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山乡——国家电网助力脱贫攻坚实录

CPBGWX 020


以下内容摘录


目 录

 

引子

第一章 天边飘过红色的云

离月亮最远的地方

悬崖上的村庄

金刚重现光芒

装点红土地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乡村更加美丽

第二章 山乡升起金太阳

运筹帷幄“种太阳”

情满三晋助万家

兄弟,你是我的英雄格萨尔

92个红手印

炭窑村里杏花香

阳光又绿清江岸

第三章 一网情深

他从风雪中走来

秭归来了一位留洋的县长

洪湖歌声向长阳

嫁给巴东的男人

高原的儿子

第四章 第一书记

谁是英雄

总部来的第一书记

玉兰花开幸福来

大山深处引路人

我就是孟家堡人

拉旺书记请留下

第五章 爱如电

吕梁山下“张扶贫”

麻石坪的“尖刀班”

大漠里走来一个个“阿凡提”

陇上扶贫情深深

桂花树与红丝带

三朵金花映山红

山村年年梨花放

第六章 西域之光

那曲的灯亮起来

雪融喀依尔特村

高原上的格桑花

驼峰上的供电所

班彦喜圆“幸福”梦

凉山的“黑体拉巴”

第七章 光的行走

托起花椒致富梦

再现“珍珠泉”

韭菜青青笑声甜

件件物品有爱心

大梁村亮起了“鑫伟”灯

当“高山野人”遇到“现代丹柯”

第八章 绿色与未来

一江清水向东流

绿电共享三江源

海岛重建光明 457

绿色长江战鼓激

尾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引 子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与会。会议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1月29日,北京,国家电网公司会议室。国家电网公司雷厉风行,迅速召开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会议,与会的国家电网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部署国家电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蓦然回首,过往历历在目—

使命在肩,重任在前,国家电网有担当,有作为!

1995年7月17日,电力工业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湖北省长阳县正式签署了对湖北省“三县一区”,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定点扶贫协议。2011年,又将青海省玛多县列为国家电网定点扶贫县。

25年的深情牵手,25年的倾情相扶,国家电网人对“四县一区”定点扶贫区帮扶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

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息,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再一次吹响。国家电网公司领导班子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边梳理“十二五”以来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的建设情况。摆在桌子上的一组数据,令他们格外兴奋: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公司累计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投资5324.6亿元,为192万无电户750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实现经营区域内“户户通电”,解决了3071万农村用户“低电压”、49个县域电网“孤网运行”、124个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问题,实现户户通和农网改造跨越式发展。

2016年至2019年,公司将累计投资6459亿元,完成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153.5万眼农田机井通电、7.8万个自然村通动力电,惠及1.6亿农村人口,覆盖“三区三州”以外的381个国家级贫困县。

坐在北京十里长街上一隅,与会者的目光却投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更聚焦于遥远的西藏等“三区三州”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宏伟的蓝图开始变得逐步清晰起来:安排7家省公司和百余家县公司入藏帮扶,投入参建人员15万余人、工程机械2万余台(套);在“三区三州”完成投资304亿元,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堡垒,继青藏联网、川藏联网工程之后,实施藏中联网、阿里与藏中联网工程,延伸覆盖西藏自治区67个县城,解决4个县域孤网运行、34个县域电网与主网弱联系问题,消除48.2万户低电压问题,惠及198个贫困县1777万人……

从这张蓝图上看,雪域飞虹,将是国家电网留在唐古拉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电网公司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走在前列!

怎样才能使贫困的山区摘掉穷帽,拔掉穷根?

怎样才能把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落到实处?

国家电网公司的回答刚劲有力:“摆在我们面前的贫困现状充分地说明,脱贫攻坚战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作为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更好地肩负起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

这些话,道出了国家电网人的心声。国家电网人的誓言,必将点亮祖国的山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一章  天边飘过红色的云


电力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1998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村村通电,户户通电,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同时电力助推了农村的脱贫致富。

进入“十三五”,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投资1423.6亿元,完成153.5万眼农田机井新通电及改造,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7.8万个自然村新通动力电及改造。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释放了农村用电需求,为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摆脱贫困、消除贫穷的“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

 

离月亮最远的地方

灶膛里红通通的火苗撒着欢地跳着舞,烧得菜籽油在铁锅里欢快地唱起撩人的山歌。“幺妹农家乐”女老板陈茂云的眼瞳里也是红彤彤的,圆圆的脸颊上飞着朝霞似的红云。油热,煮熟的腊肉扔进锅里,翻炒出油,姜蒜下锅炒香,不一刻,浓得实质般看得见的香气便袅袅蒸腾,翻手一把红艳艳的鲊广椒入锅,稍后只要一把翠绿欲滴的青蒜铺陈,像日子一样红火、色香味俱全的鲊广椒炒腊肉就要出锅了。饭厅里的客人在高声催促,陈茂云一边清脆嘹亮地回应着“好咧好咧,马上出锅”,一边熟练地翻腕抖肩,嘴上禁不住哼起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这里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鹿院坪,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板桥镇新田村,毗邻著名景区沐抚大峡谷,是个5公里长的条形地缝峡谷,俗称“天坑”。坑底与坑外平均落差约500米,四周的山峰奇异陡峭,悬崖如斧劈刀削。溪水从高坡顺着山谷流淌而下,如万马奔腾一般飞溅起团团水雾,冲击着山石哗哗作响,给寂静的山谷平添无限生机。鹿院坪被天坑分为两部分,对面两家鸡犬相闻,要想串门还得绕道才行。下到峡谷中,瀑布和深潭,以及天然形成的绝壁栈道,让人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面悬崖构成的天然屏障,使得这里与世隔绝,俨然一个世外桃源。近年来,随着驴友们的口碑相传,一批又一批的驴友趋之若鹜,这个只有29户人家的小村庄渐渐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驴友们不知道,这个媲美世外桃源的美丽山村因其地形复杂、交通阻塞,始终被贫穷困扰着。曾经,全村30多个男人娶不到媳妇,成为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穷得揭不开锅自然是要紧的,穷得续不了“后”才是村里的绝望。改革开放后,男人们先后走出坑底、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再也不回来了。他们不敢回头,也不忍回头。都说故土难离,但贫困实在是令人绝望啊!原本40户人家的小山村,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只剩下了29户。

那时候陈茂云还小,夜晚,她常常坐在鹿饮潭的大青石上仰望星空和高耸入云的绝壁。即使月光皎洁,星空明亮,但透过窄窄的天坑顶部的缝隙和密布的茂林,落在溪边和木屋顶上的银光也已是斑驳疏离。小山村里除了静,只有暗;除了穷,只有困;除了这个孤零零的小村庄,只有孤零零守着村庄苦苦度日的乡亲。小茂云心想,这500米的落差就是天堑吧?那遥远的坑边就是天堂的边缘吧?这里就是离月亮最远的地方吧?什么时候银白色的月光能像落在坑外一样,把这里也照得亮亮堂堂?!

2001年的一天,从天坑顶峰上下来了一群人,他们穿着红色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提肩扛着一捆捆线线,背着鼓鼓的包包,踩着骡马也无法踏足的悬崖峭壁,艰难地向村里爬来。陈茂云和村里人好奇地看着这个神奇的队伍,好像从天边飘来一片吉祥的红云,落在了村里,落在村里人的心上,暖烘烘、亮堂堂的。从那天起,村里安装了一台20千伏安的变压器,立了40多根木电杆,从绝壁的上下方各自用石头砌成一个宽约3米、高约5米的石礅,石礅上端用水泥电杆做成了10千伏的电杆支架,鹿院坪第一次用上了电灯。

电灯亮起来的那一刻,沉寂了几千年、几万年的天坑地缝,一下子亮堂起来。那光亮融化了村子里几百年浓得化不开的忧愁,点燃了鹿院坪29户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顿时,这个与世隔绝、被人遗忘的小山村亮如白昼。

小茂云的嘴张得大大的,眼睛也睁得大大的,夜晚的灯光,果然比大大的月亮还亮堂,那么,今后的生活也应该更加亮堂吧!

2012年,政府出资,沿着四十四道拐的悬崖峭壁,凿出一条有1528级台阶的“通天路”,紧接着,引资组建了鹿院坪旅游开发公司,又开辟出一条加宽加长的绝壁栈道,打通了这个古老村落的另一条村民出行、游客进村的安全通道。从此,这个曾经深埋地下500米的百年古村落,这个中国内地唯一的地坑旅游胜地,一下子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了路,距离就不再是天堑;通了电,光明就不再遥不可及。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游人从四面八方聚集鹿院坪,全国各地的登山队、探险队、户外运动队也蜂拥而至。沉寂的乡村热闹起来,鹿院坪的乡亲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生活水平直线提高,习以为常的贫困渐行渐远。

那个曾经坐在大青石上仰望夜空渴望生活能够亮堂起来的小女孩,终于看到了触手可及的希望。她像村里其他乡亲一样,也开起了农家乐,自己做起了老板。天坑独一无二,游人络绎不绝,农家乐的生意也红红火火。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用电负荷悄然增大,“低电压”问题凸显而出。加之木质电杆风吹雨淋,日久失修,摇摇欲坠,停电跳闸频繁。

这不,陈茂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刚刚还丽日晴天,突然一道闪电撕开了长空,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暴风雨中,院内柴棚湿透,院外木质电杆折断……

陈茂云烧菜的灶膛熄火了,煮饭的电饭煲没电了!正午的山谷里漆黑一片,只有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游客可不管那么多,没有电,就没法吃饭,没法住宿,人潮散后,深深的天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黑暗。

整整20人的旅游团啊,原本游客是要住几天的,多好的生意!陈茂云看着尚未出锅的鲊广椒炒腊肉和电饭煲里夹生的米饭,心里的《好日子》也是变了味儿。色香味俱全的一顿美餐,变成五味杂陈的生活交响,眼泪禁不住在眼窝里打转,陈茂云生生忍住,没让它掉下来。毕竟这里是远离尘寰、道路艰险的山村,毕竟这里是深藏地下500米的“离月亮最远的地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接到停电报警,国网湖北恩施市供电公司板桥供电所就迅速派出抢修队伍,赶赴事发现场,重新更换了被狂风折断的电线杆,让鹿院坪恢复了供电。当两名身着红马甲、汗流浃背的员工走进“幺妹农家乐”,向热心肠的陈茂云讨口水喝时,还处在郁闷中的陈茂云先是一怔,觉得这些穿着红马甲的人怎么那么眼熟,却下意识地将两名电网抢修队员推出门外,随着“哐啷”一声,将大门关得紧紧。

这是怎么回事?屋外的电网员工一脸茫然,他们又轻轻地拍门。屋内的陈茂云这时想起来了,这些身穿红马甲的人,不正是当年为鹿院坪架线通电的那些人吗?当年那红色的云朵,在她心里始终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耽误了这么重要的生意,确实很生气,姑奶奶还是有二两脾气的!“红云”还在敲门,姑奶奶还是没有开门,回应“红云”的,是山谷一样的沉寂。

“红云”们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因为断电,给“幺妹农家乐”带去了不应有的损失。

陈茂云的闭门羹,敲打着板桥供电所干部职工的心田。他们冷静地思考了鹿院坪村民的生活及供电情况。

板桥供电所职工尹胜说:“那次电杆折断停电,何止‘幺妹农家乐’的陈茂云一人受损,它给鹿院坪的乡亲们不知道造成了多大的损失!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这里的电网现状!”

尹胜斩钉截铁的话语道出了供电所全体职工的心声!很快,他们对鹿院坪电网及用电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紧接着,关于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鹿院坪电网改造升级的规划报告逐级送往恩施供电公司。恩施供电公司有关领导看了规划报告,心潮起伏:鹿院坪的村民对农网改造升级的期盼是多么急切啊!助力贫困村民脱贫攻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用电需要,是我们国家电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鹿院坪农网改造升级的规划报告很快批下来了。恩施供电公司计划投资200万元,共新建变压器2台,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8公里、380伏线路0.8公里,新装台区变压器1台,用80根水泥电杆将木质电杆全部换完,彻底升级改造鹿院坪电网。

没过几天,一片“红云”飞来,水泥电杆、水泥、变压器、配电箱、导线等施工物资陆续运往鹿院坪。一场鹿院坪电网改造升级的战斗打响了!

鹿饮潭边“幺妹农家乐”餐馆里,“红云”正在安装智能电表。远处,耸立在峭壁之上的三基铁塔已经建好,一根根水泥电杆取代了先前的木质电杆……

望着新安装的智能电表,望着焕然一新的供电网络,望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陈茂云笑了,笑得像漫山的野花一样红火……

夜空如洗,硕大的银盘挂在高高的夜幕中,银波如注,倾泻四野。1528级“通天路”上,璀璨的路灯蜿蜒曲折,像一条光彩夺目的珠链直上夜空,与天上的群星首尾相接、交相辉映。地缝中的小山村鹿院坪披着银光,闪着灯火,熠熠发亮。溪水潺潺,蛩鸣鸟唱,与农家乐游客不时传出的嬉笑声一唱一和,把山谷塞得满满的。

忙碌了一天的陈茂云,照例坐在鹿饮潭边的大青石上仰望,突然感觉自己离月亮很近、很近,近得好像伸手就可以把它拥在怀里。这不是梦吧?嗯,不是,陈茂云确信,这是实在得不能再实在的日子了,这一批游客明天的早饭还在等她安排,下一批游客也在手机里跟她再三确认信息,还有下下批的游客……以后的日子肯定会更加红火、更加亮堂。不知为何,她莫名地想起那片红色的云朵,那像红色云朵一样翻山越岭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国家电网职工,那些像国家电网职工一样心里装着鹿院坪的各级政府的管理者们……渐渐地,那片红云越来越大、越来越厚,后来竟驮着她飞呀飞呀,飞得老高老高……陈茂云困意渐生,迷蒙中,禁不住露出一缕会心的微笑,向红色的云朵点头致意。

月亮亘古未变,从未远离,也从未切近,改变距离的,是那些像红色云朵一样的人。


悬崖上的村庄

“咕噜咕噜”是一个象声词,形容水流或者物体滚动的声音。这里的“咕噜咕噜”不是水中鱼儿幸福冒泡的声音,也不是保龄球在平滑的球道上快乐滚动的声音,对骆云莲来说,“咕噜咕噜”的声音曾是整个村里乡亲的苦涩与噩梦。悲哀的是,它也是古路村村名的由来。建村400年来,从陡峭山崖上不断滚落的石块和杂物,将“咕噜咕噜”的象声词,改写成震耳欲聋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咕噜咕噜”,就是乡亲们心里残虐的暴君,是凶顽的怪兽。

古路村属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位于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常年无路无电,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古路村的人要到外边去,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从悬崖下到大渡河边。一直以来,村里的乡亲都是依靠双手,顺着几乎垂直的陡岩和树藤与外界保持着往来。骆云莲知道,其实那不是路,陡峭之处都是用木棍结成的梯子,连木梯也不能搭建的地方则用藤绳。从前下山,都是从山里采来像锄把粗的野藤子,把它拴在上面的树桩上,拉着野藤子往下移,而且身上还要背上几十、百把斤的山货,是背到山下用于换盐、布的。稍不留神,就会坠入陡崖,死无葬身之地。

