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掩沙酒香
ZPBGWX 043
在百年怀来的回眸里,这是一道目光悠长的深情凝视,况味复杂。沙城酒厂,它是怀来百年历史上一笔不能抹去的浓重色彩,深沉斑斓……
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题记
历史如烟。百年风尘模糊了怀来古城庙宇楼阁、当铺商号的轮廓; 远去了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喧哗。走卒贩夫、引车卖浆者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影子,像被风吹走的沙,不知落到了历史的哪个角落旮旯。沙城火巷口儿磨剪子和剃头师傅的长条凳,顺城街叫卖声里的甘蔗和炒货,老供销社的酱油醋缸和纸包的点心白糖,百货大楼红红绿绿的洋布和缎面儿……也都走进了难以一见的黑白老照片,挂在了光影摇动的岁月之墙上,日渐褪色。
岁月如酒。时间这东西真是奇妙。他把历史的形色声影淡去,却酝酿出越来越浓郁厚重的味道。像榆钱混着泥土的甘甜,豆腐坊带着卤苦的豆香,醋提子从缸里腾起的陈酸,更像太爷爷打开酒坛时逸散出的老酒芳香,在醇厚绵长的回味里,不知不觉就让人醉在那窖藏的岁月里了……
在百年怀来的岁月陈酿里,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且行经70余年的荣辱浮沉、兴替变迁而依然存在并保留传统味道的一坛酒,是沙城酒厂即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它生产的沙酒。无论桃李春风,还是江湖夜雨,它都始终是味道最厚的一杯,不可不品,值得细品……
酒香三千里,载誉八百年
1
沙城地处塞外,自古风大沙多,历史上它曾经是个只有几十户雷姓贫民的荒村雷家堡。明代诗句“惊风起中夜,卷地播飞沙”“黄昏匹马过沙城,兔陟狼嚎野雉鸣”就是对沙城人烟稀少黄沙漫天的荒凉景象的生动白描。明朝景泰至隆庆年间,因“土木之变”的教训 ,明王朝加强边防, 圈进雷家堡筑沙城东西中三堡,堡名沙城。几百年后的沙城,如今依旧长风浩荡,但黄沙罕有 ,漫天的金色阳光沐浴着半城蓝天半城春色 ,让人感到的不再是荒凉而是春意盈袖、浩气满怀。
因为有老龙潭,沙城,变成了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酒城。
传说中的老龙潭,出水口在沙中东一百步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在今怀来宾馆至万人商厦一带,有一个龙潭及许多坑泉 ,泉水汇成溪流,汩汩南流,常年不断 。明清时沙城城内修建了众多寺庙,老龙潭北端有座18间房的方形庙宇,庙内供奉龙王。龙潭四周古树蓊郁榆槐环抱柳枝合围,气氛庄严肃静。 建国后,政府为保护龙潭古迹,曾修过龙潭公园,但特殊年代遭毁, 只有直径五米的六角形龙潭池和精雕细刻的龙头 ,还烙印在老沙城人的记忆里。
关于老龙潭的来历,相传大旱之年,龙王化身的白胡子乞者, 得到沙城龙王庙里和尚的施舍相救。 为报恩酬善,龙王便使这庙前涌出泉水, 并预言“人心善就好,沙城将成宝”。神话当然非信史,但毋庸置疑的是, 正是这龙潭灵水的滋润,沙城变成酒城,变成了熠熠闪光灿烂夺目的塞外明珠 。原本荒凉萧索贫瘠的沙城堡 ,迁入了山西洪洞县的移民后 ,在这一眼老龙潭溪流的沃灌滋养下,繁衍不息 ,日渐繁荣,终致店铺相连,商号相接,“烧锅兴旺,客商云集”。 烧酒作坊遍布城内,大小不一,鼎盛时多达百十家, 以至于东门外的沙河边上炉渣成山 。想象一下, 小小一座古堡, 百十家烧坊翻醅晾糟、蒸粮流酒时糟气升腾、酒气弥漫的情形,沙城有多少条街衢巷陌都蜿蜒不出酒香的缭绕啊 ,这是名副其实的酒城! 若说春乏秋困打个哈欠,沙城人都能嗅进二量酒气;夏盹儿冬眠,沙城人梦里也会晃动着三杯月光,不算是夸张吧。那街角墙根儿里整天卧着的猫,八成是醉了; 柴门边狂吠的狗,一定是酒兴酣了 。至于那扶风的春柳、娇羞的桃花,想必是饮者的腰肢、酒仙的脸颊; 即便是天地全白冰雪寂静,那也应是万物醉后的卧眠吧。
佳泉出名酒。早在我国蒸馏白酒起源的元朝,怀来就有“塞外酒城”的美誉,就成为皇家指定御醪产地,酿出御酒,被元朝名臣王恽记载于史册;清朝康熙帝亲征葛尔丹经我沙城,见烧缸流珠,闻酒香四溢,而兴起尝酒, 赞“酒甚佳”并赐名“沙酒”,沙酒再度成为岁贡御酒,并从此日渐名盛,誉满京都。 随着张库大道的延伸,远销库伦——即今蒙古乌兰巴托。 在塞外的古道上,在草原的腹地中,这条北方的丝绸之路上, 因为沙酒的一路飘香,使叮叮当当的马队驼铃声显得更加悠扬。粗犷的沙尘, 旷远的古道, 苍凉也温煦的晚风,柔媚又雄浑的夕照……都因为有了沙酒,而成了最有塞外风情的写意画。沙酒,是蒙汉文化融合的纽带, 是中原文化题写在塞外草原上的无字诗行。
沙酒酒香三千里,载誉八百年,正如老龙潭水脉亘古绵延。而据说这条水脉地下水最丰沛之处,在老沙城火车站西南两公里处,即现在的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怀来人口中的“沙城(白)酒厂”。酒厂的院内有面记载两朝御酒和老龙潭的文化墙,文化墙前面正中有一口复建的龙潭池,古朴精致。老龙潭遗迹已不可寻,它的甘甜清洌和灵动,早已洇入了沙城的泥土中,融进沙城人的血脉里。当年老龙潭周围庙宇恢弘榆槐合抱的庄严和生机,也化成沙城如今楼群林立、道路纵横的宏大气象和繁华景象。古树掩映下的六角形龙潭池口也于1954年被曾担任过沙中校长后担任过沙城酒厂党委书记的齐庆和,设计成老龙潭牌商标,被沙城酒厂注册,贴在酒厂生产的青梅煮酒、龙潭大曲、沙城老窖等一系列沙酒的酒瓶上,走进千家万户,牢牢地贴在几代人的记忆里,成为怀来人对一段峥嵘岁月辉煌历史的深切怀念。
2
沿着老龙潭曾经流经的地方去沙城酒厂。从沙中向南,通过老火车站和地道桥到五小,这一段路上,我觉得最有小城百姓生活的烟火气。往来行人步履匆忙但神色安详地穿梭于道路两旁的烟酒酱醋商铺和水果蔬菜地摊。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酒。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总能融进酒里得以释放、慰藉和开解。节庆喜事喝它助兴,愁苦困厄喝它除闷,累时喝它解乏,闲时喝它添趣。呼朋引伴好友相聚,玉盘珍馐把酒言欢有它长精神造气氛;家人对饮,一碟花生两个小炒细品慢咂尽享天伦之乐。小日子过出了啥滋味,酒最知道。但我无法知道也无法统计,怀来百姓的碗里杯中、舌尖心底到底芬芳着多少沙城酒厂的老酒!可我知道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记忆深处,沙城老酒酒香萦绕不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小时候除夕宴上,没有瓶上印着刘备曹操同案共饮商标的青梅煮酒,没有酸枣可乐小香槟,就不是真正过年。