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一座城市的钢铁记忆

CPBGWX 033


以下内容摘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初心

一、春风吹开了贵州工业的冻土

二、万人会战,高炉转炉平地起

三、献礼国庆

四、总理来了!

第二章熔炉

一、一把锄头去种地

二、钎钢成就特殊钢厂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四、还贵阳一片蓝天

五、挽救危局

六、雪上加霜

第三章涅槃

一、牺牲与重生

二、新贵钢的炼轧锻

第四章铁血丹心

一、契於初心

二、铁扫帚、金斧头

三、文化泽润

四、工人阶级有力量

第五章、半壁江山

一、夕阳产业、朝阳行业

二、阳明花鸟市场

三、解烟火之伤

第六章贵州之光

一、钢铁记忆

二、光彩都会

三、山水客厅

四、繁华宜居之地

后记

 


前言


第一章 初心


图云关是出入贵阳东南的要隘,旧时,在守卫贵阳城的十四个关隘中,图云关有“黔南首关”之称。老照片上的图云关山峦叠嶂,四野空寂,行人稀落,唯群山脚下,一条乱石铺就的南城驿道牌坊林立,逶迤延绵。

据说,图云关的命名来自《尚书》里的“思其艰以图其易”。若当真如此,“图云关”便超越了一般地名的意义,凌云之展,以为后图,其注入的不仅是贵阳人民的心有向往,更有特殊而复杂的心理内涵。在这片艰难的土地上,时光流溢,岁月不居,图云关承载的过往确实不虚此名。首先是图云关下油榨街的出现,见证了“因关口而生,因榨油而来”的历史;1938年,抗战时期,图云关还驻扎过中国红十会救护总队,其实,中国医疗卫生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以此为重心,从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据点;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进入贵阳,完成了新旧政权的更迭,贵阳翻开了新的一页。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于此叠加,无不赋予图云关的丰满与厚重。继贵阳解放,时隔八年,这片躁动不安的土地又将迎来新一轮里程碑式的发展。

时间是1957年3月,正值早春二月,此时,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正在酝酿一场旷日持久的工业革命,西南一隅的贵阳也被囊括其中。


一、春风吹开了贵州工业的冻土

1957年的三月,春寒料峭。北京城里正慢慢拉开春天的幕布。尽管后海的水面上还接着冰,湖边的树木还未开花发芽,可春的步伐终归是到来了,朝阳正穿透薄雾,将寒冰悄悄融化,把绿色悄悄从萧瑟中放出来。

1953年——1957年在战火中起步的中国经济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美好前景和希望,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全国冶金系统厂矿长会议在京召开。在这个会议上,学习了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论十大关系》科学地总结了“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利弊,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构想。虽然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建设离不开苏联给予的帮助,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通过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间接地感受到一些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这些项目并不是平均分布在祖国大地,而是主要建在北方——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建设项目相对较少。以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为戒鉴,中国也正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会议根据讲话精神,明确了中国的钢铁行业要突破苏联发展钢铁的老框框,探索出中国式发展的新路子——“大中小”三结合之路。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即便到今天,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无异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射了一剂强心剂,无异于让所有的参会者都倍感精神的振奋,春风从祖国的心脏吹向西南高原,吹到了贵州贵阳这个西南一隅不被人注目的城市,吹到了贵阳图云关下的这片热土上,解冻了贵州工业这片冻土。

1957年8月4日,离第一次会议召开又过去了五个月,冶金工业部再次召开会议,学习了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议精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总结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安排》的文件中,中央明确地提出钢铁工业“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规划在全国18个没有钢铁工业的省、自治区建设年产10万吨到3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改变我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贵州贵阳就是这十八小其中之一。

接到文件后,中共贵州省委、省人大委员会责成贵州省工业厅着手筹划贵阳钢铁厂的前期准备。经过“一五”建设,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指导下,贵州的工业经济发展开始有了一定的雏形,有计划地改建了发电、水泥、卷烟、玻璃、化工、矿山、交通机械、汽车制造等工业企业,然而建一个大型的钢铁厂,却是贵州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啊。

时年40岁的张经五接到任务了。张经五1917出生于河北威县,他在抗战初期即投入抗日烽火,太行山及冀鲁豫都留下了他征战的身影。1949年冬,他随军南下从图云关进入贵阳解放贵州。一路的征战使张经五养成了刚硬的个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对于正值壮年的他来说,这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任务,一方面他为组织的信任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也深感肩上的重担,在钢铁工业基础为零的贵州,在工业企业各方面都落后于他省的贵州做这件事,肩上既有党中央的关怀、也有省政府的重托,更有压力和不安。

接手任务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人员在贵阳地区进行各种勘测和走访,首先要论证的就是项目的可行性,戴着一顶草帽,他和组员们遇山爬山,遇水涉水,无数个田野调查报告一份一份地汇集到他的案头,当把这些数据和资料上报冶金工业部后,部里决定由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协助编制计划任务。

9月,一支从冶金部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派出工作组终于来到了贵阳。省地质局、建设局、水利局、贵阳城市建设委员会组织多名专家开始了论证会,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浩大工程,一张白纸虽然容易绘制蓝图,但如何描?如何绘?张经五和郭景德们心里一点谱都没有,武汉来的专家们对贵州的情况不熟,如何建?在他们的心里一样没有谱。

简易的办公室里,情况碰撞了一次又一次:

“贵阳建设钢厂,电力如何保证?”

“贵阳新建的电厂,发电量达36000千瓦,到明年年底电量12000千万的机组将投入运行,可保证钢铁厂的用电。”

“交通如何?”

“贵阳市省内汽车运输的中心,有事今后湘黔、川黔、滇黔、黔桂铁路的交通枢纽,在黔桂川黔铁路两侧已发现有待查明的铁矿,在贵阳建厂有利于吸收铁路两侧的矿石”

“配套如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贵阳有铸造、机械制造、铁合金、汽车修理、耐火材料等方面的企业,并有可用高炉水渣作原料的水泥厂,能与钢铁厂配合协作,相互促进,以利于整体工业的发展。”

终于,钢铁厂的可行性方案确定下来,建钢厂——这个在贵阳四百年来开天辟地的头一回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每一个参会者的内心涌动着澎湃的巨浪,极力压抑着凡心的兴奋与激动。每个人都知道,这一个讨论会的重要性,这是一场改变贵州的会议呀,它不仅仅是贵州钢铁工业的开端和发祥,更是一直处于贫困的贵州人的立志明志的一次改变。一个钢厂的建立,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更是树立了这个地区老百姓的信心,改变了老百姓最根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会议!

项目立项,紧接着便是项目的落地实施。贵州省工业厅指派专人进行筹划,11月初从省级机关抽调第一批干部15人,前往上海学习钢铁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11月14日贵州省人委上报贵阳钢铁厂计划任务书,呈报国务院审批......

1958年1月,贵阳市中华南路282号简陋的办公室里,贵阳钢铁厂筹建处正式成立。张经五、郭景德、杨培基、纪扬声、张祥等三十余人成为参加筹建的首批人员,张经五任筹备处主任,郭景德任副主任。

青史也许不曾留下他们每个人的名字,现在也难以将这三十余人的名字一一找出,但是这批人员就这样将自己的青春与命运和贵钢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青壮的年华甚至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这块热土。


二、万人会战,高炉转炉平地起

1月的贵阳滴水成冰,阴冷的寒风吹过乌云密布的天空,像天气一样乌云密布的是张经五他们的心情。这个时候,大办钢铁的热潮正在全国掀起,但是贵阳的钢铁厂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厂址、焦煤、原材料、设计、设备、物资、施工、培训、技术人员、管理干部......这一大堆问题都摆在筹备处,张经五等人感到愁云密布,肩上有千斤重的压力。

油榨街、甘荫塘、上朱显、五里关、蔡家关、鸭江寨、白花坪、金关......贵阳市的东南西北都留下了筹备组的足迹,初步筛选出了油榨街、甘荫塘、金关三处,三处各有利弊,定夺不下来。

3月,冶金部的副部长高杨文来了,这个山东大汉同样经历过艰苦的战争年代。再艰苦恶劣的境况都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革命信念,他始终坚持对敌斗争,忘我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后,他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历任青年团中央组织部部长、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局局长、冶金部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在有色工业局工作期间,高扬文同志主持编制了有色工业"一五"计划,制定出苏联援建项目以及一批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将常用的有色金属和国防军工需用的稀有金属及加工产品作为发展的重点,建成了10个有色金属基地。还组建了有色工业基本建设队伍和专业齐备、门类配套的设计队伍。身为冶金行业重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高杨文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各项决定,只要是有大的项目上马,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都要深入生产建设的第一线,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贵州要建钢铁厂,高杨文来到了贵州贵阳,带领着张经五他们,跑遍了贵阳市的东南西北......

直到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图云关。站在图云关上,透过浓密的树隙,整个贵阳城呈现在高杨文的眼前。五十年代的贵阳城刚刚经历了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一批新建筑和街道陆续出现,贵阳汽车站、医院、学校、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邮电大楼这些新式的洋楼都建起来了,蜿蜒的南明河像条长龙恰巧把贵阳城勾画成一幅刚柔相济,和谐吉祥的太极图案。站在高高的图云关上,一座新兴的城市呈现在高杨文的眼前。

始建于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的图云关,是通往湖南、广西的必经关隘,是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关上的一副对联写得特别形象:“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贵阳东郊,与图云关遥遥相望的是南岳山。据《贵阳府志·山川副记》记载:“南岳山,一名长连寿山。”人们图吉利,把“长连寿”中的“连”字去掉,叫长寿山。图云关和南岳山之间荒草凄凄,乱石林立,只有少量的农田和人家。这里虽在郊外,但离城区不远,尤为关键的是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火车站就在四公里外的西面,一条连接火车站与市区的大道遵义路也刚刚修建起来,在这个几乎是新建的城市里,看起来特别的显眼,与那条穿行于南明城区的南明河蜿如两条蛟龙嬉戏一样......

高杨文作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领头人,可以说新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企业从立项到选址都参与决策过,有着最敏锐的眼光。他果断地定下了贵钢的选址,就在图云关下,从油榨街到龙洞堡。这里全是荒山,石头,无人居住,可以少占农田,保护农民利益,山间有部分平地,场地开阔、平坦,靠近南明河,可开发平整用作建筑厂房土地。同时这里选址,“可退可进”,“退”是因为在这里建厂也符合中央的“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选址“六字方针”;“进”是因这里离省委近,便于及时解决施工及今后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离火车站这样的交通枢纽近,对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都是极为便利的。

陪同着高杨文站在图云关上的张经五此时更是百感交集。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就是经过这里解放的贵阳。在他的前半生里,“工业”这个词几乎不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组织上通知他带队筹建贵阳钢铁厂开始,他就一直将自己处于小学生的状态,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工作。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与当年同样艰巨的任务,那冲锋的号角又一次在张经五的耳边响起。张经五想起战友们解放贵阳城时胜利的欢呼,张经五捏紧了拳头,暗暗下了决心:这一次一样,只能有胜利的欢呼,不能失败,没有退路。

厂址定下来了,张经五、郭景德带领着大家一边抓紧落实图纸设计、设备制造、培训新员工、物资供应等工作;一边联系建筑公司做基建项目。

到了四月,张经五首先到了上海,参切冶金部在上海召开的工作会议;又请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帮助落实由上海制造的炼钢转炉等设备和炼钢工人的培训问题。又到北京、沈阳、鞍山等地,除了继续落实设备问题外,着重请沈阳黑色冶金设计院和北京黑色冶金设计院落实设计进度,特别是贵钢的设计总图要尽早拿出来。重庆钢铁公司是支持贵钢的单位,职工的培训,熟练工人的调配,以及其它问题,都由重钢负责。

寂静的南城图云关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汽车的鸣笛声、劳动的号子声响彻了图云关的上空,这个往日通往南北的交通关隘更加繁忙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58年4月7日,贵阳钢铁厂正式破土动工。为了争取时间,在武汉设计院未交出全部图纸前,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总图位置一经确定,就采用北京总院的施工图先行施工。当时武汉冶金设计院有一个庞大的描图科和翻译课,复制和翻译苏联援建我国的图纸,贵阳钢铁厂实际上是苏联小型钢铁厂的翻版。整个工程按照轧钢、炼钢、炼铁的顺序先后展开。

贵州省副省长赵欲樵亲自带队,和贵钢工程的指挥长张经五、杨培基、郭景德等人一起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建设基地上热火朝天。

一时间,各种大型的机械开进了工地,贵阳市建一公司、贵州省机械化施工站、筑炉处、省机械设备安装公司巨大的机械工人们来了,戴着安全帽,身着劳动服,在人们艳羡的视线里,酷炫地展示着自己的技术。只见挖掘机大大的挖斗高高地昂起,再深深地向地下挖去,深深的履带在泥地上撵压出了深深的印痕......负责基建安装工程的队伍相继开进现场,路平了,电通了,水也接进了工地,调浆的水泥用水再也不需要工人们一担担地挑水了,工人们总算可以在劳动这闲瑕洗一把脸,钢厂建设在震天的劳动号子里、在轰隆隆机器声中拉开了序幕。贵阳矿山机器厂将试制成功的第一台鼓风机送到工地,贵钢需要44马力的电动机,他们又立即支援4台,电动机上没有皮带轮,贵阳通用机械厂赶制模子,由南明区翻砂厂和云岩区五金加工厂翻砂,地质局中心修配厂等单位加工;太慈桥铁厂日夜突击,为贵钢赶制钢锭模,头桥耐火材料厂及时送来耐火砖,省运输公司汽车场的驾驶员们日夜奔忙,及时把原料设备送到现场。

上万人的劳动大军们也来了,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图云关下这片灼热的土地上,他们有省市州县的机关干部和各军区转业的干部,也市区及农村招收的新工人。在省里的高度重视下,建好贵钢成了那一年贵州的重大事件,每一个县都把他们最好的县级干部和知识青年输送给贵钢,这些来自农村的青年们品质好、身体好、吃苦耐劳、不计报酬。那时的南明区人民委员会动员了附近的中小学生和街道居民们,他们组成了突击队,扛着红旗也来到工地义务劳动。所有的人都被同一个火热的目标聚集在一起,拧成了一股绳。全国各地的人员、技术、设备纷纷涌向贵钢。每天从省内外各地调来的大批老师傅和新工人,从清晨到傍晚不断地涌来,大卡车轰响着,“哗啦”一车几百人,“哗啦”一车又是几百人,不断有人加入到这支建设大军中。满身油污身着工作服的东北师傅;头戴安全帽,穿着对襟扣的上海老工人;盘着发髻穿着绣花百褶裙装的苗族妇女,也有大裤脚的彝族姑娘。

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学校,从领导到普通教员八十个人,一转业集体从朝鲜就到贵州,一共来了八十多人,没有地方住,就安排在河滨公园旁边的实验中学宿舍居住。这群人里面有个男青年叫马汉章,后来他成了贵钢工会副主席,随他一起的妻子小温,后来在1960年精减职工的过程中下岗,再后来他们的儿子也成为贵钢的一员大将,再后来,他们的孙子成了2004年贵州省的文科高考状元。还有一名男青年叫黄精华,后来成了贵钢基建处党总支书记,再后来,他的四个子女陆续长大成为贵钢的骨干力量。像这样连续几代人在贵钢贡献力量的,比比皆是。无数的人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贵钢,无数的人将两代、三代人的命运都与贵钢连在了一起。这些是后话,我们还将在后面的故事里叙说。

建设现场到处是石头,地面坑洼一片,十分荒凉。人们挖山头,填山沟,平土地。当时没有什么机械,全是靠人工,锄头挖,箩筐抬,铲子不够就用手捧,工人们手上全是老茧,破皮流血是经常的事。

