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小足迹,时代大变迁

ZPBGWX 014

 


1985年8月,祖籍广东兴宁的蓝伟辉在取得茂名石油学校毕业证书后,分配到了镇海石化总厂,成为炼油厂常减压车间一名操作工。

报到那天,看到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的企业,再与相比繁荣广东逊色许多的镇海,让当初莽撞决定到镇海石化总厂的蓝伟辉有了几丝悔意。随后,他把内心的苦闷写信告诉了学校老师。得知当年优秀学生的情况后,老师张罗着联系广州石化企业,争取帮学生调回老家工作。

一天休班参观完镇海招宝山,闲来无事的蓝伟辉晚饭后去了厂文化宫阅览室。进门发现有不少人不似他信手翻阅报刊杂志,而是伏案在做笔记。好奇的蓝伟辉一打听,原来他们是总厂党校的首批学员。

其实比蓝伟辉前来单位报到前一个月,镇海石化总厂党委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联合举办了首期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班。各单位精心挑选的48名职工,从熟悉的工厂走进陌生的马列主义教育的“殿堂”,他们将在培养企业好干部的“摇篮”中,不但锤炼党性意志,且会进一步提升工作的能力。

年轻气盛的蓝伟辉瞬间被感染了,不知不觉中,他也从报架上换了本炼油专业的杂志。

当时,由于国内原油开采量不足,导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作为调剂型的镇海石化总厂缺乏许多先天的竞争能力,无论是择优下达基建计划或择优供应原油,都只能是“靠边站”。这天,因“无米之炊”,常减压不得不又停工。看到一脸沮丧的蓝伟辉,1975年作为杭州知青招工到镇海石化总厂的师傅,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劝道:“乘装置停工之机抓紧学习,我们一定能够马上‘找米下锅’。”

一个多月来,蓝伟辉已初步了解了企业的十年成长史。当初,作为调剂型的镇海石化总厂,国家每年加工原油计划只有45万吨,还不到设计加工量的30%。所以,那时生产装置不但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且每年还要被迫开停工两次,累计时间达七个月。但自前年国家对原油价格实行“双轨制”后,即油田超产原油以比计划价高出4倍左右的价格供应给各炼油企业。镇海石油总厂党委面对第一次市场压力与机遇,立即发动职工讨论加工“高价油”意义,并组织计划和财务进行核算,算“找米下锅”能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算“新米”会不会“胀肚子”?加工后的油品会不会积压?经过思想发动和精确核算后,企业义无反顾地采购上了计划外的“高价油”。当时,全国各地的炼油厂均存在“原油饥饿症”,停工打循环也迫使他们有过尝试加工“高价油”降能耗的念头。可由于长期适应国家“包原料、包销售、包盈亏”政策,习惯了加工计划价原油,自然迟疑不决,优柔寡断。有的或担心“撑死”只要5万吨意思意思,有的干脆在认为暂不会“饿死”后知难而退。只有镇海石化总厂一下子要了55万吨!可两年来的事实证明,镇海石化总厂决不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而是胜券在握的决策与实践。随着整个炼油加工量的上去,成本如前期财务部门的测算,迅速降下来了。1983年企业通过加工高价原油56.5万吨,使原油加工量达到147.5万吨,实现利税比上年翻了一番,由0.77亿元猛增到1.5亿元。

师傅自信满满的言语,令蓝伟辉联想起登招宝山参观到的内容。这里是块英雄辈出的土地。无论是明抗倭寇、清抗英法,还是民国抗日,在历史长河中,这里不缺的就是为捍卫民族尊严甘洒热血的英烈,世代凝结成的中华民族脊梁从未断过。一百多年前,二千藏族同胞不远万里策马扬鞭,用冷兵器和一死到底的精神,令手握重器英国侵略军骨寒毛竖、魂飞魄散。为了共同信念,他们一个个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全体阵亡藏族同胞只割下发辫带回家乡,将身躯与洒下的热血埋在了镇海。当然,百年腥风血雨历史并没有打垮镇海人,更不可能打垮伟大的中国人民,它只是记载了中华民族永不气馁向前推动历史的奋进足迹。十年前,从各地赶来镇海的老炼油人和知青,怀揣为国分忧的坚强信念,带着宝贵的技术和极为有限的生活用品,没有一人叫苦喊屈,而是以为国分忧、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与孤独、艰难、清苦为伴,在安定团结中,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大会战,不断吹响艰苦创业的冲锋号角,不但成功在棉田里建起炼油厂和化肥厂,还在荒滩上建起港口。想到这里,蓝伟辉蓦然一惊。镇海石化总厂的十年是一部师傅们集体所撰写的艰苦奋斗、激情澎湃的创业史,也是一部等自己和同事们集体去创作的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奋斗史。师傅们那种百折不挠昂扬向上的奋起民族精神不能在我身上断了!