钻进大人怀里,满桌美食也比不上那盛在白瓷酒盅里像碧玉一样的翠绿更有诱惑力,用筷子头蘸一蘸,用舌头舔一舔,那说不出是酸是甜是香是辣的味儿,就像无数带着刺、裹着蜜的花儿全绽在舌尖上,又香又美又刺激地冲击着味觉神经,这味儿,就是童年记忆里年的味道。还有姥爷炕头的小木柜一打开,也钻出这股浓浓的味儿,柜里边除了藏着纸绳系着的黄麻纸点心包,还有碧绿的青梅煮酒,红霞一样的活络酒,白玻璃瓶的龙潭白酒,黑瓷瓶的龙潭大曲,黄标黑标的沙城老窖。每当有油汪汪的酸白菜炒肉下酒,他总要独自喝上两盅,很细很小的抿一口,似乎生怕酒滴到胡子上浪费了,再微眯着眼睛一咂嘴,表情就舒展开来,似乎他身上每个毛孔都通泰顺畅了。姥爷喝完把酒盅倒扣瓶口上,小心地放进柜里,就咿咿呀呀地唱开了老戏,使我总疑心那瓶里装的是神仙的琼浆玉液,否则脾气暴躁性情古怪冷漠的姥爷何以酒后变得温和可亲了呢?仿佛他这一辈子受的苦都在这两盅酒里得到了安慰和补偿,他与生活与世人拗着的那股不平也终于愿意和解,又仿佛这两盅酒给了他延年益寿的承诺似的。我曾无数遍好奇地端详酒瓶的商标:那六角形的龙潭池口,像口古井,引人幽思;前方流向田野的溪流,像条飘至远方的玉带,令人遐想;越看越觉得神秘……每逢家里来客人,忙于下厨的母亲总会派我到街头的小卖铺买一瓶沙城老窖外加半斤花生米和猪头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它老窖,我明明看到三五杯过后的爸爸和他的战友,面颊通红,脱掉外衣露出的膀子似乎更结实了,说话声音也更加粗重、亮堂和干脆了,他们分明是变得更年轻气盛壮志满怀了呀。酒瓶的瓶盖处有条红线悬着一枚圆圆的标签垂在瓶身上,写着金色的“奖”或“优”字,那是沙城老窖获得省部优质产品的奖章,金光灿灿,四散光芒,像极了爸爸们的盛年……后来姥爷去世多年,爸爸也到了只能独自抿两口白酒的年纪,酒厂有了“百年沙城”系列白酒。它给弟弟的婚宴平添了很多喜庆,在亲朋好友觥筹交错的举杯祝福里,一对新人面色羞红地陶醉在百年好合的幸福憧憬中了……
我不知道,在沙城满街流动的人潮里,有多少人对沙城白酒有着像我一样难以割舍的情感,毕竟,作为沙城人,即便没有酿过沙城的白酒,也必定喝过它。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心里还系念着沙城酒厂曾经的荣光,现在的存废和未来的发展。
从五街通往酒厂有条陈旧的水泥路,路两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砖砌镂空花墙,半人来高,花墙后是粗壮的老柳树,杂乱的枝条迎风而舞,把阳光扯成条条金线。树下的枯草里透着早春的新绿,忽然有鸟雀们从草丛里窜飞到树梢上。路上偶尔有酒厂的运酒车驶过,车厢上是醒目的黄色“沙城老窖”字样。这条路是见证了沙城酒厂的发展历史的,它也是承载过成千上万名酒厂职工和家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的。想当年酒厂鼎盛的时候,数千名职工要在这条路上下班,穿着印有酒厂名的劳动布工服、骑着大二八自行车的工人们从厂区大门出来,该如开闸的洪水一样涌向路面,笑语人声,车铃喇叭,汇成一首激昂欢快的时代交响曲奏响在春风骀荡里……
春风几度。的确沙城酒厂近些年是沉寂的。有些岁月无法追溯。主宰命运浮沉的不止一种因素,历史、机遇、自然、人为的……我们无法一一去归因。沙城酒厂从私人作坊到公私合营、国有、合作、改制的一系列变迁,历经百年,必定沧海桑田。但总有些东西是永不变改永不可磨灭的。
3
在酒厂见到了原酒厂董事会秘书现任改制后的行政部部长杨晓建。他兼管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评定为“国家一级企业档案”的公司档案,掌握着从建厂以来至今的全套科技、建筑、文书、财务的档案资料。酒厂的发展变迁他最熟悉。他的父亲和家里另外四五位亲属也都是或曾经是酒厂职工。其实,在怀来像他这样有“酒厂二代”或“酒厂家族”身份的人不乏少数,因为当年酒厂职工对沙城人口的覆盖面太大了。只是后来很多人在酒厂的变迁中没入了各行各业的人海。
杨部长跟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咱们酒厂与新中国同龄!”语气里不无自豪和感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酒业实行专烧专卖政策,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在接收合并了沙城古镇以“玉成明”为首的六家私人缸房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北第四十六公营酒厂”,沙酒,从此开启历史新纪元迈进新时代。酒厂经历了从“华北酒业专卖总公司察哈尔分公司沙城酒厂”“张家口地区沙城酒厂”到1981年“河北省张家口地区长城酿酒公司”再到今天“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称演变,然而人们至今仍然沿用它的简称“沙城酒厂”,这习惯一直未变。我想,这不只是习惯使然,也是怀来人对酒厂独一无二的情怀,对峥嵘岁月的深刻缅怀,饱含了怀来人对那段曾经创造了中国北方酒业传奇的辉煌历程无法割舍的记忆。
可想而知,却又无法具体想象:70多年前新中国始建,国家百废待举一穷二白,沙城酒厂经历了怎样筚路蓝缕沐雨栉风的艰苦创业历程。一位已经退休二十多年名叫刘少云的酒厂老阿姨向我讲述,70年代初,酿酒的工人师傅们腰上系的围裙还是麻袋片;灌装工人每人每月只发一只手套,两人合用一块儿肥皂。冬天基建工人只有一件白羊皮坎肩,三年才发一只狗皮帽子。与今天的做工条件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但这丝毫不影响酒厂人的奋斗激情。“条件是苦的,干劲儿是足的,生活是穷的,工作是有奔头的!”七十岁的阿姨说这话时还是满腔豪情。“厂长老解几乎天天查岗,即便是大半夜出差回来,也照旧转厂,常常早上5点就把干部也喊上,到一些岗位上巡查。厂里义务劳动的时候,厂长跟着一起干,什么搬砖、运瓦、挖土、和泥的体力活儿毫不含糊!人家领导干部都这么勤苦,咱职工哪敢懈怠、有什么理由懈怠呢。而且那年代的人思想也单纯!朴素!热情!积极!厂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增产节约活动,评先进评劳模,工人都铆足了劲儿干,谁都怕落后!”“那个年代奖品能有什么,无非手绢毛巾花盆喝水缸之类,但是光荣呀,那年代我们讲究的就是劳动最光荣。”刘阿姨住着新楼房,家里装修也很现代,然而她客厅茶几的透明台布下,却压着两张放大而略有褪色的黑白合影照片。阿姨兴奋地指给我看。照片上的人都穿着一色的深灰色劳动布衣服,衣服都是肥大的袄袖和裤腿,脚上不是千层底布鞋就是胶鞋。大家胸前都戴着大红花,女工们梳着两条齐肩的麻花辫。男工们有的戴着绿军帽,有的在中山装口袋上别着钢笔。