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砥砺奋进

ZPBGWX 039

 

去年,宁夏回汉各族人民迎来了建党100周年。100年来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们西海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通过改革开放的沐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看到今日西海固的巨大变化,我不由回想起在这块厚重大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第一章 不忘初心 情洒西海固


西海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神州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人形象地评价其地理位置“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可见西海固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关隘和军事重镇。

翻开西海固古老厚重的历史篇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一支少数民族就从漠北来到水草丰美的六盘山下清水河谷生活,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创造了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推动了历史上西海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诗经·小雅·六月》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的最早文字记载起始,揭开了西海固历史文献记载的新篇章。数千年来,历史风云人物,像隋炀帝杨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特别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等在这里留下足迹。尤其是伟人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脍炙人口,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位列西海固地区其中之一的固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发展变化很大,已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中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夏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一座充满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也是整个西海固创新发展的代名词。

然而,令人不可置信的是,西海固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其它因素所致,曾经“水草丰美、牛羊衔尾”的美丽地方,却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于世。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十种九不收,过去一直以“苦瘠甲天下”而著称。即使当今,由于这里自然环境实在过于恶劣,群众的生活一个时期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国家曾经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干部和群众在长期与干旱少雨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许许多多的经验和方法。而黄河机电提水灌溉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应运而生。

提及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可是大名鼎鼎,在西海固地区可以说家喻户晓。该工程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分别由宁夏同心扬水工程、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宁夏固海扬水扩灌工程组成。它直接从中宁县泉眼山脚下的黄河入口取水,采取梯级扬水的方式将甘甜的黄河水长距离输送之固原七营一带。沿途受益地区辐射两市(中卫市、固原市)、两区(原州区、沙坡头区)、三县(中宁县、同心县、海原县)部分地区,灌溉面积达百万亩,受益群众包括人畜饮水达百万人(头),等于再造一处“塞上江南”,是宁夏目前最大的一座黄河机电扬水工程。

诚然,该工程对于广袤的西海固地区来讲还是远远不够。可这是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同干旱与贫困作斗争的结晶,从中使群众看到了在恶劣自然环境下战胜困难的希望,更加坚定了西海固地区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仗”的勇气和必胜信心。该工程彻底改变了西海固受益地区群众过去吃粮靠返销、吃水靠拉运、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四靠”历史旧面貌。以2021年为例,西海固地区遇到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灌区以外的其它西海固地区粮食几乎绝产,可是该灌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的存在和作保障,灌区依然取得农副产品全面丰收。据统计,其中粮油产量3.2亿公斤,农业总产值6.7亿元,人均收入达2935.21元。这与1980年人均收入30.5元相比较提升了96倍。不仅如此,灌区粮食、饲草还有力地支援了周边山区群众抗旱自救,使灌区周边受灾群众基本摆脱了人不缺口粮,牲畜不缺草料的困境,使社会没有出现受灾恐慌,取得了灌区帮扶受灾地区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群众的变化,还可从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灌区群众王小民身上说明问题。他当初在西海固乡下穷的叮当响,实在没法再呆下去,于是怀着怀疑而复杂的心情来到了该灌区。当时该工程还未全线通水竣工,灌区尚未大规模开发建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搬迁群众面临诸多困难。加上他来时携家带口,几乎身无分文,全部家当是一辆小毛驴车拉过来的。在困难和窘况下,这位男子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从零起步,白手起家。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而今的他,已经成为该灌区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资产好几百万元,有房有车有存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其实像他这样的群众在灌区还很多。至于其他群众来到该灌区后先后普遍脱贫,逐渐走上致富道路。

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 。今天的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灌区看上去更加生机勃勃,粮丰林茂、牛羊成群,一派繁荣祥和景象。该灌区已经实现年种年收、群众的生活持续提升的基本目标。而且随着灌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节水灌溉、科学灌溉的普及,以及综合经营的全面发展,灌区的前景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这一切表明没有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就没有灌区今天的的发展和繁荣,难怪在该灌区群众心目中是那么得重要和敬慕。而我有幸成为经营管理这座特大型扬水工程的成员之一,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每每想起有幸在此工作,有幸投身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仗”第一线而骄傲和自豪。也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昔日在宁夏固海扬水工作的难忘往事来,真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觉,以此表达对该工程的无限思念,充满对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无限的挚爱,永远挥之不去的眷恋。

其实,我的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西海固地区的。在自己儿时的记忆中,家乡缺水的记忆成为自己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魔。记得全家为了到村头老水井驮回一桶水,得早早前去排队,否则家里真的就断水了。这种井水水质很差,含氟量超高,人长期饮用后,牙齿变黄,骨质疏松,严重的话还会致人骨骼变形。即使如此,可在全家眼里觉得这种苦咸水不是少了,而是越多越好,因为遇到大旱,不仅仅是粮食颗粒无收,老水井也因此底朝天。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只得到几十里之外去花钱买水吃。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父母无奈地说“这缺水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后来,我有幸到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工作。从此与工程管理者一道为了灌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和探索。而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是一座集机电设备、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安全生产,防汛抗洪(旱),科学调度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水电工程,对管理者的要求很高。当初的宁夏固海扬水工程不像现在人才济济,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而规范,限于当时条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边干边摸索边总结经验,不知凝聚了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的心血,用“无怨无悔奉献,兢兢业业工作”来概括一点不过为。`

记得,该工程开始发挥效益时,工程管理处于“三无状况”(无一名懂专业的领导、无一名机电技术人员和无一名技术工人),工程管理难度可想而知。面对一系列困难,工程管理者首先从管理队伍的“双补”( 补习文化课和补习业务技术)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干部职工的“应知应会”能力。并且鼓励干部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并且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比学赶帮超”活动。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把人才请来传授技术和经验;把干部职工送出去学技术、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等措施,使干部职工逐步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经过长期探讨和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这座特大型黄河机电扬水工程管理得有条不紊,并且为大型扬水工程的管理闯出了一条独特的管理模式,像后起的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等都是在借鉴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的成功、成熟管理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工程的管理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在业内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对我区扬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我在宁夏固海扬水工程下辖检修队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个基层单位,肩负着全系统几十座泵站的机电设备和全系统代管变电所的维修维护艰巨任务,以及平时设备突发事故、障碍等等的处置工作,位置十分重要,全系统设备效益发挥好与差的关键,取决于平时设备是否维修维护得好。在这个岗位上,我深知责任重大,以心系灌区群众的温暖为己任,与队长一起同心同德为全系统机电设备正常、安全、高效运行日夜操劳。我利用大会小会等形式经常教育党员干部和职工牢记党的宗旨,爱岗敬业,为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增辉。而我们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真好,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已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任何情况下都总是抢着干苦活累活,无怨无悔。由于我们这个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干部职工早出晚归,经常性的加班加点习以为常,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灌区的发展和繁荣默默奉献着,从无怨言。

记得,那时固海扬水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当时单位经费很紧张,大家都从节约一颗螺丝钉、一根铜线、一度电做起。而我们检修队则承担了更重要的创收任务,上级给我们下达了每年除了搞好全系统内部检修维护艰巨任务外,还要利用自身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外出创收60万元的艰巨任务。我记得当时我们职工的月工资也就是千元左右,这等于全队50多人的工资要靠自己创收来解决。

当接到这项艰巨任务后,我与队长确实吓了一跳。可在全队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和苦战下,我们终于完成当年创收任务,接下来每年都超额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不仅为单位减轻了财政压力,也使职工从中得实惠。鉴于检修队的突出贡献,年年被上级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而我本人也在庆祝建党8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宁夏水利厅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其实自己与那些为该工程做出重大贡献者相比,确实微不足道。我现在已经离开我一直痴情的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可不知何故,越是离开越是留恋;越是离开西海固,越是思念这里的人民群众。