20世纪60年代修筑成昆铁路时,工程队员看到古路村村民就像猴子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便帮着将木梯改成了铁梯。直到2003年,政府出钱,村民出力,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约3公里、垂直高度近1000米、宽度仅有几十厘米的“之”字形骡马道,古路村村民才结束了在树藤上、铁梯上“荡秋千”往来的历史。

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保护也就相对完好,越是被善于“破坏”的人所稀罕。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大渡河大峡谷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峡谷之一。专家评价:它是一个旷世深峡,堪与长江三峡雄峻风光相媲美的绝尘幽谷。两侧壁立千仞,千姿百态,如画如雕。它的旷世之美,还养在深闺中,鲜为世人所知。撰文者还说:在第一时间,你就会被它震住—就像一颗子弹打穿你的心脏。

古路村,就在这个绝美峡谷的顶端,海拔将近2000米。它在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悬崖上孤独地俯视着滚滚大渡河穿峡而出,大渡河却毫不留恋地扬长而去,从未瞥过她一眼。

骆云莲是个“奇女子”,她是村中第一个力排众议与汉族通婚的“阿咪子”(彝语,女孩子),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又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人们说她是奇女子,不仅是因为她胆子大、脾气倔,更是因为她眼界开阔、敢想敢干。“70后”的她,说起来已是40多岁了,但看上去仍像一个风风火火的小姑娘,头脑清晰,雷厉风行,说话做事落地有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0年底,村“两委”换届,25名党员全票推选骆云莲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那年,骆云莲36岁,村里再找不出比她更有知识、肯留下的年轻人了。也就是那一年,喜事连连,骡马道硬化了路面,古路村通了电。骆云莲又根据古路村实际情况,制订了生态旅游和绿色农副产品升级的产业发展计划。2013年,骆云莲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时候对媒体说,眼下生活面貌虽然改变了,但还谈不上致富,更谈不上小康。古路村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解决制约出行的交通难题;古路村的生态旅游要想尽快做起来,就必须加快路和电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比如加快骡马道防护栏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打造特色彝族村寨,将现在的土坯房改建为美丽的彝族村落。

骆云莲的胆子是真大,彝族姑娘的心胸啊,像大渡河上的竹排,任你风高浪急、左冲右突,我自随波逐流、压你一头。她提出了“留住原生态,弃建公路”的想法。“修公路,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骆云莲说,“如今上山只能步行,3公里的羊肠小道要走3小时,到最远的地方更要走上5个多小时。2010年村里通了电,有村民买了一台冰箱,请全村壮小伙下山,肩挑背扛一整天才弄回来。村里还有些老人,大半辈子都没出过山,交通确实让人太恼火了。”

“但现在,公路不会修了。”骆云莲话锋一转,语气中丝毫没有失望,“因为我们要建索道。不建公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路村;修建索道,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古路村。”骆云莲所说的索道,是集客货运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索道工程,起止点为永利乡马坪村二道坪至古路村斑鸠嘴,为双线往复式架空索道。索道将横跨大渡河大峡谷,跨度约750米,距谷底约800米,从省道305线到古路村,全程几乎不用步行。2015年12月,索道建成,以前人们得绕行3个多小时骡马道才能到达古路村,现在只要3分钟就能到达。

索道拉近了古路村与外界的距离,也联通了古路村人与世界的心,心相通了,就缺光明和动力了。骆云莲心里像明镜似的:电,是现代生活中空气一般的存在,是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最高的东西。生活离不开电,发展更不离开电。没有电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

骆云莲找到国网湖北汉源县供电公司皇木供电所的领导,说明来意。恰巧,国家电网公司为响应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号召,迅速实施“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其中针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是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释放农村用电需求,为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渴望发展的古路村,如同春苗遇上了春雨和阳光。轰隆隆春雷炸响,幸福像古路村初春的桃花一样悄然绽放,远远望去,如同一大片从天上飘下的云霞。

其实骆云莲与皇木供电所的干部职工已经很熟了,2008年初冬,汉源县供电公司派出郝军、黄鑫、龙川、曹涛一行4人,前来古路村勘察设计,正式拉开了古路村电力建设的帷幕。在悬崖峭壁间勘测设计,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就会被荆棘刺伤身体,甚至有滚落谷底的危险。当时还是村民组长的骆云莲为确保勘测人员的安全,特地安排村里的壮劳力带路,并帮忙背运勘测设备。每到勘测点停留,带路的人要先观察地形,并大声呼喊赶走山坡上的猴子。勘测人员经过4天的奋战,完成了架线施工前的勘测设计。

国网汉源县供电公司对古路村的无电改造工程从2010年4月动工,经过了5个月的攻坚克难,累计新建10千伏线路8.024公里;新建低压线路5.75公里,安装变压器台6台,容量200千伏安;累计完成投资229.09万元。2010年桂花飘香的9月,古路村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从那以后,电网职工与骆云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方是雷厉风行、敢于担当、立志改变村民贫困命运的村干部;一方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以电为家的人民电力职工,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在心里为对方竖起大拇指。

后来随着村民家中电器的增加,电力负荷越来越大,加之处于大峡谷之巅的古路村雷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很容易造成电网故障。为了及时排障,皇木供电所职工常常自带干粮上山,进行巡线抢修,有时一大早就出发,天黑了以后才能到家,衣服被汗水浸湿了又干,干了又浸湿……

为了加快古路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汉源县委、县政府将古路村6组癞子坪定为红色旅游开发地。6组癞子坪22户用户仅靠1台30千伏安变压器供电,只能解决基本的生活用电。为助力地方政府的脱贫攻坚,国网汉源供电公司专门为古路村设立了农网改造办公小组,多次派员对古路村电网进行实地探查,将古路村6组用户一并纳入中心村农网改造项目,计划工程投资165.35万元。其中改造10千伏线路6.58公里,更换变压器1台200千伏安,改造低压线路5.96公里。

2017年的5月21日,古路村的农网改造工程在村民们的期盼中正式开工了!一场大会战拉开了帷幕。“水湍急呀山峭耸,雄关险啊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当年一首激越的《飞越大渡河》,高歌红军飞越大渡河的英勇气概,把红军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传遍神州各地。如今,大渡河又以汹涌澎湃的河水,演奏出一曲国家电网职工千尺悬崖之上农网改造升级的交响乐,把国家电网公司与村民共谱反贫困的动人故事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传诵!

 

电网职工上山排障、抢修、施工,要负重爬几个小时的骡马道才能到达。在这项工程建设中,施工设备器材的运输更是一件棘手的事。从古路村底下到达癞子坪中心村项目施工点,当地村民最快也要1个小时才能爬到。而这次施工,要完全靠人力把一台重950公斤的变压器运到施工点,也就是要通过悬崖峭壁上的一条单人床宽度的骡马道,运上山去。难度何等之大!

电网职工拿来抬杠、绳索、电动绞磨机,由8人稳稳地将变压器抬起,其余的十几个职工有的帮忙支撑、搀扶,有的跟随在后以防万一。在漫山的野花随风摆动的浓浓春意中,伴随着脚步的移动,电网员工拉开了嗓门激奋地喊着当地抬杠的号子:

兄弟们喽—

嘿呦嘿呦!

往上走喽—

嘿呦嘿呦!

农网改造—

嘿呦嘿呦!

助脱贫—

嘿呦嘿呦!

大渡河畔哟—

嘿呦嘿呦!

劲风那个吹哟—

嘿呦嘿呦!

定让古路村哟—

嘿呦嘿呦!

换哟换新颜哟—

呦呀么哟呵嘿!

……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高亢的号子声,吼飞了山林中的鸟儿,吓跑了绿丛中的野兔;激越的号子声,抖擞着人们的斗志,挥洒着电网职工的汗水……

8人一轮换,抬着950公斤的变压器,电网职工喊着号子,肩负着脱贫致富的重任。他们经历343道拐,打了300多个牵引阻桩,用坏了一台绞磨机,整整经过6天的时间,才把这台950公斤的变压器运到施工现场……

古路村春天的山花红艳艳,身着红色马甲工装的电网职工漫山遍野,分不清谁是花儿,谁是勤劳的奋斗者;古路村的夏天雷雨不断,热火朝天的电网职工挥汗如雨,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汗水。电网职工爬到电杆上去了,向喧嚣的大渡河,向静默的山崖,挥动肌腱鼓凸的手臂,山谷间回响着金属般的号子声。那剪影定格在空中,如星火,红色的星火……

桀骜不驯的大渡河看到了,也听到了,它不再摇头晃脑、不可一世,定是觉得这一切不可思议,于是在这段山谷间温顺了许多、乖巧了许多,直到拐过山谷东头,看不到那片红色的山崖,才敢长舒一口气,继续咆哮着、怒吼着悻悻地向着东方逃去。

2017年9月26日上午,艳阳高照,秋风飒爽,古路村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式完工通电。一个崭新的古路村诞生了,一个贫困了400年的村落成为永远的背影。

在农网改造胜利完工的庆祝大会上,骆云莲喜极而泣。这个村里人心目中的奇女子经历过太多的无奈和无助,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心酸,转身面对大家时,她以不被人察觉的速度,抹去将出未出的泪珠,用清脆的声音对现场的村民喊道:“有了这次农网改造的升级,不管咱们家里用电,还是村里搞基本建设、乡村旅游,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接下来,咱们的好日子来啦!”村民高声欢呼回应,有人注意到,骆云莲的目光,亮得发烫。

其实,古路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只是四川省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的缩影。

在甘孜,电力工人不畏高寒缺氧、运输困难,完成了35个村村通动力电和661个中心村项目建设;在阿坝,通过机井通电工程,对农区河流提灌电源进行改造新建,实现“高原荒地变果园”的转变;在凉山,为确保供区内贫困群众用上电、用好电,推进“电力专项扶贫规划”,完成了333个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在巴中,完成了269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了97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电力配套建设,为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提供了坚强保障……


金刚重现光芒

安徽省金寨县的金刚台,海拔1584米,酷似两尊金刚,巍巍然矗立于皖豫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之中,俯瞰三省,守护一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后方,金刚台上的朝阳洞,曾是中共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驻扎地;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里是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序幕的前沿阵地。金刚台的重峦叠嶂,犹如一页页巨大的史书,记载着社会的演变和兴衰。

金寨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同样具有金刚坚固、不可毁坏的禀赋。这里诞生了以洪学智、皮定均为代表的59位开国将军,是全国排名第二的将军县。但金寨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金刚台脚下的金刚台村又是金寨县的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阻击战”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但在新中国,在共产党人眼里,从来没有什么“啃”不下来的“硬骨头”。昔日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处处繁花似锦,绿荫如海,道路通达,百姓安居,国网安徽电力用了5年的时间,精准施策,使之发生了巨变,也让村民们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

2015年春,老湾组村民余敦芝怎么也不敢相信,脚下走了近60年的羊肠小道和机耕土路,要修成通往山外宽阔的水泥马路,这花销肯定不小!平日里下山,绕道邻村泗道河,路基都没有。这路从哪儿修到哪儿呀?消息传开,很快在村民中间炸开了锅。与余敦芝同样疑惑的村民不在少数,大伙儿看到国网安徽电力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勇是个小年轻,才来三个月,身体有些单薄,便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说着风凉话,还各自盘算着心里的“小九九”。余敦芝89岁的老母亲窦代红也赶来凑热闹,老人在一旁嘟囔着,自己年纪大了,看不到水泥路修通的那一天了,在山里“窝”了一辈子,怕是见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了。

路不通,山外的物资运不进山里,汗珠子摔八瓣收获的茶叶、粮食,喂养的牛羊猪、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又运不出大山,卖不上好价钱,收入自然打了折扣。

刚驻村那会儿,张勇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全村10个村民组582户2560人,贫困户多达237户770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33.58%。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人是贫困人口。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张勇还是有些吃惊,这才理解什么叫深度贫困。

张勇在单位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时,不止一次听说革命老区金寨县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十万英雄儿女;为治理淮河水患,修建梅山、佛子岭等大型水利工程,淹没良田十多万亩;作为山区县,良田本是稀缺资源,十万库区百姓顾全大局,迁居深山。张勇对这“三个十万”早已耳熟能详,铭记于心。

要想富,先修路。当召集村民商议时,不大的露天广场上,聚集了众多乡亲,大伙儿把修路的希望寄托在国网安徽电力和扶贫队长张勇的身上,道路规划途经之处,村民们自愿无偿让出自留地。

深怀对老区人民的无限热爱,国网安徽电力“第一笔”捐资260万元,启动了泗道河村至金刚台村黄林组4.1公里长、5米宽的水泥路修筑。

转眼已过仲春,金刚台漫山遍野的杜鹃争奇斗艳,似乎是为迎接修通山外的道路而绽放。4月15日,没有隆重的开工仪式,一切从简。当推土机、挖掘机隆隆开进山时,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挤满了小山坡。窦代红老人也在儿媳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挤进了人群,想着目睹通往山外的水泥路咋个修法。

金刚台多为花岗岩地貌,地质坚硬,哪怕是遇到极小的山丘,都得打眼放炮,炸石开路。而此时,已是山区的多雨季节,天气变化比孩子变脸都快。此时艳阳高照,彼时便大雨倾盆,给道路施工平添了不少的麻烦。

每一次放炮炸石时,四周的百姓都要站在高高的山头上,远眺炸石放炮的场景,聆听回荡在山谷里的隆隆炮声,村民们说仿佛听到了当年红军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与敌人交战的枪炮声,那是为咱穷苦老百姓打天下;而今天的放炮声,是为了打通山外的道路,打开一条百姓致富之路,声音听起来亲切而悦耳。

从初夏一直干到深秋,一座座小山丘被铲平,一个个小山凹被填平。每天忙里偷闲前来“观战”的群众络绎不绝,路基压实了,混凝土铺上了路面,整整5个月,一条连接村外的马路,在村民的眼皮子底下变成了现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年10月25日,新修的道路通车了,村民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聚拢在一起,相互传颂着党的脱贫好政策,贫困村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道路。

窦代红老人自幼随父母从河南黄川逃荒到金刚台,在黄林组定了居,长大成人后,嫁给了老湾组余姓村民,年近90的她从没走出过大山。路修好了,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身体还硬朗,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精彩世界。

让村民喜出望外的是,时隔一年,国网安徽电力负责人与金刚台村的村干部们再次聚到了一起,商量着继续帮扶的事儿,又一次敲定捐资270万元,将已严重破损的2.1公里通往中心村的道路,按前期修路标准,修通连接相邻河南商城县的省外道路,彻底打通沿线群众的出山通道。

因与河南省商城县比邻,两地百姓长期往来密切,通商联姻频繁。打通这条道路,不仅解决金刚台村群众的出行难,而且还将为脱贫后的金刚台村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又过了5个月,新修的道路通车了,村民脸上乐开了花。过去上一趟河南商城县,天亮带着干粮赶路,回村已是一片漆黑。现在去一趟商城,只需40分钟,村民都夸国网安徽电力是真帮扶、真用情、真用心。

2017年春天,窦代红老人在孙女的鼓动下,换了一身新衣,到商城县转了一圈,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货架,大街上车水马龙,看得老人眼花缭乱。一旁的大孙女一个劲儿地说,奶奶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啥新奇。懂事的大孙女还说要带上年迈的奶奶,去更远的大城市见世面。