每个人胸前的红花都映着那个年代劳动者特有的单纯质朴、热情洋溢、心满意足的笑容,灿烂得赛过太阳。阿姨指着合影中间大家捧着的奖状说“这是我们先进班组受表彰和优秀文艺队表演的合影。我们那会儿除了上班,业余还要早学习晚汇报,下班集体学习一个小时的毛选和专业知识,抄笔记写心得;还参加文艺宣传队扭秧歌打太极,在厂里有重大节日和活动时表演……”“不懂得什么叫累!只觉得充实,开心!那年代当工人让人羡慕呀,当国营大型二类企业的沙城酒厂工人那更是相当神气的,能没有干劲儿吗?……三千多职工的大厂子,红火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阿姨越说越激动,表情也越来越生动,眼底的沧桑和脸上的风霜似乎瞬间消隐了,神采飞扬间带我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热火朝天的年代。贫穷的日子是黑白的,但一代酒厂人奋斗的青春是火红的,追求的梦想是绚丽的。他们用青春之歌把沙城两个字唱响,唱成了中国北方的酒业王国,把金色年华闪耀成酒瓶上金光闪闪的省部优奖章。他们把热情激情都酿进了沙酒里,成为龙潭大曲入口时冲烈馥郁的浓香;把对生活、对劳动、对酒厂的热爱都融进沙酒里,成为沙城老窖回味中绵甜醇厚的韵味。他们酿造了沙城白酒,其实他们就是沙城白酒,沙城白酒就是他们!阿姨自始至终没有说一个和“怀念”有关的词语,可是有那么一刻,看着她用手摩挲着建厂四十周年五十周年之际发行的纪念币,摩挲着币上老龙潭池和长城烽火台的浮雕,久久端详、默然不语的瞬间,我懂了。我想沙城的老酒也懂。如果怀来人看到我记下的这段文字再去品品沙城老酒的味道,我想他们也会懂。
杨部长领着我参观厂区的厂房,这些昔日高大的建筑已经在风雨的剥蚀下,显出古朴陈旧和些许沧桑,但是丝毫没有颓败气象,还依稀可见当年它们恢宏的气概和无限的风光。细看那一砖一瓦一柱一梁都是老一辈酒厂人心血和智慧的凝聚,是酒厂创业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铭刻。在酒厂的创业元老中,解一杰——酒厂人多年来都亲切地称他老解,是个为酒厂立下汗马功劳的传奇人物。1953年他从燕北专卖事业处调来之后,多年来任酒厂党委书记、厂长、经理。他不仅是个勤勉正直、以身作则的杰出管理者,还非常有眼光、魄力和智慧,是个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头脑灵活的搞建设奇才。还有一位老领导叫赵德祥,担任副厂长,负责生产,是解厂长的搭档。在这两位厂长的带领下,厂里一边抓生产一边搞基建,酒的质量和产量逐年提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酒厂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进入六十年代,国家粮食短缺,全国上下陷入巨大的经济困难之中,这对于靠粮食进行生产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要靠国家划拨粮食原料才能完成生产的酒厂来说,简直是生死存亡的考验。1961年农业连年歉收,国家调拨原料缺口大,沙城酒厂也处于半停产状态。怎么办,职工都等着工资过生活,烧锅里不能没有酒!靠和等,不是办法,自力更生,积极想办法解决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厂里派出60多名职工跑遍20多省市,购回野生植物及农副产品6万多吨,解决了烧酒原料问题,继续生产供应市场。那年酒厂研制出新产品15个,生产出沙果酒、海棠酒、西瓜酒、桃酒、李子酒、杏酒、葡萄酒1245吨。那年白酒出酒率也创历史最好记录,且保持优良酒质,1962年龙潭大曲还先后两次被河北省评为产品第一。众所周知,酿酒要消耗大量粮食,在那个原本粮食就不丰产的年代,厂里领导其实早就在思考如何减少粮耗了。一方面在厂里大搞增产节约竞赛活动,一方面反复研究改进白酒的生产技术。1954年,沙城酒厂白酒生产的吨酒粮耗由2.5吨降至1.908吨,节粮500公斤。煤耗也大幅度降低。酒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产降度低度白酒的提倡,1964年又首创白酒液态法生产工艺,对节能节粮生产影响深远。
在特殊困难时期,国家提出新的酒业发展方针,提倡果露酒葡萄酒的生产,酒厂积极响应,建设果露酒车间,在生产果露酒的同时发展葡萄酒生产。而年产葡萄酒3000吨的果露酒车间就是由厂长解一杰和副厂长赵德祥一起亲手设计的。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酒厂工人都被调动起来,全厂自上而下,团结一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工人积极参加了大量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用自己酿酒的双手、灌装的双手挖好了地下酒窖,再请来施工单位正式施工建造。酒厂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建造的工程除此之外,还有1959年在缺设备少经验的前提下利用废料建造土设备一座酒精蒸馏塔,不仅完成了地区分配给的500吨酒精的生产任务,还超额完成了800吨。而最能体现酒厂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和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决心的,就是万吨葡萄酒车间的建成。1977年着手把葡萄酒生产做大的沙城酒厂,将果露酒车间升级成果露酒厂后就开始了贮量三万吨的葡萄酒车间的建设,这在当时是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投资八千多万,注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诸多艰难。跑投资,跑土地审批,跑原材料跑物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次不行多次,一条路子不行就多渠道想办法……这其中艰辛,笔端难诉。而最难的是施工,这么大的车间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张家口地区建筑公司不敢接,市建筑公司接不了。有了自主建设果露酒车间的经验,敢想敢干的酒厂领导大胆决定酒厂自己干!烧酒工出身的五个老瓦匠,两个老木工,一个钢筋工,一个架子工外加300农民工的建设队伍上马了,而且——建设成功了!酒厂自己设计并施工的万吨葡萄酒车间,工艺先进,高度节能,充分利用空间,工序紧密衔接,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与肯定,工程质量标准达到了中国行业领先,国际一流!