 

第二章  黄河情怀


我的故乡宁夏盐池县(属于西海固地区)惠安堡镇曾经是出了名的荒漠地带,缺雨、干旱、风沙曾经是这里的一大自然特色。解放前祖辈们一年四季盼雨盼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天神”、“土地爷”身上。一年中少不了几次进庙烧香磕头,祈求所谓的神灵保佑,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至于对于那遥远的黄河水来讲连想都不敢想。

我的祖父清楚地记得,在惨绝人寰的民国18年宁夏年馑里,这一带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祖父的几位亲人就饿死在了惠安堡镇的古庙里。当时,饥饿进一步威胁着祖父一家人,无奈之下,祖父一家选择了逃荒。当时在逃荒朝哪里走的问题上祖父全家发生了争论,有的说向太阳升起的东方走,有的说向自然条件好的南方走,众说不一。祖父叹了一口气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还是朝黄河的方向走吧”!祖父的话再没有引起辩驳。就这样祖父一家携幼扶老一路乞讨来到了黄河岸边——今天宁夏吴忠市的一个沿河村子里。

当祖父一家看到黄河后,都兴奋不已,在黄河岸边驻足久久不愿离去。当时他们看着波浪汹涌的黄河白白奔腾不息向东流无不感伤,遐想着如能在故乡荒漠上看到黄河的身影该多好呀!可转念一想感到这是痴人做梦,心里嘀咕道“自古黄河只有向低处流,哪有朝高处流的道理呀”?祖父一家在黄河岸边感慨了一番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河边,随后在附近的一个马姓有钱人家里做工,直至临近解放才又回到故里。

新中国诞生后,尽管祖父一家与乡亲们一样翻身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但是由于这一带自然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干旱少雨长期以来一直看困扰着这一带的发展,群众生活长期出于贫困状态。故而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前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也就无从谈起解决缺水根本问题了。改革开放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关心老区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考虑出发,启动了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该工程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经过数年的建设,黄河水终于被请到了故里惠安堡一带,实现了祖祖辈辈盼水想水的梦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黄河水来到家乡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我父辈种粮年种年收,再不受干旱因素的太多限制了。不仅如此,黄河水还使这一带的自然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这一带黄沙泛泛,今日翠绿一片,真是两个天地的差别。群众自有了黄河水后,都先后翻盖了新房,换了全套新式家具,生活一下大变样。今天,群众有存粮存款,小光阴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再看看今日故里惠安堡大地上,一派生气景象。若再放眼看看毗邻惠安堡的太阳山工业园区,更是兴旺发达。谁能想到,昔日这一带原本是一处荒原,而现在竟然拔地而起了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这一切的一切变化,归根结底除了党的富民好政策之外,再就是与一个“水”字密不可分,都离不开一个“水”字呀!可以说,没有黄河水就不可能有故乡一带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昔抚今,我更加感恩黄河母亲,也就更加怀着深情厚谊更好地工作,一心一意努力为灌区群众搞好优质服务。而老父亲在世时,每当我回家看望老人家时,老人家总是谆谆告诫自己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昔日的苦日子,一定珍惜好时光、好生活,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工作。老人家的这些提醒对于自己的努力工作,积极上进也是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启迪作用。进而自己不但努力工作,而且心里默默希望于人们人们更好地呵护黄河,让黄河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第三章 回望红色印记 牢记使命


我的故里盐池县其实也是革命老区。这里曾经留下西征红军的足迹。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这一带的广大回汉群众才开始逐渐认识中国共产党,并由此对党充满无限希望与崇敬之情。这种红色基因对于我的成长包括努力工作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父母生前讲,西征红军到来之前,由于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和造谣生事缘故的影响,憨厚不知情的回汉群众对共产党一无所知,因此对红军产生十分恐惧的心理,真的担心被“共产共妻”。更玄乎的是,有些回汉群众听信了反动派煞有介事污蔑红军 “个个长着红头发蓝眼睛,青面獠牙,是一伙杀人不眨眼的共匪”的谣言,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一度产生了误解,顿感横祸将来临。在那种历史背景下,不知情的回汉群众一提共产党就十分恐慌,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有些回汉群众干脆打起行李举家逃避。

当时这一带属于宁夏地方军阀马鸿逵统治势力范围。其统治十分残暴和黑暗,尤其对回汉的苛捐杂税十分繁重。早已被盘剥的十室九空的回汉群众又听说有“共匪”冒出,无疑愁上眉梢。还特别一提的是,马家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地方势力,不断扩军备战。而征兵的方式又往往采取的是那种野蛮的绳捆手绑的做法,几乎家家都有被马匪强拉当兵的亲人,整个宁夏成了一座大兵营似的,大有“全民皆兵”之势。对此,回汉群众深恶痛绝,私下称“马匪”是阎王殿。现在已经身陷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广大回汉人民乍得听到又冒出个“共匪”来?无不义愤填膺道“咱中国这匪那匪咋就这么多” 的感慨来。于是人人唉声叹气,人人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

据老人回忆,民国25年(1936年)夏天的一天里,故乡首次迎来了西征红军。红军来到小山村后,在村子一口老水井旁大榆树下召开了群众大会。首先映入群众眼帘的是,觉得“红军也是人呀”?而且穿戴与群众相似,并不像反对派所说的“青面獠牙”呀!一下子使回汉群众产生的误会顿时发生了变化。再听了共产党的主张和宣传,以及听了红军的来历后,一直缠绕在广大回族群众心头上的迷雾开始消散。“原来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大救星呀!”当地回汉群众这才开始真正了解到共产党的“来历”和真面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模范作用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证明着自己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铁的纪律和红军高昂士气的表现,以及红军与广大回汉群众那种鱼水情关系,还有共产党的所作所为等等,无不证明自己是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军那种模范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和严格执行少数民族政策的事实,无不打动着群众。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假不了。

在事实面前,不仅使反动派的宣传和造谣生事不攻而破,而且使民心开始转向共产党所领导下的红军一面来。广大回族群众尽其所有,纷纷支前,协助红军打胜仗。并且积极配合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并在红军帮助下建立起自己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来。比如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真是红旗所到之处,就是民心所向之处,大有燎原之势。

而国民党则倒行逆施,所到之处,搜刮民脂民膏,怨声载道,与共产党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渐渐地,广大回汉群众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希望与民族解放的曙光,从红军的身上回汉群众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曙光。中国共产党真是不负众望,从成立那天起,仅仅奋斗了28年时间,就摧垮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政权,建立了新中国,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祖国天空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繁荣富强的国家,还有谁人还小瞧我们?回顾中国百年来的奋斗历史,我们毋容置疑地看到一个事实: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好局面,就没有地方少数民族自治的辉煌成就。忆往昔,看今朝。我们今天活着的人们应该更加缅怀先烈们,更好地继承他们的意志,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为党的新时期规划的伟大奋斗目标而求真务实去拼搏。

我的老父亲生前多次给我讲西征红军的战斗经过和军民雨水关系,以及他多次冒死为西征红军带路的动人经过,告诫自己要以红军的献身精神为榜样,为群众管好水用好水。这些红色活教材时刻激励着自己,成为我努力工作的又一强大精神动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四章  苦咸水是群众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魔


