和同事,她儿子欣慰地说:“妈妈,为了她喜欢的事业,操劳了一辈子。老人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是的,张淑蓉完成了周总理的嘱托,也许她的生命被死神无情地剪短了,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回忆和影响,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张淑蓉离去了,她真的离去了!抚顺石油二厂研究所失去一个中流砥柱,家人失去了一位亲人,同事们失去一位良师益友。再也不用终日忙碌地干活了,她终于可以安静的休息了。
时间在流逝,就像河水冲刷的船;岁月像一块布,在其细致明艳的正面,和粗糙暗淡的背面,任时间在其中呼啸而过。张淑蓉所有的精彩都源自她独立的思想准备和深厚的学习积累,她成绩的取得都是刻苦努力和艰辛汗水浸泡出来的。在那个充满艰难的年代,她为石油留下的无限荣耀,使我们永恒地铭记。
曾经的同事小李回忆:每当夜不成眠,眼前时常浮现张老师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她没停止过脚下的步伐,石油是她一生的足迹和恋曲。
“张淑蓉同志做事认真,多少年来她承受的艰辛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任研究所所长回忆:记得那些年,孩子在市内念高中,为了不影响工作,每天坚持坐10路公交车提前到厂。冬天路不好走,一冻就是近一个小时,严冬里车站到厂内那段小路的雪地上,每每都是她踩出第一串清晰的脚印,这一走就是三年,熟悉她的人时常忆起风雨中,她那匆匆的身影和急急的脚步。然而,她从没因个人困难向组织上提出过半点要求,也从没有过一句怨言。对待工作她总是善始善终,任劳任怨。
她带领出来的几个年轻人清晰地记得,在张淑蓉弥留之际,他们去看望张工,病榻上老师瘦弱的样子,心里实在难受,一位年轻人开口问:“张工,您想吃什么?我给您买去!”张淑蓉微微地摇头。“要我说,把你们的实验室搬到病房里,让张工看着你们,把课题做完,实验成功,张工就该高兴了。”丈夫的一句话,让张淑蓉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几位年轻人都激动地表示:“一定把新课题做出个样儿来给张工看。”
这几位出身普通的年轻人,曾在工作中受过张淑蓉的实操锻炼和技能指导。经过持之以恒的技术钻研,他们都成就非凡,佳绩频出,获得的荣誉像他们的师傅一样多,给石油二厂研究所增光添彩。
张淑蓉是一个“好人”,这是她的老同事们对她的一致评价。“好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内涵?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在张淑蓉看来,时间有杆秤,只要心里装着企业,凭良心做事就没错,党和群众会做出最客观的评价。
重病,在张淑蓉面前并不可怕,即使在最后的时间里,她还一直心系科研开发。
也许,命运之神认为张淑蓉做得太多了,想让她休息一下,病魔把这个忙碌三十多年的女铁人拉到了病床上。
同事到医院看她,第一眼见到张淑蓉时,她安静地平躺在床上。浑身瘦骨嶙峋,已经不能言语,嘴角上是女儿喂给她的香蕉,脖子处还有剩下的一小半儿。女儿说:“妈妈已经卧床半年了”。给老人拉被子时,看到她身上多处塌陷,凸凹不平,这些都是岁月留给张淑蓉的生命痕迹。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婴儿般又大又黑又亮,丝毫看不出一点时间流逝和风雨沧桑的影子,她用一尘不染、充满慈祥的眼睛看着同事,目光笃定,像一股清澈的湖水。
这清澈的眼神是张淑蓉坦荡一生的真实写照。一个人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儿,就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赢自己比赢别人重要。张淑蓉就是这样,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钻研,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面对一个又一个荣誉,她看得十分坦然,她曾说:“这就是真正属于我的路”。爱业、敬业、专注、创新,张淑蓉身体力行诠释了那个时代的劳模精神。
张淑蓉走了,走的是那样匆忙,一如她工作时的样子。走的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眼角含着泪,也许她在留恋她未完成的事业,为了事业她殚精竭虑;也许她在为这些年很少陪家人感到愧疚,这些年她很少有休息时间,即使在家也常常处于工作状态;也许她为孩子们担心,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也许……
(二)
2021年10月1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讲述题为“信物百年/王进喜的笔记本”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在黑龙江大庆那片荒原、沼泽、盐碱地,长达七个月的冬季里,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一群石油工人用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下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篇壮丽的奋斗史诗。
这个笔记本,见证了王进喜同志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全过程,是大庆铁人精神的生动写照。一帧帧照片和视频,再现了王进喜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看着看着,观者无不身同感受、热泪盈眶。
像这样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在笔者身边也有一位,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第二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获得者——张淑蓉,也就是本文开头的主人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张淑蓉就是习主席讲话中所提到的石油行业铁人英雄,就是需要浓墨重彩记录的精英模范,她是肩负着石油工业进步发展的重托而来。
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组委会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13号楼208室
联系电话:010-68200660
邮 箱:gongyewenxue@icdc-nmc.org
Copyright 2017 工信光耀(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广东光耀物联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承办单位:工信光耀(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三达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中心
支持单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瞭望智库、人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航空工业作家协会、《军工文化》杂志社、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博览群书》杂志社、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