酒厂西区,旧楼林立。杨部长介绍过去不仅有白酒两厂,葡萄酒厂,果露厂,还有过啤酒厂,饲料厂,包装厂,电厂……规模体量之大可以想见。我仰望着这些旧楼,终于明白了,酒厂在70多年岁月的洗礼下,经历了政治风波、改革浪潮的冲击,而能够在一路激流颠簸中走过一道道难关而行至今天,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凸显了一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积极乐观、信念坚定,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胆识和魄力,勇气和智慧;凸显了一群人团结一心,上下一致,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决心和能力。这些厂房楼群,是酒厂人的创业精神和奋斗激情的缩影,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时代留下的精神烙印,是峥嵘岁月留给酒厂的优良传统。
4
酒厂效益曾经好到怎样?杨部长领着我来到厂区西北方的开阔地带,指着脚下延伸进厂区两公里的铁轨和站台上一排排圆顶红砖的库房说,”咱们公司生产过十几个系列七十多个品种酒,年产酒3—5万吨来供应市场需求,需要的酿酒原料更是成倍,这么大吞吐量,运载也是大问题。而且粮食需求量太大,也要从东北调运。因此七九年通过省计委审批,由铁道部13师承建,八四年开通了这条铁路专运线。火车直接开进厂区站台停在用来储藏万吨原料的仓库前,把粮食原料卸下,把酒运走。”望着铁轨延伸的方向,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黑色巨龙从岁月深处驶来,停在眼前。厂里装卸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把装满薯干和高粱的麻袋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码进仓库,又把成千上万箱沙酒搬上火车。沙酒一路飘香地驶出厂区,载着怀来人的智慧和汗水,梦想和希望,奔向无尽的远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一位八零年出生的酒厂子弟曾经跟我说,他小时候有个亲戚来做客,看到酒厂的楼房特别惊讶,奇怪怎么这里有怀来第二个百货大楼。当时怀来境内,百姓能见到的唯一一座大楼就是百货大楼,哪里知道酒厂早就有高楼拔地了。其实酒厂七十年代初就有职工宿舍楼了,1984年厂里就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给职工分房,到九十年代初酒厂职工住上家属楼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一位退休多年的酒厂车间维修工赵伯伯谈起当年的职工福利说:“生活用品什么都发,什么袜子雨伞洗涤用品数不过来,逢年过节米面粮油吃用不完。”还说酒厂有大轿车专门用来接送在沙城读书的酒厂职工子女。八十年代,酒厂有了附属的子弟幼儿园和小学校,来自酒厂子弟的学生总数不少于沙城的任何一所学校。这些学生无论小学、中学、大学哪个学段只要升学成绩足够优异,都会得到厂里不菲的奖学金……
难怪怀来人都羡慕沙城酒厂的职工!难怪沙城人都以酒厂职工身份而骄傲!酒厂除了解决了怀来一代甚至两三代人、几千甚至上万职工的生活问题,给了他们相对同时代人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在1978年被评为全国“大庆式企业”的河北税利大户,持续为国家创下巨额税收。九十年代连续被国家统计局、省税务局评为百强企业、千万元纳税企业。
最让酒厂人自豪的是:酒厂鼎盛辉煌的时候,沙酒不仅仅名动北方、誉满塞外。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曾经得到过冯玉祥将军青睐和举荐、二三十年代就在巴拿马和美国国际名酒赛会上获过金奖的沙城煮酒,在沙城酒厂建厂后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酒厂研制出了30多个新品种的煮酒遍销祖国各地。1959年,在青梅煮酒的基础上配制出六种煮酒和以红煮酒为基础调制的“老龙潭补酒”“活络酒”开始出口,扬名世界,香飘五洲。1963年,“沙城煮酒”“青梅煮酒”“龙潭大曲”一起被省评酒会评为省名酒。1985年和1990年,沙城老窖分获河北省优质产品奖和部优产品奖。1988年,沙城老窖和青梅煮酒均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龙潭大曲获银奖,龙潭白酒获铜奖。果酒饮料如酸枣酒、酸枣可乐、酸枣香槟酒也获了金奖,戈力麦花啤酒和玉天龙黑啤获银奖和铜奖。
特别是在1994年国际名酒博览会上,全国酿酒厂有数万之众,参赛著名酒家有上百之多,沙城老窖在几千种酒样中一举夺魁,荣获“中国酒王”的称号,给怀来酒业史册上增添了更光辉的一页。沙城老窖闻名全国,市场火爆到曾经一瓶难求的程度,当年酒厂门外抢购酒的长队排出数里开外,人们连夜排队,为买酒而托人拉关系找门路。也难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过四川某县有家企业趁机抢注了沙城商标来生产假冒的沙城老窖事件。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先生就曾亲笔为酒厂题词:“沙城美酒同长城齐名”——这,是何等的赞誉!
5
世人只晓得中国长城葡萄酒,却不知,她出自谁家,被谁养大。
1960年沙城酒厂建成了果露酒车间,生产果露酒的同时开始发展葡萄酒生产。早年就接触过葡萄酒且对葡萄酒生产有想法的解一杰厂长,把用龙眼生产出来的葡萄酒给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其昌先生品尝,这一尝,影响深远,为怀来的葡萄酒事业乃至全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埋下伏笔。1973年外贸部要建一个中国葡萄酒出口创汇基地,郭工走访怀涿葡萄基地和沙城酒厂,因为“彼时的沙城酒厂有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厂年代和特色突出的产品,如龙潭大曲、青梅煮酒等,以及1960年建成的果酒车间生产的一些葡萄酒果酒产品,在沙城当地、张家口地区,乃至河北省甚至全国都颇受消费者欢迎,有很好的口碑和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陪同郭工走访的郭松泉先生在《本色——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诞生记》)中回忆道,所以相关部门领导提出利用沙城酒厂发展葡萄酒。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有了葡萄酒。李时珍在《本草集解》中就曾写到“葡萄生陇西……可作酒”;宋人的《酒谱》里记载“大宛国多以葡萄酿酒……”我们吟着唐人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总以为葡萄酒从诞生以来就是像我们今天喝到的这样,入目是清透的琥珀色,入鼻是清愉的花果香,入口是回味悠长的醇和柔协……其实不然。我国的葡萄酒生产一直是以甜红为主的半汁葡萄酒。这样的葡萄酒,虽然在北方乃至全国广受消费者欢迎,然而,不能与国际上以全汁和干型葡萄酒(即不含糖或糖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为主流消费的市场接轨,不能走出国门。
“一吨瓶装葡萄酒可以收汇1200—1000美元,可换回小麦五吨左右”这句话是当年干白葡萄酒研究人员在70年代的工作简报上用钢笔亲手写在信纸上的,我从档案资料里看到这工整俊逸的笔迹,仿佛看到了当年葡萄酒科研人员和沙城酒厂的领导,在国家科技落后经济落后的年代,为了国家强人民富,为了民族扬眉吐气而不懈追求的那份忠诚和热诚,我不禁深受感动。正是这样的使命驱使,郭工和酒厂的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研究干白葡萄酒工艺,正是这样的使命驱使,酒厂给与实验以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购置实验药品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优良葡萄品种,建葡萄基地和母本园……沙城酒厂不知道投入了多少财力和心血!