在我幼年时代,给我影响最深的事情,是家里缺水。

记得,多年前,我在一次大热天里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看着我干裂的嘴唇叹气道:“这穷地方何时才能像川区年种年收,这缺水何时是个头!”母亲接着说:“眼前放着大好的土地白白浪费着,就是缺水呀!这地方看来真的长不出西瓜来的。”正当母亲感慨时,外面传来了卖西瓜的叫喊声。

母亲又看了看我干裂的嘴唇,下意识地摸了摸一无所有的口袋,显得无可奈何的样子。母亲只好试图用小麦换西瓜,可瓜贩子不答应,坚持收现钱。最后母亲好说歹说才用几斤小麦换回了一个小西瓜,全家品尝了一下西瓜的甘甜滋味。那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那时家里有两口大缸,一口用作日常做饭饮用,一口用作备用。这两口大缸在全家看来是宝贝,没有比得上的东西可以替代。每天家里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瞧一眼水缸的,发现水缸该要加水时,家里无论是男是女,只要能拉运水者都是责无旁贷的,会自觉腾空驾驭上小毛驴水车到村子一则的老榆树下的古井里取水的。这种取水方式依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下,是很难言表的一种苦差事。即首先要将深井里的苦咸水一桶接一桶扯上来,那古井足足有五六丈深,待灌满小毛驴车上的大水桶后,然后吆喝上小毛驴到家,这一来一往足有一公里;到家后,还得一桶一桶再从水车上卸下提到水缸中。想一想,这种拉水方式原始不原始?如果是冬季特别是数九寒天再加暴风雪的话,拉运水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即使这样,也得几乎每天照常拉运水的,水是一天都不能缺少的东西。

至于另一旁的备用水缸,可不是摆设,也是大有用场的,是专门等待雨雪天的。如果有雨(雪)的话,全家就会齐出动,想方设法收集雨(雪)的,会把这口水缸中的水很好地利用起来的,用作洗衣洒地的。要知道,平时洗衣和讲究卫生方面的用水量也是很大的,该节约的就要想方设法节约,以此尽量避免减少走古水井中取水的频率。所以,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句“宁给一碗油,不给一碗水”的说法,听起来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我步入少年时时,也要承担起拉运水的事情的。那时正值吃“大锅饭”体制下的时代,乡亲们的温饱长期得不到解决,我家当然也不例外。吃不饱,加上我的个头小,营养又不良,所以那时我的体质很差,走起路来都有点摇摇晃晃的。当时,我最担心和最不情愿的事情就是拉运水的事情。可大人总是将这种事情让我干,说大人忙。我每天放学后,由于大人有言在先“拉水这点事情全家几乎每一个人还是能做得来的”。大人这么一说,其他的人也附和着,我即使想找个理由都不好找了。所以放学后,只得老老实实第一件事情想到的就是拉运水,否则全家真的要发生水荒的。

记得,有一个下雪天里,我放学后,发现那口大水缸已经是底朝天了,如果不在大人下工前拉运回水的话,全家就要饿肚子的。责任感驱使着我管不了安全和冷冻难挨的事了,急急忙忙驱赶上小毛驴拉运回水是大事情。可是当到了古水井时,水井周围早已是滑冰场了,水井周围到处是冰,人站上去是很危险的。我又冻又饿,在水井旁犹豫了半天,还是战战兢兢打起水来。每提起一桶水,真像提着一吨重的东西似的。当我只打了一半的水时,就坚持不下去了,呆呆地站在水车旁,嗷嗷地痛哭。好在,这时家里人及时赶到,才解了围。这件事,给我少年时代的心灵留下永远的创伤。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有一个心愿,将来一定让家里包括乡亲们有自来水。

自己成年后,当大学毕业后,从事的是水利工作,对家乡缺水和取水的实际困难,多次予以呼吁。而当地党委、政府看到故乡一带饮水如此困难,越来越重视这件事,作为一项密切群众关系、关注民生工程来对待,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花大力气将黄河水引上故乡一带,自此故乡一带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的历史。有了黄河水,但是要让群众饮用上自来水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困难得多,关键是资金的问题。可是困难再大也得干,对于这件事当地政府铁了心。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乡亲们的鼎力支持配合下,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家乡一带终于通上了自来水,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喝苦咸水和驴拉水的历史。这一刻我真流泪了,千言万语感谢改革开放好政策,心里默默赞扬家乡的变化刚刚开头,好日子还在后头哩!看到家乡一带终于通上了黄河自来水,我更加热爱扬水事业,把工作干得有板有眼,多次受到单位表彰奖励。

 

第五章  初次接触水利工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劳动锻炼,期间有幸初次接触到了水利工程。

记得,一天生产队长叫住我,认真地对我说,李记大弯水库正在建大坝,各生产队都要增派民工,你也算一个吧。就这样我背起行李卷加入到李记大弯水库大坝工程建设中。

该大坝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今天惠安堡镇一带。当时建设这个大坝意义何在?据该大坝管理人员讲,可更好地起到防洪和洪灌的作用。一听说大坝建成后,可以充分灌溉农田,造福一方,岂不是能吃饱肚子了吗?于是自己包括几乎所有民工兄弟一想到这一点,都信心百增,干劲更大。当时施工环境和条件极为艰苦。既没有现在的大型机械化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且施工上全凭镐锹、背篼外加人力劳动车一点一点夯土堆高。还吃的是粗米淡饭和老酸菜,住的是临时就地挖出的洞穴或临时搭建的工棚,条件的确是相当艰苦的。我们当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生活条件下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的。

我们这些吃惯苦的民工原以为人家水利职工包括干部一定不会受这么大的苦的。实际上,在我们的眼里,当时的水利职工包括干部也是很辛苦的。就以工地的一位水利技术干部为例,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当时已五十过头了,可是每天自始至终守候在大坝上,严把质量关口,成天跌跌爬爬在大坝上,指挥民工严格按要求取土夯土,不容许有半点弄虚作假的事情发生,违反者一定是要返工的。他成天吼着个嗓子,在我们看来,比我们使出的力气还大。而他在生活上与工地指挥部的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也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至于管理水库的其他正式职工也完全与我们这些民工一样一起投入到工地施工中,看不出与民工有什么两样。“啊,水利职工为了俺们百姓的生产、生活竟是如此的敬业和朴实!”自己不由发出感叹,打心眼里佩服。从那时起,我就发自内心感激水利人,也慢慢地对这个职业产生了仰慕之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该大坝建设过程中,我曾经回过几次家,但是回了几次家迷了几次路。没想到这一带尽管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但是严重缺水。加上这一带连年风大沙猛,可以说遍野沙丘连绵,人行走在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迷路呢?可是当该大坝加固后,大坝利用自身蓄水的功能,可对这一带进行有效的洪灌,对这一带的农田包括生态将产生不小的作用的。这一刻,在憧憬面前,我们这些建设者更加感到自己的艰辛付出是值得的。而自己尤其感受到了水利对群众的生产、生活该是多么得重要,更加促使自己将来也争取成为一名光荣的水利人。

当然,真正对这一带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前文提到的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的兴建。该工程的投入使用,才使当初自己看到的满目沙丘涟涟的荒野变成了一座座绿洲,这一带群众才告别了千百年亘古不变的苦咸水和长期以来干旱缺水、每年要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的历史。星转斗移,事已至此,自己最终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水利人。多年来,在这平凡而艰苦的水利工作岗位上,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也不会忘记群众的温暖的,牢记宗旨,与广大水利干部职工一道,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忘我地工作着。

我常想,灌区群众是我们从事水利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干工作。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更加带头干好工作。自己平时是这样想到,也是这样努力去做的。去年我们迎来建党100周年,我衷心希望所有共产党员更加务实勤奋工作,为党旗增辉!