新工人们个个干劲十足,有个苗族姑娘还不到二十岁,长得浓眉大眼,黝黑的皮肤上,两颗大大的黑眼珠滴溜溜地转着。只见她挑着百十斤的灰浆就爬上了十几公尺高的架子,如履平地,还健步如飞。旁边人悄悄问:“你担灰上这么高架子不害怕啊?”“怕啥?我们在家砍柴,悬崖陡坎的都爬惯了!”一边说着一边担起灰桶沿着斜道“噔噔噔”的跑上去了。

“哎,上面的同志,注意安全!”下面的安全员喊道。

“嗯!”回答时姑娘就已经在地面上了。

为了赶进度,每天工作很长的时间,上下班往往是两头见黑,真是披星戴月,面对简陋的工作条件,辛苦而艰巨的工作,谁也不叫苦喊累,因为心中有火热的目标,身上就有了无穷的干劲。工人们热情高涨,《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广播伴着洪亮的劳动号子,直把这沉睡多年的图云关给震得天翻地覆。

6月16日,轧钢车间放线。贵阳的雨季里,太阳公公难得地给赏了个大笑脸。工地上的人们也忘记了连日的劳累,个个喜气洋洋。轧钢车间的开工,没有开工仪式,也没有放鞭炮,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劳动强度和要求更严格了,意味着贵钢建设进入决战阶段。紧接着第二天,炼钢车间也开工了,贵钢的建设进入高潮。白天车水马龙中腾起的烟尘掩不住人们的劳动热情,夜晚飞溅的焊花照亮着一张张刚毅的脸庞。现场的建筑队伍过去是建住房,修馆所的,谁也没搞过工业建筑,也没有什么机械,一把砖刀,一部混凝土搅拌机,就是自己的装备了。就连吊装厂房、运输机器,都是靠扒杆、木滚钢撬将数千吨水泥、木材、钢筋和机器设备运进工地。

平行流水作业的工地上,前面十几个并列的基坑正在由土方工人开挖,起重机再把土吊起来。运输工人们的小车拉成了一字长蛇阵,顺着木轨道把土推到低洼的地方去,小推车吱吱扭扭的唱着歌,空气压缩机像打鼓般闷响着,风钻尖锐的响着,把妨碍施工的石头钻成灰白色的烟雾,能起重十五吨的履带式起重机像坦克一样轰隆隆地行驶着,把重达几顿的行车梁轻松的举到半空,再一根根准确的安放在砖柱上。这中高低音各声部的交响乐在工地上混响着,一曲激昂的劳动交响乐。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互相配合,交叉作业。人们忘掉了自我,忘记了时间,一切为了早投产,一心挂着工程上。

为了迎接党的生日,厂党委号召全厂职工以搞好技术练兵的实际行动迎接贵钢的投产,向党的生日献礼,全厂开展了广泛的试车练兵活动。8月,省委正式批准贵阳钢铁厂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将原设计规模6、5、4改为9、5、4,即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生铁9万吨,钢5万吨,钢材4万吨。主要工艺设备选型有100立方米高炉两座,3吨酸性转炉两座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胜利的笑容并没有能够维持在人们的脸上,上天也未体谅人们彻夜不眠的辛苦。甚至不等人们好好地舒一口气,一场暴雨来了。由于排水沟未挖通,突如其来的暴雨引来山洪爆发,附近高地的雨水流向车间,车间被淹,加热炉被淹。炉坑和烟道内部的积水达两尺多深,无法排出。现场的职工冒雨抢险,连夜挖沟填土,用盆一盆盆的端,用桶一桶桶的提,还借用了一辆消防车来排水,险情终于排除了。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等辛苦的人们舒一口气,一场更加猛烈的降雨再次袭来。雨水卷着泥沙毫不留情地冲进人们刚刚清理的车间。险情就是命令,不等单位的通知,人们自发地赶到了车间,冒着大雨,挖沟、排水......暴雨疯狂地拍打着人们的脸庞和身体,却拍不熄每个人心中战天斗地的热火,滂沱大雨也挡不住人们在雨中奋战,什么也打不倒顽强的贵钢人,胜利就在前方了。广播中播放着“骑兵进行曲”,播音员正在激情昂扬地播报着:“同志们,钢铁是元帅,全省新建的厂矿都在等这里轧出的钢材呢。时间才是最宝贵的。雨淋在身上,会干的,可是,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我们要向雨水作斗争,要和时间赛跑。”......

时值贵阳的雨季,泥泞的施工现场,行人、汽车、马车经常深陷泥窝。这片油榨街的土地到处红旗招展,沸腾着,沸腾着热血,沸腾着劳动的激情,沸腾着对一个钢铁新时代的期待。


三、献礼国庆

车间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外面人挤得紧紧地,个个伸长了脖子,生怕错过了什么。里面的工人挥汗如雨,车间内温度再高,高不过工人们的热情;机器的轰鸣再响,响不过人们心中“出钢、出钢”的呼唤;弥漫的烟尘遮不住每个人脸上的坚毅和紧张。就在七天前的9月5日,热负荷试车,轧辊断裂,但是未能轧出钢材。张经五、郭德景激起失望的叹息,而这一声声叹息刺痛了纪扬声的心,作为贵钢的技术骨干,怎样解决技术问题?怎么能尽快出钢向国庆献礼?那些日子里,纪扬声吃不甘饭,睡不瞑目,日夜都在和他的技术团队思考着如何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的难题。好在,失败并没有压垮大家的劳动热情,却也激起更大的劳动激情。“要和这顽固的钢铁拼了!”人们呐喊着,鼓足了劲。

而此时,9月12日,就在第一次试产失败仅仅过去了七天的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了车间门口,每个人都伸长了脖子,关注着那炙热的熔炉.....

“试轧成功了。”“试轧成功了。”一声声欢呼从车间传出来,像投向湖面的一颗石头,激起外面人群中更大的欢呼和震动。“成功了,出钢了!”拥挤的人群嚷着、笑着、跳着,三个月来鲜有的笑容也爬上了张经五的脸上,他静静地在人群中,望着四下里跳跃的人群,不禁眼眶湿润了。

那根Ф24毫米的圆钢被人们从轧钢车间小心地抬出来,这贵州的第一根钢材,它标志着贵州省结束了不产钢材的历史,预示着贵州钢铁工业的新起点。这根小小的钢材像一个初生的婴孩,披红挂花,工人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从油榨街浩浩荡荡步行六公里,穿过中华路到六广门,准备向省政府大礼堂正在召开的中共贵州省委扩大会议报喜。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气宇轩昂的干部,有戴着眼镜的技术工人,有健壮魁梧的钢铁工人,有弱小却精干的女工,一张张脸庞各不相同,脸上的笑容确实相同的,那是从心中塞满了溢出来的,想藏想收都藏不住的快乐和自豪,每个人都记得雨夜抢修的苦,都记得脚底磨出的泡,手上磨出的茧。然而当时多痛,现在的喜悦便是数倍的回馈啊。那自豪的笑声和震天的锣鼓声,掀起了整个贵阳城,不,是整个贵州省的喜悦热潮。

此时人丛中,眼眶湿润的张经五思绪不禁万千,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那沉睡千年变了模样的南岳山,是那往日的乱石岗上拔地而起的有着100立方高炉的炼铁车间,两台三吨转炉的炼钢车间建成,轧钢车间建成......从筹建到现在,他的这支队伍,除了重庆钢铁公司调来的几个技术干部,还有在上海钢铁一厂、三厂培训过的部分职工,其他都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有的刚从部队转业下来,有的来自政府机关,有的来自商业部门和老厂矿,对钢铁生产没有经验,然而不论他们职位高低,一直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一直与大家奋战在施工第一线,和工人群众一起填土打夯,挖沟排水,安装设备,工人身上有多少油泥,他们身上也有多少油泥,生活上也是一样住简易工棚,一道在食堂排队打饭,尽管当时的条件困难,生活很苦,却没有一个人讲怪话或者流露不满情绪,每个人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吃点苦,受些累算不了什么。

第一块轧钢的出炉意味着一个划时代的开始,喜报一波接着一波,有了第一根钢材的出炉,所有的人便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准备向着新的目标进发。下一个任务是向国庆献礼,时间紧任务重,机械频频故障......这些都深深地刺痛着张经五们的心。他们把目光一起投向了时年23岁的纪扬声。这个小伙子带着眼睛,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

1934年纪扬声出生于江西南昌,随父母抗日撤退至贵阳,1954年毕业于贵州工校机械系(为贵州工学院前身,解放前为西南工专),毕业后的纪扬声分配到贵州省工业厅设计科工作。1957年当贵州工业厅成立了贵阳钢铁厂筹建处,风华正茂且有着专业技术知识的纪扬声顺理成章地成为组建贵阳钢铁厂的核心技术人物。后来历经基建科、机械动力科、76无缝钢管车间、技术档案科等多个工作岗位,1990年近60岁时离开贵钢。后来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三菱电梯公司,07年在三菱公司退休。在我采访他时,84岁高龄的他忆起这段峥嵘岁月依然激情澎湃,从香港给我寄来信件交流。至今,当提到纪扬声的名字,贵钢的很多老工人们语气中仍然充满了敬佩之情,说他是当年贵钢机械方面的权威人物,是当时熊猫级别的技术专家。

出钢的核心是要解决技术问题,早在筹建之初的1957年,纪扬声便和程正文一起去北京冶金部申请250轧钢设备。回贵阳的途中被留在了武汉冶金设计院,又带回了13位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这13位技术人员被安排到炼铁、炼钢、轧钢等主体科室。兄弟城市的援助也来了,重庆钢铁公司一次性就调来了100多名生产骨干,这批熟练工一上岗,马上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为生产钢铁做了充分的技术力量的保证。

8月下旬,轧钢车间厂房建成了,设备安装就绪了。人们欣喜的心情等待着轧机试车。可是,机器却如同倔强的铁牛,纹丝不动。人群发出焦灼的叹息声。经过检查,带动轧机的710千瓦电机质量不过关,人们企盼的眼光集中在电机上,就地检修的电工师傅更是心急如焚。纪扬声和工程师沈西同及其他有经验的电工师傅们齐心协力,找问题、想办法,连夜抢修。他们连续奋战在抢修现场,困了,就地卧下睡一会,送来饭就连忙扒拉进嘴里,眼睛都还盯着机器,奋战了七天七夜,电机转动了,机器轰鸣了,所有人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炼钢车间的主要设备为3吨直筒型转炉两座,10吨化铁炉两座。在安装化铁炉筒体时,由于受地上堆放的混凝土屋面板的阻碍,使原计划在9月26日完工的工程受到影响。安装工人想方设法用葫芦将筒体尾部拉住,控制炉筒前端,以免向前冲撞,终于将筒体安装完毕,保证了次日交付筑炉。工人们又相继克服了鼓风机管爆裂,转炉风眼堵塞等设备故障的困难,完成了调试任务。

9月30日凌晨2时45分,贵阳钢铁厂一号直筒型转炉顺利出钢。然而,这第一炉钢却是在没有钢锭模、耐火砖,也没有行车起吊的情况下,灼热的车间里,人们手拉葫芦吊起盛钢桶,像出铁那样在地上挖沟引流灌注。虽然只是一大块废钢,并未浇筑成锭,也不能加热轧制,但实现了万名贵钢人向国庆9周年献礼的愿望。

1959年10月,厂内铁路专用线正式通车营运,与贵阳舒家寨货站相连,有单股道2.35公里,随着铁路轨道的修通,贵钢逐渐走上了轨道。

1959年11月19日,1号1.5吨电炉投入生产,炼出了第一炉优质碳素工具钢,年内共炼出了6炉优质钢。动力车间,采石场,白云石制砖车间也于年内相继建成投产。1959年钢产量为15032吨,钢材20236吨,均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1960年1月2日12时55分,第一炉金光闪闪的铁水顺着铁水沟流进了铸铁槽,100立方米高炉出铁了。

I960年1月3日,贵阳钢铁厂隆重举行了“9、5、4”工程竣工大会,热烈庆祝贵钢首期建设工程的完工。I960年12月,2号5吨电炉投入生产,炼钢质量稳步提高,生产逐步正常。当年优质钢产量达1207吨。


四、总理来了!

炼铁车间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他身着灰白色的中山装,头上戴着一顶安全帽,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此时车间里热气升腾着,恰逢出铁时间,出铁口却怎么也打不开,在客人的目光的注视下,操作的工人更加紧张,原本就因车间里的高温而满头大汗的工人,此时更是汗如雨下,用氧气和白铁管着着急地吹烧。

客人就站在出铁口旁边,仔细观看。

“总理,这里不安全,要不请您站那边,离远一点吧。”

“没关系嘛!”总理和众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出铁口,可是出铁口仍未打开.....

时间回到两个小时前。

1960年5月3日下午1点,党委书记王心本办公室的门被一把推开,省公安厅副厅长章培田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下午三时,周总理来贵钢视察。”

下午三时,总理在省市领导人周林、张海峰、陈璞如、伍嘉谟等同志的陪同下,驱车到达钢铁厂。车停下,车门打开,周总理从车里出来还未站定,周围人群里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双双眼睛饱含热泪,又不舍得让泪水模糊了双眼,忙将眼泪抹去。那一瞬间,王心本和副厂长蔡福堂、党委副书记张延玉心情激动得像一壶烧开了的水快要溢出来,他们极力克制着激动的情绪,和总理握手致意。

总理对王心本说道:“先去炼铁车间看一看,我访问了东南亚几个国家,昨天到贵阳。昨天,请了几个厂的工人同志座谈,你们厂的一位工人同志说高炉生产不正常,所以我来看一看,可以先看炼铁。”

在去炼铁车间的路上,王心本边走边向总理汇报着厂里的情况:按照原来的设计,“九五四”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已经建成。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第二期工程,又建了5吨电炉两台,Ф300/500轧机一套,由于省市的领导和各方的支援,上得较快,现有职工7000多人,90%以上的工人来自农村,通过生产,进行培训,为将来清镇钢铁厂的生产做准备。

然而一进车间,正好遇到了出铁口故障。

总理走进了高炉控制室,车间赵主任向总理做了详细汇报:高炉炼铁高炉出铁时常会有炉渣堵着炉口出不了铁,全靠氧气和白铁管吹炉口,用的氧气和管子靠人们从仓库送上去,保管人员和工人们扛,板车推送到炉旁边,炼铁工人一根接一根管子接着吹开炉口才能出铁......