1976年,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在沙城酒厂诞生了!
1977年,沙城酒厂自主设计施工建设的万吨葡萄酒车间破土动工,1983年完成。
1978年,沙城酒厂首次出口干白90箱。1979年出口7739箱。
1978年,由轻工部食品发酵所和沙城酒厂共同承担的《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课题被列为轻工部重点科研项目。酒厂成立研究组。此课题九年后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是中国葡萄酒科研项目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
1979年8月,沙城龙眼干白葡萄酒获“全国名酒”称号,获国家质量奖金奖。
1979年,引进国外优良葡萄品种苗木和国外先进设备。筹建母本园,即今天的桑干酒庄。
1983年,沙城酒厂与中粮、香港远大合资成立“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沙城酒厂占股50%。为沙城酒厂立下汗马功劳又为葡萄酒厂建设呕心沥血的功臣元老解一杰任长城葡萄酒董事长。直到2003年,沙城酒厂出让这50%的全部股份,长城葡萄酒才完全脱离于沙城酒厂。
是的,中国长城葡萄酒是被沙城酒厂从1983年到2003年养在深闺20年逐渐出落而后放飞的。没有沙城酒厂就不会有76年的中国第一瓶干白,就不会有中国葡萄酒跨越历史的突破革新和里程碑式的转折。沙城酒厂是中国现代葡萄酒业发展的摇篮!我国两千多年葡萄酒的历史流经沙城酒厂而得到改写!沙城,载入了中国葡萄酒发展史的史册,作为怀来人,我们更应该铭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一个个奖杯,一张张奖状,都静静地陈列于档案室里,岁月黯淡了奖杯的光泽,使奖状的纸页发黄,但它们沉甸甸的分量却丝毫未减!这些,怀来有多少人知道呢?这些荣誉不应该只是放进档案里,应该被放进每一个怀来人的心中!它虽然是历史了,但那是党领导下的一代甚至几代酒厂人用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用青春和热血,用智慧和汗水,用希望和梦想打造的一张历史名片!它让每个怀来人有底气和荣光!它是怀来人共有的精神遗产!它应该激励怀来人在新的时代去传承创新,去追求奋斗,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久蓄千年窖,气芳万年糟
1
“酒,在汉语里一现身,就带着强大的气场。”的确,酒所承载的人文意义早已超越了它作为饮品的物质本身,使它成为极具魅力的一个字。我甚至觉得它是有生命有灵魂有气质的。它带着政治嬗变的庄严和气魄,带着历史钩沉的幽远和哲思,闪烁着诗词文章的瑰丽多彩,洋溢着艺术审美的浪漫潇洒,吐露着政客文人的襟怀情思,诉说着百姓生活的世情烟火……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好饮善饮之人,作为炎黄子孙,你都无法拒绝酒的吸引或者说诱惑。因为酒里,有我们民族的遗传密码,有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长河的话,或许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在一条飘着酒香的河里泛舟而下。酒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史。
酒起源于何时,典籍里也没有答案。《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意即神农氏教会民众使用耒耜耕作,有了大量粮食之后,酒就出现了。西晋人在《酒诰》里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为帝女,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你看古人也无法考据做出定论,到底是“仪狄始作”还是“少康秫酒”还是“尧酒千钟”,但可以肯定的是,酒出现在上古社会,追溯酒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端。还可以肯定的是,酒是从粮食发酵成香的变化中被发明或者我更愿意说被发现的。“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更明了地表达酒的源起即是它的酿造之法。
好个“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这八个字,不仅更精准地揭示酒的酿制过程,还精妙地暗示:酿酒,不只是方法与技术,更是文化和艺术。
2
沙城酒厂白酒酿造有两个厂,过去最多时两厂共有四十多个班组,每班七人。仅烧酒工就三百来人。厂区大门向北拾级而上的是正在运营的二厂酿酒第一车间。远远就看到车间门口迎头的黑色匾额上写着“沙城老窖”四个金色大字,门口两根深棕色立柱上挂着一对木匾,上面刻着黑底烫金的行书对联:“传承沙城酿酒技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字体遒劲饱满庄严俊逸。哦,还未至车间近前,扑面就是一股古朴厚重典雅的传统气息!
走进车间,一股浓浓的酒味儿瞬间弥漫开来。酿酒车间必须是开放空间,车间狭长而高,最上方是木头架梁的尖顶,木头陈旧,有些年头了;梁架下就是一排通风的窗孔。阳光高高地从这些窗孔倾泻到车间地面上,在幽深的车间里形成几道明晃晃的光柱,刚刚蒸好的粮糟冒着热气,蒸腾着酒气,在光柱里氤氲缭绕,使人恍然间有种错觉,仿佛到了另外一个古老久远的远离尘世的仙源里。
酿酒师傅们穿着灰蓝色工作服,系着深青色围裙,踩着靴子,有的挥着木钎在奋力往车上装糟,有的推着双轮带斗的车在运糟。酿酒的工作也是体力活儿,运料,润料,拌料,装甑,撒曲,摊凉,起窖,入窖,翻醅,丢糟,运酒……哪一道工序没有一把好力气是干不了的,身手不利索是干不好的。眼前这个班组的带班班长是有三十年工龄的酿酒师翟师傅。他说“我们烧酒工被厂里工友们戏称糟腿子,整天在酒气里泡着,一身酒糟味儿;糟腿子腿脚身手要快,,我们干的是一泡活,一口气干,要的就是欢实劲儿,热火朝天劲儿。”我问他每天闻着酒糟味儿一闻就是三十年是什么感受,他脱口而出:“香!这是粮食的自然香气,不是化学香料闻久了会腻会头疼。粮食气越闻越香,越闻越心清神明。三十年我也没闻够更没闻透这香气里有多少种味儿……”
他领我走到车间深处的一个料房里,抓了把高粱给我看。“高粱产酒香,玉米产酒甜,大麦产酒糙,大米产酒净。咱们的沙城白酒为啥香,因为是高粱酒!高粱酒最好喝!醉人还是高粱酒呀!”“这是咱们厂里的高粱基地自己种植的糯高粱,看看,多好!”我抓了一把摊开手掌来看,米色带黄的碎珍珠一样的小圆颗粒,泛着莹莹的光泽。放到鼻子下边,有股淡淡的清香气,那是阳光、雨露、尘埃、清风混合的味道,是草木的熟香,带着天地日月的清灵和大自然的通透。我忽然想到了一首小诗:
“高粱熟了,
大地一片殷红。
你的笑颜里,
我闻到了酒的味道。”
师傅也低头闻着高粱,不由得再次赞叹:“看,多好的高粱,颗粒饱满,没有一点杂质和霉烂,吸水性好,容易糊化。”轻轻放下高粱,他又抓了把稻壳,颜色微黄、细长而两头带着尖笀的空稻壳,就像小小的船舱,又新鲜又干燥,带着淡淡的稻香气,这是酿酒时用来做填充剂的辅料。“蒸粮蒸酒时稻壳可以吸收水分,使酒醅疏松不塌气,让粮糟柔熟不腻,入窖发酵时还降低酸度。这稻壳成色也不赖!——要想保证酒好,原料绝不能含糊!”