 

第六章  故乡自然生态变迁给我的启示


我可爱的家乡——摆宴井,地处宁夏“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的复地。在外界看来,这里长年干旱,雨水奇缺,年降雨量在200-700毫米之间,由于多年来的盲目开荒,加上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乱采滥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严重,自然生态得到严重破坏,除少量沟壑山谷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干旱少雨,十种九不收,故而被晚清重臣左宗棠称为“苦瘠甲天下”之地。可是要知道,我可爱的家乡自然生态严重恶化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使当地自然生态发生极其严重的后果,以前可是少有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世外桃源之地。我们不妨先看看家乡近百年来自然生态的变化。

家乡的传说很多,传说康熙大帝微服私访中受到家乡乡绅的热情接待,为康熙一行摆过宴,故名摆宴井。可据历史记载,康熙皇帝于1697年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叛乱,从京城出发,一路经山西、陕北进入宁夏盐池县,一直是沿长城往西走,没有到过盐池县以南的摆宴井一带。历史清楚记载,他到盐池第一晚住花马池,就是现在的盐池县城;第二天又沿长城西行,住安定堡;第三晚住兴武营(今盐池县高沙窝镇境内)。到兴武营康熙帝召开过一次军事会议,与议政大臣商讨了宁夏出兵事宜。尔后又率守营官兵及随员在兴武营附近围猎,康熙帝亲手射杀野兔三百一十只。

从以上历史记载来看,康熙大帝确实没有到过家乡。可是从康熙大帝围猎一事上看,却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盐池县一带的自然生态是多么得良好!康熙帝在围猎中亲手射杀野兔三百一十只,在没有猎枪的冷兵器时代可不是一个小数据,放在今天不要说猎杀如此之多的野兔,恐怕一天下来也不见得能看见几个野兔。从而说明当时盐池县一带的自然生态确实非常良好。而我的家乡距离盐池县城也就是百十里之遥,而且属于偏僻之地,自然生态更好。据传此时家乡的野兔不值一提,仅以黄羊为例,简直是成群结队。至于飞鸟更是遮天蔽日。而草原上的绿草有的地方齐腰深。

家乡的骄傲不仅如此,还可从家乡晚晴贡生石弥遗留下的“草山”(放牧的大山)——“钱记山”一窥其貌。这一古遗址从侧面印证家乡昔日的富饶和自然生态的良好。这座山可是山前岭后方圆几十里之内最大的一座山,能够容纳下成千上万的牛马羊,可见乡绅石弥的富有和当地自然生态依然不减当年。石弥还遗留下另一个古遗址——“瞭马山”也很有名。这是石弥的“草场”。据说石弥的骏马多得难以统计,石弥只好过几日登上瞭马山依山看个大概吧。这些古遗址今天还在,默默叙说着家乡昔日的辉煌。

历史翻开西征红军途径摆宴井时,受到以石成欢、石生花等乡绅为代表的热烈欢迎。他们带头捐款捐物,至今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这些乡绅筹集了粮款和毛巾、袜子及羊只等欢迎红军的到来。石成欢在欢迎红军的大会上代表父老乡亲还讲了话,受到红军的热烈鼓掌。传说红军听了摆宴井“御赐”的地名后,深有感触地告诉群众:“待共产党坐江山后,人民当家做主了,摆宴井会更富有和美丽!”群众听了后,倍受鼓舞。当西征红军看到这里美丽的大草原和遍地牛羊及众多的狼群时赞不绝口 “这地方真好呀”!

笔者亲历家乡自然生态的状况已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了。此时的家乡自然生态尚可,起码大草原还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看上去绿草如茵,自己还曾经看到过狼的身影。而庄稼基本上还能够年种年收。可是后来生态环境就越来越恶化了。起初是人们到处找石油大规模开采,把好端端的大草原弄得满目疮痍。更为甚者的是,人们“全民皆兵”,在利益驱动下纷纷涌进大草原滥挖甘草(要知道盐池县可是“中国甘草之乡 ”),而且采取的是“断子绝孙”的做法,不论大小,不论能用不能用的统统一窝端。加上大批的人群滥采“发菜”,简直把大草原非弄个底朝天方才罢休不可。

不仅如此,人们还盲目开荒、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至此大草原风光不在,自然生态开始恶化。到后来越来越严重,连年干旱,沙漠化侵袭草原和耕地,沙尘暴席卷大地,尤其是春天里,沙尘暴几乎不停止,能见度就是十来米,人蹲到屋里呛得只咳嗽。再说耕地里的冬麦往往被沙尘暴连根拔起,以至于后来再无法种植冬麦了。而野生动物也几乎绝迹。人们不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报复起来也是毫不留情。当地群众看到自然生态如此恶化,再不养人,就只好卷起铺盖卷纷纷外出自寻出路。

后来,国家全面实施了“封山禁牧”政策,严禁乱开滥垦、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值此,当地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的势头才得到有效遏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群众从严酷的现实中也看到破坏自然生态的极其严重后果,也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有关部门修复自然生态。从“封山禁牧”政策实施数十多年来看,家乡的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草原生机勃勃,植被还算不错。更使群众欣慰的是,当地多年绝迹的一些野生动物又出现了。比如,野鸡、狐狸、刺猬等等都有了身影。而耕地也能够正常利用,再没有出现沙尘暴卷走种子和根部的事情了,即使有大风也是清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现在,家乡的自然生态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现在修复的相当不错,乡亲们再不用过多地忧患天灾人祸了,安心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可是群众还是心有余地,担心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再一轮破坏自然生态。比如到大草原建一些重复性、耗能大、破坏生态的厂矿(项目)。同时也担心他们的耕地被以各种巧立名目而强占它用,等等。

可是当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讯传来时,乡亲们奔走相告,大家一遍又一遍相互转告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重要讲话精神,感到讲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纷纷表示,党中央这样关心自然生态建设,而我们老百姓就指望有一个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好过日子,更应该自觉行动起来善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宁夏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0年)》,确定了宁夏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重点工程和保障机制,为宁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土壤环境安全保障。明确了强化土壤污染来源控制、强化未污染土壤环境保护、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强化科技支撑与环保产业发展、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等主要任务。这项举措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措施,为促进我区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广大农民群众看到这个《规划》,喜上眉梢,觉得今后,他们的大草原和耕地又多了一层保护伞,更加珍惜耕地,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值此,看到家乡自然生态的良好开端和可喜变化,特别是注意到党中央对待自然生态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决心时,我感慨万分,真诚希望人们不要再干破坏自然生态的蠢事了!同时,坚信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可爱的家乡天人合一,一定越来越美丽!而我在工作中,为了配合当地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多次深入到灌区群众当中,正确引导群众珍惜水资源,保护好黄河母亲,科学灌溉,合理灌溉,节约用水,收到良好效果。

 

第七章  牢记使命 练好内功 多做贡献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强调道“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于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它做到精品。也就是《诗经》描述古代工匠在制作骨器、象牙、玉石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那样吧。工匠精神具体到我们水利行业来讲,我认为还应包括了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执着严谨,吃苦耐劳。
  工匠精神,首先表现在是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干好一行,既是我们水利水电人普遍所操守的职业道德,也是广大用户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只有对自己职业无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才会用心钻研,提高技能,优质服务。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并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融入每一个工序环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打造最优质的产品,这恐怕就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吧。