回村后,老人对乡亲们说,这城里呀,吃的穿的用的,要啥有啥,样样不缺,这辈子遇上了好政策,算是没白活一回。

在金刚台村老湾组追踪式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前,600多块太阳能电池发电板,如同整齐列队的士兵,无声地执行着“太阳发出的指令”,转换角度,朝向太阳,接受太阳光辉的检阅。

光伏发电在全国贫困县几乎遍地开花,但追着太阳走,将太阳的光照时间利用到极致的光伏发电站,无疑是脱贫攻坚的先例。捐资165万元,建成投运全省首座200千瓦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是国网安徽电力“因地施策,精准扶贫脱贫”精心打造的又一力作。

村党支部书记余建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金刚台村委会维持日常开支靠的是维护国家公益林补贴的3万元,根本入不敷出。有人形象地比喻当时的村集体经济就像一床“童毯”,盖得了头却盖不了脚。举债过日子哪天才是个头啊?村里想为村民办点事,苦于手头吃紧,拿不出真金白银来。村干部说出的话,底气不足,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不好使唤。

“壮大村集体经济”,白纸黑字地列上了脱贫攻坚的必备条件。大河有水小河满,道理谁都懂,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2016年初,村集体从老湾组余敦奎、余本望等四户村民手中,流转了光照充裕的7亩荒山坡地,谋划建设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一个月的土地平整,三块梯级光伏发电站建设场地成了规模,一人多高的钢构架整齐排列,托起615块太阳能电池板,悄无声息地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附近的专用变压器送入大电网,为村集体经济积聚财源。

接替张勇担任金刚台村“第一书记”的王德细心地算了一笔账,跟踪式太阳能电池方阵,200千瓦的发电功率,年发电量比普通的光伏发电站要高出15%以上,一年下来,少说也能为村里挣个22万元,这对村集体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太阳能电池板下套种了茶叶,已有3个年头了,再过两年就是丰产期,7亩茶园管理得好,能有个3万到5万元收入,即使老天爷不给力,管理不到位,每年保底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两委”不再因环境保洁、文体器材养护缺钱而犯愁,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的家庭,可得到及时救助,剩下来的钱,还可用来“再造血”,壮大集体经济,更好地为金刚台村脱贫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服务。

金刚台村老湾组村民余敦银夫妇,上有老母亲需要赡养,下有三个孩子在中学读书,前两年,夫妇俩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只好靠卖苦力打些零工和种植茶叶维持孩子上学的费用与家庭生计,被村里列入“因学致贫户”。村里专门拿出公益岗位,让老余的爱人唐冬莲就近上岗,为村道保洁,每天工作不超过两小时,月收入500元,还可照顾老人和孩子;余家安装3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收益3000元左右,仅这两项就有9000元的固定收入。唐冬莲为人勤劳,种茶养猪,帮人做饭,点滴累积,年收入也有3万元;余敦银长年外出打工,干的虽是苦力活,每年挣个3万元辛苦钱也不在话下。2017年,余家一举脱贫,领回了脱贫致富“光荣证”。

像余敦银一样,村里安排公益岗的贫困户就有40多个,支出都是从村集体收入拨出。这让村里的道路有人扫,路灯有人管,村集体的茶园有人打理。村民切实地感受到,金刚台村变了,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天上蜘蛛网,村道泥水淌”的穷山村,变成“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烧火不用柴,电杆连成排,路灯明又亮,游客多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8年6月,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光伏扶贫在金刚台村100%全覆盖。那天,金刚台村党群活动中心,村集体合作社第一次为全村股民分红,拿着应得的一摞红彤彤的票子,村民变股民,让大伙有点不适应。金刚台村分红啦!在汤家汇镇12个行政村中,还是头一回的大喜事。

太阳渐渐西下,把最后一抹余晖,洒在集体追踪式和家庭分布式太阳能电池发电板上。明晃晃的阳光,给村民们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刚台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出产优质高山绿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茶历史也是由来已久。

20世纪60年代,金刚台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那时的村叫大队,村民组叫生产队,村民统称为社员。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金刚台地貌环境的写照。那会儿的人心思齐,田不够种,忙完了春种和秋收,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就花在开山种茶上。没出两年的工夫,10个生产队就在金刚台的半山腰和山脚下,手抬肩扛,开辟出茶园千余亩,是全县首屈一指集中连片开发茶园的大队。当年,“铁姑娘队”战天斗地开荒种茶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文化人”还给亲手种出的茶叶,取了个寓意深刻的名字—“金刚雨露”。

那时候茶叶不愁销路,由供销系统统购统销。凭借口感香醇、色泽鲜润等优势,吸引了十里八乡一拨接一拨参观取经的人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后来,茶园包产到户,村民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千亩茶园疏于管理,多已荆棘丛生,树冠覆盖,享誉乡里的“金刚雨露”渐渐走向没落,商标也拱手相让,被外村茶商抢注。从此,金刚台丢失了“金刚雨露”这块金字招牌。

再后来,高山绿茶市场一片红火,金刚台村民守着“摇钱树”,却把日子过得“叮当”响。

何不借船出海,顺风扬帆?

第一书记王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老区脱贫既要重视外部“输血”,更要注重产业“造血”,否则,一旦哪天驻村工作队撤走了,立马就会有群众返贫。于是,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创建一个品牌,带动100个茶叶种植大户,修建1000亩茶园,带动一方奔小康的“五个一”工程,在国网安徽电力的鼎力相助下出炉了。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哪一个工程办下来都不轻松,更何况是“五个一”工程。王德一心想引进企业进村,可商家不是提出苛刻条件,就是说时机还不成熟,婉拒理由总有千万条。关键时刻,国网安徽电力再次站了出来,决定筑巢引凤,捐赠290万元资金,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投产一条现代化制茶生产线,形成茶叶加工、展示、品鉴和销售“一条龙”的茶叶产业园区。优厚的条件,引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金龙玉珠公司这只“金凤凰”飞到大山里栖身。

企业租赁村集体的厂房,按质论价,包收村民采摘的茶叶嫩芽。企业进来了,可成片的茶园修复,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国网安徽电力“以奖代补”,每亩给予200元到500元不等的酬劳,鼓励村民上山清理茶园,清除杂草荆棘,砍掉灌木丛。这种“输血”的方式,果然有效,有劳动能力的,主动联系已外出务工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揽下荒弃的茶园,腾出时间,或自己动手,或请人帮忙,清理一片,“奖补”一片。春天来了,修复的茶园,生机盎然,恢复了“造血”功能,采摘下来的茶叶,送进厂里,换成现钞。

引进企业后,对茶叶的品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茶叶开采季节,请来农艺师上山现身说法,传授一芽一叶采摘技艺,习惯了“大呼隆”的传统采摘方式,做起精细活来,多有不适。几天下来,采摘的茶叶嫩芽虽然在重量上少了许多,但品质上去了,价钱便翻了几倍。从谷雨到立夏,整个茶叶开采季节,金刚台村男女老少全村出动,上山采茶。手脚慢的,一天至少也能挣上100多元;而动作快的,挣300到500元是常有的事。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摆在了眼前,部分不适合播种玉米、棉花的旱地,村民们也种上了茶苗。丢失的“金刚雨露”传统品牌,因离开滋养它的土地,渐渐被人们淡忘。高高在上、处在云端的大力“金刚”又一次被请下山来,造福金刚村广大村民。“金刚毛峰”,新的品牌成功注册,经过两年的打造,现已成为大别山区小有名气的高山绿茶品牌。

村医余敦甫三个兄弟长年在外打工,听说整理自家的茶园,还能从“以奖代补”中领到劳酬,兄弟三人将各自的茶园,全部委托余医生代为管理,30多亩茶园清理结束后,余医生领取了9000多元补助。当年春茶上市,余医生白天找人采摘,晚上自行加工,一季茶叶,生产干茶1000多斤,进账3万多元。日后,三兄弟不再外出打工,经营自家的茶园,找到一条不错的致富路子。

2019年,金刚台村新建的茶厂,开始收购群众手中采摘的鲜叶,一个茶季,加工干茶2000余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55户贫困户出售鲜叶,户均增收1000元。全村现已建成、改造老茶园1000余亩,高山茶园已具规模。进入盛产期后,预计全村茶叶产业年收入可增加至40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经济发展的红色村落,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限时照明到接入山外电,再到用上大网电,从就地取材的木头电杆,到购买黄沙、水泥和“冷拔丝”自制水泥方杆,再到水泥标准杆件,从全村400余户共用一台10千伏安高能耗变压器,到户均容量2.7千伏安……真乃“旧貌换新颜”!

余弟太,已人到中年,从入职供电所的第一天起,就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金刚台村电力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每一次变革,都印在了这位山里汉子的记忆里。

金刚台村有电的历史并不算晚。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泗道河乡举全乡之力,派出青壮年劳动力,在金刚台村下游谷涧里,修筑拦水坝,蓄水发电,分配给全乡百姓用作照明。因两台水力发电机出力有限,金刚台村10个村民组400多户居民分得负荷10千伏安,仅供每日18时至23时照明用电。每年春节,山里人家围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电,说停就停。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有点长明灯的习俗,悬挂在堂屋中央的几瓦灯泡,仅现一条“红丝”,还不停地“眨着眼睛”,菜油灯、煤油灯时刻准备着,指不定下一秒就会派上用场。

没电盼电,有电怕电,金刚台村的群众为电的事,愁了黑夜愁白天。10个村民组,组组架电线,电杆线路从主变延伸开去,白天可以看到庄稼地里埋的全是电杆,拉的都是电线,影响了庄稼的耕种。一个不大的山头,砍掉了树木,被六条线路挤占。因自筹资金的匮乏,所架设的220伏五股裸铝线被“违规”破股使用,三根做“火线”,两根当“零线”,对地距离低得吓人。刮风下雨,倒杆断线,在所难免,时刻危及劳作与出行村民的生命安全,同样也威胁着电管人员的生命安全。

那时,乡电管站没有通信联络和作业工具,20多岁的余弟太年轻气盛,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一场暴风雨过后,全村唯一的一条10千伏线路断线停电。余弟太匆忙赶到水电站,见站内无人,留下“金刚台台区主线路断线,正在抢修复电中”的纸条后,迅速折返回村。没有登高板,没有脚扣,余师傅徒手攀爬上杆,抢修受损线路。可就在余弟太接通好导线下电杆时,附近村民家里电灯已亮起。电,抢修好提前送了,幸好余弟太下来及时,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事后得知,水电站值班人员压根儿就没见到纸条,只忙着暴雨过后调试机组,好为天黑后的发电照明做准备。

转眼30多年过去,余师傅谈起那段往事,仍旧头皮发麻,记忆犹新。

在担惊受怕中又过了6年时光,金刚台村的小水电网才与山外的梅山、佛子岭等大型水库的电网联网,照明用电有了改善,经济上稍有节余的人家,新买来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时常因电压不足,不大的荧屏上,出现的只是一个个白色的“圆点”。

虽然经历过几次农网升级改造,可惜历史欠账太多,“僧多粥少”,金刚台村也只是在主变和输电线路上做了些升级,直到2013年,才在石河组新增了一台400千伏安的配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国网安徽电力对口帮扶后,行业优势明显,从此开启了金刚台村电力发展的新篇章,过去“低电压”、用电“卡脖子”等难题,变成必须解决的“头等事”。

2014年,金刚台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启动,新上马200千伏安主变一台。导线用电是绝缘线,变压器用的是低能耗,从第一天进驻,到施工结束,变压器投运、用工用料,全都是供电企业包揽了,没让老百姓出一分钱。

打那以后,金刚台村农网升级年年有项目,孙山台区、黄林台区、新屋台区、梅河新茶厂台区相继投运。到了2019年底,5年投入资金402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6.9公里,新建配电台区5座,改造1座;变电容量由300千伏安猛增至1600千伏安,全村户均配变容量达2.7千伏安,超过全国农网平均水平,也超越了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满足了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和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用电需求。

2016年6月30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降雨突袭大别山区。金刚台村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水。全村农网只有几处低洼的线路倒杆断线,当地供电公司从兄弟单位调集力量,紧急驰援,协同作战,赶在天黑前恢复了供电。村民说,这样大的自然灾害,搁在以前,大面积倒杆断电不足为奇,恢复供电,更是遥遥无期。如今,电网坚强了,服务跟得上,这样的幸福日子,越过越滋润,越过越有奔头!

再过3年,余弟太就要退休了,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今天四户人家的配变容量,是20世纪刚通电时全村容量的总和,变化大得惊人。在服务中与金刚台村民打交道几十年,感情深了,余弟太说,一件事,一干就是一辈子,真到了退休那一天,还真舍不得脱下身上的工装,放不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杆一线、一户一表。

国网安徽电力胸怀全局,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履行着央企的职责与义务,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如俨然手持黄金双杵的金刚,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守护一方,造福人民。


装点红土地

通过狭长盘山路,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在眼前。

平铺的石板路,绿色的篱笆墙,错落有致的客家小楼,村前屋后茂密的树木,从村中间潺潺穿过的溪水……置身其中,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扑面而来。这让人怎么也难以想象,几年前这个美丽的地方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旧衣服,红薯山芋当主粮……”说起过去,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彭水生老人念起了流传已久的顺口溜。这是神山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神山村,四面环山,地处黄洋界脚下、罗霄山脉中段,平均海拔800多米。全村有54户231人,耕地198亩,山林4975亩。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的神山村人,始终无法摆脱土壤贫瘠所带来的作物低产困境,年轻人为求谋生,多选择外出打工。曾经,这里是革命老区中一个典型的“边、远、穷”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达30%以上,人们居住的多为土坯房,一遇雨水便容易倒塌。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神山村视察,他真挚热情的话语,温暖着在场每个人的心,阵阵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山村。

“就是那天,总书记来到了我们家。”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回忆起那一幕仍然非常激动,“他和我们拉家常,鼓励我们要打开思路脱贫致富。”紧接着,由“第一书记”和市、县、乡三级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组,根据神山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提出了一个“全域改造、全域旅游、全域产业、全域交通”的脱贫规划。

看着村里的喜人变化,彭夏英坐不住了,“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她将在国网江西井冈山市供电分公司当炊事员的女儿召唤回神山村,开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精打细算的她,带领一家人不断改善菜品质量,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当年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彭夏英指着进门处的大型保鲜柜开心地说,农家乐开得红火,充足的电力供应帮了大忙。

为配合脱贫攻坚,同时满足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井冈山市供电分公司抓紧制订了包括神山村在内的2016年内计划脱贫的35个村的电网升级改造规划。

初夏时节,神山村农网改造工程提前开工。考虑到神山村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神山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井冈山市供电分公司在规划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时,将神山村溪流两边的两个自然村改为了两台变压器供电,并将先前立在村子里的所有电杆全部移至后山,保证线路不穿村中,而是绕由屋后走,既保证村貌美观,又将土地充分利用。

当时进出神山村没有柏油马路,只有蜿蜒崎岖的乡间小道,井冈山大陇供电所党员突击队队员抬起2000多斤重的水泥电杆,向着坡地,向着黄洋界,伴随着“嘿呦、嘿呦”号子的节拍,一步一步地登高远行。有些地方根本无路可走,他们就用绞磨机一点一点地移到山上。

在山上挖洞立杆,更是困难重重。由于挖机不能上山,他们只能用铁锹原始式地挖杆洞。哪知道没挖多深,便只见石头不见土。怎么办?大伙儿甩开铁锹,拿来锤子和铁钎。再不行,就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挖。