3
《尚书》记载“若作酒醴,尔唯曲蘖”。在古代酿酒的经典著作《北山酒经》里也有古人这样的记述:“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曲蘖,词典里指发霉发芽的谷粒。“曲蘖之力,稻米之功”,曲,其实就相当于古人说的“秽饭”即发馊变质的米饭。今人制曲是在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然后保温,让米粒上长出茂密的菌丝,这就是酒曲。曲酒生产是我国酿酒技术独特的创举和发明,历史悠久。曲,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糖化发酵同时进行。而西方的谷物酒至今用的还是麦芽糖糖化,再使用酵母发酵,所以没有中国曲酒那迷人的香和醉人的味。宋代人在《北山酒经》里说得很明白:“酒所以醉人者,曲蘖气之故尔,曲蘖气消皆化为水”酒之醉人在于香气,而这香气就主要来源于酒曲。正所谓“空桑秽饭”“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多神奇的中国酒啊,发霉的粮食发馊的饭可以提出醉人的香来!多神奇的粮食啊!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天有酒星,与天地并矣”,酒不是人发明的,是自然原来就有的,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制曲原料和工艺的不同,曲又分为大曲、小曲和麸曲。大曲酒属于固态发酵酿酒工艺,酒质最好,多数名优酒都以大曲酿成。小曲酒属于半固态发酵,酒质次之。麸曲则属于液态发酵工艺。解放后,随着酿酒科技的发展,有了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发明了麸曲加酒母的液态发酵法,后很快在全国推广,用来生产物美价廉的低端白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翟师傅给我拿来一块砖头一样的东西,米白色,夹杂一点微黄,像是一块方形的发硬的泡沫,颗粒粗糙,似乎是泡发的大米粒。原来这就是大曲块儿。原来我们的沙城酒厂一直沿用的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大曲酒传统酿法,保证我们的沙城白酒酒质优良,酒香正宗浓郁,怪不得我们沙城老酒那么出名能迷醉世人呢! “咱沙城白酒是名酒品牌,沙城老窖是中国酒王,咱必须要继承传统工艺,坚持大曲酒固态发酵的工艺。有些东西需要与时俱进及时革新,但有些东西必须要守得住,是不是?”翟师傅朴素但充满自豪和真诚,充满执着和坚定,充满哲理和启示的反问,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起了车间门口的对联“传承沙城酿酒技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心里只有感动只有踏实……
酿酒所用的每个窖池,每轮次投放粮食1500斤,这样大规模的操作看起来像是糙活儿,但其实细节非常重要。没有精细严格的操作,酒的质量就会受影响。比如车间和工具不够清洁的话,霉菌会使酒发苦;拌料如果不用熟糠,即稻壳不经过蒸煮使其更干净清新的话,酒会有邪杂味;润料时间不合理,过短过长或者配料时稻壳拌和不匀的话,粮粉蒸煮就不易糊化;蒸粮糟时火候要掌握好,才能既蒸透又不起疙瘩,做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拌料时要低翻快拌,否则时间长了,酒精就挥发了;打量水要掌握好水温水量,还要撒开泼匀,下曲时粮糟要翻撒均匀,撒曲的速度和用量都要刚刚好,否则,都会使粮糟入窖后发酵不良,最终影响酒的质量……
4
尖顶的烧酒车间旁边,与之相通的平顶而低矮的车间是发酵车间。这里光线更为幽暗,像是被拉上窗帘供酒休憩的卧房。地面是排列整齐的窖池,远看像是一个个黄绿色的长方形泥堆,高出地面30到50厘米,用塑料透明薄膜覆盖密封。泥里都是进入发酵过程的粮糟。发酵好就是酒醅,可以蒸酒了。这个发酵过程就是所谓的“郁积成味”。“造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发酵,是酿酒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很大程度地决定酒质的好坏。过去酒厂生产沙城老窖,都沿用的是传统的六十天发酵周期,即粮糟沉睡六十天后开窖打出黄水,起糟蒸醅出酒。现在,为了更好地提高酒的品质,酒厂采用了“双轮底”发酵工艺,发酵时间为120天。延长周期以保证产出的酒浓香更突出。看来,不仅是好饭不怕远,好酒也不嫌晚。其实很多高品质的东西,都需要耐心等待,都需要时间缓缓酝酿和打磨,速成往往都是质量的天敌。
我们来到一个正在进行入窖操作的窖池边,蹲下来看,窖池里已经放进了多半池粮糟,在窖池的上半部分,师傅指着池壁上高低不平颜色驳杂的一层厚厚的凸起说,这是窖泥。黄泥做的。这些看起来像青苔一样的颜色都是帮助粮糟发酵的微生物,因为它们,粮糟才变成酒醅,才有醉人的香呢。好酒全凭窖池老,年龄越长的窖池窖泥越老,看起来斑斑驳驳花花绿绿的微生物繁殖得越多越好。这酒跟人一样啊,资历越老越有经验身价就越高啊,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最是可贵,也最有味道。略微懂得酒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千年窖池万年糟”好酒还讲究母糟也是越老越好。浓香型白酒采用的是“混蒸续糟”工艺,原理就像蒸馒头每次都留下发面的老肥用做下一次发面,也像卤制肉类的高汤重复使用一样,每蒸一轮次酒,大部分酒糟续留下来重复使用成为母糟,这样循环往复。我仔细看着这池里的糟,试图找到一颗从遥远的历史中一窖一觉地走来的糟粒,不,应该叫粮精了,历经那么多年早修炼成精了!我终于理解了,“一杯酒的香气,是来自远古的香气”所言不虚诚不我欺啊。糟养窖,窖养糟,窖让糟变香,糟让窖变老,古老的酿酒技艺,蕴含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智慧!我们今天喝的酒岂止是从甑锅里流出来的,也是从中国古老的文化里流出来的啊。此刻,我明白了我们中国传统酿酒技艺的“源远流长”更深刻的内涵了。走出酿酒二厂第一酿造车间,我不禁回望酿酒工人们穿梭在粮糟堆里的身影,回望光柱里那一缕缕升腾缭绕的蒸气,感觉像一个古老的梦境一样迷离。嗅一嗅那酒糟气,这来自于旷远的天地和亘古时空的味道,真是“蕴天地灵秀,集日月精华”,让人迷醉,真的是闻不透闻不够呢。