不善言辞的师傅说完就去现场摸已娴熟的流程。蓝伟辉知道师傅的心结,他因厂自创“蒙目练兵”技术培训中(一种苛刻的技术培训,即在操作室把操作人员的眼睛用黑布蒙上,模拟夜间停电看不清四周,再由考官出题,让其去现场处置事故。),曾不敌同事而“耿耿于怀”,一心想打个翻身仗。

师傅背影,犹如投入湖中的小石子,激起了蓝伟辉心灵的涟漪。这是批和共和国同龄的青年,是最早的“祖国的花朵”,他们青春岁月感受过自然和人为的浩劫,挨过饥饿,文化程度也不高。刚进厂时,他们连最起码的化学方程式都列不出,更别说“常减压”、“催裂化”这些生僻的名词。但他们有着和共和国一样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愈挫愈奋难能可贵的品格。所以通过刻苦学习,不但了解了活化剂、催化剂、轻组分等专业词语,懂得了炼油超温、超压会造成的不堪设想后果,更是熟练地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有的还通晓装置全流程。

榜样是一种力量,它彰显了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它鼓舞了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它指引了方向。蓝伟辉从此扬起了奋进的风帆。

这天,蓝伟辉收到老师的来信,说是成功帮他联系上了一家大企业,只要蓝伟辉愿意,随时可进这家企业工作。

蓝伟辉站在了十字街口,彷徨平生第一次爬上十八岁少年澎湃激情的心头。但考虑再三,他最终还是决定留在镇海,在此扎根。因为他相信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更何况现在他已爱上了镇海石化总厂。是的,它目前的生产经营规模不大,它还得靠自己找“粮”解决装置“吃不饱”的问题。可蓝伟辉同时也看到它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巨大的地理优势,更看到了有一群有着理想与信仰的炼油人。

坐享其成不是有志者,没有理想、没有担当就会在遗忘耕耘中坠落。于是蓝伟辉打定了主意:加入这个以苦为乐、乐于奉献的大团队,加入这个知难而进、永不气馁的大团队,加入这个急流勇进、力争上游的大团队。让自己成为企业成长的见证者,成为企业发展的贡献者。当然,这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由于心态的及时调整,蓝伟辉不但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更没有因为当时大中专毕业生相对稀缺,以“天之娇子”而飘飘然。蓝伟辉心里很清楚,自己过去只是在书本上比师傅们多学了点理论知识,蓝伟辉必须把学到的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人生的质变。

时间容不得浪费,青春容不得挥霍!蓝伟辉如饥似渴地埋头扎进新的学习中,把学习战鼓擂得山响。他越发贴近师傅,生怕漏听了一个知识要点。平时有操作,他也是紧跟师傅其后,担心没能掌握到要领。学完常压岗位,就让班长安排到减压岗位学习,然后再是炉子岗位、司泵岗位、一脱四注岗位。无论三伏暑天阀门切换,还是数九寒冬脱水加剂,蓝伟辉都抢在前,通过对装置流程、设备的全方位摸底,蓝伟辉的操作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不到一年时间,常减压车间五个岗位蓝伟辉全学了个遍。也因为学了全车间的所有岗位,拓宽了视野,懂得了动一发牵全身,从此有了全局的概念,知道局部要服从全局。

也是在这一年,镇海石化总厂面对渐增的库存,厂领导当起了“卖油郎”,与运销处长等人跑福建闯广东。只要对方有需要,无论量多少,都及时安排团队做好销售各环节的工作。

真诚的态度与敬业的精神总会感天动人。厦门联营公司原合同计划只采购镇海石化总厂10万吨汽柴油,可高品质的油品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让厦门联营公司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当年厦门联营公司就将采购量猛增到40万吨!随着销售渠道的打通,厂里库存汽柴油销售一空,装置机器再次响起欢快的轰鸣声。产销的全线贯通,不但使炼油生产渡过了“饥荒”难关,保证化肥“达标”的原料供应,更在保障市场的供给同时,进一步稳固了占领市场。

市场机制是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机制,按市场要求来办事,从此成为镇海石化的自觉行动。随后,镇海石化总厂先后在厦门、珠海、温州等地办起联营公司的基础上,又根据市场调研建加油站。

 

 