其次是切忌粗制滥造。如果你是一位匠人的话,由于工作的极端不负责任,对产品的漫不经心的话,你的产品极有可能不伦不类,那样的话,你的产品只能是自欺欺人罢了,是没有市场的;如果你是一位经营商的话,如果不加强管理,不严把质量关的话,让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而入,你可能只能糊弄一时则不能长期欺骗你的顾客的;同理,如果我们水利水电人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不把自己的管理做到家的话,不把服务质量搞上去的话,不把成本降下来的话,我们的业务就会越做越窄。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只有把灌区群众视作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才能用心工作,坚持每天积极向上的奉献精神。

时下,社会上表现出一种心浮气躁风气现象还比较普遍和严重,不少人为了自身利益和金钱,追求 “短、平、快”的即时即得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魅力,这样的产品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因此,需要在精益求精方面下功夫,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作支撑。针对我们水利水电人来讲,在对待工匠精神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更加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强化管理,严格工程质量,精益求精做好水利水电设备的维修维护,自始至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倾听灌区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费质量,努力实现“提质增效”阶段目标,把自己的行业打造成精品工程,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又要有惠及用户的爱心。可以说,这是我们水利水电人一直追求的奋斗目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人要争当工匠。其实我们每一名水利水电人都是工匠,可是又不是工匠,因为距离工匠要求尚有差距。为此,工匠精神对于我们来讲,不是心血来潮、一时一事,而是要长期坚持不懈的。 

 

第八章  历史水利名臣——郭守敬给我的启迪


翻开华夏泱泱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跃然纸上。其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克己奉公的代名词。岂不知,在我们宁夏历史上也有一位杰出的治水名臣——郭守敬,同样深受历代人民的爱戴。其人其事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同工异曲,有一样的美传。

我们先概略了解一下本文所要介绍的人物——郭守敬其人其事。据有关史料记载,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路邢台(邢台市)人,元朝大科学家、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还是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的,即位之初就颁布了“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诏令,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如,禁止占农田为牧地、鼓励开荒、兴修水利等等。而郭守敬整治水利的措施建议深受忽必烈的赏识,被任命为诸路河渠提举(意谓执掌全国水利之官员),奉命随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长官张文谦来宁治水,开始了他在宁夏整治水利的生涯。我们今天看到“塞上江南”渠系纵横,灌溉发达,富甲一方,的确得感激这位在宁夏历史上对水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纵观他在宁夏整治水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是临危受命。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西夏时期中兴府(银川一带)古渠分布主要有唐徕渠和汉延渠,分别长400、250里。在中兴府以外,还有10条主渠,各长数百里;以及长短不等的大小支渠68条。这些渠道共计灌溉农田达9万余顷。可在郭守敬来宁前,宁夏经过蒙古对西夏前后20多年的用兵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一贯引以自豪的“塞上江南”富庶黄灌区呈现出一派惨淡景象,渠道淤积,农田荒废,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守敬奉旨领命,主持宁夏治水屯田事宜。

二是关注民生。郭守敬来宁后,首先是对宁夏地区的水文地质、渠系状况、农田布局等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沿着黄河两岸踏勘,对宁夏引黄罐区的干渠、支渠的数量、种类、长度、水工设施、灌溉亩数等进行了详细的登记造册,并深入民间不耻下问,进一步了解当地治水、疏浚的经验。在张文谦的支持下,郭守敬主计又掀起了宁夏引黄灌区新一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开发。

当时在渠道“废旧立新”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有水利专家主张“废弃旧渠,另劈新渠”。而郭守敬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旧渠新改”的意见方案。他认为如果采取“废弃旧渠,另劈新渠”的方案的话,那样做既费工又费时,且工程浩大,得不偿失,没有必要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加上他看到当地黎民百姓经过长期战乱的破坏,十室九空,人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本无法承担起如此大规模新劈渠道浩大工程量折腾的,他实事求是,体察民情,提出工程正确方案是应放在修复疏浚原有渠道基础上。在张文谦鼎力支持下和朝廷的首肯下,最终否定了“另劈新渠”派的主张。即使在以后整个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开发上他都十分节俭,精打细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且他长年累月奔波在工地上,风餐露宿,为民分忧,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郭守敬这种治水方略和体恤民情的做法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和深思。想一想,放在今天,对于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来讲,恐怕正是借机敛财的好机会,要么夸大其词工程量,要么巴不得“废旧立新”好捞票子,要么干脆弄成个“豆腐渣”工程……郭守敬这种廉洁奉公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魅力实在像一口警示洪钟,常鸣在我们宁夏水利行业广大党员的心间,依然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座右铭,古人尚且如此,而我们今人应该做得更好。

三是创新发明。他经过实地勘查和钻研,发明了“滚水坝”等新式管水用水办法。如建滚水坝以减弱水势;在渠道引水处筑堰以提高水位,建渠首进水闸以保证渠道有足够水量,建退水闸以调节流量等新技术。在他的主持下,元初在宁夏地区的水利建设中,普遍推广了新的工程技术,在修筑渠、堰、陂、塘等过程中,普遍采用了调节水量的“牌堰”(即水坝和水闸、斗门)。这项新技术的出现,使水坝和水闸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水流、水量的作用。比如旱则开闸引水入田,涝则关闭闸门,使整个灌溉系统具有很好的灌溉和防洪(涝)功能。

郭守敬在宁期间,据有关资料显示,先后重点修复疏浚了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支渠68条,使原来处于瘫痪状态的9万余顷农田恢复了正常灌溉。而且此次修复的水利工程,设计科学,工程坚固,直到明朝中期还在继续使用。尤其他发明的“建坝(闸)节制水量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有专家评价“从兴筑水渠到建筑水坝和水闸,是人类由储水到控水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是人工灌溉史上的一个进步”。不仅如此,他在修浚旧有渠道的基础上,又开挖了几条新渠。据记载,至元三年(1266年),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董文用与郭守敬在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市)修筑蜘蛛渠(美利渠),灌溉中卫一带近3000亩,使当地“年种年收”,百姓安居乐业,官府赋税大增。

  四是开通槽运。据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载,郭守敬在宁期间,还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开发黄河、探寻黄河河源的建议。他“尝挽舟溯流而上,究所谓河源”。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从中兴(银川)乘舟,“顺河而下,四昼夜至东胜”。经过实地勘查,他向忽必烈建议在宁夏黄河段兴办漕运被采纳,设立了应理州至东胜的水运驿站。这段水道全长850多公里(宁夏境内约400公里),沿途置驿站10个。其中宁夏境内有应理州、鸣沙州、灵州、中兴等水站。有驿船66艘、水手200人;每个驿站给牛10头、羊100只,并置驿舍,拨耕地。此举为宁夏的河运开创了新篇章。

五是为官清廉。在封建社会里官场多龌龊、为官多不廉,“出淤泥而不染”的为政清廉者并不多,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真实写照。可郭守敬却把清廉视作为官的操守,守身如玉,传为美谈,至今仍值得借鉴。据传,郭守敬特别喜欢中宁枸杞,人们争相送枸杞给他,但均被拒之门外。他的随从劝道:“你既然喜欢枸杞,一介小小土特产收下拿回去孝敬父母或馈赠亲朋好友简直小事一桩。”郭守敬听后十分吃惊,严肃地说道:“正因为我喜欢枸杞,才不肯接受。如果平白无故接受了别人枸杞,进而就会接受贿赂的,这是徇私枉法。因为徇私枉法,就会贪得无厌,难免被罢官。如果我无官无权,这些人一定不会再给我送枸杞了,到那时我没有薪俸了,恐怕再永远吃不到枸杞了!”