从炼铁车间出来,总理对王心本指示说:“你们要多研究些办法,解决打开出铁口的问题。”王心本忙点头表示照办,说:“第一我们没有领导和管理企业的经验。”总理笑了笑,和蔼地说:“不懂就学嘛。”王心本接着汇报:“第二呢,我们技术力量尚缺太多,第三,生产不够正常,有多方面的因素,炼铁的出渣,堆放问题尚未解决。第四,原料也有问题,例如,铁矿石含铝成分过高,给冶炼、出铁出渣等带来不少困难。”

进入炼钢车间,工人们早已听说了总理的到来,除了正在操作的工人外,其他工人们自动地站成一排,鼓掌热烈欢迎总理的到来。总理健步走上前去,和每一个同志们亲切握手。保卫科的陈世安任务是一边保卫总理的安全,一边照相。见状,他见缝插针,用贵钢历史上的第一台价值600多元的,德国原装进口的120双镜头反光式“禄来福来”照相机,“咔嚓”“咔嚓”,将这珍贵的瞬间被记录下来。

面对转炉冒出的浓浓黄烟和散发出的煤焦油气味,总理一面摇头一面对厂领导说:“这种烟尘和有害气体,都会影响人的健康,治理难度也很大,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使污染度得到降低。工人的干劲越大,越要关心他们的安全与健康,这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总理随即从炉长手里拿过滤色镜片,贴近炉身从观察孔窥视炉内矿石熔化情况,转身问炉长:“是不是快要出铁了?”随后,总理转身又和车间主任赵运隆、书记郭山谈起话来,当得知他俩都是转业军人,便风趣地说:“这里也是战场,要知道祖国的建设,多么需要钢铁呀!希望你们发扬部队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新形势,做好工作,为人民再立新功。”这时一位摄影记者无意踩在出铁槽上,总理看到后严肃地对这位记者说:“别踩坏了砂模,要珍惜工人的劳动。”

1号化铁炉的铁水通过钢水包已经倒进了2号转炉内。总理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就站在2号炉前,等待观看吹炼。

此时炎热的车间里噪音和粉尘都很大,穿着中山装的总理虽然满脸汗水,可仍保持着潇洒的风度。他关切而专注的目光里满是对共和国钢铁事业的殷殷期待。

吹炼开始了,火光四溅,尘土飞扬。王心本靠上前,一边请总理后撤,一边向总理汇报到:“我们现有化铁炉两台,总容量各10吨;转炉4台,容量各5吨,按设计,年产转炉钢5万吨,可以完成。”总理满意地点点头。奔腾的钢水滚滚流向砂坑,一片红光映衬着工人的笑脸。总理连声高赞:“好哇!贵州大有希望,贵钢一定能后来居上。”顿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总理的鼓励和鞭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来到轧钢车间,总理看到轧制过程是靠人工喂钢,便对王心本说:“鞍钢通过技术革新,采用正反围盘,自动进钢,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为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值得你们借鉴。”那时侯一轧钢生产环境很窄,产出钢材没有堆放地,车间堆放着很多钢材,当时要靠轧钢工人手提架钳一根一根拖到门外去,科室干部和后勤人员经常到车间人扛肩抬地把钢材转到另一地,才能正常生产。尽管通道非常狭窄,总理每到一处都仔细地观看。

出了一轧车间,总理指示:“你们的场地太小,不便备料。一个工厂,没有充分的备料,也要影响生产。”这时陈璞如同志在王心本背后拍了一下,轻声说:“你给总理要平炉。”王心本紧走几步,跟上总理汇报说:“那边有一块空地是准备修建平炉车间的,但无设备不能上马,请总理指示解决。”总理说:“这件事要与冶金部商量,按照国家计划办。”王心本又说:“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请冶金部支持。”总理点头应允。

当天下班时间都过去了两个小时,人们还不愿回家,聚在一起议论着,个个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总理的到来,把贵钢红五月社会主义生产竞赛推向从未有过的高潮。总理朴素亲切的话语,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人们心里激荡着,澎湃出更大的力量和火热的激情。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大家说:“我们一定要多炼钢,炼好钢,多轧材、轧好材,以实际行动来回答总理对钢铁工人的亲切关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总理的关怀下,贵钢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总理视察贵钢后即指示冶金部:“贵钢缺乏技术人员,要给予支持。”冶金部王鹤寿部长立即电话告诉北钢院:“总理指示派人支持贵钢。”北钢院领导回答:“今年的毕业生已经全部分配,只有等明年。”王鹤寿说:“不行,没有毕业生,让老师下去。”于是,一批北钢院1960年毕业的留校生,就于年末抓紧办理离校手续,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贵阳。他们是:陈泓、施恩、梁绍发、陈孝锦和戴映蟾。

这批北钢院的留校生虽然仅有五人,但为钎钢的研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贵钢后来的辉煌,乃至至今还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戴映蟾后来成为贵钢炼钢技术负责人。

总理提到的“自动进钢”,后来厂里派人到鞍钢培训回来,通过技术攻关,400mm轧机和250mm轧钢分别装上了升降台和围盘,使轧钢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王心本所说的铁矿石含铝成分高也在第二年得到了充分的数据印证。当时铁矿来源于清镇县卫城铁矿,这个距贵钢66公里的铁矿,是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中,群众自找矿源,自力更生建起来的。1961年6月,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卫城铁矿12个样本的化验结果中,最好的一种含铁58.9%,最差的含铁量仅占3.08%,其余均为杂质,还有一种含铁6.15%,而三氧化二铝却占65.5%,卫城铁矿矿石的含铁量较高,虽系富矿,但含三氧化二铝高。这表明,当时是把石块和铝矿都当成铁矿了,所以渣比增大,原设计渣铁比为0.75:1,而实际达到1.8:1,致使冶炼时渣稠流动性差,造成炉内凝结、悬料。矿石数量少、质量差、来源杂,造成高炉吃不饱、吃不好,事故频发,质量也不稳定。


第二章 熔炉


南岳山下,南明河畔,贵钢根植于贵阳市南明区这片沃土60余年,南明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贵钢人。从开山劈地到“三线”建设,从普钢改特钢到城市钢厂搬迁,在企业发展历程中,贵钢人始终坚持矢志不渝地追寻着钢铁强国、做强特钢这个梦想,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人说贵钢的发展历程就是共和国工业的发展史。这是随着共和国的心跳在跌宕中发展,在波澜中蜕变。从“以钢为纲”到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好人好马来支援转型为“特殊钢厂”,到毫无防备地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海;从以大炼钢铁为荣到“还贵阳一片蓝天”为目标。

贵钢的熔炉中流淌出火红的钢水,带动了就业和地方经济。历史亦是一个熔炉,贵钢在熔炉中历经波折,浴火,浴火!


一、一把锄头去种地

“小温,厂里通知你去一趟。”正在低着头想着心事的小温似乎猛地被惊醒,瞪大了眼睛看着来者,她紧咬着嘴唇,心想“这一天,还是来了。”61年2月以来,高炉、转炉和二轧车间Ф300/500轧机相继停产,仅有电炉和一轧钢车间时断时续地维持生产,其他辅助车间的生产任务也作了相应缩减和调整。一切在建项目停止,二期工程下马。原本完成大部分土建工程的无缝钢管车间成为仓库,堆放停缓建项目的各种设备物资,基本完工的Ф650轧钢车间也停建入库维护。平炉炼钢车间、机修车间、薄板车间仅完成地基平整就停工了。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名职工离开厂里了。这些天,和她一批来到贵钢的几个姐妹都陆续接到了通知,拿着一把锄头回乡去了。“我们辛辛苦苦地一锹土一筐泥建设以来的工厂,怎么说不要我们就不要了呢?”小温心里满是委屈和不满。到了厂办,主任亲切地拍了拍小温的肩膀,这一拍就像是把一根无形的线给拍断了,小温憋在眼里许久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了。

主任理解小温的心情,这些天他一个接一个地送走这些职工,一个接一个地做思想工作,嘴皮子都磨出泡来了。他告诉小温现在国家建设中的成就与困难,作为个人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的关系。

小温从厂办出来时扛着一把锄头,门口的黑板报上写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小温不识字,但是她已经释然了:“明天厂里的干部就送我们几个姐妹回乡了,现在是我为国家分担困难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961年元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自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基本精神是压缩重工业和基本建设,对重工业企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加强农业和轻工业,搞好综合平衡,使农、轻、重之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平衡,稳定市场,回笼货币,消灭财政赤字。

八字方针确定,那钢铁工业相应要有重大转变:从“以钢为纲”、钢铁是“元帅”转到为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和轻工业服务的轨道上来,同时大幅度压缩钢铁生产建设指标,对部分条件差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把重点转到提高质量、扩大品种、节约消耗、注重经济效益方面来,对参差不齐的生产能力进行填平补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根据贵州省委和省冶金局的部署,1961年2季度后,贵阳钢铁厂停止在建项目,缩小生产规模、精减职工队伍,保存骨干力量,实行多种经营,以杂养专的方针,克服暂时困难。1961年7月,按照贵州省委关于下放劳动力,支援农业第一线的指示,贵钢精减职工2000余人,1962年4月以后,由于进一步压缩生产规模,二期工程下马,依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贵钢进一步开展人员下放,支援农业生产的工作,全年净减职工2501人。这些下放职工,大多数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其中少数干部调回专、州、县或本县其他系统。卫城铁矿也下马,大部分职工回了农村,少数调往万山汞矿和贵钢,少数人留下看守设备。

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贵钢人遵循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果断停止了在“浮夸风”中贸然上马的一些不必要的在建项目。缩小生产规模,精简下放职工4755人,仅保存了1458人的骨干力量,实行多种经营、以杂养专的生存方针,发扬南泥湾精神,兴修水利,屯田种稻,兴办农场,饲养禽畜,克服了罕见困难,保护了才建立起来的生产基础。

1962年10月,为了让企业顺利完成转产,贵钢开始了一场停产和清产核资的大事。贵钢初建时,基建、安装、生产同时进行,摊子大、人员杂、机构多,制度不健全,因而物资管理混乱,浪费、丢失现象也比较普遍。为了摸清家底,贵钢组织47人,从1961年10月下旬开始,在厂内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当年12月上旬,完成了各生产车间及辅助车间的机械、电器、冶金轧钢及起重运输等设备和部分民用建筑生活设备的清点工作,动力、轧钢、炼铁、焦油白云石、机修、采石等车间正式设备卡片的填写工作。发现帐、物、卡不相符合,错报、漏报的现象十分严重。

1962年8月,根据省委和省冶金局的指示,全厂抽调21名技术干部组成强有力的复查、技术鉴定队伍,各车间也有专人负责。9月,全厂暂时停产,集中精力搞清产核资工作。全厂比较全面的查清了“家底”,清理出一批大宗物资。对库内物资进行了复查、建账、建卡、及技术鉴定工作,大部分仓库都作了重新整理。厂技术鉴定组协助各单位对库存物资逐件进行质量鉴定,填写卡片,分类存放,做到眉目清楚,井井有条。贯彻“边清理边建账、清后不乱”的原则,初步建立了原材料及工具管理制度,为搞好“定”、“保”工作和加强企业管理奠定了基础。在复查鉴定时,积极处理部分超储物资,把死物变成活物。

通过清产核资,查明了全厂流动资金及全部物资,全厂基本建设总投资和已完工程投资也基本查清;清理了债权债务,生产方面共收回56万余元,基建方面收回150余万元。

供应科总库保管员陈友银回忆过这段时期:“......国家统一布署,清产核资,清仓查库,盘点货物,省政府冶金厅下文规定要彻底清仓盘点实物,厂和供应科统一安排,仓库保管员立急行动,此项工作是物资部门重中之重,打攻坚战,搬倒货物,当时仓库地平是土,坑坑洼洼很不平,都是仓库自已拖水泥拉石子来打每个库的地平,总库分为七个库,购进角钢焊货架八、九十个,每个货架四层,按各库的货物分类摆放每个库的货架,进行盘点实物,按上级的要求实事求事,一点不能错,调整仓库按“五五”化进行堆码摆放整齐有条不乱,主要是分货物类别,分品种,分型号,分大小规格,摆放五五化整洁规正,按各种规格型号大小不同数量贴标签,整齐账物卡三相付。干哪行、专哪行,不但要管理好,还要熟悉钻研业务,我是一名仓库老保管员,我对每个库的物资都熟悉,就连五金、电器库各一千多个大小规格不同的品种都能如数家珍。我带动全班保管员熟悉各库的物资业务,白天黑夜不开灯,车间来领料,一进库房就能摸得着,拿得到,要什么拿什么,都不会拿错,就能达到这样的程度。紧接着冶金厅领导到我们总库来视察,得到厅领导的认可,我们行动快,工作做得细,做得很不错,有了榜样,冶金厅领导把全冶金系统各厂矿管理物资部门的领导带来参观,互相学习,得到鼓励,保持着。最后冶金厅组织工作组来全面抽查验收很严格,冶金系统全面验收完贵钢供应总库被评为全冶金系统五好红旗仓库......”

在这样的整顿之下,贵钢的管理不断改善,把单纯的抓产量转移到了提高质量、扩大品种、节约消耗、注意经济效益方面来,逐步学习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企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由于缩减生产,1962年生铁产量为146吨,钢2040吨,转炉钢141吨,电炉钢1899吨,钢材2152吨,耐火材料281吨,石料9254吨。这些数字虽然和往年比大为减少,但由于抓了经济效益,在品种、质量和成本等方面,都有所进步。电炉钢增加了两个品种,化学成分符合部颁标准,钢锭合格率稳定在90%左右。1960年前只能炼碳素钢,1961年能炼制35号硅锰钢、铬钢、弹簧钢等,钢材品种增加了5个,合格率达95.1%。铁铸件质量基本过关,钢铸件由小批量到大批量生产,质量由原来的小件合格率13%、大件合格率5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耐火炉衬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1963年钢和钢材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产品质量改善,品种增加,3月份初次出现了销售盈余,亏损现象逐步扭转,经济情况日渐好转。1964年工业总产值409万元,比上年增长213%;钢8907吨,比上年增长261%;钢材7243吨,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利润36万元,实现了全厂职工扭亏为盈的共同心愿。

从此,贵阳钢铁厂摆脱困境,走上了正轨。随后,贵阳钢铁厂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前往东北地区,学习新抚钢厂的中空钢生产工艺,为开发产品做准备。回厂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科技人员奋发图强,刻苦钻研,进行了中空钢的试制,在25六角实芯钎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中空钢生产的整套工艺,1964年6月,贵钢专业技术人员,攻克和掌握了中空钢轧制、制钎及热处理工艺等核心技术,这为以后发展钎钢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钎钢成就特殊钢厂

这是1964年的初秋,空气里刚有一丝微微的凉意,厂区里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间偶尔落下几片微黄的落叶。

一个中等身材,身体单薄,戴一副眼镜的男人疾步走在厂区的小路上,偶有一片梧桐叶在他脚下发出“咔嚓”的声音。他顾不得欣赏这季节变换的景色,拎着行李包就冲进了厂长商宝书的办公室。他就是周总理来贵钢视察后从北钢院调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名叫陈泓。就在几天前,他作为贵钢派出的技术骨干参加了冶金部的新品种会议,刚风尘仆仆地从东北的新抚钢厂赶回贵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他急于向新来的厂长商宝书汇报会议的精神,一向温文尔雅的他此时难抑心中的激动,招呼都不及打,直奔主题:“国家需要大量用于凿岩钻井的钎钢产品。现在只有新抚钢厂能够生产少量的钎子钢,质量与国外差距很大。国内的需要基本靠从瑞典、日本进口。进口的钎钢产品是按米计价,测算下来2万人民币一吨。国家每年需要斥巨资2000万美元进口该产品。冶金部要求,钎钢产品要尽快国产化,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进行该产品的试验工作。”

商宝书还没有听完陈泓的汇报,唰地站起身来,大嗓门震天响:“太阳冒出地平线了!赶快给冶金部写报告,把实验钎钢产品的任务拿过来!贵钢就从这里起步,目标——世界水平!”