走进白酒一厂的古窖池群,推开门的一瞬间,我仿佛一脚踏进了岁月深处。一厂的酿造车间有六个场,一个为清香型白酒酿造,1个酱香型,其余4个均为浓香型,其中有150个古窖池被列为国家工业遗产。车间始于五十年代,砖混结构。房顶的旧木头横梁上还挂着五六十年代的标语,一块块方纸板穿挂在铁丝上,纸板上是手写的红漆的美术字:效益至上,质量第一。红漆已经剥离褪色,但是在一片灰砖褐木的黯淡里,还是很醒目。地面是一块块高低不平的灰砖和条石铺就,有的已经断裂,有的磨得溜光。地上一排排整齐的密封窖池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土。前面几个空的窖池,可以看到池壁上沟壑纵横间夹着一片片开裂的泥片,像老树上皲裂的树皮,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皱皱巴巴的皮肤。在阳光下又像鱼鳞一样闪着深浅不一浓淡相间的苔色,黄绿驳杂,池底和角落里阴湿的地方,又呈现深重的紫绿色。阳光从房顶下的窗口照下来,偌大的车间里,光影静止成无声的寂寥。这些窖池都在一半光亮一半幽暗里长久地睡着。但我知道在我们人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无数种能造香的小东西在繁衍生息,我知道窖泥是醒着的,或者说窖池这么长久而安详地睡着,窖泥上的小东西就是窖池梦里的多彩精灵……
5
我认识一个四十六七岁的朋友,多年在燕都广场经营着一个手机店,生意红火,交往甚广,人称二明哥。他为人开朗,说话风趣,平时喜欢喝酒聊天,酒兴酣时,常常把人逗得捧腹,他自己也笑,圆而胖的脸上,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在社会上跌打了二十来年,他活得圆融通透,就像老熟过的陈酒。认识好久我才知道,上个世纪末他曾经做过沙城酒厂的烧酒工,是当时全厂最年轻能干的烧酒班班组长。那时候他二十岁上下,有的是力气和热情,为了能多酿出好酒,争做最先进班组,使大家都多拿奖金,他和班组的师傅们是真豁了气力跟粮跟糟跟甑跟酒摸爬滚打过。可是每每我问起他当年的经历,他都眼睛一眯嘿嘿一笑,狡黠地说:“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忘了,来来,喝酒喝酒……”那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看他已经面色潮红,微微带些醉意,冷不丁地把我手机里的沙城酒厂照片放他眼前:酿酒车间,地下酒库,酒厂大门;烧酒工拌料、装甑、撒曲、流酒的画面在他眼前一一展开,他一下沉默了,神情变得认真起来,一只手用手指把画面放大,细细地久久地端详着,一只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忽然,他放下手机,连着眨眨眼,又眯起来笑着说:这酒真辣!但我还是看见他眼眶微红,眼里有一层亮亮的,像酒一样的东西在闪动着,我知道那不是酒。我看着他起身披了衣服,摇着微胖的身体走进了夜色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夜半,他发信息给我:怎么可能忘了呢,这辈子也忘不了。离开酒厂二十多年了,做梦还是在车间里烧酒,梦里总是热气弥漫,雾气缭绕,我和工友们挥舞着木钎或推着料车小跑,累是真累呀!可是欢喜是真欢喜呀!要么就是梦见流酒摘酒,那白亮亮的酒真清呀,一直流呀流……接酒器里泛着一连串的酒花,一个泡泡追着一个泡泡,就那么白亮亮地一直闪呀闪……自己酿的酒是真香呀!梦里我就用大二八自行车铃铛盖接酒,一盖一盖地喝,嘿!那叫个香!……卖手机虽然赚钱,可你要问我最想干什么——烧酒!
我读之也不禁眼眶发热,辗转难眠。红尘隐浊酒,梦里现流珠。沙城有多少曾经的烧酒工人在午夜梦回,把心里多年的烧痛,再度变成青春和酒一起沸腾着,最终酿成幽寂无人时的热泪啊。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越做越倦,工作成为一种工艺,就会越干越瘾。酒令人陶醉,酿酒也令人沉迷呢,它不只需要你投入所有的体力,还让你交付所有的经验,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刺激你每一根神经都兴奋。让你等待、观察和思考高粱这来自天地自然的精华之物在时间的酝酿里是怎样悄然变化慢慢生香的。它诱惑着你,也沉淀着你,浸润着你也陶冶着你升华着你,让你也慢慢散发出老酒的味道。酿酒人,其实也被酒酝酿着,最终成为“工匠”。
哦,让沙酒源远流长的酿造工艺保留至今,成为怀来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酒厂无数“不忘初心”的工匠!又不只是这些工匠。他们的背后是沙城酒厂,酒厂背后是党和政府。从1949年到今天,七十年风雨历程,虽然也有低谷,可是酒厂终究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试想那些民间酿酒作坊的涓涓细流,在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或自然变迁中,恐怕早不知在哪个年月就干涸断流了。党领导下的沙城酒厂,虽然起步也水小流细,但很快就以波澜壮阔之势跌宕奔流了。它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与时俱进地体制改革,工艺革新,技术改良,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几度浮沉,但它终究是条历经千帆的大船,仍然行驶在时代的碧波之上。
6
沙城酒厂建于七十年代的万吨地下酒库,至今仍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地下单体人工储酒窖,它由酒厂自主设计,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占地一万多平米。我们沿着地下曲折仄暗的台阶走向酒窖,两层楼梯转角的墙上,分别写有大大的行书“蕴”和“藏”字,笔势飞扬,墨气浑厚,在幽暗的地下,有种巨大的张力,却又蕴藉内敛。进入酒窖车间,昏黄的灯影里,一片夺目的沙城老窖黄底红字火焰边纹的酒幡,和一片系盖在一排排紫褐色巨大陶缸上的红布,瞬间冲击了我的视觉神经。尽管我在太多的影视图片里见到过窖藏老酒的画面,然而它真实地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深深为之震撼。一个个容纳吨酒的巨大陶缸像一个个气壮如牛的彪形大汉,扎着红色方巾,张扬着冲天的英气,豪气,胆气,血气!像古代沙场上列队的壮士,等待一场气吞山河的召唤。这就是酒的气场和能量!