“光需要迁移和新增的电杆就有32根,光是立杆就用了一个多月。那真是一场苦战!”井冈山大陇供电所所长廖琨谈起当时的施工场景,笑着不住地感叹。

经过2个多月连日连夜的艰苦奋战,神山村电网改造工程提前完工。改造后的神山村,供电面貌焕然一新:新增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扩充一个供电台区,户均容量由1.11千伏安提升至3.22千伏安,供电半径由780米缩减至330米。

仅仅一年时间,神山村就脱贫摘帽。

一幢幢经过改造的客家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让人赏心悦目。近处是农家乐,远处山坡上种植着的成片黄桃树,中间的山洼成了茶园,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全村月均用电量从4000千瓦时迅速增长至9000千瓦时。

40岁出头的神山村村民左香云站在自家竹筒雕刻机旁,熟练地操作着电脑。轻点鼠标后,伴随着嗡嗡作业声,由电动机带动起来的激光束,将软件中的设计图案轻松雕刻在机器下方固定好的两个竹筒胚表面。雕刻机右侧仪表盘内,指针以刻度5毫安为中心,在电流的注入下有节奏地左右摆动,用以显示激光强度。在这台雕刻机旁,一台可同时为四个竹筒胚进行激光雕刻的大型设备随时待命。

左香云从2004年开始制作销售竹笔筒。

“作坊刚起步时,我的加工技术还不够娴熟,又赶上家里电压不稳,一个小型电动机都带不起来。”左香云说。

随着供电稳压情况日益改善,他的手工加工作坊也逐渐步入正轨。特别是2016年,实施电网改造后,神山村家家户户接入了“三相四线”动力电,左香云制作竹筒胚和锯伐竹子等生产用电得到了可靠保证,竹笔筒生产量较过去翻了一番。同时,他还开了农家乐,家庭收入翻番增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位于井冈山茅坪乡境内的坝上村,被当地人称为“红军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安家之地”,也是袁文才、李筱甫的故乡,当年“聂槐妆送盐”“李筱甫送马”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坝上村还有步云山红军练兵场、红四军军部等革命旧址。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该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体验项目,以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

江剑平是南昌天格教育咨询公司的负责人,他在坝上村租下当地民房,办起了红色培训基地。基地开业的首要工作是申请用电,江剑平在村小组办事点领取了用电申请表,按照格式填写好,在政府部门审批确认后,便拨通了张贴在村口墙上的供电台区经理唐湘源的电话,双方很快约好次日动力电安装事宜。

第二天一大早,唐湘源从黄洋界脚下的井冈山大陇供电所赶来,现场勘察后,确定了表箱、墙担等设备的安装位置及施工方案,并核算了材料预算等,让江剑平做好准备,第三天施工。两天后,唐湘源和同事欧阳文带上材料、工器具来到坝上村,只用了两个小时,就为江剑平即将开办的红色教育基地通上了电。

对于供电所办事效率之快,江剑平有点不敢相信。之后,唐湘源和同事又帮江剑平下载了电e宝App,在手机上帮他完善了用电信息。

通过电e宝App,江剑平跟山上的很多用户一样,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办理用电业务。而这正是2017年以来,井冈山市供电分公司全面推广智能用电服务,加快传统线下服务向互联网线上服务模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2017年2月26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脱贫致富,电力先行。”井冈山市一位负责人感叹道!近几年国网井冈山公司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以提升广大居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为首要任务,通过电力线路改造,新增配变等方式,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优质水平,为确保井冈山市顺利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

 

被誉为“红都”的江西赣州瑞金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当年毛泽东办公与居住的场所就在那里的叶坪乡沙洲坝村;当年在红军战略转移前夕,17位红军战士在家乡祠堂后山种下了17棵松树的著名红军村,就在那里的叶坪乡黄沙村华屋。

然而,80多年过去了,这片每一寸都浸染着红色的土地,直到前几年,还穷得令人揪心—

全市70万人口中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9户、82094人,省定“十三五”贫困村49个。有的村民还住在透风渗雨的破旧土坯房里;喝的还是在村附近挑的水塘里的浑浊的水,农村大部分家用电还是低电压……

2016年一个夏天,国网江西瑞金供电公司的会议室里,公司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这是一个贯彻实施国网“阳光扶贫行动”的会议,也是一个脱贫攻坚的誓师会。作为国家电网的干部员工,面对瑞金的贫困现状,联想当年毛泽东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在瑞金的革命实践,他们的心情既沉重又激奋。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这里看到老百姓燃烧松明子照明时,满怀深情地说:“革命胜利后,送你们一个‘小太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施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让“小太阳”更亮、更温暖,不正是在继续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嘛!

国网江西瑞金供电公司没有彷徨,主动迎战,通过加强电网建设的改造,服务瑞金人民的生产生活,配合瑞金市委市政府的脱贫攻坚规划,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

在成片的低压线路的延伸路段,在贫困户室内的每一牵线处,在农村安置房和保障的房前屋内,瑞金电力员工对全市低压网线进行全面、准确的摸底统计;对困苦户进行电压测量,室内的每一安全隐患排查清楚,对贫困“无电户”查访摸准,填好表格,对安置房和保障房的通电情况及时摸底统计,与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对接,与责任单位签订责任状。

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瑞金供电分公司启动“整乡整镇”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

他们专门召开专题会,解决电网改造中出现的青苗补偿、线路走廊、施工阻挠等问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整乡整镇”电网改造工程共涉及71个台区,用户数达9000多户,将彻底解决之前电网改造不合理问题,真正做到“改一片,成一片”。改造后,户均容量、电压合格率、用户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惠及瑞金市武阳乡镇全体用户。

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华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圆了村民新居梦。由于搬进新居的时间有先有后,有21户村民用电线路零乱,存在安全隐患。瑞金供电分公司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为村民整理用电负线路,同时为2户五保户安装了线路。经过整理后的线路,整齐划一,更加安全、美观。

正是因为有了电力的保障,瑞金市为华屋统一规划建设了66套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新民房,在村庄后山建设了“信念亭”,打造了“信念的力量”“永恒的信念”两堂现场教学课,修建了“长征体验路”,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了红军祠,设立了村史馆。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活动,焕发群众良好的精气神。

红色景观和绿色环境交相辉映,环境优美、产业繁荣、民风淳朴,有着光荣历史的华屋如今已成为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以及游客心灵的栖息地。2015年,华屋接待各级党员干部培训300多批,共2.5万人次。

高中没有毕业就外出务工的华水林,在外务工几十年后,毅然回到家乡承包了8亩蔬菜大棚,甩开膀子加油干,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华屋首批脱贫光荣户。乡贤华锋看到家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回报乡梓情怀油然而生,他种下80亩百香果,带动了4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百香果脱贫致富。华屋的美好发展前景,唤起了外出务工青年的乡愁,他们纷纷返回家乡创业,开创出脱贫攻坚、同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近几年,瑞金供电公司累计投入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达17296万元,通过农网建设投入,尤其是“两年攻坚战”工程的推进,对瑞金市49个贫困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贫困村电网建设投入4299.95万元,占瑞金农网建设总投资的24.5%。共建设10千伏线路37.208公里、0.4千伏以下线路306.537公里,新建和改造配电变压器145台、容量25250千伏安。改造后的贫困村用电户均容量由1.07千伏安提高到2.04千伏安,电压合格率达99.61%,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7%,贫困村用电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当地农业生产养殖及脱贫致富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柏地乡乌溪村是瑞金供电公司定点帮扶村。这个村的坎子小组有20多户人家,村民多数靠种田、种莲为生。过去,坎子小组只能靠安装在相距3千多米外的1台50千伏安变压器供电,电力严重不足。瑞金供电公司对此高度重视,经过勘察、设计,制订了改造施工计划,新增1台80千伏安变压器,新建4.8公里低压线路。

坎子组贫困户刘建明说:“先前,村里排灌电带不动,无法抽水,只能听天由命,遇到天旱,我们就血本无归。现在通了三相电,产量有了保证。我们家去年净赚了8万多元,真是多亏了供电公司。”

脱贫攻坚、振兴发展,带来了群众日子的红火,村民们感恩奋进,干劲十足。

2018年7月29日,瑞金市以优异的成绩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瑞金儿女心潮逐浪,激情澎湃。就在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时候,瑞金供电公司正在召开“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会议。“我们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农村网架结构,增加电源布点,提高供电能力,力争至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标准统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高效的农村配电网,为瑞金与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瑞金供电公司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夏夜的华屋,新月初上。静谧的小山坳里灯火通明,映照得遒劲挺拔的17棵烈士松愈发苍翠欲滴,一段段红色的历史翻腾出璀璨的光芒。白屋新瓦,青山小楼。“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红土地红传承,新时期新动力,新时代的瑞金正在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当夜幕降临,延安市城区大街小巷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张灯结彩诗意浓”的景象。那街道两旁上空排列悬挂着的大红灯笼,让人依稀地感觉到是高举起的富丽堂皇的迎宾灯,又是一个个从山坡上刚刚摘下的红鲜鲜、香喷喷、硕大的石榴和苹果。那缠绕在街道两旁树干和枝头的成串小彩灯,有时像云中散落的满天星,有时像一串串一簇簇色彩斑斓的秋菊花;那在七彩灯光下映衬得更加壮美且高高耸立于城市上空的延安宝塔,是航标,是指路明灯,更是闪耀在脱贫攻坚新长征中的熊熊火炬……

正是在引领人们进行脱贫攻坚新的伟大长征的火炬照耀下,国网陕西延安供电公司奋发图强,构筑坚强电网,当好延安市改善和发展农民生活生产的重要支撑。

这是一个仲秋的上午8点钟,延安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李智勇带人正准备下乡考察网改情况,迎面一阵锣鼓声,他抬头一看,是洛川县槐柏镇钦花村支部书记党龙飞带着乡亲们送锦旗来了。锦旗上写着“农网升级,造福百姓”几个引人瞩目的大字。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钦花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苹果,可2014年以来,村里连续三年遭受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单一的产品结构,让村民们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只有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得知情况后,延安供电公司主动与村组联系,结合村组发展规划,专门设计改造方案,投资了4.55万元,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1公里,增容配变200千伏安1台,同时备用架设了村组路灯线路。村子里以前老化破损的线路没了,架设在院子中央的电杆、变压器“搬家了”,迁移到宽敞的主巷道上,整洁美观的电力线路让村子的天空变美了。原先低压电带不动的各种电器运转正常了,并增加了各种防霜、防冻设备。村民们增加了可发挥电器威力的新种植品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

在延安市黄陵县阿党镇程村的大片果园里,同时旋转着几个大功率的新水泵,一个个水泵犹如乌龙绞水,一道道清澈的水流灌溉着片片果园。望着这情景,果园合作社负责人程会唐兴奋无比。他在掰着手指算一笔账,给机井更换大功率的水泵,原先浇灌一亩地需要2个小时,现在仅用1小时就可以完成;原来机井轮流开,浇一遍地需要十多天,现在机井同时开,浇一遍地三四天就够了;以前一亩地交一次水电费要花十几元钱,现在只需要七八元钱。

说起井井通电,黄陵县鲁村村主任张建刚可真是尝到了甜头。

鲁村位于黄陵县隆坊镇,有89户村民,以前,村变压器容量仅有100千伏安,每当遇到用电高峰期,设备超负荷运行,机井常常因为没电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村民只能到邻村拉水灌溉,增加了成本不说,人也很辛苦。得知此事后,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第一时间联系镇政府,将鲁村纳入第一批井井通电项目,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灌溉问题。

灌溉有了保障,为了提高收入,农民也逐渐增加了农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相比,受益良田增加了1200亩,受益村民达到400余人。

延安供电公司第一批井井通电项目共计34个,其中机井44眼,涉及11个乡镇、34个行政村。为确保早日惠及村民,该公司专门成立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排查确认井井通电需求,确保不遗漏一村一户。通过实现农田灌溉智能化,提升机井灌溉效率。

延安供电公司的干部职工深深地懂得,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发展举足轻重,势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他们必须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加大资金投入,构筑坚强电网。

“十二五”期间,延安供电公司累计完成75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23.7亿元,建成投运了750千伏洛川输变电工程及33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330千伏黄陵变、朱家变增容改造及延安变智能化改造工程,新的电压等级进入延安电网;建成投运110千伏贯屯、段庄、太清等5项输变电工程,高坡变等9项增容工程,延吴线等5项线路改造工程,新增变电容量644.5兆伏安、线路332公里;建成投运35千伏河庄坪、康崖底输变电工程,以及140余项10千伏城、农网工程,城市、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

延安的每一弯沟岔都保留着红色的印迹,延安的每一条飞架的银线,每一处电网的改造,都镌刻着延安电力人的辛勤付出和卓越的奉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妇女、小孩和老人聚集着,眼巴巴地望着前方,一张张脸上,写满忧伤、焦急、悲愤和无奈……黑娃紧紧缩在娘的怀里,眼光从娘无意中露出的指缝中望出去,只看见爹青筋暴露的双臂和紧紧握住镐把的手。

爹和村里几十个青壮年的背影像铁枪一样,刺破连日暴晒的毒辣日头;因气愤难平而剧烈起伏的胸膛,拉着风箱般呼呼作响,如同此刻干渴麦苗下板结的土地再次龟裂的爆炸声。

“不放水就跟他们拼啦!”黑娃爹的嗓子里喷着怒火,“李家湾的人欺人太甚!他们霸占水源,赶着把水抢光,只顾他们自己的田地,不管我们的死活,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小麦、油菜枯死。我们答不答应?”

“不答应!”乡亲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异口同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好!我们就去向他们讨回公道!”

“讨回公道!”

“打死霸占水源的畜生!”

天,越来越闷热。被烤得冒烟的树林里,知了拉长着嗓音嘶鸣,声音尖锐刺耳,似乎预料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原来是那边的人早有防备,手持铁锨和镐把,迎接这场因水而来的生死搏斗……

黑娃被娘紧紧搂在怀里,他能感觉到娘的体温迅速升高,然后是毫无规律的颤抖,耳边是一阵阵嗓音破裂的嘶吼,与树枝被折断一样的骨头碎裂的声音,以及棍棒捶打粮袋一样沉闷的声音……空气凝固了,时间停滞了。直到公安警车刺耳的警报声越来越近,嘈杂声戛然而止。

在黑娃的记忆中,这样的场面在他的童年、青年记忆中出现了不知道多少回,孔武彪悍的爹也因此跛了一条腿。从此,爹无论干什么,都要拖着那条碍事的残腿,任它在地面上摩擦出一声声低沉的叹息。

水是庄稼人的命,看天吃饭,是庄户人的宿命。尤其对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刘家畈村的乡亲们来说,勤劳、善良、朴实、勇敢,与衣食无忧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由于复杂地形的原因,那条绕村而过、瘦弱不堪的白水河,成为四里八乡唯一的水源,每到旱季来临,麦苗吐穗、油菜结籽的时候,相邻的几个村子就会为争水而发生械斗。可怜的白水河,被撕扯得更加瘦弱不堪,像挤干了奶水的干瘪乳房,周边的乡亲们也更加饥饿、贫困。

小时候,黑娃总是在夜里饿醒,哆哆嗦嗦地抱紧肩膀,浮肿的双眼在暗夜里望不出几尺远,只有耳朵异常灵敏,能听到村子里所有孱弱的唉声叹气,以及远处白水河苍老的残喘。白水河像血管一样的细流,磕磕绊绊地爬向更远处的汉水,去完成它可怜的宿命。清冷的月光时不时跟呜咽的风耳语,声音很碎,也很小,黑娃却听得懂,它们是在说—活着,有时候真不容易。

命啊!说来也怪,自从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再这样感慨。农民既往的宿命纷纷被打破,白水河和黑娃们的命运也悄然改变。

回望二十几年前,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副部长汪恕诚等领导曾数次深入中西部贫困地区走访。汪恕诚穿着解放鞋,坐着手扶拖拉机,来到海拔2000多米高的长阳县方山、天柱山、天齐山一带的8个无电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看到山民们出门要翻山越岭,吃水靠天下雨,照明只能点松子油,一家人靠一床被子取暖,轮流穿一条裤子出门……这一幕幕情景,让他们心情无比沉重。

那天,汪恕诚在山顶上碰到一位姓覃的老大娘正在费力地砍伐点灯用的松树节疤,心有不忍,当即掏出200元钱,塞给覃大娘,可覃大娘怎么也不肯收。

覃大娘说:“毛主席带领我们翻身解放了,这日子虽然穷一点,但不受地主欺负了,也不用再逃难了,比过去不知好到哪儿去了!”