  六是功彪千载。经过郭守敬采取一系列治水管水用水措施,宁夏地区由“水”促使屯田业大规模地发展兴盛起来,黄河两岸又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朝廷为了表彰他的治水功绩,提升为都水少监。而当地人民也建祠以感激他的功德;后人为他塑像,以示纪念。至今凡是到过银川市的人都会发现,在今天的唐徕渠明显之处就雕塑着郭守敬的塑像,每位宁夏人包括游人一看到,就会肃然起敬。而雕塑这位人物的更大意义还在于警示后人:他不愧为是各族炎黄儿女在新时期不辱使命、艰难前行的楷模和脊梁,永远值得我们效尤和推崇!

 

第九章


第一节  我国江河(湖)治理对人们的启迪

在长期的水利事业发展实践中,我看到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与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深感不安,一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密切关注关心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希望黄河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不妨看看目前我国水资源状况,以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关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目前我国不同程度发生江河污染、湖泊污染、水源污染的严重事实,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在恶化和处于不容乐观的境况已是不争事实,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像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何谈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为我国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引和鼓舞下,我国吹起了新一轮全面整治江河湖泊污染的整体目标任务的集结号,以“河长制”在全国各地的建立和实施,可谓是一项标志性的重大举措。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征程中的一件很有影响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奋斗目标。时下,自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国已经取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预期重大成果和阶段性奋斗目标。

其实,古老的中华文明无一不与黄河、长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首先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黄河和长江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民,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下,创造了华夏文明,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可见,黄河和长江在孕育中华文明过程中的巨大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孕育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河湖管理和保护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少河湖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污染、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对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用水思路,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统筹、水域、水量和水质并重、预防、保护和治理齐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江、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任务,我们就一定要首先把“河长制”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好,实践好。基于此,我们不妨先看看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治水事件和风云“河长”人物吧,古为今用,以敬效尤。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历尽磨难,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时下经济繁荣昌盛和国强民富空前的繁荣新时代。在这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治理江河湖泊的辉煌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历史仁人志士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而兼任河长的官员数不胜数,他们恪守职责,积极履职,为治水防汛抗洪抗灾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河长”。

远古时期的洪水有多么可怕?实际上,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后人只言片语的传说和记载,那可是用“洪水滔天”来描述一点不过为。还有“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的无可奈何的哀叹,这是多么恐怖的场面和惨景呀!面对惊涛骇浪,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走上苦苦探寻治理洪水和江河的漫长道路,真可谓治水“永远在路上”。

早在五帝时期,据说虞是最早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而最早被任命为河长的则是大禹的父亲鲧,这恐怕是我国历史上传说中最早的“河长”。但是面对滔滔洪水,鲧却没有良策,仅仅用堵的方式去抗洪,其结果因治水不力而被流放治罪。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古代官员尽职尽责的代名词,他采用疏导方式而大获成功,这可能是古老华夏文明进程中最早、最优秀的“河长”之一吧。也是首次在治理洪水上取得成功的传奇历史人物,难怪被后人歌颂至今。

当历史进入秦王朝时期,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著名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期间,该属于一方“河长”。他在治理岷江的问题上独树一帜,根据当地水情水文、地理地势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整个工程由不同功能的工程设施构成,兼有防洪、灌溉、调洪和航行诸多功能,书写了水利工程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几千年来,该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功能作用,才使得后人引以骄傲的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的存在。

在宋朝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清官包拯,可谓家喻户晓,被称作古代清正廉明的代名词。其实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河长”。他在任职上履行“河长”之责时,成效显著,也是被后人广为传颂的。比如,他在任开封府任上,发现住在惠民河边的皇亲国戚把惠民河围圈起来,用于修建水榭凉亭、养鱼种荷等等消遣之物,使本来就很有限的河面更加狭窄,致使洪水泛滥,疏浚不畅,开封连连被淹。他上任后,不畏强权威势,强令拆除河障,就连当朝国丈张尧佐也不放过,从而使河道得到根本性的治理,使惠民河名至实归更好地为当地造福,民心大块,传为佳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是明朝大臣于谦忧国忧民的千年绝唱,集中反映了他救国救民的赤诚之心和坚定信念。不仅如此,他和包拯一样,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河长”。当他受命于河南、山西两省巡抚期间,对于历史上黄河在河南地段由于淤泥沉积所形成的“悬河”历史顽疾,由此造成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社会问题,决心整治。他采取“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的方案。其实这个“亭长”就是基层组织的“河长”,类似今天的村长,也是村级“河长”,很有见的,放在今天也是很有创意的。这个工程理念的实践,有效地起到了遏制水患的作用。据历史记载,他在任期间,黄河决口在河南境内仅3次,而开封一带1次也未发生过,这与该工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于谦的“河长”尽职尽责是分不开的。岂不知,在我们宁夏历史上也有一位杰出的治水名臣——郭守敬,同样深受历代人民的爱戴。其人其事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着同样的美传。前文已经介绍过,再不做累赘陈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历史的滚滚车轮进入到新中国成立后,伟人毛泽东于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先后到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视察黄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在开封,他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掷地有声的著名号召。从此,揭开了人民群众治理黄河的光辉征程和序幕。

在大跃进年代,1958年7月17日,黄河花园口站发生了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事件,据称这是至今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在抗洪的关键时刻,周总理来到黄河抗洪第一线,亲自指挥抗洪抢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下,豫、鲁两省200余万军民包括水利职工经过英勇奋战,终于战胜了这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特大洪水,取得此次黄河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在新中国人民治黄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1998年,众所周知,全国发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全国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各地暴雨成灾,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在长江险段江堤上,发出决战决胜的总动员令:“我们要提高警惕,千万不可麻痹大意。我们要坚决地坚持到底!坚持奋战!坚持再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多么惊心动魄和鼓舞人心的军民众志成城的抗洪决战场面呀!

而汪洋湖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光辉榜样。他任吉林省水利厅厅长期间,所经手的几十个亿的水利资金,却从未批过一张条子。在他的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工作环境和职务怎样变化,都没有背离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始至终勤政廉政,牢记“两个务必”,忠实地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使命,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名新时期出色的“河长”的光辉形象,是我们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旗帜和标杆。

当历史进入近代特别是新时期,水患依然严重,而水污染更为突出。

目前,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在1843年(清道光23年),最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近年来,黄河平均流量基本维持在1774.5立方米/秒左右,而实际用少量则远远大于那个时期,实在少得可怜。即使有洪峰发生,也很少超过每秒上万立方米流量的记录。前后悬殊之大,耐人深思,难怪现在河水越来越短缺就不难理解了。当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即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洪水泛滥有时依然严重,比如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是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据初步统计,我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可见洪水可为人类造福,也可对人类构成威胁,一旦发恼也是很可怕的,洪水猛兽的由来,就是最好的真实写照。

如今,过去那些江河美好的回忆已经成为历史,水污染成为重灾区。据有关资料显示,以2016年全国地表水监测为例,据有关数据显示,32.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严重污染的占8.6%;地下水中较差级以上占60.1%,其中极差级占14.7%。而海水的水质也不容乐观,有57.3%海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严重的占13.2%。