这一年成了是贵钢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贵钢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转折——从生产普通碳素钢改为生产特殊钢。

陈泓联手北钢院的几位老同学写出了钎钢产品试验的可行报告。当时贵钢厂长商宝书是行政13级,党委书记高文林是行政11级,有商宝书和高文林的批准和鼎力支持,可行报告顺利地就得到冶金部的回复。

报告批下来了,可厂里很多人不乐意了,对这个新厂长商宝书议论纷纷:“铁一样的事实摆在面前,贵钢无生产钎钢的技术、无生产钎钢的设备、无生产钎钢的图纸、在国内还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样板,一句话贵钢四无,还要搞什么钎钢。”事实上,钎钢产品试验难度确实很大,在这方面瑞典和日本在世界领先,但他们对钎钢的关键“技术”——品种冶炼的选择,钢锭浇注的把握,以及中空钢的特殊轧制等技术百般保密。当时冶金部安排十家特钢厂进行钎钢实验,只有贵钢坚持了下来。

各种议论纷纷使全厂像开了锅的水。不少车间主任也持怀疑态度,爱“放炮”的还在会上当面锣对面鼓的向商宝书猛敲打。一像铁腕手段的商宝书没有责难提意见的人,他指着脚下平坦的厂区大道说:“这里原本是荒坡沼泽。并没有平坦的水泥路吧!但走的人多了就踩出了路。如果谁也不想走第一步,道路是永远不会出来的!”

凿岩钎具是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矿山、能源、交通建设和国防工程必不可少的主要采掘工具,中空钢材是制造凿岩钎具的原材料。就生产技术而言,中空钢是一种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的产品。1949年前,我国不能生产。1950年,抚顺钢厂试制成功并开始小批量生产,因产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事业的需要,主要依赖于从苏联、瑞典、日本、英国、法国、奥地利、芬兰等国进口。1958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发,矿山采掘、农田水利及其他凿岩工程对钎具的需求越来越大。每年全国要消耗钎钢约3.6万吨,需耗费大量外汇进口,钎钢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六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进口中空钢材自己加工成品钎使用。基本上都是由使用单位自行锻造,制钎设备、工艺技术都十分落后,钎杆质量一直上不去。钎杆在高频率高冲击功力、受腐蚀的条件下工作,使用寿命非常短,钎钢消耗量大。据统计,当时我国矿岩采掘量只有世界总量的1/10,钎钢消耗量却占世界消耗量的1/4。在矿山,常常是成车的钎杆往井下送,接着又是成车的废品往上拉,造成大量浪费。常有矿山因钎具供不应求而被迫停产。由于我国钎钢事业白手起家,技术力量薄弱,装备差,资金不足,因而整个试制工作进展缓慢。进口钎钢价格昂贵,供不应求,成品钎成了当时最紧缺的产品之一。国内许多重大工程均因钎杆短缺影响工程进度而向冶金全部求援,铁道部、煤炭部也要求尽快生产高质量的钎钢。

当时,国家的特殊钢主要由大连本溪抚顺大冶和重庆几家钢厂生产。大连以生产合金工具钢为主,本溪以军工锻材为主,抚顺以高温合金钢为主,重庆以轻武器用钢为主,但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建设新的特殊钢厂是国家重要战略目标。

根据这种状况,1964年冬季,冶金工业部决定将贵钢改建为具有10万规模的特殊钢厂。冶金部文件规定:“特殊钢厂不管大小都要配备较强的领导干部,力求把工作做好。”冶金部对贵钢改扩建为特殊钢钢厂强调的就是一个“快”。贵钢本来就有“954”(9万吨铁、5万吨钢、4万吨材)的基础,可以尽快“普转特”,由大连本溪北满的钢厂对应贵钢的改扩建,从大连、本溪调来近500名职工,同时还有大量的设备。大钢、本钢1964年10月9日接到通知,10日就开始折卸设备,三天内几百吨设备装箱发运。大钢运来的4个电炉壳都是新的。本钢运来最好的高风动打钢机和35吨推钢机以及全部备件。武汉设计院,长沙地勘公司接到通知立即兵分几路奔赴贵阳。10月17日冶金部吕东部长亲自到贵钢进行协调,要求七冶停下所有在建项目,保贵钢的“普转特”改造。

商宝书这边也立即行动起来,向冶金部递交申请,并迅速成立贵钢钎钢试验小组。将1960年从北钢院进入贵钢的陈泓、施恩以及1962年以后的北钢院毕业生叶庶德、黎炳雄、洪达灵等人,明确为贵钢钎钢试验小组成员。这些北钢院高材生自觉挑起这一重担,白天黑夜地拟方案、定措施,拉起队伍说干就干。

之后,钎钢试验小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商宝书不遗余力地支持。贵钢开始试验和生产钎钢的初级产品,为以后钎钢的发展打下基础。

炼钢车间主任潘学荣,轧钢车间主任王景贵,分别带领队伍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陈泓他们这帮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则废寝忘食地开展技术方面的工作。施恩是试验小组中的冶炼工程师。施恩负责的钎钢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钢种的冶炼试验,校友陈孝锦,戴映蟾和梁绍发是他的得力助手,这时从大连钢厂,从全国各地到贵钢的工程技术人员,车间领导以及工人师傅也来了,钎钢品种试验的工作在贵钢炼钢车间取得巨大的成功。只要冶炼硅锰钼系中空钢,北京冶金设计总院的专家就要赶到贵阳,施恩他们就会提前出现在电炉旁,会亲自到炉台上测温,搅拌,取样,有时还会与工人们一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向炉火熊熊的炉膛中添加矿石,一锹一锹地向炉膛中添加石灰和各种硅锰钼合金。火光照亮着他们黝黑的面庞,这一张张脸上有不畏困难的坚毅,更有建功立业的期盼。

一场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为国分忧解难挑重担的战斗在贵钢如火如荼地打响了。

1964年11月17日,冶金部吕东部长和徐驰副部长到贵钢,听取了贵钢改扩建工程情况汇报,指示贵钢分两期建成10万吨规模特殊钢厂,主要生产优质碳素钢、工具钢、合金结构钢和轴承钢。在贵钢的改扩建工程中,电炉炼钢车间和锻钢车间是重点。电炉车间利用原来车间厂房,再加上两套5吨电炉都是大连整体搬迁的,因此上级确定电炉炼钢工程是重中之重。由于准备充分,两套设备的绝对安装工期都很短。3号电炉只用了16天,4号电炉只用20天。3号和4号电炉分别于12月22日和29日一次试产成功。由安志满同志率领的大连安装队被上级表彰为“干活快、质量好、英勇善战的安装轻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锻钢车间是新建工程,基建工程要挖掉半座山,该工程1964年10月动工,1965年7月厂房、设备全部完成,1吨锤、2吨锤正式投产。从齐齐哈尔钢厂调给贵钢的5吨锻锤也于一月运到贵钢,锻钢车间的3吨锤于1966年竣工投产。

根据工程进度,锻钢车间总支书记周宗武同志和老工人李树润同志积极向商宝书建议,7月1日准备投产,下半年可以生产3000吨锻材参加冶金工业部订货会议,提供国家分配。一是东北两厂调来的都是训练工人,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二是3000吨锻材虽然不多,但是优质含金钢价格高,对贵钢的经济大有补益。三是生产后对职工收入有所增加有助于提高职工的情绪。他们还说,如果不生产就得停上半年,反而带来更多的累赘。400多职工都未带眷属,会给组织上增加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商宝书欣然接受俩人的建议。

5月,商宝书派周宗武同志参加了冶金部的订货会议。因外地从未听说过贵州有特殊钢厂,开始无人问津,后来有些厂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勉强订了贵钢的货。3000吨锻材陆续被销售到除新疆、西藏外的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65年底,3000吨钢材的合同100%完成。从此,“贵州也有个特殊钢厂”的信息在全国传播开了,由于锻材的生产增加了经济效益,贵阳钢厂年底盈利24万元。

1966年7月,冶金部从贵阳钢铁厂、新抚钢厂、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长沙矿冶研究、河北铜矿、红透山铜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等16个单位抽调了40名干部组成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冶金部针钢技术工作队,其中贵阳钢铁厂有6人参加,他们后来成为贵阳钢铁厂钎钢建设的中坚力量。

贵钢钎钢产品的发展之路,从1964年到1966年经历了两年的顺境,这个时期是贵钢发展的第一个战略转折时期。在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下,贵钢人围绕年产10万吨特殊钢的规模,开始了“从普转特”的建设。管理层提出了“以任务带水平”的口号,承担了全国24个省、区用户的特钢订货,广大科技人员刻苦攻关,进行了中空钢和军工新产品的试制,特钢生产迈出了新步子。为适应生产技术提高的需要,贵钢办起了半工半读技术学校,开设了炼钢、轧钢和机电三个专业,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后备军成长起来,“贵州也有个特殊钢厂”的信息在全国传播开来。

1966年6月,贵钢已经能够生产圆形、六棱、八棱等多个品种的钎子钢半成品,经过锻钎设备加工以后,这些钎子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受到欢迎。那年贵钢一举摘掉建厂以来一直亏损的帽子。

新一轮的试验是前面已经能够生产“钎子钢半成品”的基础上的升级试验,不能停留在原来已经能够生产的圆形、六棱、八棱等钎子钢半成品的层面上。新的目标在哪里?新的升级蓝图并不清晰!在1966年的那个时代,没有组织和领导的支持,完全靠试验小组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去寻找新目标,绘制新蓝图,难度很大,困难重重!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也不能够“出国考察”,到图书馆能够见到的主要就是马恩列斯毛的著作,科技资料很少,更不可能见到国外的钎钢技术资料。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好在那个时代还有一句特别响亮的口号叫“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贵钢钎钢试验小组的这些骨干,基本都来自北钢院,钢铁工艺理论扎实。他们都分别去找资料。陈泓将他到新抚钢厂开会和以前收集的资料统统与试验小组共享,其中不少是外文资料。当时没有复印机,没有电脑。试验小组的同志没日没夜地手抄资料,一字一句地翻阅字典,靠蚂蚁啃骨头般的努力去完成这几十万字的资料翻译。

钎钢试验小组成员之一黎炳雄的工作岗位是贵钢检化验室。黑乎乎的小楼里,黎炳雄每天都是“窝”在试验室里面,一直“窝”到下班。下班后,他在两个平方厨房中灶台旁的小凳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写着算着,由于之前学的是俄语,他还自学了英语和日语,阅读了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外文资料。一段时期以后,黎炳雄向试验小组的同志提出一份几万字的《国外钎钢发展分析与国内钎钢发展的道路》的论文。这份论文对国外钎钢的发展,有观点有数据有分析。对国内的钎钢前景,有前瞻性思考,有当前困难条件下的措施和意见。黎炳雄的这篇论文是用心血写成的,可是不能署名,不能发表,也不能宣传。其他人拿它当废纸,只有试验小组的人拿它当宝贝,作为钎钢试验工作的指南,视为理论指导实践的利器。

陈泓以及试验小组的其他人按照论文形成的观点,不断地进行新的实践。用新实践来验证论文的理论,用新实践来修正论文的观点。他们钎钢试验的新实践工作,一点一点的在进步。

1970年1月,经过两年的建设,我国第一条钎钢钎具生产线竣工投产。捷报从河北铜矿传来——贵钢生产的钎钢产品,与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产品进行同比凿岩试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产品接近了日本水平,超过苏联、西德、加拿大等国的凿岩进度。

1970年底,陈泓、叶庶德与工人们一道革新成功的气动锻钎机在贵钢诞生了。同年,黎炳雄、洪达灵拿出了新的钎钢工艺流程设计和热处理自动化流程设计的初稿。

1972年贵钢向冶金部的报告是结论性的:“贵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钎钢研究和生产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中,最主要的就是发明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钢种和合金铸管法生产工艺。”这一报告将钎钢的钢种冶炼成果和成品钎的制作成果高度概括,强调钎钢的硅锰钼系中空钢钢种贵钢拥有发明权。冶金部非常重视贵钢的报告,立即批准成立贵钢钎钢研究所,标志贵钢钎钢试验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随后,国内首个钎钢研究所在贵钢成立。这是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所,隶属贵钢领导。贵钢钎钢试验小组受到极大的鼓舞。之后,贵钢的钎钢新品种试验又不断取得更新更大的成果。

1975年7月,贵钢钎钢钎具转入批量化生产。在南京梅山铁矿进行的工业对比试验中,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使用寿命超过日本,一举改变了我国钎钢钎具生产和科研的落后局面。十年间,贵钢人冒着风险,自力更生、埋头苦干,成功研发生产了火炮用钢、导弹弹头用钢、飞机起落架用钢、超高强度特种钢等一系列高端产品。同时,决策层和科技人员顶风冒险,研制钎钢,上马了年产4000吨成品钎的钎钢一期工程,奠定了贵钢特色。

1977年、1978年,贵钢狠抓了恢复性整顿和10万吨特殊钢的建设,钢产量从1976年的9883吨上升到1978年72090吨,实现了从普转特的过渡,跨入了全国重点特殊钢厂行列。1978年国家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贵钢的两项科技成果,“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生产新工艺”和“含铝基体钢012AL”,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以后又分别获得冶金部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1年设在香港的利迪安公司一封来函极大地鼓舞了贵钢上下的自信,也把贵钢钎钢产品进一步推向世界舞台,利迪安公司来函说:贵钢22毫米成品钎经过日本、香港等国际产品检验机构试验证明,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在当年广交会上,贵钢钎钢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受到国外厂家的青睐,其中有美国的乔伊公司,加德丹佛公司,英格索尔兰德公司,舒林公司等大公司。

那个时代,贵钢的钎钢产品年年都在广交会上供不应求,被称为“国光”产品,“信得过产品”,甚至还被赞誉为“中国的骄傲产品”。

贵钢从1965年开始有新产品名录以后,到2008年,名录上登记的新产品超过两百项。国家和贵州省对贵钢新产品给予的科技成果奖项有37项,其中钎钢奖项占了较大比例。2008年,时任贵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胡支国在回顾贵钢50年历程时,说:“开发钎钢的决策是贵钢所有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钎钢之花,是贵钢自主创新的结晶。”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93年开始,这个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两个转变”。“一个适应”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两个转变”指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两个转变极大促进了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1993年至2002年这10年,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由于之前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并从1993年出现了经济过热的全面通货膨胀。对此,国家实行了“银根紧缩”、“财政紧缩”的宏观调整政策,并开始对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进行了大力度、震撼性的调整。这一时期,市场需求萎缩,钢材资源供过于求,钢材价格连续八年下跌,竞争残酷,“三角债”由此产生。贵钢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在此期间,贵钢的钢产量从1994年的22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17.58万吨。在新旧思想、新旧观念、新旧体制的激烈碰撞中,贵钢进行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一)走向市场

“十万!十万一次,十万二次......”

