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的努力创作就盼着这一刻

二十多年的努力创作就盼着这一刻


作者:谢友义


那年那月的工业文学梦想

期盼已久的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终于不期而至,这场赛事感觉好像是为我而设的。一直以来总是期盼着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工业文学大赛,为的是圆我一直以来的工业文学创作梦想,不辜负自己在央企连续工作二十多年的经历、体会与思考。

1990年11月,我进入了中船集团广州造船厂从事船舶起重工作,由于工作表现好,1999年当选为广州市十佳外来青工。在厂团委、工会的支持下,把自己的事迹写成了一本书,就是2002年6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广州好男》。此书出版后,《中国船舶报》选刊了,称《广州好男》:“工味浓郁、船味十足、粤味浓厚。”我受到鼓励之后,立志为工人兄弟认真创作,2005年出版反映技校生的生活、工作的长篇小说《心痛的感觉》。作品出版后被《广东技能报》选刊,并在全省的技校生范围内举办《心痛的感觉》读后感征文大赛。

从此以后,我信心倍增,致力于工业题材创作,陆续有作品在《羊城职工》《广州文艺》《南方工报》《作品》《黄金时代》《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

近年来,我对工业题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2014年出版电视剧本《职校生》,2015年6月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广州工人》,2016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工友》等,系列工业题材作品在各大主流媒体《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及《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均有亮相及报道。

那年那月的工业文学追求

自1990年至今,我一直从事工业题材创作及工业文学活动。

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广东省总工会《南方工报》称我为——广东省唯一产业工人作家。

鉴于我在工人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积极为工业题材作品写序、推荐,如《工业大道的前世今生》等;并应邀出席广州、顺德、南海等地的工业文学活动,为产业工人群体鼓与呼。2017年9月15日,“以工人的名义发声”谢友义工业题材作品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得到了产业工人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时讲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首先应该“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写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作为一名工人作家,我就要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   

参与大赛的感受感想

这次大赛,我认为是对中国工业题材作品的一场成果检阅,对广大工人作家来说是充满期盼的,让工人作家有一种归宿感、认同感以及弘扬中国工业文学的自豪感。

在我二十多年的国企生涯中,我从最基层的生产起重工人做起,到公司的工会干部,可以说没有脱离过工人阶层。如果没有特大型企业的一线生活体验,根本写不出作品的在场性、作品的本土化、作品的工业技术含量,以及工人的各式性情、语言和生活习性更加不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工人对中国技术创新的迫切感以及其“大国工匠”和爱国情怀。

在自己书写中国工业文学的过程中自觉传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感谢在我创新作过程中给我指导与关注的老师们:蒋子龙、何建明、李炳银、李朝全、王俊康、张梅、温远辉、李春雷、吕雷、湛伟恩、徐肖楠、谢有顺等,感谢他们对中国工业文学的大爱情怀。

新时期的工业题材不是简单的打工日记,更不是单纯地对流水线作业的记述,重点在于记录工业时代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那股浓郁工味: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技术的追求、那种不变的工匠精神;变的是时代的工业特色,技术的突破创新,工厂企业的转制及其时代变迁。所以工人作家一定要有生活体验,才能书写时代的工业,才能书写出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需要传承的,工匠们心中镌刻的永远是中国技术的创新,技术报国的大爱情怀在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工人们砥砺前行。

是中国工匠精神感动和激励着我一直在书写,他们为中国的技术进步作出了努力与奉献,是值得我们尊重与弘扬的。

对大赛的希冀期望

写好中国工人,是我们中国工人作家的责任与担当。我从事工业题材创作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但中国工业文学大赛我是积极参与的。我觉得一个作家创作不能只为了评奖,更重要的是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工人。我们要肩负着为中国工人发声,点燃大国工匠精神的使命感,启迪中国工人的智慧,弘扬工业文学的自信。

这次大赛的举办非常成功,也非常及时,规格很高。组委会为作家服务周到,深得作家读者的高度赞誉,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期盼中国工业文学大赛越办越好,办成中国工业文学的鲁奖、茅奖,为中国工业文学壮大而努力。我也会一直为工业文学坚持与守望。

添加时间: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