国家历来对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将其放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政治高度,国务院于2015年4月2日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 “水十条”),对水污染痛下决心全面治理。2017年,我国设计和实施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项目,如对一些地表水不达到的控制单元,编制了如何达标的治理方案,针对黑臭水体开展整治工程,新(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一大批水污染治理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从整体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同年,相关部门既努力做好自己份内水污染治理工作,同时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出现了分工合作“拧成一股绳”的好态势,如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 4 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立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的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印发了《关于落实<水十条>实施区域差别化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强调切实从源头上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然而,该谁对水污染负责,这是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给江河湖泊找一个“家长”,对此进行更加有效治理,“河长制”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河长制”起始于无锡。缘由是2007年夏季,由于太湖水质恶化,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当地政府痛定思痛,认识到水质恶化导致的蓝藻爆发,问题看似在水里,根子是在岸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在水上下功夫,更要在岸上下功夫;不仅要本地区治污,更要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不仅要靠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更需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2007年8月,无锡市在我国率先实行河长制,无锡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7.1%提高到2015年的44.4%,太湖水质也显著改善。

无锡市的这一创造性的做法,无疑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2016年10月11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017年该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当年全部省级行政区、86%的地市、81%的县区、64%的乡镇已印发工作方案,各地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近20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06名。河长制的落实,河流保护主体责任明确,为地表水污染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宁夏这项工作也卓有成效。2017年年底,我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区840个河湖水系纳入了河长制工作范围,已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全覆盖。据统计,全区共有3770名党政领导担任了河长。其中自治区级河长6名、市级河长56名、县级河长255名、乡级河长1203名、村级河长2250名。各市、县(区)全部组建了河长制日常工作机构,有151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河长制日常工作;全区乡级及以上河长制办公室全部对外挂牌办公;至此全区河长制责任体系初步建立。而且建立了相应规章制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各地建立健全“河长制”后,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工作,不同程度取得初步成效。以我们宁夏为例,我区在完成河湖管理保护现状调查、河湖健康状况做出科学评估基础上,提出全区重点河湖管护为217个。其中区级重点河湖28个。目标提出,到2020年,黄河宁夏段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及以上;宁夏境内的清水河、葫芦河、渝河、茹河水质总体达到IV类以上;沙湖等重要湖泊水质总体达到IV类以上;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以上;全区五个地级市城市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县级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56.8%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3.98%。

同时,我区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国家水流产权确权试点,探索水流产权确权路径及方式,农业用水确权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用水协会,工业用水确权到供水工程管理单位或用水企业。全面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管控和推行“双控”( 严控企业废污水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发展高耗水项目)行动,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区县级及以上河长巡河879人(次),其中,自治区级河长巡河督导工作11人(次),市级河长开展河道巡查111人(次),县级河长开展河道巡查757人(次)。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黄河干流宁夏段Ⅲ类良好水质达100%,6个国控断面Ⅱ类优水质断面占比达83.3%,全区监测的1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点、位)及各地新增监测点水质持续改善。 

从以上看得出,我国从古到今,在重点治理洪水和江河问题上,涌现出了无数风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对各个历史阶段的洪水灾害和江河治理做出了不同程度上的贡献,值得人民永远敬仰和铭记。而“河长制”的出现,则是前无古人。尽管工作刚刚全面铺开,也存在着不少风险和挑战,但是这种治水理念和全社会联动共治体系的创立,实在是独具匠心,很有特色,只要狠抓落实,持之以恒,必将使我国江河的治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开创出一个新的纪元,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而自己在实践中,通过调查了解当地水污染存在的严重事态,除了积极建言献策和积极撰文外,还密切配合当地河长履行职责,当看到水污染一天天得到较好治理和河长制的建立,总算在有生之年了却了一块心病,感到这项工作只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使黄河(长江、湖泊)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第二节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的思考

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我在长期的水利实践中,深有体会,建议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源头防控治理;健全规划体系和约束机制,加强江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提升江河湖管理保护能力,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进行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也在水。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我国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据统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2909条,水面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865个。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河湖生态建设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河湖管理和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少河湖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污染、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这些弊端我们从身边就明显看得出。鉴于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尽量实现江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的总体目标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首先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源头防控治理。坚持用制度管水用水,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抓紧开展江河水量总体分配,健全覆盖区域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防止各行其是。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等制度,推动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以水定发展规模、定产业方向、定城镇布局,大力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现在有些地区争先恐后上项目,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实该治理了。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逐步实现清水入河。这种现象比较突出,见怪不怪,是一个历史性顽疾,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否则往往流于形式。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超载河湖和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约束,以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做到严防严控严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其次是健全规划体系和约束机制,加强江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加快完善江河湖管理、河道采砂、岸限保护等规划,建立健全规划治理区管理制度,依法划定江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江河湖水域岸限登记和确权划界工作,实行江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区管理,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考核工作。建立占用水域岸限补偿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水域的,要严格按照等效替代原则实行占用补偿。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河道采砂许可、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规范涉河(江)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巧立名目占用江河湖水域岸限的人和事屡禁不止,或者管理软弱无力。在这方面政府首先要纳入目标管理制范围,当然水利管理部门也要确实负起责任,依法履职,努力实现江河湖地上地下管理内的活动有序进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再次是实施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实际能力。以自然江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加快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其中最重要的是长江和黄河的连通工程和互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瓶颈,限于资金和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这项宏大工程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个问题大家都再明白不过了,长江看似水量充沛,洪涝灾害频繁,而黄河则是水资源极度短缺,长期处于缺水争水的状态,只要这两大水系连通连贯,可解决水资源诸多难题。在目前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情况下,各个水系的管理最好交给水利部统一管理调配,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各行其是,是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是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深入开展江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入江河湖泥沙,防治面源污染。加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区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江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开展生态脆弱江河湖治理修复。继续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加强圩区管理,恢复天然江河湖水域面积。实行地下水总量与水位双控制,加大一些地区严重超采治理修复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有序实施耕地休养生息,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江河湖泊污染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投资巨大,不能急功求成,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防止水资源遭受损害问题上,应该划定各个地区责任制目标任务,分点分段分区域的逐步治理。当务之急是严禁朝江河湖泊乱投、乱放、乱排、乱采、乱捕等等不文明不科学不守法的人和事发生。

第五是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能力,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管理等法律法规,强化水行政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超标排放、侵占水域、违法设障、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河湖管理秩序。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强化河湖动态监控,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流域生态需水、河湖健康评估等重大问题研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应该在一些重点水资源地段尤其是区域性地区,建立水利执法派出所,由柔性管理变为刚性管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江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因地制宜推行“河长制”。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推进流域、区域、行业和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不同地区间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水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风尚。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河长”要切实负起责任,造福一方。而在“有偿使用”过程中,不能借机以损害水资源换取一时利益。另外关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应该统一由水利部门管理比较符合实际。

以上的见解,是本人长期实践中的一些积累,不一定正确和准确,也可能存在不正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第十章  回首红色记忆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1935年10间,中央红军一路血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胜利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后,进行了东征,在基本取得东征基本预期战略目标任务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迎接新的抗日形势,接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决定于次年5月进行西征。早在红军西征伊始,党中央、中央军委就及时向西征广大指战员发出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军上下严格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而中央军委还特此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西征红军在沿途还发布了《回民斗争纲领》《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等文告。对此老父亲生前还曾经津津乐道讲述过他给西征红军带路过程中的见闻,就多次提到过西征红军对待回族同胞的一些政策。

据父亲回忆,说西征对待回族的政策非常英明得人心。他举例,说西征红军如果发生战士在回族家中吃猪肉一类事情可要杀头的。即使与回族群众购买食物时,也绝口不得提猪肉猪油一类的问题。父亲说,他给红军带路中,有一次实在扛不住西征红军清淡饭菜的体力消耗,曾经在回民居住村庄借休息吃饭之际提出想吃点猪肉,被一口拒绝。红军耐心地给父亲做工作,说这东西不能在回族群众家中提及的,是严重违反红军铁的纪律的,一旦造成恶劣影响,就会“斩首示众”的。可见,当时西征红军对于执行回族政策该是多么得严格和落地有声的。红军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当地回汉族群众,增强了民族团结,受到了当地回汉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对此,父亲感叹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纪律严明的军队,也从未没见过这样军民和睦关系的军队,真是仁义之师”!