“十二万!”随着这一声大喊,大家把目光转向一位出价的男士。这时今天的最后一个标的,这意味着今天的成交金额达到了386万元。拥挤人群里的角落,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他是贵钢的厂长田忠学。这是1993年3月22日,贵钢公开竞价拍卖一批钢材,一场钢材现货竞价交易会正在召开,竞价会气氛热烈,用户竞相出价购买这批钢材,竞价交易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钢材现货竞价交易会,这在贵州省冶金企业中尚属首家,是长期在计划经济笼子中生活的贵钢开始觉醒,开始学习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寻找自身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的结合点,在新形势下走向市场的新尝试。这次竞价会满足了部分用户的急需,也使贵钢更全面地了解钢材市场容量、行情,产品流向,价格动态和用户的需求,对价格的承受力,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可靠依据。贵钢通过这次活动扩大了企业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认真分析了我国的经济现状,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虽然得到了扭转,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燃料工业和其它工业,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十分严重。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前两年经济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集中时间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坚决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调整中改革,在整顿中提高,为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由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一批企业关、停、并、转,全国钢材需求量突然大幅度下降。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钢铁企业是在心理、思想、机制等方面还没有作好准备,就在全国的商品市场尚未发育完善,价格体系没有理顺,第三产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被推向市场,贵阳钢厂也不例外。

贵钢的产品以往是交中央和省统一分配,实行统购包销,由于优钢产品一直是短线产品,供不应求。1980至1981年两年间,国家计划安排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合结钢比例由1979年的48%下降到15.5%,成品钎国家不包分配,全靠自销,由6179吨的高峰下跌到2688吨,1980年全年总产值比上年下降46%,利润下降63%。1981年钢铁产品进一步取消统一调拨、统购包销的物资管理体系,实施以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的经济方针和保护市场竞争等政策,加之全国库存钢材达2000万吨,其中优钢占330万吨,相当于全国特钢厂一年半的产量,国家分配给贵钢的钢材生产任务1900吨,仅占原定计划量的6%,只够10天生产,其余94%的计划量无着落;而且价高利厚的成品钎、中空钢、合金钢生产任务也大幅度下降。企业面临着建厂以来从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需要从只管投入不管产出、只管生产不管经营的生产运行模式进行反思,并实施由生产执行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

对过去任务靠国家下达,原材料靠国家供给,产品靠国家收购包销的贵钢来说,是一种猝不及防的突变,仿佛一夜之间,企业被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没有销售,就没有生产,没有用户,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也就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这一严峻的现实,逼迫贵钢走向市场,去寻求企业生存发展之路。

企业搞推销,对于几十年来习惯于市场经济下只管生产的工厂来说,是件新鲜事,在观念和方法上都需要更新,需要有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贵钢从上到下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实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形成发展,多年来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纯生产型企业,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进入市场,产品滞销,国家不包分配,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痛下决心转轨变型。

厂党委从抓干部教育入手,举办中层干部学习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知识,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教育干部认真领会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深远意义,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学习党的调整方针。同时,组织全厂职工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调整方针的积极意义,明确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动员全厂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献计献策,共同努力,开创新局面,变被动为主动,适应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此同时,厂党委带领全厂职工,“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在改变产品结构,加强销售工作,开展经济核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按国家任务生产;进入市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用户的需要为依据,用户需要什么,厂里就要生产什么,这样,产品才有销路。贵阳矿山机械厂,每年要用1000吨钢,但是订货品种规格多达几十种,像抓中药一样,但贵钢均按要求安排生产,及时供货,两厂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业务联系。贵钢人说:今天的小批量,明年可能成为大市场。

在国家任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厂里先后派出几十个小组分赴全国20多个省市、了解用户需求,调查市场情况。根据调查情况了解到我国钎钢产品的市场状况,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厂领导决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品种。

厂里设备陈旧,工艺装备落后,是增加品种的致命弱点。针对这一情况,厂领导带领职工动脑筋,想办法,挖掘设备潜力,改进工艺装备。根据钎头和接杆钎这两种产品主要是机械加工的特点,组织力量,安装了50多台各种切削机床和部分热处理设备,使试制工作有装备的保证。市场需要小规格带“五”组距的锻材,就改变大锤锻大材,组距以“十”为单位的做法,把锻材规格缩小到Ф70以下,并增加带“五”的组距;Ф14-18的小规格轧材市场畅销,便组成三结合的攻关组,连续奋战七天七夜,改变现有的Ф250轧机的生产工艺,使小规格轧材顺利投入批量生产;东北有一家工厂急需一批6米长的冷拔管,接下任务试制时发现现有的穿孔机太小,不能生产长规格管子,便花费少量资金购买一台Ф50穿孔机,用最快的速度安装投产,解决了生产长管的问题,保证了订货合同的完成。为了多增加品种,适应市场需求,贵钢还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新产品的研制工作,既研究试制当前急需的品种,也研制将来可能需要的品种,以便在未来的市场上领先一步。

1980年,贵钢各种规格品种的钢材共增加了70多种,以往从未生产过的难度较大的Ф70轧材、Ф300锻材、012AL轧材、冷拔军用滚珠钢材,6米以上冷拔小管,多种配套的钎头、套管、钎尾、接杆钎等都能正常成批生产,并投入市场,大大提高了贵钢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初步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赢得了用户。同时改革销售体制,成立全国性的片区销售网络,加强了市场应变;成立贵钢进出口公司,开拓了国际市场;

到了1992年,贵钢完成工业产值3.2亿元,为计划的106.67%,比1980年翻了三番。

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贵钢就像是毫无准备就被推进风浪的帆船,不断经历风浪洗礼的贵钢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适应之路。


(二)退二进三

1999年,贵阳东方钢材市场在蓑草路贵钢公司西大门内开业了,这在专业钢材市场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汇集全国30多个钢厂入驻经营,省内集团采购商、经营户500多家进场经营。

热闹的剪彩仪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庆祝一个钢材市场的成立,也是在庆祝在贵阳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的“主辅分流”背景下,贵钢开辟“三产”业务第一次创业的成功。

九十年代后期,各省市的产业布局主要围绕“退二进三”的战略思想,有重点、分层次、逐步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中心商业区和中央商务区,形成以商贸流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区。实施“退二进三”,有利于落实产业振兴规划,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企业优化升级;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居住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也有利于盘活土地,推进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鼓励一些产品没有市场,或者濒于破产的中小型国有企业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从事第三产业的一种做法。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大型重工业企业,贵钢无疑是“退二进三”战略思想首先其冲的执行者。

贵钢有条长度8.8公里的铁轨,1959年建成通车。几十年来,专用铁路一直服务于厂内运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用铁路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走出了前进的步伐。贵钢公司给予工资逐步自找的政策支持,1998年组建贵阳东方金属交易中心,也就是贵阳东方钢材市场。至此,贵钢铁运从一个专业的工矿铁路运输辅助部门,发展成集铁路物流、市场服务及金属材料质量检测等一体的专业市场,开创了省内乃至全国冶金企业专用线创办社会实体的先河,成功实现第一次创业。贵钢专用铁路除了完成厂内外运输、承接社会运输服务外,还成为铁路“保畅保装保运”的战略卸车点,成为铁路部门的发展战略合作伙伴。

贵阳金吉运输有限公司也是退二进三的成功典范。它的前身为贵阳钢铁厂供应科汽车队,组建于1959年6月,1975年9月改称为运输车间,1985年3月成立运输部,1996年转换经营方式成立贵阳金吉运输有限公司,职工最多时有324人。金吉公司从2003年以来,通过一系列企业改革、改制举措的贯彻执行,实现了良性可持续发展。通过职工集资、置换、收购和改造车辆等方法,仅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就逐步完成了18台内转车辆的更新,装载运输能力随之提高了2倍;又在2007年8月7日,与中国重汽集团通力合作,成立了中国重汽品牌汽车贵阳金吉专营店。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吉公司从一个仅能承担贵钢厂内物资转运的汽车队不断壮大成为集汽车运输、土石方工程、整车及配件销售、售后服务、停洗车、房屋租赁、汽车租赁服务、浴室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服务企业,人均产值也从2002年的2.45万元攀升到2010年的37.9万元。金吉公司在稳定并持续发展了贵钢公司内部运输业务的同时,也为发展非运输产业奠定了基础。金吉公司与外部企业合作,利用炼钢高炉废渣成立了建材制品厂。由于在产品质量、成本和运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生产的“水泥钢渣砖”在当时逐步成为贵阳市建筑行业的“拳头”产品。由于使用的是生产废渣,进入了国家环保产品目录,因此,制品厂在当时不仅可以获得免除所得税的优惠,而且对“节能减排”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这十年间,贵钢进行了“精干主体、放活辅助、转岗分流、减员增效”的企业改革,分流了14个单位近3000职工;成立了债转股公司,实施债转股2.5亿元,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三所学校移交社会管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还贵阳一片蓝天

(一)屠龙之路

1993年的一个周末,贵钢的保卫科报告说抓住了一个日本人。厂领导听闻赶来,一看,一个白净的小伙子正坐在门卫室里。小伙子看起来和中国人没有差别,一脸惶惑不安,手里紧紧地抓着个相机。保卫科科长说看到这个小子在厂区里钻来钻去,还四处拍照,就把他给抓来问个究竟,奈何语言不通,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大家几经周折终于找来了个翻译,才明白了原委。原来这小伙子是个日本记者,这天恰好住在贵州饭店,他往窗外一看东南面这个地方浓烟滚滚,有时黄烟腾空,有时又红烟弥漫,就下楼打了个车,要司机朝着浓烟的方向一路寻来。

贵钢的几条大黑龙和大黄龙,老贵阳人们都习以为常了,这黑龙和黄龙在贵钢老区上空肆意了很多年,给贵钢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带来很多麻烦。住在油榨街附近的居民谁家也不敢把衣服晒在户外,到了下午四点,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关窗户,否则满屋子都落一层红灰。可这日本记者哪见过这场面,看这烟雾腾腾,凭着记者的敏锐性和好奇心直奔来了。

1994年进厂的工人程贵忠描述过那时的贵钢:“建新炼钢前,各生产车间都集中在厂区东侧,西边只有钢管、钎钢和三轧。印象中九十年代老炼钢南北厂房常冒黄烟,时淡时浓,偶尔也飘红烟,时而如袅袅炊烟,时而如雾如烟笼罩厂区,飘飘然,春夏多飘向东山,秋冬常飘向南站方向;浓烟雾锁厂区时,可视范围仅七八十米,记忆中站在中心广场毛主席塑像前、往油榨街看不清厂正门口,往富源路方向只能看到老食堂,洗澡下班经过就是一头灰;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厂区美妙的乐章就显现了,锻钢发出“咚、咚”的鼓点声,一轧轧机发出“咣啷、咣啷”的撞击声,二轧时而发出气笛声,炼钢发出雷击般爆燃声等等,厂区奏响了协奏曲,奏响了繁忙生产的乐章;还有一处显眼的是热力车间的高烟囱,它立于毛主席像后方,常年冒着青烟,它是向电炉炼钢及医院办公楼、学校、中心澡堂、食堂等提供蒸汽的,虽然是辅助部门,但它的生产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标志。”

重庆人傅益说,他在2001年首次到贵阳时,下了飞机,从龙洞堡一进市区,首先就感受到了油榨街的浓烟滚滚。他没想到的是,十年之后,这里成为正在建设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他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设计师之一,把浓烟滚滚之地变为城市宜居之地。

在2002年以前,贵钢是贵阳市的污染大户,年排放工业粉尘3375吨、二氧化硫10150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贵钢人认识到环境给贵钢安全生产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带来的危害性,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并庄重承诺“还贵阳一片蓝天”。在改造上,完成了三轧半连续轧机生产线改造、轧钢系统加热炉燃气化改造、第三制氧机新建等配套项目,提前两年拆除污染严重的5×10吨电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5万吨,建立了以新炼钢为主体的清洁化、高效率的新生产方式,改善了能源结构和环境。

当时以三轧为试点,将加热炉原煤加热改变为煤气加热,初步设计为使用城市煤气。1995年底煤气管道及加热炉改造完成后,煤气公司因产气量不足而迟迟不能供气。1996年,公司决定全面上煤气发生炉,1997年1月三轧煤气发生炉投入正常生产,紧接着二轧、一扎、钢管、锻钢等相继投入使用,一条条黑龙在贵钢人的屠刀灰飞烟灭。贵钢的环境好了一些,贵阳的天蓝了一些。

在2000年前后,贵钢投入近8亿元资金,淘汰污染落后设备,改造引进环保设备,建成了贵钢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炼钢生产线,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2000年12月15日,贵钢开始拆除5台重污染型电炉。这5台电炉投产于1958年,是炼出贵州省第一炉钢的大功臣。贵钢决定提前两年将旧电炉淘汰,尽早还贵阳市一片蓝天。老炼钢的大黄龙至此威风丧尽,贵钢人面对责任与担当,高举屠龙之剑,坚决兑现“还贵阳一片蓝天”的承诺。

2003年以前,贵钢产生的几万吨钢铁废渣在厂内堆砌如山,成为厂内一大粉尘发源地。那时候对废渣的处理,只是人工分选一下,将大块的选出,小块的则随渣一起倒掉。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每年浪费资源数千吨,损失的运输成本数十万元。2003年起,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劳司分选厂新上了一条磁选生产线,对废钢渣进行选铁处理,选出的高品位钢渣返回原料生产系统。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原渣不出场,不仅对新增的钢渣百分之百处理,而且对历史堆积钢渣也全部进行了加工处理。对剩余的废渣,贵钢金吉运输公司通过可行性论证与四川江油市隆胜化工总厂金属加工分厂合作,利用废钢渣建起了环保渣砖厂,生产的水泥钢渣砖成为是贵阳市建筑行业的拳头产品。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废渣,减少了倒运废渣的运输成本,而且每年还创造利润二十多万元,为二十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这两项举措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贵钢进一步抓好环保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屠龙宝刀

在贵钢的环境治理过程中,大炼钢项目是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一把有力的屠龙宝刀。

贵钢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件惊鸿之事就是贵钢炼钢改造工程竣工。贵钢炼钢改造工程是利用亚洲开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期工业节能环保借款,易地新建装备有60t康斯迪电炉一铜包炉一合金钢方坯连铸机,形成年产30万吨合金钢连铸坯生产能力的,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新炼钢厂。工程占地七万五千平米,主厂房占地一万五千平米,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工程,是贵州省“十大实事”之一,这一工程竣工是贵钢“还贵阳一片蓝天”计划的重要部分。

贵钢炼钢改造项目,贵钢人称它为二炼钢工程,也称大炼钢。项目于1994年下半年立项,1996年3月国务院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1996年5月原冶金工业部批准初步设计,1998年6月22日正式开工,2000年6月22日完工,并投入试生产。

数字很简单,历时六年才正式建成的大炼钢项目,其中的付出和艰辛是巨大的。

1994年,上任不到一年的贵钢党委书记、厂长刘文珠听说冶金部打算在大连钢厂建一个大炼钢项目。刘文珠敏锐地认识到:大炼钢是大势所趋。厂里的现有的老式电炉还是1958年的,冒出的滚滚黑烟,早让附近居民怨声载道,早晚面临着被强制淘汰的命运。刘文珠果断在北京61中租了两个教室,改造后成了驻北京的办事处。两间简陋的教室,既是办公室,又是招待所。两年的时间,工作人员不断往返于贵阳到北京。各种会议,申报。加上前任厂长田忠学恰好在北京冶金部的特钢协会任常务秘书长,内呼外应,最后项目终于花落贵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炼钢的设计由重庆钢铁设计院负责。贵钢人又开始了贵阳到重庆之间的往返,现在的高铁,贵如风达阳到重庆只需2个小时,但那时,一趟单程就是大半天时间。一车一车的设计图纸拉过来,大炼钢项目一点点建起来。刘文珠在职工大会上说:“现在国家原来越重视环保,我们五十年代的小高炉早晚会被淘汰的。如果没有新炼钢设备顶上,那贵钢将会面临死路一条。”浩大的工程引发职工们议论纷纷:“不上大炼钢是等死,上大炼钢就是找死。六个亿的贷款,每天的利息都不得了,还这么多人整天折腾这个事。这企业以后都别过日子了。”刘文珠在贵钢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厂长,他最敬佩的人是曾任贵钢厂长的商宝书。这注定了他力排众议甚至一意孤行的领导魄力。时隔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刘文珠毅然推进的“大炼钢项目”拯救了贵钢。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的炼钢改造项目有近10个,初步设计预算一般都在10亿元左右。但从意大利引进康斯迪炼钢系统的就是贵钢一家,初步设计预算为62870万元。该项目是贵钢历史上投资最大、科技含园最高、工期最紧的技改工程。

1998年12月15日,由分包商十八冶,在吊装主厂房结构之前按规定对总包商施工的厂房桩基进行检查,发现b8b9基础有质量问题。此事惊动了省有关单位。面对出了问题的大炼钢项目,刘文珠想到了叶经文。叶经文本来是贵钢的技术专家,九十年代中期由于身体原因回到老家,任职于广州钢铁厂,他对大炼钢项目早有研究。当时叶经文在广州钢铁厂也是技术关键人才,任总工程师兼副厂长,厂里给他和厂里几个厂长、副厂长级别的几个人分了一个四合院,任职五年后这房子就归个人所有了。此时,叶经文已经住满了四年。