覃大娘朴实的话语,让汪恕诚感慨万分。当时,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蓄势待发,即将把源源不断的清洁水电输送到全国各地。三峡库区人民为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响应国家号召,被迫离开故土,离开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土地,为之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奉献。他们的生活这么艰苦,不仅没有任何怨言,而且依然对党和政府充满无限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这是多好的乡亲呀!

为了支持《国家八七攻坚计划》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穷地区倾斜,三峡库区人民付出了大量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应得到更大的关怀和扶持。电力工业部决心,一定要点亮三峡周边的国家级贫困县区!

电力工业部迅速制订了《电力扶贫共富计划》。同时,一部电视专题片《远山的呼唤》,被紧急送往中南海。这部由电力部策划、反映武陵山区贫困状况的电视专题片虽然很短,但一个个真实的画面震撼人心,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国务院扶贫办很快批准了这个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八七攻坚计划》实施重点,确定用7年的时间,到20世纪末,消灭全国28个无电县,让全国95%的农户用上电。同时,批准电力工业部对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巴东县)一区(神农架林区)”定点帮扶计划。

1995年7月17日,电力工业部在湖北省长阳县召开了首次定点扶贫会议,电力工业部副部长与湖北省副省长签署了定点扶贫协议。自此,“以电相连、情系鄂西”的电力扶贫工作,一直延续至今。2011年,中央又将青海省玛多县列入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县,形成“四县一区”。

从来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蹚过不去的河,“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彰显“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在武陵山区,金色的阳光把起伏的山峦镀上了一层麦田丰收般的金黄色,光芒在所有隐秘的山谷间流淌。

当2016年的春天悄然来临的时候,国家电网公司,将“国网阳光扶贫行动”蔓延到四方。

在湖北襄阳,国网湖北襄阳供电公司将1.07万个机井(泵站)采集坐标信息,建立机井通电简表并对机井泵站拍照建档,覆盖4457个村组,总投资2.51亿元,集中解决了3355个机井泵站用电问题,受益农田面积68.71万亩。

面对连年干旱,他们成立了76支抗旱保电服务队,全力帮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农田抗旱灌溉用电问题。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优先办理抗旱用电增容业务,实行报装、架线、验收、通电、报修“一条龙”服务。

得知襄州区陈岗村近600亩地因没有电不能灌溉,2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突击队,深入现场勘察、设计、施工。经过了3天的艰苦奋战,新增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新建760米10千伏线路。泵站通了电,水哗哗地流向农田。群众心里甜,昔日的“望天收”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饥渴的土地饱饮甘泉,禾苗肆意生长、吐穗、丰收;复杂自然条件重重限制的生态环境渐渐改变,绿还给了绿,蓝还给了蓝,山水间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电网员工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希望,以及与希望相关的一切都生机勃发。昔日的白水河和黑娃们,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命运,将千百年的贫困牢牢压在了身下,压在了一去不复返的身后。他们现在可以无忧无虑地生产、生活,身前是一口口永不停歇的机井,喷涌出不歇不竭的生命之水,身边是全心全意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电网员工,随时随地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樱桃花刚刚谢了,粉嫩的残骸铺满了山路,珍珠大小的樱桃小果清亮亮的,像一双双稚嫩孩童淘气的眼睛,上下左右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绿油油的山村。阳光无处不在,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坦。黑娃爹烫了一壶房县黄酒,在院子中间的樱桃树荫里坐下来,就着自家的卤肉和屋后几颗鲜灵灵的青菜,美美地咂了一口。嘿,安逸!小酒儿在阳光的抚慰下运化得很快,没多会儿就热了全身,也熨帖了他那条碍事的残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新一轮农网改造、“井井通电”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粮食产量曾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说起河南,不得不说起兰考县。57岁的朱永尧是兰考县雷新庄一名普通的农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远嫁湖北,二女儿在江苏打工,最小的儿子在广东上大学,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种了一辈子地,见证了浇地由难变易的历史,除了几亩自留地,他还在周边村庄承包了70多亩田地。

谈起以前浇地的经历,朱永尧回忆,有一年大旱,浇地的人多,一连三天三夜都在地里排队,好不容易轮到他浇地了,铺好了几百米的水带,人累得够呛,可抽水泵又坏了。收水带,修机器,来回折腾几回,五天五夜还没浇上地,气得他几天饭都吃不下。每当想起这事,朱永尧就感到一阵阵的心酸。

“现在好了,供电公司实施机井通电工程后,一个人浇地就行,一亩地浇一次只要10元钱。与过去相比,以前一家一户都买不起那么多设备,都是用别人的,租赁费需要40元,还得四五个人帮忙,一亩地浇一次50元。就是用柴油机也不便宜,柴油现在6元多一升,浇一亩地要6升,合30多元钱,还是贵。现在方便多了,麦子产量也由原来的每亩1000多斤,增产到现在的1200多斤!”

不要感慨农民的账算得真细,穷过难过,被水憋屈过,现在他们的心里才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中原大地春寒料峭,倒春寒来得突然,二三月份的季节,气温一下子降到了0℃左右,大半个中原裹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霜。俗话说,“冬雪宝,春雪草”,庄户人最怕的就是倒春寒。“着甚急哩,还是供电所给装的机井方便,刚浇了一遍透地,明儿晌午厚厚地上些肥,么(没)事儿哩。恁只管好好读书,缺甚东西跟爹讲,别紧巴着自己。现在这日子好过哩!恁的学习最要紧,家里等着你长出息哩!”东屋的电暖气开得足足的,朱永尧斜躺在炕被上,给在广东上大学的小儿子打着电话,倒也不急不慌。老伴儿坐在炕沿上,跟在外打工的二女儿视频聊天,娘儿俩叽叽喳喳,不知因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水壶烧开了,嘟嘟地催促着;电视机也开着,一档综艺节目正热火朝天地上演着。屋子里热烘烘的,各种声音塞得满满的,墙角的那只土狗打了个哈欠,没好脸地调整了一下盘踞的身体,尾巴无聊地扫了扫,心里埋怨着:“热得很,闹得很。”

这美好的生活,来自党中央对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的牵挂;这汩汩的流水,让人想起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机井通电和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暨下达第一批开工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思路,国家电网又相继发布《“机井通电”工程2016~2017年实施方案》《机井通电工程典型设计》,甄选应用台架和配电站房模块,安排逐村逐井确定建设改造方案,确保“有井可供,有水可抽”,将精准投资落到实处,让清澈的甘泉在各个省流淌起来。

难忘2016年5月10日,山东菏泽东明县陆圈镇李庄村2号农灌台区的机井顺利通电,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中首个机井通电试点工程竣工,创建了公司首个机井通电标准化示范工程。李庄村2号农灌台区8眼机井,可解决320亩农田的灌溉。

在陕西,在西安市阎良区樊家村的土塬之上,占地200多亩新瑞冬枣专业合作社,电线直接拉到了机井旁边,冬枣和樱桃产量当年增加了三成……在山西,在全国蔬菜示范县新绛县,新上变压器,高、低压线路,8000米引水管道和提水泵的安装,远程调来的黄河水提升了60米,600亩旱薄地变成高产水浇地……

巍巍太行,绵绵吕梁。2020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大同考察,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而今得到充足灌溉的10万亩黄花焕发着生机,向天空伸展着绿油油的叶子。总书记站在田间,望着眼前这一片希望的田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让乡村更加美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山东德州市武城县大邢王庄村,是国网山东电力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的一个村庄,支书邢立芹谈起农网改造前后的变化,很是感慨:“我从小儿就是在这个村长大的,说起用电的变化,那真是感触太深了。农网改造之前,村里时不时地停电,尤其是夏天和冬天,真是要命。夏天那么热,没了空调、电扇还好说,冰箱可就麻烦了,里面的东西都得坏了。”村里开小卖部的王建峰更是感慨:“农网改造之前,我的损失可太大了。一旦停电,冰箱和冰柜里的水果、蔬菜、冷饮等都存不住了,时间短还好说,时间长了就眼看着坏掉,心疼啊!”参与工程改造的德州电力公司职工李哲也说:“还有就是用电安全问题,原有的供电设备赶不上村民日益发展的电气化水平,住户分散也不利于集中管理与配套服务。新一轮农网改造之后,一切都不同了,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用电需求,我们的供电服务水平也明显提升了。”

身高一米九的李哲,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在你面前一站,总给人一种山一样的压迫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山一样”的壮汉,刚刚大学毕业分配来到电力公司时,却被电网用户气得哭了好几次鼻子。他问师傅:“怎么咱们电力职工一天到晚净是挨骂呢?”师傅说:“嗨,你就当听歌呢吧。”李哲和师傅的无奈,是基层电力职工的无奈,更是广大电网用户的无奈。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农村电网配置与当时的用电需求不匹配,而农网改造升级,恰恰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个供需
矛盾。

德州深居齐鲁腹地,居民332户1336人的大邢王庄,属于典型的农业主导型模式,村民的生产生活仍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网改造前,村里有4台变压器供电,总容量400千伏安,户均容量仅为1.14千伏安,存在供电半径长、线径细、线路绝缘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每到夏、冬两季用电高峰期,就会出现“低电压”状况。新一轮农网改造之后,国网山东武城县供电公司坚持攻克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在该村投资174万元,新增S13-200千伏安配变1台,将原有的4个台区全部增容为200千伏安,新建10千伏线路730米,0.4千伏线路2.6公里,低电压配电箱1面,改造表箱37个。改造后,供电半径从500米缩短到360米,低压线损率从5.9%降低到3.9%,户均容量从1.14千伏安提升到3.01千伏安,电压合格率达到100%,彻底解决了“低电压”等问题,各项指标均达到“一流配电网”标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邢王庄村,仅是这一轮国网山东电力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7442个镇(村)的其中一个。整个工程总投资57.3亿元,新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23782.13公里,新增配变电14557台,新增配变容量3508.06兆伏安,于2017年9月20日全面建成,惠及山东382万农户1378万人。而这项工程,也仅是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扶贫工程的其中一项而已。

远离齐鲁的中原大地上,关于电网改造的故事,也伴随着电力扶贫的脚步,在一杆杆竖立的杆塔,一条条新增的线路中,走出了一个个山村。

 

河南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龙潭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湾湖畔上游,是优质信阳毛尖茶的集中产地之一,素有“茶王之乡”的美誉。时值四月天,草长莺飞,熏风微凉,正是新茶上市之时。白天,采茶姑娘们一人一篓采茶忙。辛苦采回来玉芽嫩叶,必须在当天加工完,否则茶叶的品质就会受损。因此,夜晚的茶乡,茶机飞转,灯火通明。

灯光下,龙潭村大田组的茶农张广在炒茶,他发现,今天的炒茶机工作起来有些吃力。是不是电压低了?他的判断是对的。信阳市大力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园)+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构建“茶文化+茶旅游”的文旅生态建设,推动了茶叶产业化集群和茶产业转型升级。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余万亩,有超过120万的茶农,随着茶园面积的增加和炒茶技术的提升,茶农纷纷大量添置炒茶机器。采茶季节,家家户户的炒茶机同时工作,这电,是不是不够用了?张广全听说炒茶期间,供电所会特事特办,为茶农排忧解难,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镇供电所打了求助电话。

茶乡应急保电组接到张广全的电话后,很快赶到茶山,经测量,确定是张家电表箱前端这段电线线径较细,导致电压偏低。第二天上午,茶乡应急保电人员就又赶过来,将重载线路更换一新,他们还特意将张家的炒茶机及室内的线路仔细检查了一遍,同时把大田组的用电情况及负荷量也摸了底。他们发现大田组原有的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之前炒茶时用电尚可,可随着炒茶机增多,很多茶农反映电压低。于是,供电公司又专门为该村新增了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

电动炒茶机的大量使用,不仅提升了茶农的作业效率,也大幅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龙潭村中湾组70岁的茶农周祖友说:“原来‘大集体’时,我们炒茶全靠手工,熬一个通宵,才能炒出四五斤干茶,累得个半死。现在省事多了,我这3台电动炒茶机炒起茶来不知道累,一下午能炒50多斤干茶!”