当红军西征转战在宁夏豫旺地区,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广大回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下,于1936年10月20日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后,在回族青年马和福为政府主席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红军撤离豫海地区,国民党部队趁机占领该地,自治政府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次年4月,马和福英勇就义,为时仅存数月的红色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军队扼杀在摇篮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现在,我们回首80多年前那段历史,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虽然仅存数月时间,可是影响极为深远,它是我党在那样斗争环境极为险恶的历史背景下,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是我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我国后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了光辉典范,提供了历史借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去年正值建党100周年、豫海县成立85周年之际,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光辉历史功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发祥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而豫海县又属于西海固,是宁夏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区各级组织以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弘扬豫海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革命光荣传统,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和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通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拼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又跨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这是对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献礼。

多年来,我区各级组织通过不断总结正反经验教训,把工作重点放在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全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做贡献。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民生,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实现宁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此,有关部门通过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光辉历史,研究和总结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为不断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历史借鉴,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了重要的现实引导作用。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多年来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奋斗目标和繁重的任务,我区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和不懈努力,各地根据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不少成效,这是首先要肯定的。但是距离党中央的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讲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对此,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这无疑对这项奋斗目标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认为,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会同时强调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习近平在听取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其中对于扶贫开发,习近平要求各地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针对性的讲话精神,为我们今后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而十九大报告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体怎么做?十九大用5句(即必须清醒看到,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流动)最新提法对此进行了概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而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战斗任务和奋斗目标。我区以十九大精神统一全区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脚踏实地地各司其职,加倍工作,一起发力,通过采取强化党建统领,压紧压实责任目标;强化担当意识,确保脱贫任务落实;强化精准扶贫,全面加强动态管理;强化问题导向,脱贫不留死角;强化长效机制,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强化危房(窑)改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准等等措施,我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西海固捷报频传,取得阶段性成果。继2018年属于西海固地区之一的盐池县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后,2019年同样属于西海固地区的隆德县、泾源县和彭阳县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从中看得出我区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我区各级组织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激励制度。进一步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尽量就地脱贫,更多地鼓励这些地区的农民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就他们的种地按照实际亩数给予适当补贴;以他们养牛(羊)的数量给予适当补贴。并且就他们“退耕还林”(草)等加大补贴力度。这些措施目的是鼓励和促使这部分农民通过勤劳加快脱贫,而不是“坐、等、靠、要”。

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不仅需要的是自身努力,还需要改善生活生产环境条件。在这方面我区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比如给以上地区群众解决吃水难问题,以及通电通路等。毫无疑问,“水、电、路”是这些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没有解决这些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贫困地区应该加快解决,这是脱贫的瓶颈,不解决这些难题,很难留住农民的自信心。

实际上,给贫困地区农民通网络更具意义,这些农民不仅盼望通电、通水、通路这些硬件,还盼望软件设施,像通网络等。贫困地区农民通过网络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繁荣文化生活,因为发展生产也需要讲科学,网络的对接,会给这些农民带来福音的。至于改善文化生活方面意义更大,会使他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对于他们抵制封建迷信猖獗活动等的侵袭很有帮助。我区各级组织克服困难,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给农村开通了网络,效果明显,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飞跃。

不断加快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直接关系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各级组织审时度势,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通过优化转移支付、对口支援、扶贫攻坚等措施,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全区各族人民生活。并且通过西部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转移流动之机,向城市融入,深化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区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力度,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此过程中,积极争取一些攸关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比如黄河大柳树工程就最具代表性。我区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干旱地带,缺水少雨矛盾最为突出,应该重点解决具有全局性的难题。事实表明,我区先后竣工的几大扬水工程,如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等等,社会效益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脱贫攻坚历史性难题。如果能够争取到黄河大柳树工程及早立项开工,又可再造一个“塞上江南”,届时又有多少群众受益,可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老大难问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强有力支撑,而且还需要精神上的感召。也就是需要全区人民群众要继续发扬预海精神,知难而进。80多年前,全县人民群众在那样险恶环境和极其困难条件下还勒紧腰带捐钱捐物积极支援西征红军和新生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展斗争,有的为之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无怨无悔。像回族群众的优秀代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而如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多年以来,尤其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洗礼,我区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加上有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英明领导,在预海精神的感召下,我区终于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战略目标任务。自己有幸参加参与到这项决战决胜伟大民生工程之中,百感自豪和骄傲。

 

第十一章  战疫情保灌溉 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国庆节前后,新一轮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宁夏,随后不同程度席卷全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严峻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迅速出击、科学决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成为时下中国最刻不容缓的大事件。

在疫情面前,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管理处在宁夏区党委、区政府和当地疫情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突出抓好水利工程设施维修维护包括复工复产,为保障城乡和工农业供水安全、保障灌区秋耕生产供需、打赢疫情。而宁夏固海扬水管理处就管理运行着这座特大型扬水工程。在疫情面前,如何更好地为灌区群众的生产和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成为管理者最为迫切的中心工作。

该工程管理者首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做到“不添乱、多出力、作贡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秋灌工作。该工程由大大小小几十座泵站组成,加上水工设施几百座(处),大多地处荒野偏僻之处,此时有序组织职工加强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避免设备停运,以及水工设施完好无损,对于秋灌意义特别重大。

该工程管理处除了更加强调严格值班和检修规章制度之外,还针对职工此时暴露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想法,及时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职工队伍稳定,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顺利完成了设备和各种水工设施安全运行的艰巨任务,其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事迹。比如有的职工把孩子交给妻子(父母),连续数月值守在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默默工作着,从不叫一声累和苦。有的职工父母主动挑起家庭担子,鼓励子女安心工作,教育子女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并且意味深长地教育子女,一定值守好各种设备,为供水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强调说明灌区群众可是职工的衣食父母,灌区繁荣了,职工也就更有奔头了。与此同时,该工程管理处领导深入到值班(守)职工的家里,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却对于职工的思想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不但增强了担当责任意识,而且纷纷捐款捐物,积极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其次,扎实做好检修工作。如此众多的机电设备检修包括水工维修维护,工作量特别大。可是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加班加点日夜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把家庭和妻小放在一边,为了灌区群众在疫情面前淌上放心水“舍小家,顾大家”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如职工李小刚妻子住院,他是检修骨干,工作很难脱身,只能通过手机鼓励妻子战胜困难和原谅。像这样的动人事迹在整个机电设备检修包括水工维修维护过程中比比皆是。

再次,保障秋灌有序顺利完成。在扎实做好全系统机电设备检修包括水工维修维护基础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和疫情的干扰,在为期几个月的秋灌圆满完成。据统计,实现秋灌累计引水7139.32万立方米、配水6143.45万立方米、完成农田灌溉59.7万亩的艰巨生产任务。还为辖区内的南坪水库等人畜饮水安全保障供水265.73万立方米;向马塘水库等抗旱应急水源供水100万立方米。为灌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立区,特别是为灌区群众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水利支撑。这就是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在疫情面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水利人在疫情面前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的表现,这就是我一直挚爱的水利事业的魅力所在!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