刘文珠找到了叶经文,“老叶,贵钢的大炼钢项目非你不可。”叶经文婉拒了刘文珠,刘文珠失望而归。但他理解老叶的决定,老叶已经快六十岁了,他的老母亲也90岁了,一直独自一人生活在广州,之前老叶就多次提到想接她到贵阳,可老母亲一直不愿意离开故土。广钢给了老叶优厚的物质待遇,他又能照顾到老母亲,现在确实是最好的状态。可是大炼钢项目的总指挥除了叶经文,刘文珠想不出哪里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刘文珠又去了广州两次,答应给叶经文最优的待遇,最高的权利。所谓最优的待遇,叶经文和刘文珠都很明白,相对于广钢,贵钢能给最优的待遇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大炼钢项目,却让叶经文心动了。当初叶经文之所以加入广钢,就是因为广钢即将上马大炼钢项目,但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个项目夭折了。而现在贵钢大炼钢项目将给叶经文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叶经文像站在岸边看着在水里挣扎的溺水者,一边是广钢优厚的待遇,一边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贵钢在深水里挣扎,向他伸出的求救的枝条,救还是不救?跳下去就算是功成名就,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况且这跳下去的还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不一定就救得上来人,反而落个身败名裂。“一转身就行了,会有别人去救的。”家人和同事、朋友都这样劝他。可是这简单的一转身,叶经文做不到。叶经文跺跺脚,“人生能有几回搏,我已经快六十岁,还能有多少这样建功立业的机会?况且那是我奋斗过几十年的贵钢,我放不下!”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助其建立了蜀汉基业。刘文珠也三次往返广州,终于使“孔雀东南飞”,请回了叶经文担任大炼钢工程的指挥长。叶经文的归来像给贵钢平静的深水中投入了一个炸弹,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带来的新观念、新思维、新举措,给贵钢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炼钢工程最大的事情是资金,是亚洲开发银行几个亿的资金。当时叶经文提出“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隐蔽的工作公开化”。设备采购资金、材料供应资金、临时物资采购资金和特殊管理准备资金,甚至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班加点补助资金等等都被“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隐蔽的工作公开化”的管理模式梳理得井井有条。大炼钢项目开始乘风破浪,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工程的建设者们在各设计阶段,坚持先进性与适用性、可靠性相结合,提出诸多合理化建议,弥补了设计中的一些“错、漏、碰、缺”,与批准的初步设计相比,实施的优化设计方面,降低投资2332万元,达产后每年运行成本可降低1676万元。

修建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按照设计要求,康斯迪电炉变压器室混凝土不能是普通螺纹钢筋,而是消磁钢筋。这个消磁钢筋却成了问题,跑遍全国的钢厂,回答都是不能马上提供。而且也没有哪家愿意为这区区几吨的消磁钢筋单炉生产。叶经文说,工期紧不能等,找来消磁钢种标准,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上的自信,叶经文判断出消磁钢品种接近贵钢中空钢的芯材钢种。他派贵钢副总工程师李维金到研究院做消磁试验。试验结果与他的判断一样,于是表态用芯材钢代替消磁钢。

恰在修建大炼钢项目时期,市场经济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似乎看不到未来的贵钢让很多原本死心塌地跟随的员工动摇了。这时刘文珠又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修房子,用房子来留住职工。他下令拆除位于油榨街的几栋三四层的旧房子。没有钱,就采用职工集资、借钱、装修队垫付等方式。

国家《住宅设计规范》有规定:七层及以上的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新楼房的福利,贵钢班子决定在上面增建2层。为了项目得到审批,刘文珠搬个小板凳,带着班子的几个成员大清早就蹲守在当时分管住建的常务副市长办公室门前。最终,项目得到了审批。十几栋的房子很快修了起来,两千多职工搬进了新房。刘文珠还前瞻性地低价购买了龙里谷脚的土地4000亩,增加了企业财富;远见性地在房价低迷期新建职工住宅面积15.6万平方米、住宅栋数41栋、住宅套数2292套,职工生活水平和环境居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南明河边的虹桥小区修好后,时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的杨方分到了一个三室一厅的大房子。杨方的第一个房子就是贵钢分的,80年代的一个11.3平方的宿舍,成了他和妻子的婚房,从原本的一大家人挤在一个房子,到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房间里除了放一张床、一个大衣柜、一张书桌外,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杨方仍然很高兴,毕竟房间对面就是公用的厨房,离厕所也不远。后来孩子出生后,他们一家又搬进了30平方的房子。走进这个100个平方的房子,设计合理好用,18平方的大主卧,7个平方的大卫生间,一个厨房就有10个平方,都快赶上当初的婚房了。杨方至今仍记得搬进新房的激动,作为一名正值黄金时期的副处级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杨方一度动摇过,就是这样的一批分房政策,稳住了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心,使大炼钢项目建成后贵钢拥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贵钢这些年的工资并不高,双职工的家庭也仅够生活而已,但分房政策解决了很多职工的大问题。数千名职工享受到了福利房带来的老有所养。现在贵钢职工会经常提到刘文珠这个人会说他的好。“刘文珠让贵钢老职工都有一套房”,这是很多职工的心里话。有贵钢职工自豪地说:“不管贵钢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折,贵钢的职工从来都是有房住的。虽然房子或大或小,或新或旧,但是贵钢的职工基本上每人都有一套房子的。就连新分来的大学生,宿舍的问题都是公司解决的。”

贵钢在房改方面大概是走在全省前列的试点单位。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贵钢油榨街和团坡桥地区就建了几栋八层楼的宿舍,分配时是以商品房形式卖给职工的。当时每个平方大约400元,但职工的月平工资也就200到300元,所以购房并不踊跃。到1998年,贵钢在虹桥、团坡桥、油榨街、青年路,一口气修了几十栋八层以上的楼房,基本上所有老职工都能住进新房,老房则腾空作为廉租房租给新职工。那个时代贵钢修房是大手笔,在全省影响很大。

2000年6月22日,朝霞满天,旭日东升,二炼钢以丰碑的姿态巍峨矗立在蓝天下,昨夜一场大雨的冲刷,使它闪着莹莹的亮光。这个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康斯迪系统有先进的烟气处理和除尘系统,项目的环保与节能效果显著,这一天开始试生产了。这一天,省四大班子的领导齐聚贵钢,当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康斯迪电炉的试产时,副总工程师李维金和主管土建的工程师赵裕民则汗流浃背地在电炉变压器室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硕大的变压室里布满了检测温度的温度计。康斯迪试生产传出成功的喜讯时,叶经文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在这个项目上,他了解这个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有着无可挑剔的优良性能,不会让人失望。但叶经文知道当初用芯材钢代替消磁钢是不符合设计程序和技术规范的,这冒着巨大风险的决定一直让他心里压着一根重担,每每从梦中惊醒,都是变压器出故障的情景。当李维金向他汇报:变压器室温度正常,整个变压器室一切正常时,这个压了很久的重担瞬间土崩瓦解,叶经文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虽然二炼钢设备和厂房成功地立起来了。可是工人们以前见的都是老式的小电炉,从来没玩过现代化的工人们一下子看到这么个庞然大物,虽然经过到了培训,还是不熟悉这个新设备的性能。这个二炼钢投产之初,问题不断。人困了,马也乏了,风雨飘摇的二炼钢哀鸿遍野,厂里的工人们开始怨声载道,说贵钢玩不转这个大炼钢项目,说贵钢弄来的是洋垃圾。为此,冶金厅厅长都被派到贵钢兼任董事长、总经理。

2002年5月31日,通过一场以贵钢为主导者的“有限公开”租赁招标会,以及长达3个月的研究磋商,贵钢与一家广东的民营企业岭南钢铁相互选择,签订了一份3年期的合作契约。合同约定,贵钢将其所属的第二炼钢厂和第三轧钢厂(双方将其简称为新系统,其它老厂称为老系统)及所属一切设备整体租赁给岭南经营,年租金为600万元人民币。

在整个钢铁行业持续走低的当时,双方的合作至少看起来“是非常愉快的”。因此,这项合作得到了除双方董事会以外的包括贵钢职代会、党委会的讨论通过,还拿到了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省经贸委、省冶金部门的同意批文。特别是省经贸委在批复当中还曾建议租赁期“可考虑三年,也可考虑六年”。也因此,仅仅在合同签订的半个月之后,贵钢就又提出了一个将租赁期延长至6年的补充协议并得到岭南的同意。

岭南为此设立贵阳岭南钢铁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岭南钢铁),并前后调集了1.8亿资金来运作这个项目。根据当地招商局的不完全统计,在所有入黔投资的民营企业当中,这个投资额可进入前15名,是广东民企入黔投资排行榜上的第2名。

岭南钢铁在进入贵钢新系统之后,开工第一个月的产值就超过了贵钢的历史月生产水平,直接聘用新系统职工达560多人,并额外负责了超过100多个下岗工人的生活补贴,与贵钢发生的关联交易解决了相关单位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一年向政府纳税近1000万。合作持续了一年多,眼看着在贵钢玩不转的二炼钢康斯迪电炉大发神威,源源不断地向市场供应优质螺纹钢,像“印钞机”一样生产着大叠大叠的钞票,让民营老板发了大财......贵钢上上下下都震动了,召开职工大会,要求收回二炼钢项目。

贵钢以“职代会”名义提出,由于当初合同制订得“不公平”,以至于整个合作方案导致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造成贵钢亏损而岭南“单赢”的局面,因此在短短的3个月之间,连发数个公函,提出将租约金额提高10至12倍乃至直接中止合同的要求。由于双方始终无法达成协议,之后尽管有贵州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反复协调,双方的关系还是变得剑拔弩张。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二炼钢提前结束租赁,回到贵钢怀抱。痛定思痛的贵钢人,提出“要么创新、要么死亡”的口号,通过一系列的艰苦奋斗,二炼钢康斯迪电炉又不断爬坡上坎,在生产螺纹钢的同时,不断推出新品种、特别是开发出市场急需的易切钢品种。

2008年二炼钢的生产量累计已达数百万吨,其中08年生产的易切钢达到12万吨,成为贵钢继钎钢品牌最受市场欢迎的又一品牌。

二炼钢项目拯救了贵钢,给危机中的贵钢带来了顺风顺水的发展壮大。后来贵钢从油榨街搬迁到扎佐,新贵钢的主要炼钢设备仍然是“康斯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五、挽救危局

秋风无情地吹着,把泛黄的树叶吹下来,树叶在秋风的肆虐下打着滚,绕了老李转了几圈,最终不情愿地躺在了地上。

老李看着这一幕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从冶金学校一毕业就在贵钢,这条路是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春夏秋冬的变换看了无数回,从小李变成了老李,可是没有哪一次秋的萧瑟能这么让人伤感。以前这里浓烟滚滚,可那热血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心潮澎湃,下班时再累心里却是踏实的,自豪的。可现在厂里烟囱不冒烟了,机器的喧嚣声也停止了,今天听说老王也辞职了,很多一起进厂的老伙计都离开了。老李和老王本是一个大院里长大的兄弟,他们的父母也是一同进入贵钢的老乡,从托儿所、到子弟小学、初中、高中,再到一起进入车间,他们好像是长在一起的。他还记得一毕业一起进入贵钢时的那份快乐和自豪,走起路来都要挺起胸膛,生怕别人看不见工作服上的厂名,可眼下......老王的离开,老李还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老李想起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他喃喃道:“是不是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时,贵钢也就完了。”

随着2002年冬天的逼近,贵钢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也来了。“贵钢地盘要卖完了”“贵钢要垮了,贵钢不行了”这个消息在员工们口口相传中变成一个看不见的魔兽,它将数千名职工的斗志和信心一点点吞噬,把每个人的笑容冰封住,并张牙舞爪的试图将黑影覆盖住整块贵钢土地。职工们看着自己付出青春和心血的工厂成了这副样子,心痛而无奈地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来到油榨街”。

一名省领导在调离贵州前,专程去了一趟贵钢。他语重心长:“我每天都在省委的办公楼里遥望着这里。你们这里冒烟,我发愁,愁的是环境问题;你们这不冒烟,我也发愁,愁的是上万职工的生计。”

2002年,是贵钢历史时段中一个特殊的年份。由于种种原因,贵钢历史上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这一年集中爆发,企业严重亏损、物资库存为零、现金流量枯竭、职工情绪低落、思想迷茫涣散、人才大量流失,贵钢出现了最恐慌的生存危机,被省定为“特困、高危”企业。2001年和2002年,贵钢累计亏损2.1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2.85%,负债中既有外债又有内债。外债是欠银行债务、欠采购款、欠电费等;内债是欠职工的生产自救款、养老金、公积金、医药费、购房款等,这些欠帐在2002年末为15.86亿元。流动资金严重匮乏,职工工资到了无钱可发的境地。2002年,贵钢的钢产量仅6.2吨,是生产能力的12%,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部分职工于10月30日、31日连续两天上街游行,静坐堵路。

贵钢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活下来,活下来!


(一)脱壳运作

在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前,党的十六大召开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清晰规划了中国至2020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重要思想。

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贵钢的决策层坚定了抓发展的决心,并决定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党委发动全公司开展了历时三个月的“学习十六大,贵钢怎么办”的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广大干部职工联系企业实际,直抒胸臆,献计献策上千条。同时,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特钢协会两个专家组和省委省政府派驻贵钢工作组的帮助下,决策层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准确地抓住了贵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矛盾,形成了《贵钢求生存保稳定谋发展两步走工作思路》,提出了“精主业、兴辅业”的调整思想,为贵钢的生存和发展,为改革和稳定,为贵钢突围的立足点和突围后的着眼点的建立,进行了方向选择和战略考虑。

2003年3月26日,省政府主持召开了专门研究贵钢改革脱困的会议,会上就贵钢的技改问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问题和贵钢的三产项目开发问题等形成了解决意见。

这是贵钢一次起死回生的会议。

九十年代末期的贵钢,债务问题是制约贵钢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导致债务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拨改贷后的银行借贷,一个是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信用混乱引起的三角债。2002年公司的帐面总负债15.86亿元,如果加上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中的不良资产7.65亿元,公司的实际总负债达23.51亿元,大大超过总资产21.77亿元,己处于资不抵债的地步。负债已经束缚了贵钢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债务沉重、索债官司不断,生产经营的回笼资金不断地被用来还债或是被冻结划走。如何让企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迹?如何盘活资产、恢复生产、稳定职工。不改变旧思维、旧机制,贵钢一天也不能活下去。

贵阳金龙锻造厂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贵阳金龙锻造厂是1999年成立的贵钢的全资子公司,一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关联交易的运营模式;贵钢物资供销公司是无缝钢管厂借牌经营的运作模式,这是铜管厂在2001年亏损难以为继准备关门的情况下,厂领导班子主动为盘活资产、恢复生产、稳定职工的一种举措。实行这几种经营模式的单位,由于基本摆脱了追债的干扰,而得以对内部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生产岗位计件制、管理岗位绩效制的考核;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劳动用工分配新格局,主业人员从2002年4863人减到不到两千人,减员60%。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个办法确实可行。摆在厂领导面前的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对企业进行改制,只有让企业的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发展才会与职工的命运生生相息。