的确,酒乃大热之物。《神农本草》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李白看见“雪花酒上灭”“顿觉夜无寒”;白居易也同感“浊醪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酒,它不只暖人肺腑,它更可以让人壮怀激烈,气贯长虹!一杯酒的能量有多大?勾践得酒流江,与士同饮,最终雪耻;秦穆公单醪投河,三军皆醉,成功伐晋。我无法想象,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酒,没有了葛巾漉酒的陶潜,没有了醉即三年的刘伶,没有拄杖挂钱遇店即饮的阮籍……不狂诞放逸的魏晋,还会有名士风尚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文化吗?如果没有酒,没有自称“酒中仙”的李白酒入豪肠三分化成剑气三分酿成月光的斗酒诗百篇,没有边塞诗人的纵酒放歌, 盛唐的气象恐怕会衰减一半吧;如果没有酒,没有鸿门宴上项羽因酒失智樊哙酒助豪勇让刘邦脱身,没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中国的历史会在那一个个特殊的时刻走向何处?对我们今天又有何影响?当我们华夏子孙说起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这份冲天豪气里多少是有酒的味道的。
陶器贮酒,在我国历史悠久。杨部长介绍酒老熟的过程是为去掉新酒燥辣的刺激味儿,使口感更绵软柔和,香气突出。贮存的过程是新酒挥发和氧化的过程,而密封的陶器,因为质地的特殊,能实现与外界空气的交换,且不易腐蚀,故自古就是贮酒良器。我倒觉得不如说,陶器会呼吸。酒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在地下酒窖老熟的过程就像人在低暗处韬光养晦或者在漫长岁月里修行,渐渐褪去了轻狂跋扈,变得从容平和圆融通达。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也可能是个寂寞的过程。这么想,这些刚刚看起来像壮士的陶缸,又像在地下的黑暗静寂里禅坐的法师了,满窖飘忽的酒气,都是它们吐纳的气息。酒库里寂静得仿佛只有它们的呼吸,我不禁心生敬畏而不敢高声说话了。
杨部长让人打开一缸陈酿原浆,揭开缸口密封的油纸,一股浓浓的酒香逸出。我近前俯视,透过清亮亮的白银般的液面,可以看到缸壁上晃动着忽幽忽明的黄绿色的神秘光影。杨部长用酒提子在缸里轻轻一晃,酒面上瞬间攒起一大片饱满的酒花,像透明的珍珠彼此挨挨挤挤碰撞摇动着。他把酒倒进一个高脚的杯子,这白亮亮的液体像油一样粘稠顺滑地拉起一条极细极长的垂线,缓缓地而又利落地落入杯中,漂亮极了!我看得目瞪口呆。多么老熟的酒体!这是好酒无疑了!想起古代典籍《酒赋》里的一句话:“曲湒丘之麦,酿野田之米,流光醳醳,甘滋泥泥”好个“流光醳醳,甘滋泥泥”说的不是此番情景的美妙吗?我不觉口齿生津,垂涎欲滴了。其实,因为总感觉白酒口感呛辣入喉苦涩,我平时是不大喜欢喝白酒的,而这杯九五年的65°沙城老窖窖藏原浆颠覆了我对白酒的印象!果然不同凡响,既没有刺激冲鼻的气味,也没有尖辣的口感,入口顺滑,一股香浓绵柔的甜在舌尖铺开,醇香洇满口腔,顺喉而下,像一股甘冽净爽的泉流畅通无阻地滑向胸腹肠胃,形成一道热热的非常熨帖的暖流,久久不散。回味酒气余香悠长。再闻闻喝过的酒杯,果真空杯留香。这高脚的杯子就像一朵透明的郁金香花朵,神奇地汇集了天下奇香:粮香、花果香、曲香、糟香、泥香……融在一起成了沙城老窖特有的浓香,在我的味觉记忆里馥郁不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7
杨部长说酒厂有两吨最古老的陈酿,产于20年代,是沙城白酒的原酒活化石。已经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同时申报的核心物项还有60个紫砂的储酒古陶缸,万吨地下酒库,白酒酿造窖池150个,白酒酿造车间7座,葡萄酒7个车间、发酵和储存池197座、实验室和设备,历史档案以及干白葡萄酒新工艺技术和沙城老窖酒酿造技艺,已经获批为中国酒业沙城双品类产研一体工业遗产群,是中国酒业唯一一个白酒和葡萄酒双品类国家工业遗产群。
杨部长给我看了一封信,是一封挂号信。信封上是笔迹颤抖但字体端秀的繁体字写成的“沙城制酒厂收”字样,哦,看这样的字迹和对酒厂的称呼,这封信一定出自远方一位对酒厂有着多年情感和深厚情怀的老人之手。杨部长说写信者是一位名叫张校田的老人家,浙江宁波人,参加抗美援朝后转业扎根在蔚县,是一位退休的政协副主席。信里写明了他在1976年春节颇费周折地“重金”买到了三瓶沙城酒厂生产的龙潭大曲,有一瓶至今没舍得拆封,用木盒珍藏了45年,老人在信里写道:“我今年已是89岁的老人,今年又是我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的日子,我想把这瓶有45年历史的大曲无偿贡献给贵厂,物归原主。作为贵厂珍藏和技术鉴定之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中国经济有了大发展,高速、高铁、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筑码头,架桥梁,基本建设全球第一,一带一路带动全球大发展。中国在全世界人民中间的威望日益提高,在一片大好形势下,预祝贵厂生产芝麻节节高,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出好成绩!”信不长,薄薄的信纸托在掌中却像重过千斤。一封信,翻出一段往事,一瓶酒,饱含着一份真情。时代在飞越发展,老人对沙城酒厂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却历久弥深!沙城酒厂怎能辜负这用心良苦的激励和殷切的期待呢!怎能辜负社会上无数人对自己始终不变的情怀和厚爱呢!
我们来到酒厂大门前,杨部长指着正在施工的双子星广场,充满信心地说,2019年成功实施重整的长酿公司,董事长王海龙先生是一个对怀来沙酒有着深厚情怀的中共党员,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立志于未来将以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为己任,实施白酒红酒双轮驱动、酒旅融合、文化加持的发展战略,打造中国酒业双星闪耀的名酒企业。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了广场西边是条飘带造型的白酒雕塑和长廊,刻着“沙酒飘香三千里”和“一杯酒穿越八百年”的大字。广场东边有个球形建筑,名为“沙城之眼”,寓意昔日龙眼酿出干白,中华民族龙眼一睁,世界为之一震。与之呼应的是世界之门的建筑,寓意葡萄酒出口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广场后边一行红色大字“中国沙城白酒、葡萄酒双品类酿造集团”分外醒目。酒厂大门已经焕然一新,原来的长城造型变成了飞檐流阁的古典建筑风格,大门上面深色的檐顶,由中间到两边高低错落,俯仰生姿;檐角翘起,呈凌空之态,曲线优美,气势峭拔,檐顶下边的墙和立柱都是棕黄色,整体感觉庄严大气古朴灵秀。大门正前方厂名“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有限公司”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门前一对抱门的石狮是九十年代行唐县某公司贺赠的,刻有“自古华北出名酒,沙城老窖占鳌头”字样。
新征程,新气象,短短两年时间,沙城酒厂以打造高端白酒双龄时代的旗号强势回归国内酒业市场,在全国各地积极拓展销路,推出沙城双龄酒品牌,即一瓶酒双重年份:酒龄和窖龄。酒,无论叫双龄还是老窖,都是和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分不开的。“郁积成味,久蓄气芳”。酒如是,人如是,企业和民族的发展也如是。百年沧桑荣犹在,岁月不掩沙酒香。沙酒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工艺的积淀,等待新的长酿公司在新百年开启之时抓住历史机遇继续传承、发扬、创新、开拓,等待重振沙酒给怀来酒业文化史续写新的篇章!
怀来人,在祝福,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