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城丰碑——消失的“新中国第一枪厂”(626)传奇

CPBGWX 022


以下内容摘录


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枪厂;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我党、我军接管的枪厂;一个在共和国军工战线创业、奋战、发展、奉献了38年,造出了9006116支枪的枪厂;一个在国企改革中被划归首都钢铁公司后继续奋力拼搏、苦苦挣扎了18年,最终被政策性破产的枪厂——626厂(国营庆华工具厂),注定有其跌宕起伏、无比辉煌;历经磨难、一言难尽的传奇故事……

——题记


辉煌时刻显荣耀


这个世界上,绝不只是舞台上的演员才渴望观众的掌声和鲜花,其实,每个人、乃至每个团队和单位都期待掌声、鲜花,也都希望获得荣誉。

荣誉,不只是人们眼中的一纸奖状、一枚奖章、一个称号、一尊奖杯或一面锦旗,而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沉甸甸的奋斗果实;是一段奋斗历程的写照和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朵;是一种品行、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和取得的成就;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肯定、鼓励和表彰。但荣誉似乎只是成功者的专利,尽管每个人、每个团体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可不是偶然的、仅靠运气的、一蹴而就便能获得的。能获得荣誉的个人或团体,其经历一定是十分精彩的,甚至会具有令人感叹的传奇色彩! 

今天我首先要呈献给读者的,是“新中国第一枪厂”(626厂)数十年努力奋斗和奉献过程中,曾获得的部分荣誉和经历过的辉煌时刻。


1

为便于读者阅读,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626厂的厂名变迁与具体时间。

奉天军械厂(1916年6月)

东三省兵工厂枪厂(1921年10月) 

关东军野战兵器厂第一制造所(1931年9月19日) 

日本法人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枪所,1932年10月) 

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沈阳兵工厂第一制造所(枪所,1946年3月)

中央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第90兵工厂第一制造所 (枪所,1946年11月9日) 

东北军区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第一分厂第一制造所(枪所,1948年11月) 

沈阳第一厂第一制造所(枪所,1949年9月) 

五一工厂第一制造所(枪所,1949年11月1日) 

五一工厂枪厂(1950年11月初) 

北安冲锋枪厂(1950年12月) 

三二工厂(1951年3月1日)

国营626厂(1951年6月)

26265厂(1951年10月30日)

626厂(1953年4月1日)

国营庆华工具厂(1957年4月23日,第二厂名) 

首钢庆华工具厂(1988年6月22日)

……

从上述厂名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解放军进厂接管,到1950年11月,五一工厂枪厂从辽宁沈阳迁往黑龙江北安,在那里建立了北安冲锋枪厂。再从最早的奉天军械厂到首钢庆华工具厂(于2006年破产),626厂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中国近代军阀割据、日本侵略、国共内战,亲历了抗美援朝,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第一枪厂和祖国军工事业的开拓者,所以,它的经历理应永久载入史册,而不能被历史淹没!


2

军工代号626厂的对外第二厂名为“国营庆华工具厂”,所以本文中会以“庆华厂”之名一以贯之。

庆华厂作为东北乃至新中国第一枪厂,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形成了当年冲锋枪和手枪制造全国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优势,为国防事业和公共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庆华厂作为曾经的新中国第一个冲锋枪厂,用黑龙江省北安市“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概况介绍所言:“建厂规模最大、历史贡献最突出、科研成果最突出、管理经验在全国推行最广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多!”  

庆华厂兵工人为发展大兵工、建设大国防,“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奉献了无悔的人生,他们在用双手创造了历史功绩的同时,用汗水浇灌出了荣誉之花。让我们看看他们曾经获得的部分荣誉和取得的部分骄人业绩。 

1949年9月到1950年9月,工厂仿制成功苏联PPSH-41式7.62mm冲锋枪,共生产2.3万支,配备给南下大军。为解放全中国和剿匪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工厂生产大量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直接加快了全国解放的步伐,得到了东北野战军的特令嘉奖。

1950年2月,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回国途经沈阳时,特别关注五一厂,并对东北人民政府负责人提出了工厂北迁的设想。

1950年10月,毛主席得知工厂仿制苏联的冲锋枪获得成功非常高兴,亲自批准命名为1950年式7.62mm冲锋枪,简称50式冲锋枪。

1951年初,庆华厂冲锋枪部主任赵瑞之,被黑龙江省评选为劳动模范。

1951年11月,东北兵工局领导受中央军委和兵工总局委托,携带大批奖品亲临工厂,召开全厂干部职工表彰大会,以党中央、毛主席的名义,奖励庆华厂20万万元(旧币)奖金。

1952年2月,东北行政管理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对庆华厂迎着硝烟实施北迁、冒着严寒复厂建设、不分昼夜组织生产、有力支援抗美援朝的突出业绩给予大力表彰,鼓励庆华兵工人继续奋斗,用满腔热血融化大地冰雪,用无私奉献换取卓越贡献,在“北大荒”上创造出更多的兵工奇迹。

1952年9月,庆华厂二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劳动模范付润滋前往北京,代表全厂职工光荣地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国庆观礼。

1953年4月,二机部对庆华厂的技术革新和改造给予兵工系统通报表扬,并颁发奖金5万万元(旧币)和奖旗一面。这面奖旗就像一面战旗,指引着庆华兵工人不断地走革新挖潜、技术改造道路。

1953年6月,庆华厂仿制的PPS-43式冲锋枪取得成功,中央军委、志愿军总后勤部、二机部二局向工厂先后发来贺电。在祝贺与慰问的同时,鼓励庆华厂在武器仿制和制式化生产的道路上取得新成果。

1953年10月,工厂检验女工佟玉芝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参加了二机部在沈阳召开的东北地区第三届劳动模范大会,讲述了女工姐妹们建设庆华厂的感人事迹。

1953年10月,工厂主任工程师赵瑞之和四车间生产组长关宝祥荣获“东北兵工局劳动模范”称号。随着上级的表彰,赵瑞之在枪械研制上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佳绩,被兵工行业关注。关宝祥在老旧机器设备上带领班组的师傅们练出“飞刀手”,这一称呼传遍关东大地,

1953年10月,赵瑞芝被东北兵工部评选为东北地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

从1951年到1953年,庆华厂共为朝鲜战场生产输送了358612支50式冲锋枪,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9月3日,朱德总司令,带着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问候,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亲临北安,专程到庆华厂视察,亲切看望兵工战士。临走时还带走了一支庆华厂生产的崭新的50式冲锋枪。之后还为庆华厂俱乐部亲笔题写了“文化宫”三个字,并在后面写上了“朱德”二字。

1954年3月,带领庆华兵工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厂党委书记李志坚、厂长孙云龙两位带头人,光荣当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一届代表大会党代表。党政“一把手”同时被选为党代表让全厂职工骄傲。

1954年5月,四车间生产组长关宝祥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以工人代表的身份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政议政,令庆华厂人自豪。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