挥汗播种的人定能含笑收获,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就在蓝伟辉从一名只懂理论的学生,成功转变为合格的装置全流程工人时,他培植起一个梦想,那就是扎实学好技术,争取日后当好一名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有用的技术人员。

拥有梦想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是一种能力。人决不能没有梦想,但有梦想就必须有行动,不付诸行动的梦想就是幻想。在认识到自己仅为中专毕业生,相比身边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理论基础上就和他们相差一大截,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

梦想是火焰,它迅速燃亮了蓝伟辉的生命激情。怀着对对炼油专业的酷爱,从此蓝伟辉更以敬畏之心对待岗位工作,更以热情心态对待岗位学习。那时蓝伟辉就养成了记录生产数据的习惯,养成了在比较数据中找到优化生产的最佳方案。

长夜摸索中,蓝伟辉终于迎来人生第一道的黎明曙光。肯钻研、爱学习的蓝伟辉被车间任命为技术统计员,成为第一个同年进厂大中专生的技术员。

在别人看来,统计工作不就是与数字、报表打交道,既繁琐又枯燥,缺少生活的许多色彩,是许多人不愿干的工作。可蓝伟辉刚接手这项工作,就被统计工作背后的精彩与魅力所吸引。表面看统计工作又苦又累、平淡无奇,但它却能用数字找出生产经营的问题与难点,能用数字描绘出装置生产的绚丽多彩画卷。

当时炼油厂开始推行成本分析,要求技术员做好物料的统计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基础工作,蓝伟辉每天就像只勤劳小蜜蜂,不断奔波在操作室和现场,就为了能够采集到最准确、最客观的各类数据。然后蓝伟辉再用满腔的工作热忱和全部的身心,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之中,得出科学、真实、可靠并对装置生产极具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

原本枯燥数据由于精心的分析,从此赋予了生命意义。当年,由于蓝伟辉的统计工作较为出色,常减压装置物料消耗得到受控,生产成本得以进一步下降。

出色的业绩让蓝伟辉登上了更大的技能展示平台。1988年的5月,蓝伟辉调到镇海石化总厂计划调度处,成为一名直接参与企业整个生产布局的工作人员。

这是蓝伟辉的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注定了蓝伟辉后来三十年工作的状态。

到计划调度处报到,蓝伟辉犹如鱼儿进了溪流,蜜蜂进了花园。也自打与“计划”结缘后,蓝伟辉就像是上紧弦的发条,始终处于正能量满格的状态。每天蓝伟辉都会揣着笔记本不断记录各种数据,蓝伟辉坚信,不积跬步何以千里,只有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事业追求,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各种基础工作,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在无悔中闪光,才能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光与热。

可在新工作岗位才几天,蓝伟辉再一次彷徨了。只是这一次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自己所工作的企业。

原来许多炼油企业纷纷效仿镇海石化总厂成功经验,开始争抢加工计划外的“高价油”,让刚“饱肚”的镇海石化总厂面临“无米下锅”窘境。好在镇海石化总厂领导班子提前敏锐作出正确的判断:国家原油产量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增长,靠争取国内计划外原油进行加工只能起局部弥补的作用,不可能满足企业的加工能力。

于是,镇海石化总厂未雨绸缪提出“一手向外找资源,一手向内挖潜力”的经营方针,努力争取以来料加工的方式加工国外原油。随后,在中国石化国际事业公司的帮助下,经过三轮的艰难谈判,当年的10月13日,镇海石化总厂首次与美国联合油国际销售贸易公司签订代加工协议。作为美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之一的企业,它看中的不仅仅是镇海石化总厂自备深水海运码头的优势,更多的是在与众多炼油企业比较后对镇海石化总厂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把控上的认可。

这是中国第一份与外企签订的来料加工合同,记载了特殊历史状况下,镇海石化总厂为率先走向国际市场,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指领,不愿徘徊张望等待,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努力把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从而实现了生产经营从“小打小闹”到“大刀阔斧”的伟大转变。如今,这份珍贵的合同原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成为追忆一个时代奋起者珍贵的物证。