但电动炒茶机的大量使用,也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16年8月份开始,国网河南信阳供电公司累计投入3750余万元,不遗余力地完善茶乡低压供电设施,对茶乡低压配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在信阳毛尖主产区新增配电台区48个,新增10千伏供电线路70.7公里,全面有效提升了配电网供电能力。同时,茶乡供电所24小时值班,供电员工深入茶山炒房,为茶农提供上门服务,随时解决用电难题,为炒茶用电保驾护航。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的中上游的淮滨县,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鄂豫皖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春和景明的日子里,淮滨县张里乡前楼村养猪大户朱金峰高兴地说:“一开春,俺卖猪仔就净赚了3万多元,真要感谢供电公司帮我们村通了动力电,俺才一门心思地扩大了养殖规模。”

前楼村是淮滨县供电公司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村。朱金峰的养猪场建于2009年,当时只养了几十头猪,采用的是小功率饲料粉碎机和抽水机。由于供电线径细,每到用电高峰时段,饲料粉碎机和抽水机都会因电压低而无法启动,只能人工粉碎饲料、挑水。因此,朱金峰一直未扩大养殖规模。2016年,淮滨县供电公司以实现全县贫困村三相动力电全覆盖为目标,开始着手解决全县97个贫困村不通动力电或动力电不足的问题。仅前楼村农网改造,淮滨县供电公司就先后投资90多万元,新增配变11台,容量0.22万千伏安,新建10千伏及0.4千伏线路8.21公里。还为前楼村安装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前楼村的低电压问题。

通了动力电,朱金峰再也不为用电发愁了,他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扩大养殖规模,养猪数量迅速增加到1000多头,赚了不少钱。当地群众见朱金峰养猪致了富,全村有200多户跟着建起了养猪场。目前养猪业已成为前楼村的支柱产业,饲养量20多万头,总产值2000多万元。“动力电铺路,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每次遇到前来取致富经的乡邻们,前楼村支部书记贾中亮总是自豪地说。

通过电网改造升级,淮滨县贫困村户均容量提升到2.5千伏安,有效促进了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拓宽了贫困村的致富路。

贫困山乡,革命老区,中原大地上,农网改造的步伐越走越深,素有“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的新县,原本偏僻安静的卡房乡,在一个早晨里忽然变得热闹非凡,物料进场的声音,呼喊联络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原来,一群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安全帽的电网人,正在这里进行电力线路施工改造。

位于新县县城西南端的卡房乡,与湖北大悟县、红安县接壤。由于地处深山,车辆通行素来不便,因之被称为新县“小西藏”。在卡房乡直街道,老旧的电杆立在小路边,当时受道路狭窄限制,主电源无法进入街道,所有变压器都被安装在了乡镇街道外围。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电器逐渐增多,原先凌乱的架空线路和小容量的变压器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极大地制约了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寄语的新县供电人,为了这个偏远山乡的脱贫致富,利用乡镇街道改造的机遇,将该村的电力设施改造纳入电网升级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增容扩建、电缆入地工程,先后投资300余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310余米,400伏线路3000多米,拆除旧电杆40余根,同时在乡镇主街道布设100千伏安变压器两台,缓解乡镇外围变压器供电压力。工程完工后,卡房乡街道环境更加整洁,居民用电环境、用电安全性也大幅提高,充裕的电力,为这个偏僻山乡的人们勤劳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你们对三河尖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帮助太大了,不论从经济还是感情上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三河尖人民都太感谢你们了。”2019年8月26日,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党委书记梁玉峰一行将印着“架起脱贫攻坚连心线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和“电网扶贫伸援手同奔小康当先锋”的两面锦旗送到了河南信阳供电公司领导手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现在再也不发愁用电的问题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忘记了电,忘记了电力公司。除了需要维修和交电费的时候。”村支部书记邢立芹捂着嘴开心地笑着说,“即使需要电力服务,我们也只需打开手机,点击‘掌上电力’程序,从报修到恢复完毕,最多也超不过40分钟。”

 

跨越大江大河的铁塔知道,纵横南北东西的电力银线知道,在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广阔沃野之间,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一场聚焦电力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改天换地壮举,在持续进行着。

福建电网,国家电网公司与福建省政府共同出资29.4亿元,对全省1765个小城镇(中心村)实施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改善了430.5万村镇人口的用电条件,提升了小城镇(中心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西藏电网,2015年已全部解决了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加大投资力度,优先安排西藏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在2017年底前完成了全部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促进了西藏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为西藏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电力支持和用电保障。

四川电网,总投资86.2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794.37公里,新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61690.61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156.1兆伏安,配变15578台,配变容量2322.62兆伏安;改造升级小城镇(中心村)5992个,惠及农户321.84万户,惠及人口1009.71万人,为四川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电力支撑。

湖南电网,两年投资52.5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227.5公里,新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38673公里;新增变电容量471兆伏安,配变20601台,配变容量3771兆伏安;改造升级小城镇(中心村)4255个,惠及农户189.3万户,惠及人口647.7万人。助推了一大批粮食、水产、茶叶、竹木、烟草等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兴起,促进了湖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安徽电网,两年工程总投资50.37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572公里,新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26823.84公里;新增变电容量930兆伏安,配变10772台,配变容量2923.7兆伏安;改造升级小城镇(中心村)9680个,惠及农户279万户,惠及人口1064.05万人。工程建设完成后,满足了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发展、消费升级的用电需求,为助推“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西电网,两年共投资39.6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324.41公里,新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25824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72.1兆伏安,配变12002台,配变容量1924.8兆伏安;改造升级小城镇(中心村)3270个,惠及农户133.42万户,惠及人口520.35万人。在江西扶贫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江苏电网,按照产业发展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和宜居综合型四种农村地区电力需求,“一镇一策”“分类施治”,为每个特色小镇打造一套专属的最合适的供电方案,提前半年完成了3014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升级改造任务,打造了100个美丽乡村供电示范区,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电网网架,提升了农村配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水平。2017年,江苏农村地区居民户均配变容量已经提升至每户4.24千伏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强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

冀北电网,着力建设与小城镇(中心村)定位相匹配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的现代化农村电网,加快推动以电为中心的绿色用能方式转变,全力改造36个县的282个中心村,并提前4个月完成工作任务,助力京畿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清洁发展。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覆盖华夏大地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点亮一处处山乡的同时,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满了更为充足的能量。

2019年6月6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了2016年以来农网改造升级的实施成效,聚焦脱贫攻坚,农网改造升级范围进一步延伸到了边疆地区、边境地区,扩大到军民融合新领域;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消费增长。这项惠民工程,为农村路、水、医疗、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持,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供电电压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农村电网的主网架结构更加合理、坚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有效带动了农村小加工、小作坊、高效农业、养殖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看神州大地,比蛛网还要密集的电网,像一根根强劲的血管,奔涌着无穷无尽的电流,强健着华夏的骨骼与血肉,跳动着时代的有力脉搏。可以预见,电足了,用电方便了,未来的中国乡村将更加美丽。


第二章 山乡升起金太阳


光伏扶贫,是我国产业扶贫的崭新尝试,是世界首创的中国方案。2014年以来,一场与阳光相约的脱贫致富工程在全国启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百姓在“光伏”+扶贫产业的带动下,鼓起了钱袋子,迈开了新步子。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光伏扶贫的工作成效,认为“光伏发电扶贫,一举两得,既扶了贫,又发展了新能源,要加大支持力度”。国务院扶贫办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3日,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到村已达15.71亿元,设置公益岗位51.26万个,发放岗位工资金额3.55亿元。村前屋后的“蓝板板”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罐罐”。2020年,是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光伏扶贫的中坚力量、主力军,国家电网公司的扶贫成效突出显现。


运筹帷幄“种太阳”

光伏发电具有很多优点,比如无枯竭危险;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绝对干净;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屋面、山坡的优势;无须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清洁、绿色,能源质量高,使用者从感情上容易接受;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
间短……

这些优势,决定了光伏发电在21世纪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让扶贫工作产生持久的效益?如何能在扶贫工作中更大发挥行业的优势?国家电网公司决定采用“光伏扶贫”,开辟出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多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电网企业技术和专业优势,累计接网光伏扶贫项目2269万千瓦,惠及305万贫困户。目前获得多方赞誉的“光伏扶贫”模式已在全国展开。国家电网公司还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中心”,为政府精准施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调研、走访、挂职、论证;再调研、再走访、再挂职、再论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6年国庆节刚过,连日的飒爽秋风将尘霾吹得无影无踪,北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动人。一份厚厚的光伏扶贫落地执行方案,呈送到国家电网公司领导的手中。

那份厚厚的、无言的方案,凝聚着国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扶贫办主任张莲瑛和他的团队,以及农电部等其他部门上百位骨干的智慧和心血。他们虽然没有奔赴脱贫攻坚的前方战场冲锋陷阵,但后方保障和决策的激烈与艰苦,丝毫不比前方战场轻松。那些用责任、奉献、智慧和无数不眠夜,书写的忠诚、敬业与大爱,同样可歌可泣。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数据采集和多方论证,一套成熟的光伏扶贫管理办法浮出了水面。

首先,对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权衡比较。集中式电站适宜在土地资源较宽裕的地区建设,但有些地区往往存在电网网架薄弱、消纳能力不足,甚至出现弃光等问题;户用系统适宜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建设,但存在贫困户屋顶简陋、难以承重、运行维护困难等问题。与户用和集中式电站相比,村级电站具有成本低、占地少、并网易、贫困户受益比例高、获得感强等优势。建议把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作为主要建设模式,单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装机容量控制在300千瓦左右。

其次,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确保年度补助资金于第二年1月底前发放到位。国家电网公司将按季进行电费结算,并支持地方做好电站运行维护工作。

再次,建立带贫减贫长效机制。坚持精准扶贫,完善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光伏扶贫政策红利惠及更多贫困人口。村级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规范收益分配,避免简单发钱养懒汉。一是设置公益岗位(道路维护员、保洁员、安全巡视员、护林防火员、照料护理员等),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尤其是使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或半劳力人口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二是开展小型公益事业(村内道路维修、环境卫生整治等)。三是设立小微奖励补助(奖励先进、资助困难等)。年初制订的收益分配使用计划,年末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此外,方案中还对光伏收益分配和电站建设质量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审慎的梳理与总结,为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开展光伏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5月26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全国光伏扶贫现场观摩会。前来参加这次全国光伏扶贫现场观摩会的,有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有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领导,有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关单位的与会代表。

会议期间,大家观看了“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光伏电站建设展览,参观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情况,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光伏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讲话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伏发电扶贫,一举两得,既扶了贫,又发展了新能源,要加大支持力度”。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启动阳光扶贫行动,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结合定点扶贫工作,出资在湖北巴东、长阳、秭归、神农架等地建设光伏扶贫电站,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扶贫,这是国家电网将定点扶贫与光伏扶贫有机结合的又一创新,在中央企业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举措,是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探索,为扩大光伏发电市场、发展清洁低碳能源、破解贫困村产业匮乏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增添了新的动力。

出席会议的国家电网公司领导也表示,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网“阳光扶贫行动”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突出安全、质量、效率、效益,突出精准、规范、实用、实惠,发扬成绩、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化扶贫工作,要建设运营好定点扶贫光伏电站,持续抓好扶贫电站并网服务,全面推进农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拓展扶贫途径和方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充分展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风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由此,“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全面展开,惠及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得到地方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

2020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毛伟明对有关媒体表示,一定要保持斗争精神,守初心汇聚温暖、践使命照亮未来,苦干实干、全力冲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公司脱贫攻坚任务,全力打造光伏行业扶贫国网样板,做好光伏扶贫电站电量全额消纳,为国网人决战扶贫收官之战吹响冲锋号角,用实际行动推动我国脱贫攻坚行动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情满三晋助万家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那说的不是山区。在三晋大地中部和西北部山区,吕梁山和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当年抗击日本侵略者,山高林密、复杂多变的地形,曾是八路军打击日寇的地方。但同样的地理条件,也束缚了当地百姓与时代同步奔向富裕生活的脚步,使这里成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两个,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之一。

吕梁山、太行山这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799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3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薄弱的山区,这也给脱贫攻坚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好在,虽然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但长年光照充足。国网山西电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决定利用这一优势,用光伏扶贫的方式照亮百姓的脱贫路。

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贫困户赵建林家,父子俩蹲在院子里吃饭。正午的阳光暖暖洒下,屋顶上蓝色的光伏电板熠熠生辉,气氛静谧温和。

6年前,赵建林52岁的妻子因突发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成了村里的困难户。

转机出现在2016年。左权县组织光伏扶贫,泽城村村民可以在自家屋顶安装光伏电板。赵建林在自家屋顶上安装了4000瓦的光伏电板,自2017年3月16日通电,截至2019年底,发电12183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0.98元的补贴电价,他就有了11939.34元的收益。看着存折上有了进项,赵建林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自从家里安装的光伏板并网发电,电费收益直接打入自家的账户。“当初种地也就一两千块钱。这一年打一两千斤玉米,一斤玉米也就八九毛钱。光伏发电的电费收益是两个月往账户打一次。天凉时发电可能就少一点,夏天天热时发电多一点,反正一年最少也有3000块钱左右的收益,生活越来越好了。”赵建林对现在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泽城村光伏集中站是左权县首批35个光伏扶贫村级集中电站,从2017年4月开工,6月29日正式并网发电,截至2019年底,并网电量272140千瓦时,实现收益266697.2元。除了给每户发放3000元之外,村集体还能有8万余元的收益,全用在照料村里的孤寡老人身上。

截至2019年底,像泽城村这样的村级地面扶贫电站,省内共有2685座。光伏扶贫让阳光收益装进农民钱兜里,更让党的扶贫政策照亮山区人民的心。

在麻田镇,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着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熟悉现状的左权县中小企业局局长、县光伏办主任刘德荣说:“左权县作为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县委、县政府将光伏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从2018年到2019年,全县光伏容量达9.75万千瓦,可帮助80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带动129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每家每年光伏收益可达3000元。”

并网电站都接入到了国家电网分布式光伏云网平台,村集体和村民可以通过“电e宝”App中的“光e宝”实时查看光伏电站的发电情况和收益,方便又快捷。

对于电的便捷和收益,麻田村前村支部书记范玉明高兴地说:“这电的变化太快、太好了,以前根本没有想到什么都能用电,刚一开始就是点个电灯照个明。结果现在自家都能发电了,还能通过手机查看情况,我们村民和村集体收益都不少。”

凡事没有一蹴而就的,总需要一个过程。光伏扶贫也是一样,毕竟属于新鲜事物,难免需要磨合与调整。

“2300多元和3100多元,都是光伏发电结算款,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上麻田村的范曾富对发小刘先林怒气冲冲地说。

范曾富和发小刘先林都是上麻田村的村民,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好得像一个人。两人经济条件都不好,在供电公司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安装光伏板进行项目扶持时,他俩都在自己家的屋顶安装了屋顶式光伏发电,定期到供电公司结算。

望着怒气冲冲的范增富,刘先林小心翼翼地说:“咱们从小一块长大,调皮捣蛋都是一对,挨批评都是一块挨,要不我把多出来的收益给你匀点吧。”范曾富赶忙推道:“一码归一码,说什么也不收钱。”看见好兄弟难过,刘先林恨不得把自己屋顶的光伏板拆一部分下来。这时,国网左权县供电公司麻田供电所王玉恩在回访检查光伏线路时,发现这两个发小在闹意见,赶紧询问出了什么问题。

当得知是因为补偿款不一样范曾富在闹情绪时,王玉恩赶紧安慰道:“这个好办,一定是施工时有了问题,我们一定能查出来。”他带着供电所6名员工从范曾富家的屋顶光伏板开始检查,每一个接头、导线、设备,还有各种接口的接线方法都仔细检查了,施工不存在问题,可是用仪器一测,还就是刘先林家发的电量多。没道理啊。

这时刘先林说了:“我们从小要做什么就都做什么,什么都是一样的,但这次我就看出了不同。我家放的电箱子是大红色,曾富家是枣红色的,颜色就不一样。”王玉恩一听,马上发现是逆变器的型号不一样,赶紧让供电所的刘晓东换上与刘先林家型号一样的逆变器,用仪器一测,呀,发电量果真一样多了。王玉恩开心地对刘先林说:“你们这对发小立大功了,要是对逆变器进行集中整改,要多发多少电啊,不仅扶持的政策落到了实处,效果也好多了!”

随后,王玉恩以麻田供电所的名义向县供电公司提出建议,县供电公司的领导非常重视,与县里提供光伏板以及配套设施的第三方绿能公司进行了沟通,给出的答复是接口的参数都一样,用哪个都行。供电公司和绿能公司对已经安装的三个型号的光伏板和七种型号的逆变器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不同型号之间的匹配确实有差异。经过十多天的仔细核对,终于找到了最优的匹配方案。

王玉恩望着太阳下闪闪发光的光伏板,拿着计算器,认真地算着,上麻田村换了19台逆变器,每户每次结算增收700元,这笔账数目不小呢,光伏发电对于脱贫攻坚战来说,简直是宝贝啊!