2003年4月,贵钢以贵钢工会的会费节余出资成立贵阳汇诚实业有限公司。贵阳汇诚实业有限公司是贵钢“工会委员会”为大股东,工会法人代表宋红兵为企业法人,贵钢8位高层领导为自然人股东成立的一个独立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以每年12万元的金额租赁老炼钢系统生产线,并以此为贵钢生存的立足点,打响、打赢了钎钢保卫战。2004年4月,贵钢又以职工1019人的借款出资,成立了贵阳汇力钢铁实业有限公司,托管了新炼钢系统。贵阳汇力钢铁实业有限公司同样是以贵钢“工会委员会”为大股东,工会法人代表宋红兵为企业法人,贵钢董事长胡支国为首的11位高层领导为自然人股东成立的一个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010.5万元。

“工会委员会”是全体新系统职工的代表,里面有工人们的集资和工会经费,让贵钢的领导们出任独立公司的股东,其实是领导们带着工人拼搏的象征,贵钢的工人成了贵钢真正的主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03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年城市建设的进程大幅度跨发展,各种公共设施、楼房住宅大量上马,这一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国家支柱产业。房地产的升温给钢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整个钢材市场突然反弹走高,从2002年12月最低谷时期约2000元/吨一直上涨到2003年底的5150元/吨,再到2004年2月之后的4300元/吨。

在这种形势之下,外界的利好加上自身的改革,给了贵钢起死回生的机会。

汇诚公司租赁后,钎钢品牌实现一年新增一个亿,四年新增4个亿的跨越式发展;市场占有率又从2002年的20%上升到60%以上。汇力公司自2004年8月到2007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撑起了钢主业收入的大半边天;钢管分厂也从濒临倒闭转变到从2005年起一年实现1个亿的稳定收入;金龙锻造厂的销售收入也从2002年的58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5亿元,增长1.6倍。

贵钢钢主业在2002年的销售收入是3.1亿元,2003年3.65亿元、2004年6.6亿元、2005年11.3亿元、2006年13亿元,2007年完成17.83亿元,是2002年的5.75倍,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35.7%,钢主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债务问题是引发贵钢不稳定并派生其它问题的总根源。贵钢班子用企业改制,脱壳运营的方式合理地解决了企业的负债问题。对银行和企业的欠帐,实行打折式清偿和解,制定了归还债务的金额和期限;对欠职工的内债和应办己办的医疗保险、新建安居房等,贵钢累计偿还、投入1.24亿元。贵钢债务问题的基本解决及解决方式,在全国同类债务结构的企业中独具特色,贵钢以巨额代价恪守了市场诚信,赢得了债权人的尊重,为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技术改造

这是一场战略,采取避债变通、脱壳运作、分路突围的方式,贵钢保住了生产的命脉,接下来,产业结构、工艺装备结构和产品技术结构的三大调整使贵钢得以在新的形势下保持竞争力。

2002年,贵钢钢主业的销售收入3.1亿元,非钢辅业的营业收入1.2亿元,处于主业凋敝、辅业长期亏损状态。经过“精主业、兴辅业”的战略调整,贵钢在册职工从2002年的7841人降到2007年的6027人,在岗职工从7341降到3716人,无震动减员近50%。在减员过程中,贵钢没有把企业问题搞成社会问题,而是着力于内部消化,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对“4050”职工实行歇岗到内部退养,把1500多名“4050”职工平稳离岗看成是对贵钢改革的最大支持,在经济效益好转的情况下及时给他们增加收入。做到了在岗的职工拼搏争先,离岗的职工心安顺气。在人员大幅减少的情况下,2007年,贵钢的钢主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6.9万元,比2002年增长13倍。非钢辅业收入实现3.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形成了两业互动并行发展的大好局面。

2002年到2008年这6年的时间中,贵钢依靠生产自救、艰苦奋斗,一口气实施了技改项目28个,总投资近3亿元,其中除了日元贷款4600万人民币,省技改资金3600万元以外,其余为企业自筹。这些技改项目,以环保、提质、降耗、节能、增效为目的,为改善贵钢不合理的技术装备结构,提升贵钢装备的整体水平,形成先进的生产能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Φ650轧机改造工程实现了贵钢几代人一火成材的梦想;中日环保30吨电炉除尘系统改造实现了贵钢“还贵阳市一片蓝天”的承诺;800吨快锻机改造,全新改变了劳动环境和作业方式,增加了高附加值品种;大方坯连铸机改造,标志着贵钢除了高合金钢和大链的模铸以外,其它特钢已实现全连铸;精轧机、联合拉拔机的应用,为钢管品种的升级换代打下了基础;半连轧中空钢生产工艺改造和钻孔法生产线的新建,是贵钢中空钢和纤具生产工艺的革命,是贵钢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的一次成功的战略级调整。

2002年以前,贵钢的产品结构长期以来是低、中、高端产品分别占总量的大、中、小头比例,即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大路货占主要。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贵钢把技术进步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平台,切实抓好新产品研发工作。在淘汰了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没有竞争力的品种、收缩元利润产品的产量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贵州大学联合开办了工程硕士班,一次性培养在职硕士24名,与南方汇通集团公司联合开发铁路车辆车轮及轮对,在厂校挂钩、厂所联合攻关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在积极引进、学习和消化吸收欧洲标准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之后的五年,成功地开发了重载铁路机车(列车)EA4T车轴用钢、铁路用弹簧钢、机械制造易切削钢、凿岩用高级中空钢等具有高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共20多个,新开发的易切削钢系列产品成为贵钢的第二品牌,其产销量居国内同行之首,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铁路机车轴用钢EA4T已获得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认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并与铁路弹簧钢同获国家和省科技重大项目支持。贵钢的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收入已占到总销售收入的80%以上,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战略转型。

在此期间,贵钢的企业管理有了长足进步,贵钢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绩,贵钢的冶炼电耗、吨钢可比能耗、吨钢新水耗等主要节能降耗指标持续改善,贵钢被评为贵阳市节约能源原材料先进企业,贵阳市首家清洁生产企业,获得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六、雪上加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8年,人们刚刚迎来新的一年。新年的希望才刚刚萌芽,新年好的余音还未消,贵州省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凝冻灾害。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平均海拔1100m,在冬季风盛行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受到高原大地形的阻挡,在西南地区形成滇黔准静止锋长期盘旋,配合来自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这就形成了贵州冻雨。低于零度的雨滴,落到低于零度的地面后,迅速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这就是冬季贵州山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凝冻。

2008年,从1月13日开始到2月15日,贵州连续33天每一天的平均气温都低于0度,从北到南而覆盖全省,出现了凝冻天气。这时候户外的花草书目都裹上了一层晶莹的冰,仿佛置身于多彩而生动的冰雕展。但这看上去很美的景象却藏着巨大的危害力。那一年主要电力输送线路和地面交通干线瘫痪,航班大量延误,物价疯涨,2736万人次受灾、3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48亿元,经济社会因此遭受重创,人民群众生活遭遇较大困难。这场凝冻灾害影响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灾害之重为历史罕见。由于冰雪灾害造成电网瘫痪,贵钢被迫停产2个多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钢厂的停产,意味着生命线的终止,停产带来的后果犹如多米诺骨牌,打击是一系列的。又一场更大的血雨腥风到来了,到来得让人措手不及,又无法躲闪

2008年度,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令一系列金融企业相继倒闭。并且迅速蔓延到了实体经济,对各个行业都带来消极的影响。作为周期性强的行业之一,钢铁行业受到的冲击尤为巨大。经济危机导致很多公司减产或停产,使全球的钢铁需求量下降,因此钢铁价格下跌。并且由于全球经济处于悲观气氛的笼罩,钢材价格预计还将处在较长一段时间的下行通道之中。

本来凝冻过后,2008年上半年贵钢的生产任务还不少,职工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日子还算能过下去。2008年9月份起,钢材价格“高台跳水”,企业仅能勉强维持20%的产能,大家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车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生产任务,除二炼钢靠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能勉强支撑外,一炼钢已处于半停半干的状态。

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一直处在困境中的贵钢陷入雪上加霜的“绝境”,2008年全年公司亏损6300万元,6000多名职工大多只能拿几百元的生活费度日。

这是比凝冻更可怕的寒冰困境。

2009年的春节,新华社记者王丽、李忠将来到油榨街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题为《“寒冬挺过去,春天在前头”——困难企业贵钢集团见闻》。王丽他们看到贵阳市郊富源路19号贵钢集团职工宿舍区,铺着简陋毛油毡的低矮平房下,几位工人聚在一起聊天,不少工人都在家休息。“工厂已连续停产了几个月,这个春节,是近些年最困难的一个节。”49岁的炼钢车间工人祁振风说,“我进厂几十年了,今年的春节是最困难的,不敢置办什么年货,手里的几百元钱只能勉强维持春节必需的开支。”

金融危机的“寒流”让贵钢的困难职工觉得生活特别艰辛,人们的脸上挂着担忧,可是面对危机,却没有人埋怨企业和政府。

二轧车间的李劲伟说:“困难不是企业造成的,也不是政府造成的,虽然我们的生活很难,可工人们没有一个上访。面对危机,公司还是替困难职工考虑,给大家送来了慰问金,送来了腊肉等物品。虽然只有几百元钱,但雪中送炭特别暖人心。”

“不能让一名困难职工在危机中倒下。”贵钢集团董事长胡支国说,作为一家建厂几十年的老国有企业,贵钢集团有6100多名在册职工,加上离退休职工和下岗工人共有1.4万人。大部分车间和岗位停产。可在这种极度困境之中,企业的责任首先要确保职工生活稳定。

危机之中,贵钢集团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工会对所有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和走访,421户特困户全部登记在册,其中人均月收入低于215元的特困户有230户。贵钢集团工会副主席杨芬说,对所有特困职工,每户春节前都发放了300元至500元的慰问金,即使再艰苦,也要让每位困难职工安安稳稳过个春节。

即使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贵钢还是有一些新产品、高端产品能得到订单。在金融危机中贵钢仍有钎钢、易切钢等部分高端产品畅销不衰,得益于这几年坚持不懈地技术改造和生产创新。2008年,公司亏损6300万元,但这一年投入的技术改造资金就是6800万元。

困境中贵钢依然在坚定地谋发展,一张新的蓝图正在悄然地谋划。就在扎佐,一个新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在悄然地孕育着,贵钢在寒冰来临的冬季,总是在寻找着春天重新萌发的生机......


第三章 涅槃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说:“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练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2009年,首钢集团控股贵钢,并开始实施、城市钢厂环保搬迁工程——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翻开了企业“跳出城市中心,实施二次创业”的新篇章。首钢贵钢新厂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这里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新厂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钢铁主流程生产设施,走专、高、特、精产品路线,打造生态、环保的“新特材料循环工业基地”。

贵钢在油榨街的停产,是贵阳继关停贵阳电厂、清镇电厂,搬迁贵州水泥厂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这贵阳市最后一个污染大户从中心城区撤出,为贵阳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贵钢搬迁,节能减排效果显而易见。按照2010年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贵钢电炉炼钢厂停产,将减少燃煤消耗量5.2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000万吨,氮氧化物减少约6.8万吨,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350万吨,减少COD(化学需氧量)约70余吨,减排氨氮约1.6吨。这对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创环保模范城、建生态文明市,意义重大。


一、牺牲与重生

2019年6月,我从贵阳出发去往位于扎佐的首钢贵钢集团有限公司。车在青山绿水间飞驰,沿盐沙大道,又经同城大道,一路坦途,两岸的青山从车窗外飞快地后退。约五十分钟,就见到贵钢的大烟囱在蓝天下熠熠生辉。进入厂区,这是何等雄伟开阔的大钢厂啊,纵横5800亩,是油榨街老厂的四倍有余。巨大的钢结构车间错落排列着,空中有纵横交错粗细不同的各种管道。蓝天、丽日、红顶、白墙,好一幅壮观的画面。


(一)把工厂变公园

我沿着宽阔的厂区道路来到贵钢建设指挥部,见到了安全总监佘凯。一见面,我说出了我的感受:“这不像一个工厂,到处都很安静,也很干净。”佘凯笑道:“现在这个工厂正在全面开工,满负荷生产中。”看着我张大了嘴巴,满脸惊讶,佘凯自豪地笑了,他说:“我敢说,我所到过的所有钢铁厂,我们贵钢是毫无争议的环境友好企业。”

我在他那里看到一张表,数字以最直观、最权威的方式告诉我们真相。

佘凯向我慢慢道来这个“环境友好企业”的点滴。

绿色工厂的建成,首先来源于理念。贵钢在城市钢厂搬迁过程中,就定下了绿色工厂的主基调,以实现环境与生产经营高度融合,着力创建绿色工厂。无论是设备采购和后期工艺确定上,均以世界最高环保要求为标准。这使原计划“4亿”的投入资金不足够,贵钢领导班子统一意见:“我们别的地方能省,可是环保方面绝对不能省,我们要还贵阳一片蓝天。”从建设到施工,高标准、高投入,一切围绕对环境最高要求来运行控制。

其次来源于高瞻远瞩的整体规划。新厂的建设以全面满足国家环保法要求为目标,结合绿色制造的相关指导精神,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的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内外先进企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贵钢搬迁到扎佐新区改造建设的短流程生产线,其主要原料是废钢铁料,是社会使用后的废弃物,其技术特征是废弃物中铁等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是消化原有社会资源“血液”的“静脉”流程。是依靠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其吨钢综合能耗、CO2排放量、吨钢有害气体排量都远低于长流程钢铁生产流程。

贵钢迁建项目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要求进行污染控制设施的建设,做到环保设施“三同时”,即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建成后控制效果符合工程设计及环保管理要求。

“我老早就听说过贵钢上空的黄龙、黑龙,可是这连冒烟我都没有看到呀?”我问到。

“贵钢的炼钢电炉冶炼、出钢过程、精炼炉、上料系统等产生的烟气采用各发生口收集加屋顶罩相结合的方式捕集,并采用袋式除尘器净化后经高烟囱排放;精品线材、中空钢及锻造生产线加热炉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产生的烟气经高烟囱排放;钢坯自动修磨、圆钢修磨机等工序环节产生的颗粒物,采用高效除尘设施净化后达标排放。所以我们的大气排放浓度提前达到了国家超低排放标准。”佘凯告诉我。

“你是不是又要问红龙了?”佘凯笑着继续说道:“别说红龙,我们连污水都是零排放。厂内各生产线的生产废水循环利用,并建设有全厂集中污水处理站,生产废水的处理建设有1套YZJ-500B一体化生产废水净水器系统,处理能力50立方每小时;生活污水的处理建设有1套YHCZ-15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15立方每小时。2017年度生活污水处理量1.7万立方米、生产废水处理量15.6万立方米。经过处理后的中水进入公司水循环系统,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循环使用,不外排。”

“我们的固体废物也是100%处理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除尘灰、水处理污泥、废耐材等,送钢渣处理生产线,磁选出的废钢回收用于电炉炼钢,废渣作为钢渣粉磨生产线原料,制成产品用作其它建筑材料厂的骨料使用;连铸切头、切尾及废品,以及轧制、锻造及制钎等过程产生的切头尾、轧废送炼钢回收利用。2017年处置钢渣36950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分别在炼钢、精品线材、中空钢、锻钢及钎钢生产线,按照危险废物相关规范标准建设有危险废物收集暂存场所共5处,并规范设置相应的标志标识,配备黄沙、铁铲及消防灭火器等,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规范收集管理,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转移处置。最让贵钢人引以为荣的还有钢渣罐焖处理技术,贵钢将原为热泼处理的钢渣处理工艺改为罐焖钢渣处理工艺。罐焖工艺与热泼工艺相比较,既杜绝了高温钢渣水倾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飞扬扩散现场,又避免了高温钢渣水倾倒过程中遇水爆炸的危险性,而且罐焖后的钢渣倒出处理时,属湿式作业,避免了对工作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对了,你刚才一见面就说很安静。”佘凯说,“这是我们在建设期间就把所有的厂房加装了夹心石棉板,各生产设备也都进行了降噪处理。所以你今天看到的开足马力生产的厂房既不冒烟也无噪音。”

“服了服了!”