1988年12月12日,新加坡“海王号”油轮终于满载着5万多吨塔比斯原油安全靠上算山码头。这既为镇海石化总厂增加原油加工量又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开创了中国炼油加工新模式,也揭开了全国石化系统承接国外油来料加工业务的序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来油是到了,可想要加工好外来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蓝伟辉跟着师傅在总厂的安排下,加强与涉外机构的联系,快速做好国外原油的评价。生技、质检等部门在原油船到厂后5天内,高质量提交原油的分析评价。炼油分厂对第二套常减压装置进行填平补齐和检修整改,甩掉减压,单开常压,让装置单炼国外原油。在生产过程中,他们还采取以初顶料产优质重整料,常底渣油作优质催化料,以及柴油组分不需经碱洗电精制等一系列优化生产手段,为实现整个炼油装置能力的合理匹配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镇海石化总厂成功克服了外来原油到厂不均衡、油种多变且新油种不断增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但精心加工好每吨原油,更如期确保每吨代加工成品油装船出厂,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在此基础上,总厂还安排人着手建立国外原油数据库,努力为兄弟企业日后的发展尽可能提供更详实的资料。

首批外来油的加工不但让企业得以高负荷下运行,节约了能源,锻炼了队伍,也创下超过53万美元外汇。看到企业所取得的不菲业绩,蓝伟辉心里似乎注入一股澄清、透亮的山泉,随着那轻灵流畅的淙淙声愉悦起来。

对于镇海石化总厂的合作诚意及生产的高质量产品,美国联合油公司颇为感动与放心,旋即又毫不迟疑与又镇海石化总厂签订了30万吨原油来料加工的合同。

外来油的成功加工,标志着镇海石化总厂成功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实行“两头在外”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活力,积聚了发展的后劲。

认真生执着,执着必致成功。此时不光是蓝伟辉随着工作的历练,懂得了如何精调细配,从而让装置吃得好、易消化、高产出。做精、做优、做大的理念在镇海石化总厂职工心中也扎下了根。在稳步扩大外商来料加工业务的基础上,镇海石化总厂认识到若要跟上国际石化工业发展步伐,必须寻求新的经营方式,以便更灵活、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

这坚定志向是视野扩张的根源,更是提升目标的本原,也为企业实现腾飞奠定了基础。次年,企业就决定进一步利用国际资源,走自营加工进口原油的道路。这种自营进口原油的风险虽然很大,一旦经营不善将拖累整个企业的生产。但镇海石化党委班子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这既不是破釜沉舟战略,更不是冒险的举动,而是势在必行下的激流勇进。所以,通过周密部署,企业不失时机地开展了54.74万吨的自营加工进口原油业务,当年创效益达1559万元,成功闯出了一条利用国际资源的新路,把理想变成现实,把目标化作成绩。

从此,镇海石化越发致力于发展自营原油加工业务。在国家外经贸部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及浙江省、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还争取到了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复出口的部分外贸自主权,成为中国首批14个原油加工贸易自主权的企业,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来料加工到进料加工,镇海石化完成了“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战略转变,这为企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让许多人为能进镇海石化总厂而倍感荣幸。

 


1989年8月,刚满22岁的胡联伟踌躇满志跨出校门,成为镇海石化总厂新职工。根据他所学的专业,人事部门把胡联伟分配在检修分厂的探伤班,从事管道设备材料和焊缝的无损检测工作。无损检测就是在不损害被检测对象的条件下,利用材料内部的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来探测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的内部和表面缺陷,并对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尺寸、形状以及分布做出判断和评价。

尚未改制的检修分厂由于生产任务不多,类似当年吃不饱原油的炼油厂,班组成员平均每人每天只需拍4张片。看到一起进厂的大中专生学以致用,纷纷在岗位上有所建树,这让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胡联伟有些失落与苦闷。

好在期待中,胡联伟看到了曙光。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镇海石化总厂被列为境外上市试点企业,成为证券委第二批H股预选企业。在审计、评估和重组后,总厂领导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赴京,做好相关申报工作。所有工作程序无缝衔接,做到文件修改不过夜,文件编辑和装订完全是流水作业。在各方的指导与支持下,6月23日,国家体改委以体改[1994]73号文正式批复同意《关于设立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5天后,镇海石油化工总厂依法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顺利整体改组为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月,胡联伟听到公司总股本24亿股,其中中石化代表国家持有18亿股,另发行6亿股H股在全球公开发行刚露面,就被投资者以国际本配售认购5.65倍认购一空,他觉得这些青睐和追捧的投资者既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也是对镇海炼化公司所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竞争优势以及优越的发展条件的认同。胡联伟判断公司必定利用股票上市所筹集资金,促进更好的发展。

果然,就在当年底公司相继获评“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和“中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后,企业宣布投资16.3亿元,进行700万吨炼油改造工程。

于是1995年起,胡联伟首次成为装置建设的一员,参加了Ⅲ硫磺装置的施工。可在看到改造工程投资最大的两套主体装置——80万吨/年连续重整和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的火热建设场面后,胡联伟忍不住在主任面前抱怨:“主任,为什么我们只干小装置?”