山西晋城阳城县河北镇河北村地理条件差,村集体常年无任何收入,属名副其实的“空壳村”,也是建档立卡的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13户243人。

2015年10月,国网山西晋城供电公司与河北村结对帮扶,成立专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道千方百计帮助村民致富。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建清积极协调争取,确定河北村为阳城县第一个“百村光伏扶贫工程”试点。2016年10月27日,村集体1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仅用了半年就建成投运并网发电,2016年底村集体从中获益8万多元,一举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为了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细,晋城供电公司详细考察河北村所有住户,为符合条件的107户村民(包括87户贫困户)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户均安装功率10千瓦,每户每年均能拿到1.06万元的稳定收入。

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过程中,难就难在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设备安装改造过程中涉及架线、占地等事项,使本就存在邻里纠葛的部分村民矛盾加剧。一户邢姓村民坚持不让新架线路从自家经过,为此整个工期耽误了一周时间,后来经协调另辟通道架线,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按照产业帮扶、电力先行的原则,晋城供电公司投资200万元资金,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实施配套电网设计施工,为河北村新增、改造4台40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10千伏线路430米,改造接户线6810米,新增电缆分接箱48台,电杆58基,按期完成配套电网建设工程施工任务,保证了贫困户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与村集体光伏项目同期并网发电。

69岁的贫困户崔天胜,每到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这天,都能拿到光伏发电结算的电费款1万多元。老崔说:“一开始还担心是骗人的,钱拿到手我就踏实了。我和老伴都有病在身,干不了重活,光伏等于是国家送到我们手上的钱,一年收益也够我们日常开支了!”

2017年11月12日,河北村光伏项目被《人民日报》以《电网改造—屋顶生金》为题报道。通过光伏发电配套电网建设、100千瓦集体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食用菌大棚产业+光伏“四步走”战略,五年来,河北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从“零”到年稳定收入20多万元;11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到突破7000元,创造了脱贫领域一个不小的“奇迹”。

 

在山西省西北部,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坐落着被称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的偏关县。

自然天险赋予偏关县“兵家重地”的历史地位,也成为这里经济发展难以破解的困局。身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沟壑纵横、气候干旱,是山西省十大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幸运的是,偏关县有着丰富的光照资源,全年光伏发电有效时间达1500小时,加上荒山荒坡广阔,具有建设光伏电站的优越条件。

经过4年多的艰辛探索,偏关县以国家“十三五”光伏扶贫项目为契机,举全县之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累计建成7.2103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340户,将光伏产业打造为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阳光”工程。

2020年2月,偏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光伏扶贫的“偏关模式”获得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一场大雪过后,走在天峰坪村级(联村)电站中,一排排蓝莹莹的光伏板在白雪皑皑的山坡间整齐排列,阳光洒在光伏板上,反射出格外耀眼的光芒。

光伏扶贫电站一般以村为单位建设,可天峰坪村级电站为何又叫“联村”电站?

偏关县扶贫办副主任高世玄是这样理解的:偏关县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式、村级联合式和户级分布式三种模式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其中的村级联合电站是将多个贫困村的光伏电站集中建设在一处场地。2016年和2018年,偏关县分别选址于新关镇贺家山村、窑头乡大石洼村、天峰坪镇杨家岭村、天峰坪村和桦林堡村,建设了总规模达2.31万千瓦的村级(联村)电站,共覆盖91个贫困村。

“集中建设村级电站,既能节约土地成本和并网成本,还能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分配,降低运维成本,增加发电效益。”高世玄测算,仅天峰坪、杨家岭和黑豆埝3座村级(联村)电站,每年就可节约各项成本费用303.6万元,增加发电收益413.91万元。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天峰坪村级(联村)电站的光伏板离地高度达3米,比一般电站的光伏板高出不少。光伏板下种有成片杏树林,林间还有几排鸡舍,雪中依然有不少小鸡在树下觅食。“腾空”架设的光伏板,创新了“农光互补”的产业模式,在有限空间中实现了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偏关县集中式电站规模达到3万千瓦,户用电站规模达到1.9003万千瓦。三种模式的光伏扶贫电站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光伏扶贫全覆盖、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

电站建成,发电上网成为阳光“变现”的关键。光伏电站建设到哪里,电力配套工程就延伸到哪里。国网山西电力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了偏关县所有光伏扶贫项目按期并网。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018年,偏关县电网日常负荷1.2万千瓦左右,春节高峰最大负荷仅2万余千瓦,但随着该县光伏扶贫项目全部投产,发电负荷最大为7万余千瓦,意味着当地电网的承载力提升至原来的3倍,才能够满足光伏接入和外送需求。光伏发电特性还导致了“呼吸式电网”现象,即白天发电上网时,当地用电负荷小,电量基本依靠外送消纳;晚上光伏停发时,全部由大电网倒供满足当地用电需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网山西电力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度调研,一系列设备与技术问题与管理策略相继展开。

“从前期规划设计开始,我们就实施主网、配网设备增容改造,大幅提高电网承载力;加装变电站故障解列装置等自动装置,保障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国网山西忻州供电公司总经理介绍,“光伏大规模接入后,我们着力提高系统平衡调节能力,加强分析研判,优化调度,科学安排运行方式,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在最大限度克服光伏发电对系统扰动和影响的同时,力保光电消纳。”

冬日的午后,偏关县高家上石会村阳光明媚,清冷中透着生机。贫困户高长厚正在自家院门前忙着晾晒玉米。

还没走进高长厚家的大门,就能感受到他的勤劳能干。院外的羊圈里,成群的小羊欢快地咩咩叫着,牛棚里一只大黄牛正安静地吃草,一低头,几只小鸡又从脚边溜走。

最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正是窑洞正上方一块块闪闪发光的光伏板。

“我家的光伏板已经安装3年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18年就挣了两千多元,等以后还完贷款,每年能有四千多元的收入。”高长厚高兴地说道,“如今我还养了羊,牛、猪、鸡,种了谷子、玉米、土豆,一年下来挣几万块不是问题。”虽然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但高长厚和老伴不仅实现了脱贫,还成了高家上石会村的致富带头人。

户用光伏为高长厚带来了稳定的收益,但他不知道的是,光伏板持续发电的背后,离不开运维管理人员和偏关县供电公司的共同努力。

在偏关县供电公司的光伏大数据服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县所有村级电站和户级电站的发电情况,几名工作人员全天候根据发电数据中的异常数值,判断电站故障情况,第一时间通知运维单位安排人员到场检修。

偏关县供电公司经理说:“光伏扶贫项目涉及政府、贫困户、运维单位等不同利益主体,成立光伏大数据服务中心的初衷就是在政府、贫困户和运维单位之间构建起沟通、协调、保障的机制。对运维单位而言,光伏大数据服务中心利用供电公司采集的数据,可以设计更加精准的运维计划,帮助运维单位减少无效劳动,实现降本增效;对政府和贫困户而言,光伏大数据服务中心能够提高光伏发电电量,增强收益透明度,实现光伏扶贫项目的长期稳定增收。”

收益有了保障,分配也要精准合理。《偏关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由贫困村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开展小型公益事业、设立奖励补助等方式进行二次分配,重点向无劳力深度贫困户倾斜。集中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奖补用于非贫困村1200户65周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200户名额实行动态管理。户用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前期在保证贫困户每年1000至3000元收入后,剩余部分用于偿还该户电站建设的贷款,还款完成后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

“偏关的实践经验证明,光伏项目是脱贫攻坚中最持续、受益面最广的产业项目。”偏关县委书记评价,“通过三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偏关县所有贫困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性‘破零’,每个村的集体收入每年在25万元左右;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从多元筹资到建设并网,从运维管理到收益分配,整个链条高效运行,光伏扶贫项目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大同市天镇县塔儿村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土地贫瘠,常年干旱少雨,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2015年天镇县被列为国家光伏扶贫试点县,塔儿村便坐上这趟“光”速列车,实施了300千瓦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建设项目,贫困户享受着奋斗所带来的“阳光收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君锁是塔村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已经成家,还有一个孩子在村里上学。由于身患残疾,缺乏劳动能力,他只能依靠低保、救济等维持生活。听说年初要在村里建设光伏电站,由于他在村里贫困户中贫困程度高,电站建成投运后,他每月将有近300元的光伏补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逢人就打听电站建设情况。可就在5月21日那天,他脸上写满了不愿意,起因是光伏电站接网需要建设配套工程,有一根电杆竖立在他家屋后。他原以为光伏电站就是放置几块太阳能板,像信号基站一样,并不需要铺设任何线路,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电杆就矗在他家房后。

“你们不要在这里继续干了,快点儿把电杆拆走,光伏补贴我也不要了,不差那点儿钱。”第二天一大早,张君锁就来到施工现场阻拦施工人员。由于电站需要在6月30日前完成并网,建设任务是按日排程,不容许耽搁一天。为确保扶贫光伏电站能够及时顺利接网,天镇县供电公司副经理武鲲想尽各种方法做张君锁老人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去老人家拉家常,另一方面从他家孩子入手做工作。终于,6天后,张君锁老人同意继续施工。这时距离送电时间只剩一个月了,天镇供电公司采用交叉施工、分层施工、联合调试、统一验收等方法协调不同作业小组的作业面,于6月28日成功送电。

“以前想不通,天上的太阳怎么能变成钱?现在想不到,就这么几块小板板,比一个壮劳力还能挣钱。”张君锁激动地说,“从2017年11月正式发电至今,我家21个月共获得7300多元收入,平均每月有340多元,比我养羊、养牛来钱还快。现在,我们家已经脱贫一年多了。”

“在天镇,像张君锁这样的贫困家庭大约有1.5万户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由于当地土地贫瘠、沙化严重,长年干旱少雨,靠种田几乎没有多少收成,在这种情况下,光伏发电无疑是最好的脱贫选择。”天镇县供电公司负责人说。

塔儿村300千瓦光伏电站建成后,年均收益约40万元。塔儿村支部书记韩福才说:“光伏扶贫电站收益的60%以上,通过以工代赈、帮扶救助等形式,实现精准到户。40%左右用于开展村级小型公益事业,村里设置锅炉工、保洁员等公益岗位32个,既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又避免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躺着拿钱’。”

一个电站,村村受益,光伏扶贫在引领群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让村民享受着奋斗所带来的“阳光收益”。

太阳一出希望来。

2019年12月20日,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国网山西电力提前10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接网任务。

自2016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批复山西省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共三批,累计建设3698座144.58万千瓦,其中,国网山西电力经营区域内有2976座108.04万千瓦,占总容量的74.73%,分别是2016年582座11.45万千瓦;2017年2254座74.68万千瓦;2019年140座21.91万千瓦。

国网山西电力明确“电站同步并网、电量全额消纳、收益及时支付”的工作目标,就切实解决光伏扶贫电站手续办理、电网接入、收益支付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部署,出台接网工程规划、建设、物资、服务等方面配套措施,有效保证了电站在“6·30”等关键时间节点及时并网,助力光伏扶贫电站早日发挥效益。主动与各级政府、项目业主沟通对接,统筹考虑当地光照资源和配网条件,帮助做好项目选址等工作,引导光伏扶贫项目合理布局。根据地方光伏扶贫规划,适度超前开展接网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开辟接网工程绿色通道,强化人、财、物保障力度,确保与光伏扶贫电站同步建设、按期完成。推广光伏扶贫接网工程典型设计,提高工程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保证了接网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2015年至今,共投资接网工程专项资金11亿元,接入容量215.64万千瓦。严格按照抄表周期结算上网电费,实施补贴资金动态管理,以预申请方式提前申领,以扶贫结转机构为收付款主体,按月转付补贴,大幅提升支付效率,有力地保证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增收,目前已累计支付电费24.6亿元,转付国家补贴10.78亿元。

第三批光伏扶贫项目提前完工,预示着更多的贫困户将享受到光伏扶贫项目的重要收益。根据测算,国网山西电力经营区域内接网的2976座电站容量为108.04万千瓦,年可发电15.77亿千瓦时,按照平均每千瓦时0.8元计算,年可为7000余个贫困村集体的2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益12.62亿元。

国网山西电力积极开辟接网工程绿色通道,增强电网消纳能力,优化结算服务流程,探索出一条光伏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服务脱贫攻坚、支持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光伏扶贫的优势,将电力扶贫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山西省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兄弟,你是我的英雄格萨尔

山风吹啊吹,吹过一座座山峦、一道道沟坎,吹过一条条大河、一片片草场。它们掀起了谁家的窗帘,摘走阳台上绽放的茉莉;又揉碎了几块云朵,弄花了湛蓝的天空;还恶作剧般牵走了谁家的渔船?在夕阳下洒满碎金的湖面上悠悠荡荡、悠悠荡荡。

太阳懒得管这调皮的风儿,一转身就下了巴颜喀拉山。月亮升起,银光洒满大地。鄂陵湖在东,扎陵湖在西,把玛多抱在了中间。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

历史上的玛多是由内地进入西藏的一处驿站,也是一个古渡口,生活着汉、藏、蒙、回、撒拉等多个民族,同时也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相传,这里是格萨尔策马称王的圣地,也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现在在玛多县依旧保留着迎亲台。

除了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歌谣外,被称为格萨尔故乡的玛多,也不乏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和说唱故事。现在的玛多,已成为公认的民间艺人最多、版本最集中、说唱形式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宋元年代。当时吐蕃王朝土崩瓦解,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代,各大势力集团互相攻讦,藏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人民热切地希望有一个英雄出现,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时史诗《格萨尔王传》便诞生了。

“玛多有很多有关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生产生活、风物习俗等方面的传说以及山水颂、祭祀歌等。”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文专家居·格桑说,这方土地创造了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精神财富的传承,使之成为这片歌舞之乡最美的文化生态。

黄河孕育了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也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着这条河流,以及这条河流的发源地。然而,大自然将母亲河赐予炎黄子孙的同时,也将4000多米的海拔一股脑扔给了玛多的人民。当人体处于海拔2100米左右时,将不能有效吸收及输送氧气到身体各处,也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何况在海拔4000多米的玛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自然是冷酷的,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更是困苦的。一直以来,地处边远高寒的玛多,始终在为了生存而拼搏、挣扎。

青年牧民桑杰,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还有一头卷曲的黑发,笑起来一口雪白的牙齿,像巴颜喀拉山上闪亮的雪峰,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桑杰习惯了抿紧嘴唇,顶风冒雪捍卫自己家的羊群不被突然出没的野兽袭扰与吞食。他习惯了酥油灯在帐篷里昏暗地摇曳,也习惯了永远是霜雪的晨昏和说来就来的呼啸狂风(玛多县曾有过一年110场大风的全国纪录,无霜期为零天)。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分明的四季,不知道高原之外还有安享太平与丰足的平原,不知道巴颜喀拉山外还有另一种不那么艰辛的生活。桑杰习惯了,抿抿嘴唇,一声呼哨,羊鞭一响,一朵朵白云就爬上了青色的山冈。

高原上回荡着桑杰悠远、嘹亮的歌声。他唱的是,希望英雄格萨尔再次降临人间,为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创造一个温暖富足的新世界!