佘凯继续向我介绍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运用。贵钢公司为解决建成项目调试及试运行阶段的临时用气措施建设了“启动燃料站”。短流程建设项目完成后,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提升产品质量,2017年4月12日正式启动燃煤气加热炉全部升级改造为燃天然气加热炉。2017年5月30日8点30分正式关停启动燃料站。各生产线燃料全部使用天然气,全年累计减少耗新水1.2万吨,吨钢综合能耗比使用发生炉煤气下降了7%,轧钢成材率有明显提高,实现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贵钢公司对炼钢烟气安装余热回收装置,产蒸汽15立方每小时。以减少生产蒸汽的能源消耗,有利用除尘设施的有效运行,促进环境友好发展。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后盾。贵钢的环境监测系统由自动和人工监测两部分组成。电炉及精炼炉除尘系统分别安装有烟尘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以确保各生产线污染物排放符合《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4-2012)、《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5-2012)等标准规范。

告别佘凯时,他说:“我们有句话,进贵钢就是原料,出贵钢就是产品,不产生任何固体废物。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环境保护的先行者、示范者,把贵钢建成桃源第九寨。我们今年在厂区美化植树一万多株,五年后,你再来这里看看,樱花、梨花、桃花各种鲜花盛开着,你的嘴巴会张得更大了,这怎么可能是个钢铁厂!”


(二)我笑了,“佘总监,听了您这么多的介绍,我下次来再也不会张大嘴巴了,因为我知道你们的环保决心和理念,五年后,能把贵钢当公园逛,我绝对相信。”历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贵钢老区油榨街已被城市包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贵钢毕竟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企业,设备工艺落后,无法满足环保排放标准,贵钢搬迁出城区势在必行。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这也加快了贵钢向外搬迁的步伐。

2009年8月,首钢重组控股贵钢,更名为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9月启动了新区建设、老区搬迁工程,首钢贵钢新区建设拉开了序幕。

2010年初,首钢贵钢启动了城市钢厂大搬迁工程。

2012年12月28日,在首钢贵钢新区举行炼钢项目启动仪式。炼钢项目建设的第一根柱子在这一天立起,炼钢项目开启了建设的新征程。

2013年10月,新建的精品线材项目建成试产。

2013年11月26日,60吨康斯迪电炉停产搬迁。这一天,原二炼钢结束了老区生产的历史,并举行了炼钢拆除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炼钢职工纷纷走到了自己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合影留念,依依作别。

2014年7月18日,炼钢生产线在新区正式开启了热负荷试生产。7月20日,新区第一条钢坯正式诞生,标志着炼钢开启了新区生产的新篇章。

2016年1月3日,老区最后一条生产线——中空钢生产线停产搬迁,所有产线达到安全、顺稳停产的目标,实现了有序的升级改造搬迁的目的。至此,在付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后,贵钢结束了在油榨街58年的生产历史。通过搬迁并在新的基地经过改造和升级,兑现了企业“还贵阳市一片蓝天”的庄严承诺。

2016年3月,老区搬迁的钎钢生产线建成进行热负荷试车,锻钢生产线同年4月中旬建成试产,搬迁至新区最后一条生产线——中空钢生产线6月底点火试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6年7月19日,贵钢在新区举行了“贵钢中空钢生产线热试成功暨短流程项目搬迁建设完成仪式”。

2017年4月,新区铁路正式投入生产运行。至此,标志着新区短流程生产线全线贯通,开启了贵钢在修文扎佐生产的新征程。

2017年12月,60吨康斯迪电炉实现23.64万吨,突破历史最好年产水平;

2018年,全年钢、材产量、营业收入再创历史新高,企业呈现向好发展态势。


(三)牺牲和重生

2016年1月3日,冬日的阳光寂寥地透过斑驳的厂房撒进车间里,冬日的阳光不能给车间带来一点温度,一向火热、热闹的车间也冷却下来。这一天,老区最后一条生产线——中空钢生产线停产搬迁,这片土地上所有钢铁的轰响戛然而止,近六十年的机器轰鸣归于寂静。这是悲壮的告别。很多人来到车间和老厂房、老设备合影留念。有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而来,有下岗的工人带着爱恨交织的情感而来,也有曾饱受烟尘之苦的市民带着感慨而来。他们有的站到炉台上久久凝望,有的抚摸着扶栏炉壁,很多人洒下了滚滚的热泪。那曾经的激情轰响和炽热的钢水,曾嵌入他们的生命;那些钢铁设备曾那么宏伟壮观,一如他们曾热烈脉动过的青春;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凝结着几代贵钢人的心血汗水。

贵钢的搬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委和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是切实改善贵阳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的现实需要。

贵钢实施城市钢厂搬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优化我省钢铁工业产业布局调整,加快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2010年初,在省市区县政府和首钢集团公司的支持下,贵钢启动了城市钢厂大搬迁工程。

一个钢铁厂的搬迁谈何容易。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原国家冶金工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刘海民曾发表过论点:所谓“钢厂搬迁”,是一个不符合客观现实,容易带来误解的概念。如果企业把机器装备拆下来搬往新厂址,安装起来恢复生产,可以称作搬迁。对于一些轻工行业、组装行业以及商贸企业来说,搬迁可能较为常见。而钢铁行业进行这种意义上的搬迁,古今中外极少发生。前些年我国首钢、大连钢厂、重钢、青岛钢厂等,都是关闭、淘汰掉原址装备,在新址建成全新的生产线,利用旧设备的情况基本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第一,是钢铁生产装备多为工业炉窑,一经拆除就成为一堆废钢,可利用其原功能的不多;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国冶金装备制造和成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利用旧设备意义不大;第三,是弃旧建新往往伴随着技术升级、工艺及产品结构优化,旧设备往往不复利用。所以,现在所谓的“钢厂搬迁”,实质上是关闭旧厂,在异地新建一座全新的钢厂。

可见,贵钢的搬迁路,困难重重。面对困难,像55年前那些战天斗地的开拓者一样,这一批建设者同样没有退缩,抢晴天,战雨天。

2012年的冬天,为了保证新区的施工用水用电,能源部的前身动力厂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先行小分队”在扎佐5000多亩的土地上,不分白日黑夜,经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冒着严寒完成了厂区内4.5公里10KV高压线路的架设及变压器的安装,完成了厂区内5.5公里的施工用水管道及临时泵房的建设,保证了场区内的施工用水用电,为全面推动新区的施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区的供水系统,只要有路、有建筑物的地方,均埋设了符合现代企业的各种供、排水管道,地下管道种类多达8种,总长度上百公里。贵钢5000多亩的土地上有高耸的厂房和庞大的设备,就是地下,也有数百公里的地下长城,地上地下的每一寸土地里都留着贵钢人奋斗的汗水。

在提高劳动效率主动应对严峻市场挑战中,有近一半的职工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2000余名职工通过自愿申请与企业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得到安置,400余名员工通过转岗培训在公司内部实现重新上岗,为企业在新基地以新的配置进行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

每一名贵钢人,都不会忘记贵钢搬迁的奋斗历程,这里面有青春、有奋斗、有汗水,有牺牲,有重生!

贵阳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2017年7月22日,中国共产党首钢贵钢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委书记张兴在会上做了发言,题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转型发展信心——奋力打造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意义的特钢企业》。在党代会报告上,对公司的搬迁之路和成果做了详细的总结,也历数了其中的艰辛。

张兴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上正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同党中央对标,把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过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和动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从严治党,才能强身健体。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抓思想教育、抓党内政治生活、抓选人用人、抓廉洁从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些经验弥足珍贵,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要办好贵钢的事情,关键还是在党、关键在我们每一个贵钢人。我们要在夯实党建基础、从严管理干部上下功夫,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

张兴说:“近年来,我们经历了贵钢的搬迁,见证了贵钢一个又一个变化,体会到了干事创业的艰辛,经受了种种严峻考验。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一路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近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有梦就有希望,希望就在前方,路就在脚下,事就在人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成我们想干的事。贵钢曾经是贵阳的时代记忆,为了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贡献。如今,为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国制造将做出新的贡献!只要我们上下同欲,不忘初心,继续保持拼搏的干劲和韧劲,就一定能在建设贵钢、发展贵钢的新长征路上再创佳绩、再铸辉煌!”

南明区人大委员、首钢贵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杨方说:“南岳山下,南明河畔,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简称贵钢)根植于贵阳市南明区这片沃土60余年,南明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贵钢人。从开山劈地到“三线”建设,从普钢改特钢到城市钢厂搬迁,在企业发展历程中,贵钢人始终坚持矢志不渝地追寻着钢铁强国、做强特钢这个梦想,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没有南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就没有贵钢转型发展的今天。贵钢的转型发展稳定离不开南明区区委、政府、人大、政协和有关部门长期的关心支持帮助。特别是近年来贵钢大搬迁建设过程中,南明区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多次深入贵钢调研指导工作,实地了解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强化项目功能配套,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改造项目进度,全面推进现代城市建设。区各部门对口开展工作,为贵钢的改革发展提供帮助。2015年5月,鉴于贵钢老区开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规划红线区内1800多亩的土地各种建筑物及资产附着物成因复杂,面临的控违形势十分严峻,为进一步加强违法建筑的管控,支持贵钢的搬迁调整,南明区成立了“贵阳市南明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驻贵钢违法建筑监控办公室”,对贵钢的控违拆违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凝聚各方力量切实做好贵钢控违拆违工作。贵钢与所在地油榨社区服务中心及派出所、居委会唇齿相依,互相支持,结成长期的友谊。

南明河是贵阳市的母亲河,河水源远流长、奔流不息。贵钢实施的搬迁转型发展,与南明区“国际化高端消费品工贸一体示范区”的定位相契合,贵钢老区开发有更大发展空间。贵钢油榨街老区项目,按照“城市精品”打造集商贸、旅游、文化、体育、健康、住宅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综合体。项目从2016年6月启动区域内地上建筑物拆除到2017年开始销售,爱琴海购物中心实现整体销售,完成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搬迁建设并顺利开业。该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贵阳市老城区东部的面貌,成为贵阳市东出口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一、新贵钢的炼轧锻

(一)炼钢就是炼人

中午十二点钟的贵钢食堂,人流陆陆续续涌了进来。食堂很宽敞,品类也挺丰富,十元一份的自助餐和各种口味的小炒都有。大家有序地排着队。

我就在这食堂里采访了炼钢事业部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唐飞,他很忙,刚刚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吃完饭又要去开会了。

唐飞是1988年进入贵钢的。1992年到了炼钢车间。就此开始了他与炼钢近三十年的不解情缘。那时的炼钢车间是一个1200多人的大车间,在贵钢被誉为龙头单位。之所以为龙头,一是因为炼钢是整个贵钢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二是炼钢占了公司全部生产60%以上的成本份额。当时的炼钢工作的辛苦和环境的恶劣是现在很难想象的,所以炼钢是让人尊重的,也是让人敬而远之的。采访中,我数次听闻过炼钢车间的各种恶劣条件,但我不曾亲见。我参观过现在的炼钢车间,宽大的车间明亮洁净,操作间里安装了空调。车间内没有飞扬的烟尘,火红的钢水奔涌而出,欢快地沸腾着,钢包平稳地将这炙热的钢水带到浇铸区域,在那里的会赋予它们一个新的外形。正是一代代炼钢工人把飞溅起来的钢花化作社会主义建设蓝图上的一座座高楼,一道道桥梁。

唐飞说:进入炼钢之日起,我就没有过一帆风顺的概念。炼钢伴随着贵钢的历史奋进着、阵痛着:1999年拆除5台小电炉,许多炼钢人惜别自己奋战过的岗位;2003年企业改革改制的需要,又一批“4050”的同志挥泪告别了展示自我的舞台;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炼钢的产量骤减,职工收入一下又跌入了低谷,但不管遭受怎样挫折和个人几多得失,炼钢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无怨无悔地作出牺牲。记得2003年,一炼钢配合公司开展“三改一加强”,作为分厂政工科长的陈跃学,没有因为自己的老资格而托人找退路,而是主动退出科长的位置,回到自己10多年前的工作岗位,依旧干得有声有色。罗世平、王保生、王青云等一大批基层骨干也是在这一年忍痛选择了离开。截至2015年的今天,一炼钢还有在岗职工150人。从我进厂时的1200人、年产22万吨的产能,到150人,年产达到50万吨钢的产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炼钢人艰辛付出的结果。

采访中,唐飞自豪地提到了这几年炼钢取得的成绩。他说,自2014年试产以来,炼钢的年产量一直未突破过6万吨。2017年初,公司下达了全年生产目标20万吨的任务。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有不少人认为受外部条件制约,完成这一目标难度较大,但炼钢人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上下一条心,努力克服制约生产的不利因素,立足炼钢人的价值体现,紧盯康斯迪电炉的设计产能,强管理,正风气,形成了党政同心,全员发力的提质上量、追赶超越的干事氛围。在干部作风方面,强调为结果负责的钢性职责,哪里有问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形成了勇于担当、勤于履职的良好局面。在管理方面,理顺职责,严格考核,努力提升各级干部的履职能力。在技改技措方面,进行了上料行车吸盘改造、离线炉壳更换等项目改造,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2017年11月,炼钢提前完成了全年20万吨的生产任务,并主动加压,向全年24万吨目标发起冲击,2017年12月28日,炼钢作业部全年累计产钢23.6万吨,超过了康斯迪电炉自2000年建成及2013搬迁以来历史最高年产23.59万吨的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8年,又再次突破记录,年产达到27万吨。2019年上半年,日产量最高达到1500吨,月产量32000吨。

我说:“早听闻您有一句话,炼钢就是炼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唐飞说:“一是炼钢恶劣的环境,要求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作为龙头部门的压力,要求有不断超越自我的风范。所以炼钢是劳模出得最多的地方,涌现出了汪崇国、石健康、孙学兵、徐长福、刘志强、金俊鑫等一大批省部级档次的劳模。公司老领导田忠学、刘文珠、胡支国等都有在炼钢电炉上数年历练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炼钢又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只有不畏艰辛、胸襟宽阔、心怀大局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即便是今天,从炼钢车间走出来的干部分布在公司的各个部门,他们大多具有炼钢人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风范。”

唐飞说:“自学校毕业到贵钢后,便与炼钢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当初的贵钢炼钢分厂一分为二变成一、二炼钢,到2012年两个炼钢合二为一变成首钢贵钢炼钢厂,再到搬迁至今新区的炼钢作业部,亲眼目睹了炼钢的历史变迁和奋进的历程。目睹和经历了炼钢的分分合合,潮起潮落,岁月流淌,炼钢人员来来往往,有离开的、有坚持的,有后来进入的,许多人已记不住名字了,如果问我有一天离开了炼钢,最让自己留恋或是割舍不下的是什么?我想一定是炼钢人宽广的胸怀和应对逆境所表现出拼搏的精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了不起的高线

2009年8月,首钢重组贵钢,相继启动老区搬迁项目。那时的贵钢,轧钢生产单位有一轧、二轧、三轧分厂,产材的主要钢种有中空钢、易切削钢等。

易切削钢只能生产直棒,易切削钢盘圆,一直是外委加工,高昂的运输及外委加工成本,使得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作为国内最大的高端易切削钢的供应厂,什么时候能拥有一条自己的高速线材生产线,一直是许多轧钢人心中的愿望。

……


作品展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