生性直爽的主任扯着嗓门回道:“小胡,一口气是吃不成大胖子的。”

年轻气盛的胡联伟不甘心地辩道:“可硫磺装置吃不饱,太小了。”

“没错,环保装置是小,但却关联着企业能不能良性发展,想要加工好高硫原油,就必须练就独门秘籍,我们工作可不能出差错。”

在外人听来,主任这话或许有点大,但镇海炼化的职工都知道这仍肺腑之言。在镇海炼化,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永远同等的重要。胡联伟曾听师傅说,当年兴建工厂,厂领导就把污水的处理当作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按当时企业25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生产规模,污水产生只有200吨/小时,可设计时,厂领导却要求把这一指标提高到1000吨/小时。也因为有了超强的污水处理能力,所以在1979年第一次长周期运行中,企业污水处理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每升污水含油量、含酚量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一半,含硫量平均值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十分之一,含氰量更是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五十分之一。同时,加工1吨原油的耗水量也由计划的7.33吨降为7吨,耗电量由计划数的87度降至46.25度。因为在自觉做好环保中,早早品尝到了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双赢带来的甜蜜滋味。所以二十年来,企业生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展,但最初给自己划的那道环境保护“红线”,镇海炼化却一直没有变,即试车前不但要搞好工厂绿化、美化,更要确保“三废”治理工程与生产工程同时投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思想一通,于是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胡联伟旋即投入到Ⅲ硫磺建设中,当年9月,镇海炼化成为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 ,标志着公司环保管理水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年底,按自营进出口总额排序,镇海炼化在全国工业企业中雄居第二,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不久,又获评“中国优秀企业(金马奖)”。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年处理能力为3万吨硫磺的Ⅲ硫磺装置拔地而起,并顺利投入运行。这两年中,胡联伟在忙碌中品味着快乐,在忙碌中让人生更加的精彩,在忙碌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也在忙碌中期盼到了收获。

1996年10月28日,镇海炼化改造工程投资最大的两套主体装置——80万吨/年连续重整和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实现高标准中交。12月31日,连续重整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当然,负责处理高浓度硫化氢酸性气的Ⅲ硫磺装置也同期投入运行。

这时的镇海炼化不仅仅做的事扎实,而且还有新的计划在积极推进中。

在总公司领导的直接关怀下,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重要工程的镇海炼化800万吨原油加工扩建工程,确定“改造为主,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特色的发展方案。同时,为解决工程的外汇需求,经国务院领导批准, 1996年12月19日,镇海炼化成功在全球发行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并于次日在伦敦和香港同时上市交易。

这是国内企业首次在全球大规模发行可转换债券,使公司在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方面走出了新的一步。

从700万吨改造的“希望工程”到800万吨扩建的“腾飞工程”,胡联伟认为公司依靠的就是人的力量,尤其是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并以技术进步组织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了工程、生产、质量、安全、环保等难点问题。而这一切也让镇海炼化有底气地喊出了“炼最差原油,出最好产品”的口号。

这气贯长虹底气来自于储蓄的能量;这纵横捭阖底气来自于充分的准备;这心坚如钢底气来自于那看似柔弱的坚守,这高瞻远瞩底气来自于那些朴实无华的信仰!

让胡联伟自豪的是在各级领导的部署下,1996年7月起,公司这种把中国工人阶级创造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企业民主管理原则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并形成的一套有特色的“精细管理”经验等做法,成了省市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被广泛宣传。

就在市民热议与羡慕中,次年1月27日至2月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9大新闻单位也深入镇海炼化采访。宣传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以市场为导向,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不断在深化改革中转变经营机制,努力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化,从而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依靠内涵发展的成功之路。随后,作为当年中央宣传的10家国有企业,镇海炼化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个成功典型”率先推出。

执着的成功攀登者永远思考前进的脚步是否扎实。1998年6月,胡联伟又投入到Ⅳ硫磺装置的建设。虽然Ⅳ硫磺装置年处理能力超Ⅲ硫磺一倍多,达到7万吨硫磺,但工期却缩短了一半。

工作自然比原来节奏大了,也更辛苦了,但包括胡联伟在内的所有镇海炼化人却在充实中感觉很幸福。可就在企业走出困境刚起色时,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上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持续低迷,加上油品的走私,国内成品油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镇海炼化几乎所有产品的销售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局面,不但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到了8月,因蜡油、渣油平衡困难,Ⅱ套常减压装置甚至被迫打循环。