传唱了2000多年的《格萨尔王传》是神话故事,也是人民的期盼和心声。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神话也可以成为现实。

2016年10月12日,玛多4.4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建成投运,这座由国家电网公司捐赠的国内最高海拔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玛多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深入推进“国网阳光扶贫行动”,该电站自6月20日开建以来,电网建设者克服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施工困难,战严寒,克服高原反应,用最短时间建成电站。考虑到当地牧光互补的实际需求,玛多光伏扶贫电站的光伏板离地1.6米,高出常规光伏板1.3米,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既不影响放牧牛羊,又有利于牧草生长,一举两得。

国网青海电力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总经理李炳胜表示,该电站的光伏发电收益将用于增加玛多县村集体及贫困户收入,按每千瓦时0.75元电价计算,年发电收入510.3万元。

建设玛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既是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的暖心工程,更是支持玛多县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又一利好工程。更为重要的是,光伏发电作为最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017年2月6日,正值大年初二,一场大雪将整个玛多染成了白色。早晨8点,在国家电网公司捐建的玛多4.4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内,运维站站长任昊已经洗漱完毕,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在照镜子那一刻,任昊还是看到了自己那深红色甚至有些发黑的嘴唇。

任昊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玛多,在这里已经待了4年多。4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1500多天的日子,他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高原气候。来自渤海之滨秦皇岛的他,还是更喜欢家乡的海,跟这里的高寒苦冷比起来,那蔚蓝的大海,简直是温顺的绵羊。在来到玛多前,他不知道这里没有四季,只有冬天和转瞬即逝的夏天,不,他相信那只是某种文字概念上的夏天,更确切地说,那应该是北方沿海地区的初春或是初冬,跟夏天这个热烘烘的词完全搭不上边;他更不知道,生活在黄河这条母亲河源头的人生活这么艰辛。然而这里的人从不叫苦,从不抱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默默忍受,乐观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生存的人啊,心胸也像这里的海拔一样高,像这里的蓝天一样宽广!玛多人的性格和淳朴慢慢感染了他,他开始沉下心来,和这里的人成为朋友;开始少了抱怨与怠惰;开始把电力服务工作做得细致到位。

电站10月份刚并网,由于昼夜温差大,时不时还会刮大风,对光伏组件破坏很大,每天都得巡视。“今年是电站并网后的第一个春节,我是站长,必须得留下来。”任昊打定了主意戴上安全帽,拿起笔记本,踏着雪痕走进了现场。沿路,乡亲们都主动过来跟他打招呼,嘘寒问暖,热情洋溢,问得最多的还是:“为什么春节不回家?”任昊笑笑,说轮到他值班,过年就不回去了。其实乡亲们并不知道,正月初六原本是父母为任昊和女友择定的订婚日子。“父母张罗了很久,现在日子往后推了,他们肯定心里不太高兴,等值完班得好好陪陪他们。”任昊不无遗憾地想。

在-25℃的现场,他首先排查光伏组件有无热斑。热斑不仅仅对发电功率有影响,而且长期不及时清理,会对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造成很大的破坏,甚至可能引起火灾,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组件失效,是运维的重点。随后,他认真排查每一个逆变器箱变有无异响、组件插头是否有脱落等现象。像这样的工作他和同事每天至少要做4次。

这座光伏电站占地面积119亩,由4个光伏矩阵、14400个光伏板组件构成,一趟巡视下来要几个小时。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这个距离就是青壮年都要气喘吁吁。

即将检视完毕,任昊正准备走向最后一个检视点,桑杰端着精心准备的午饭走进来,送上新年的祝福:“感谢我的兄弟,过年还在岗位上坚守值班,为电站安全运维操心,有你们在,我们的生活就更有盼头啦!祝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桑杰和任昊早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兄弟,任昊知道桑杰说的是心里话。玛多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收益全部用于玛多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户每人每年可获得收益约3250元,桑杰家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他的感谢是真诚的。

“桑杰兄弟,还差一点儿我就干完活了,你等我,我确认没问题了就回来找你,咱俩一起吃午饭。好兄弟,等我。”任昊说完,就转身迎着阳光,走向最后一个检视点。

桑杰望着走进阳光里、走向一片比天空还要蔚蓝的光伏板的任昊背影,渐行渐远的背影显得越来越高大,越来越耀眼。恍惚中,他仿佛听见高原上正吟唱一首歌,那是英雄格萨尔的赞歌,是歌颂格萨尔改变穷苦人民命运的赞歌……

桑杰不禁也跟着哼唱出来,起初声音很小,渐渐放声唱歌:“英雄格萨尔,你是我的兄弟,是你将我照拂……”

桑杰对来玛多采访的甘肃记者团说:“就在下个月,我们将在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投放一个装有‘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玛多做客’的漂流瓶。我们希望,漂流瓶漂过5464公里,能诚邀沿途9个省区的兄弟姐妹们,来玛多做客。让大家来看看我们的新生活!”


92个红手印

仲春的正午,日头很足,一头老牛的视野被层峦叠嶂的群山遮挡,开阔地无非就是那几块数得过来的七零八落的山坡。一群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静谧的山谷里,只能听到它们不停翕动翅膀的嗡嗡声。偶尔,老牛疲疲沓沓地甩动粗壮的尾巴,挥走那些烦人的蝇子,发出刷刷的响声,与蜜蜂的嗡嗡声一唱一和。老牛顶烦这些带翅膀的小飞虫了,心烦意乱地跺跺脚。“有翅膀就了不起吗?能飞出这座大山就了不起吗?难不成山外头跟这里有什么不同?活得还不是一样这么艰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秦习华两只手提了提快掉到腚上的、脏兮兮的大裆裤子,恶作剧地抬起一只脚踹在老牛屁股上:“你个老磅磅(形容很老),夯实(嘚瑟)啥哩。”结果没站稳,跌了个四仰八叉,他倒也不急不怒,爬起来,掸掸屁股,讪讪地笑了笑。山里的日子,不就是这么过的吗!简单的人和牲口们,就这么紧一程、慢一程,打一程、笑一程地寒暑四季、年复一年,吃得饱了,打打哈哈;吃不饱了,打打骂骂。日子就这么一程兼着一程。

偏居鄂西山区的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0%。这里层峦叠嶂,草木葱茏,拥有大好风光,却也长年受困于贫穷。在神农架的最西边,从大九湖镇进入大山后,一条通往悬崖峭壁的道路,狭窄而蜿蜒。顺着这狭窄的路盘旋一座山又一座山,在半山腰一个360度的急转弯处,就是落羊河村。

公路没修成以前,这里山高路远,落羊河村几乎与世隔绝。到大九湖镇里去一趟,来回要步行两天,既要结伴而行,又要带上干粮和打狗棍,防止山林中的野兽蹿出来伤人。有200多户人家,因自然条件极差,陆续搬迁别处。后来村里只有92户人家,其中就有81户人家在建档立卡贫困线以下。

“落羊河村一面坡,山羊经常滚下河……”当地人这样描述这个贫困村中的景象。秦习华就是这个村的贫困户之一。

对于年近半百的老秦来说,生活无非就是有口吃的填饱肚子而已。他不愁,是因为除了吃饱饭,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每天就盼着天赶紧黑下来,好去做那些胡七八糟的梦。

老秦可以不愁,但陈祖菊不行。眼下,陈祖菊就愁得不行。

陈祖菊是落羊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20年。在这20年里,她时时刻刻想着改善村里的基础建设,在她的争取下,由大九湖镇通往落羊河村的路2008年修通,2011年又修了砂石路,2015年正式通了水泥路。她做梦都想着带领乡亲们脱贫,可村里没有一点集体经济,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诸般努力后,始终收效甚微。

2014年春节,儿子陈维方和儿媳妇回家过年。儿子告诉她,他们在远离家门8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从事香菇和药材种植,干得还蛮顺当,一年下来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

陈祖菊听了喜笑颜开。可不一会儿,心思一动,她佯装严肃,把脸绷了起来:“香菇是什么品种?种植了哪些药材?”

儿子、儿媳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母亲。

大年初三刚过,陈祖菊就随同儿子和儿媳去了80公里外的红举村。在儿子的种植基地,她认真地考察后,发现那里种植的药材,落羊河村都能种植,只是落羊河村缺资金、缺技术、缺销售渠道。

陈祖菊好说歹说,要儿子和儿媳回到落羊河村去发展。儿媳怎么也不同意。陈祖菊硬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做通了儿媳的工作,把那里的业务留给儿媳打理,让儿子回落羊河村成立药材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由陈维方提供资金、提供技术,帮村民买苗、买肥料,负责收购、销售,村民们只负责种植。如果亏损,农户概不负责,全部由陈维方承担。这么优惠的条件,先后吸引了30多个农户参加,转型种植药材。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差,运输成本高,加上市场行情变化快,信息掌握不及时,陈维方第二年净亏损20万元。

看着对面沉默不语的儿子,陈祖菊心里说不出地难受。事业刚刚红火起来的儿子,被自己坑了,当妈的心里能好受?

儿子心里也难受,赔点儿钱不算什么,他就怕看到母亲为了村里的发展夙兴夜寐,成天愁眉不展的样子。本来他老早就想把父母接走,离开这个没有指望的穷乡僻壤,让二老安度一个幸福的晚年,可母亲的责任心太重,不带乡亲们摆脱贫困誓不罢休。所以儿子也愁。

娘也愁,儿也愁,大山也愁,草木皆愁。对于自然条件极度落后的落羊河村而言,愁,已经不是愁,而是无奈,是宿命。

然而世上真有宿命吗?或者说,宿命就没有尽头吗?就在陈祖菊母子愁眉不展的时候,全国光伏扶贫现场观摩会正在宜昌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举行了国家电网公司向湖北“三县一区”政府捐建村级光伏电站签字仪式。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将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三县一区”建档立卡的236个贫困村,每村建设200千瓦光伏电站,建成投运后捐赠给村集体,所得收益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

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电板飞进了大山深处,给崇山峻岭披上了深蓝色的新装。阳光尽情亲吻着大山,亲吻着一个个曾经贫瘠的角落,像蜜一样流满一座座青色的山坡,流满耀眼、像海一样颜色的光伏电板。蜜蜂围着这些深蓝色的板嗡嗡翕动翅膀,既新奇又迟疑,难道这是我们新的食物,新的甜蜜?老牛依然轰着烦人的蝇子,斜瞄着这些板板,它也看不懂,只觉得这东西好鲜亮,像一片蔓延、鲜嫩、初春的青草,像极了幸福。

“要没这些‘板板’,我还真不知道咋脱贫呢!”2017年10月下旬,落羊河村52岁的村民秦习华仔细擦拭着光伏电板,格外有耐心。柔和的阳光洒在电板上又反射回来,照亮了他刻满皱纹的脸。

“光伏电站建起后,终于有了份像样的工作。打扫电站,一年有6000块收入!”再加上扶贫政策倾斜,戴了一辈子“贫困户帽子”的秦习华终于摘了“帽”,干劲更足了。

在神农架林区政府和国家电网“阳光扶贫行动”的支持下,一块块“板板”被送进了村,建起了一个2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电站经并网发电后,每年能为村里产生20万元的收益,而且持续25年!如今,这些发电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秦习华开玩笑说,以前一闲下来就盼星星盼月亮、盼早点天黑睡觉,现在巴不得太阳一直挂天上。

“电站就在老百姓身边,就近负责管理的贫困户也更有参与感。”把光伏电站当作“宝贝”的不止秦习华,陈祖菊更有感触。

现在,陈祖菊和村委会班子正盘算用扶贫电站这本“阳光存折”的收益更好地“创收”,除了一部分收益用于电站维护支出和集体经济积累,其他都将用于产业扶持、急难救助和基础设施建设。

“孩子们开学前,村里送来了1000元生活费,这可帮了大忙了!”陈走寿以前在矿山干活时身体落下毛病,靠低保度日。自己3个小孩上学的花销曾让他天天焦虑却又无可奈何,如今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一辈子都在山坡上种地的落羊河村民,如今习惯把扶贫电站称为“种太阳”,顺口溜也有了新版本:“落羊河村一面坡,坡上装个金鸡窝,只要太阳一出来,金鸡下蛋一大窝。”

听说以后种药材、蔬菜,养蜂、养猪、养羊,还有村里做后盾。种了几亩蔬菜的赵祖兵难掩激动,掰起手指,说着自己的打算:换设备,更新技术,引进良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9年夏天,湖北省政府郑重宣布,神农架林区正式退出贫困县。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只是因为有了心里装着人民的共产党,有了听党的话、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忠于自己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一切都变了样。

陈祖菊还记得光伏电站竣工的那天,全村的老人、妇女和小孩都聚集到电站旁边的山坡上,那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一片欢乐声中,她激动地说:“国家电网公司为我们村捐建了光伏电站,给我们带来致富的希望。俗话说,饮水不忘挖井人。你们说,我们该怎样感谢国家电网公司?”

这时,秦习华高声喊道:“我们就给国家电网公司送一面锦旗吧?”

对秦习华的提议有人赞成,也有人说太简单了。儿子陈维方不愧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提出给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写封信,把全村百姓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大伙儿异口同声都称赞这是一个好点子。

陈维方上过高中,当过兵,在村里称得上是个有文化的人,写感谢信的事儿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摆上桌椅、摊开纸笔,村里几个有文化的人一边说,陈维方一边写。不一会儿,这封表达落羊河村村民对国家电网公司深情厚谊的感谢信写出来了,落款是全村92个村民。可村里大多数人都不会写字,怎么办?张永福老人灵机一动,拿来了印泥,第一个把自己的手印按在了感谢信上。

“好!”随着人们的叫喊声,大伙儿自觉地排成长长的队伍,依次按上自己的手印。

按上了92个红手印的感谢信,伴随着92颗落羊河村贫困村民的心,寄往了祖国首都北京,寄到了国家电网公司。

92个红手印,92颗滚烫的心,92个幸福的家庭,装点着山高林密的神农架林区,山风穿过一座座山谷,把落羊河村的欢声笑语带向祖国大地的壮丽山河……


炭窑村里杏花香

炭窑村地处偏远。从省城长春出发,驱车5个多小时,到达吉林省最西部的白城市。在白城稍事休息,继续前行,跨越吉林省界,进入内蒙古自治区,过兴安盟又前行两个小时,才能到归属于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乡管辖的炭窑村。

当初,吉林省扶贫办确定国网吉林电力定点帮扶炭窑村时,可能就考虑了这里路途的遥远难行,以及电力网点遍布将给乡村带来的便利。

从2017年4月以来,吉林省电力公司从主要领导到机关专业部门负责人,从省公司到白城供电公司和洮南供电公司,为了考察、敲定、落实一个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一直往复奔跑在这条漫长而颠簸的路上。

经过几次周密、细致的前期调研,国网吉林电力基本将炭窑村的人口状况、贫困程度、主要致贫原因和村子的历史、经济基础、管理状况、自然条件、所拥有的资源等各方面情况全部调查清楚。

这个位于洮南市胡力吐乡东南部的村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单一、病残人口多,全村320户1320人中,就有贫困户90户174人。1980年前,还没有人烟的时候,这里曾是一个如诗如画之地,每到春天,四周的山上遍开如雪的杏花。遗憾的是,如梦的山野并没有吸引来吟诗作画的艺术家,而是引来了一伙会利用自然谋财的生意人。山杏树,原来是一种优质的烧炭材料。一望无际的山杏林,对于这些人来说,可不是好看不中用的美丽花朵,而是大把的金钱。于是,这些人便在这里落脚,在山上开起了炭窑,砍下杏树烧炭,用牛车拉到内蒙古的王爷庙去贩卖。日久,聚集的人渐渐多起来,便筑屋立村;日久,山上的杏树便也被全部砍光,便只剩下“炭窑”这个名字和前后山上两座废弃的旧窑址。

 ……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