随着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公司视察,倾情关怀和亲切勉励鼓舞和鞭策了全体职工,也让镇海炼化走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为了在不利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年初6.5亿元的利润目标,镇海炼化继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严格、精细”上下功夫,对照先进找差距、挖潜力,努力通过科学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公司按照“先进、集约、大型、高效”的原则,将800万吨/年常减压、100万吨/年连续重整等5套主体装置比照国际石化行业的管理模式,推行“新厂新机制”试点,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组建成炼油一车间,配以DCS控制技术,实现一体化管理,要求职工“一专多能”。在此基础上,给予一车间职工更高的薪酬待遇, 激发职工的勇挑重担的热情。

“新厂新机制”试点成功把一个千万吨级炼油厂作为一个大车间来管理,装置的定员仅为93人,相比当时国内常规320人的定员,整整减少了227人!

第一个堡垒攻破后,镇海炼化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立即把一车间系统操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广到了重整加氢车间、气分烷基化车间、尿素车间、水汽车间汽工段等单位,成功实现了30%减定员要求。

看到不断减定员的消息,胡联伟不但没有丝毫的惊慌与不适,反而有一种迫切的期待,他清楚若想在这艘高速行进的轮船上,每个人必须奋楫争流,不能有懈怠之心,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注定要被时代抛弃。

1999年6月,Ⅳ硫磺装置顺利投产。同时,经过两年的建设,扩建800万吨炼油工程第一步项目全面建成,并实现主体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使公司的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这年,镇海炼化不但实现销售收入115.7亿元、利税20.25亿元,而且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实现汽油全面无铅化的要求,全年共生产97#无铅车用汽油3.12万吨。

 

 

综合加工能力1200万吨/年虽然为成功实现企业炼油加工量千万吨级的跨越插上了翅膀,但蓝伟辉心里清楚,想把理论数据变成真实能力,让公司切实发挥出规模效益,那就要做好生产调度的基础工作。

早在1997年,镇海炼化就委派蓝伟辉作为中国石化PIMS软件应用“先遣队”赴美学习。蓝伟辉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凭借一股钻研劲和虚心求教的执着进取精神,蓝伟辉在美期间就掌握了PIMS软件应用技术,同时,还领悟获取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方法。

曾经的基层、机关多岗位历练,加上当下的先进管理培训,既让蓝伟辉拓宽了眼界、拥有了精湛的技术,更铸就了蓝伟辉的工作作风。

三年后,当中国石化从美国引进该软件后,蓝伟辉立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公司不仅成为使用最早,也是效果最显著的企业。

2000年12月3日7时45分18秒,当炼油新区中心控制室大屏幕不断滚动的数字跳到一千万时,整个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既是镇海炼化年度原油加工量首次超越千万吨级大关,也是中国炼油工业历史性的突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已是副值班调度长的蓝伟辉虽然早已预测到公司原油加工量破千万的精准时间,但在岗位上得知消息后,还是激动得挥臂一振。可旋即他又感觉到自己肩上越来越重的担子,降本增效,优化生产,是调度工作永恒的主题。而随着公司的原油加工量的不断提升,无论是泊位、罐容的安排,还是每套装置的日计划,各种参数必须做到胸中时时有数,只有在安排生产时有全局,才能能做到最优化。

坚定的步履必定能踏响成功的节拍,坚强的斗志自然能创造辉煌的业绩。这年年底,中宣部和国家经贸委组织中央7大新闻单位来公司采访,集中宣传报道了镇海炼化的做法。当年泥涂上的“小弟弟”仅用25年时间,就成为国企的标杆,这就是中国工人的力量!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就在蓝伟辉在总调得心应手、一帆风顺之际,胡联伟仍在十多年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什么起色,新厂新机制运行模式的春风并没有吹到他所在的单位,两套硫磺建成投产后,他又成了吃不饱活的“饿汉”。

而此时,一场更大的机构大变革春雷在镇海炼化炸响。

为精简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2002年,镇海炼化进一步内部挖潜,实施机构扁平化改革。既把原“公司——二级厂——车间”的三级管理,改为“公司——部(大车间)”两级管理。

由于涉及整个炼化生产指挥、管理和操作系统,为确保改革的顺利、稳妥实施,实现“无缝连接”和“大改革、小震动”的目标,镇海炼化采取了机构先易后难、人员先组合后精简,逐步到位的办法。自2002年4月中旬至6月底,内部人员调整达4489人,涉及处科级领导干部共286人,撤消了2个处级建制、63个科级建制,建立12个处级单位,13个科级单位;成立了炼油一至五部、化工部、公用工程部、储运部、仪表控制部、电气部等10个运行(专业)部以及机械动力处、质量管理中心。不但成功实现了扁平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定员水平,更让富余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予以显化,为日后项目发展人员的配制奠定了基础。

几乎与机构大变革同时进行的还有镇海炼化重大项目的酝酿。2002年11月6日,在中石化老领导的召集下,浙江省和宁波市领导利用赴京开会机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举行了关于启动建设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座谈会。按会议纪要精神,中国石化、浙江省、宁波市决定联合申报建设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

雷厉风行的习近平把考察镇海炼化列入其调入浙江工作后首次调研的行程安排。12月20日10∶30,在公司党委书记等人的陪同下,习近平实地查看了炼油四部,随后立即驱车前往大乙烯总图布置现场考察。在了解规划中的大乙烯项目装置布局与工程投资、产品结构和市场情况后,习近平面露微笑,认为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不但土地现成、原料现成,而且有大的港口码头和大的市场,它既是浙江省的龙头和骨干项目,也是浙江省的经济新增长点。

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与鼓励让全体镇海炼化人倍增信心与责任。2003年7月21日,中国石化和浙江省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镇海炼化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建议书》。

这时,在公司的统筹安排下,胡联伟调入工程公司,虽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不大,但他已意识到岗位的调动,意味着自己即将面临一次大会战。

历经3年多的酝酿,2006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核准中国石化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请示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444号),标志着大乙烯项目正式通过国务院核准。

展翅鲲鹏风正举,龙腾金海恰逢时!

2007年9月,经中石化批准,镇海炼化成立了乙烯项目管理部,工程公司的胡联伟随科室成建制划到新成立的项目管理部,成为质量控制部一员。相比以往的工程,100万吨乙烯工程是场超级大战役。整个项目投资总概算234.97亿元,工程占地约220公顷,包括10套生产装置。它不但填补了石化大省浙江的乙烯空白,也成为宁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二十项重大在建工程之一。相当于在3年内完成相当于以往31年的投资总额,难度是可想而知。盼了17年想吃饱活的胡联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幸参与这么大的工程。同时他又有些忐忑,即便公司也相对缺乏建设和管理大型乙烯装置的经验,乙烯工程建设和生产管理面临的困难必定重重。他暗暗下定了决心,就是瘦上十几斤,也要保证工程的质量。

也许是时间的巧合,也许冥冥之中注定镇海炼化需要整整4年的接力长跑。距北京启动建设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座谈会4年后,即2006年11月6日,一场热烈、简朴、高效、安全的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镇海炼化后海塘滩涂举行。

作为见证者,胡联伟觉得老天也被镇海炼化执着精神所感动,虽已入初冬,可当天镇海碧空万里,艳阳高照。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在百忙之中再次莅临现场,并对亲切称之为“浙江宝贝”的镇海炼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殷殷重托寄予了对镇海炼化的厚望,切切期许为镇海炼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镇海炼化将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再奔跑!

为了打造一支深知“任期有限、责任无限”的项目管理团队,针对工程管理“缺兵少将”的难题,镇海炼化充分优化人员配置和项目组织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小业主、大监理”的项目管理新模式和“工程、生产A/B角转换模式”,并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大型石化工程管理的新机制。

根据工程的需要,胡联伟的工作不再是单一的焊接质量管理,还包括了管道和静设备的质量管理。他与同事们在项目部党委的引领下,发扬“责任在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拼搏奉献”三种精神,争分夺秒抓进度、持之以恒抓管理、攻坚克难抓设计、把握机遇抓采购、千方百计抓施工、精打细算控投资、深度交叉抓生产、坚持不懈抓廉政,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从此,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镇海炼化与承担工程设计、建设和监理任务的参建单位,发扬“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的精神,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干劲,克服了设计、软土地基施工、设备制造和材料采购等重重困难,确保施工现场始终焊花四射,吊车轰鸣,一派有序的繁忙景象。

37个月中,胡联伟和参建人员在忙碌中挑战困难,在忙碌中寻找自身价值,在忙碌中品味收获后的快乐。

 


根据兄弟企业的以往经验,一百万吨大乙烯装置开工需包括技术人员、操作工、仪表工、电工和分析工等一千人左右。镇海炼化围绕中国石化党组对镇海炼化的发展定位要求,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反复优化的基础上,本着对企业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制订了“项目发展、管理变革、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管理规划,前瞻性地推动镇海炼化管理模式的变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为实现公司资产规模翻一番,人员不增反减目标,更好地奠定企业日后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大乙烯微量引进人才,不招兵买马(据事后统计,整个乙烯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仅仅引进了23名)。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是对自己的高标准,是对自己的苛刻,更是对企业将来的负责。

于是,在安排辅助生产部门负责大乙烯装置相对应的岗位同时,镇海炼化通过把原“五班三倒”工作制改为“四班二倒”工作制,并创新“4+1”倒班模式。这一措施既加强了职工的技能学习和培训,更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

2008年4月,在炼油四部才工作8个月的王林芳与156名从炼油老区抽调的技能操作人员调入新成立的烯烃部,他们同随后当年新进厂的大中专生组成了“新军”,标志着今后保障镇海炼化大乙烯安稳运行的人员配备工作基本完成。

作为第一代乙烯人,王林芳等人注定将在参与见证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建设与开工的全过程中,载入镇海炼化的发展史册。

此时,烯烃部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作业层,都缺乏大化工的运行管理和操作实践经验。乙烯装置与老炼油装置有很大的区别,由于管架密集,流程上几乎没有副线,相当于运行车辆没有备胎。生产工艺有许多是冷物料,最低温度在零下160度以下,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因气化冷凝不断扩大泄漏部位,几乎没有逆转可能。同时,乙烯生产过程需110公斤的高压蒸汽, 这种高压蒸汽不同于炼油蒸汽,就像一把肉眼看不到的“无形刀”,只闻啸叫声,若不慎“中招”,就会撕裂并吹熟皮肉,风险极大。

面对巨大压力,刚成立的烯烃部党总支班子响亮地提出了“抓队伍从学习培训开始、抓管理从单位组建开始,努力确保区域的事情不出区域、运行部的事情不出运行部”。

只有这样的担当,才有这样的态度。这种担当是促进队伍融合的需要,这种态度是干事创业责任心和主动性的需要。

按照生产装置工艺相似度工艺培训计划,王林芳和同事与前赴扬子石化学习。由于化工企业大都远离城市,且时逢各地化工装置兴建,集中在扬子石化培训的人员不少。为了不浪费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徒增培训住宿和交通费,在烯烃部的安排下,王林芳和同事们租住在当地村民开的“龙凤宾馆”。

虽然从炼油四部“新人”瞬间成为烯烃部“元老”,毕业于中科院拥有丰厚理论知识的王林芳心里清楚,比起有经验的老职工,自己距实际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这个怀揣满腔热情的女孩子暗下决心,放下硕士学历架子,虚心向身边老师傅学习,向培训单位的师傅们学习,从摸通流程开始,从会操作阀门开关开始,从添加机泵油开始……

如饥似渴全身心的学习,让她渐渐掌握了装置操作要领,也让他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切入点,并真正爱上了化工事业这份工作。同时,也为她日后走向管理岗位施展抱负,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指挥才能。

培训期间,王林芳开过一次“小差”。这天,得知同门师妹到南京作新催化剂理论报告,她不想拉下学习最新理论的机会,于是得到领导批准后,立即赶往南京。

听了小师妹的纯理论报告,王林芳觉得对自己的现工作是有点小启发,但更多的是她在报会后给师妹的实践经验提示。一年的基层学习让王林芳明白了一个道理,理论能验证的,实践操作不一定能做到。而实践能操作做到的,理论不一定能解释通。当看到小师妹惊喜又惊讶的表情,王林芳深为自己当初决定走出象牙塔去实体企业工作而庆幸,也越发坚定了她的意志,同时也更认识到搞好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一次,有老同学调侃她是“女硕士倒班工” ,她认真地说道:“生产一线是个无可替代的大学校,能让专业知识和装置实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现场碰到的许多问题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培训中,王林芳发现身边的人都很刻苦。有的师傅来培训时比别人多了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了日常必须长期服用的高血压控制药品。有时家人来电话提醒其注意身体时,他们总是嗯嗯啊啊敷衍。因为他们觉得装置高温、高压的“两高”,要比个人“三高”更需用心呵护。白天,他们上百米高的塔器不知上下摸多少趟流程。到晚上也不放弃再学习机会,关在“龙凤宾馆”房间内读资料,看图纸,记笔记,用超常的毅力学习掌握生产技能。

一道道薄薄的木门成了阻隔,门外是纷扰的物欲世界,门内则是静谧的精神天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精神的高远才能如此淡薄名利,才能如此坚守信仰,才能如此拼搏奋进!

有一种坚守叫不忘初心,也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据统计,2008年烯烃部外培职工达41850人(天),培训合格率和优良率分别为14.6 %和84.1%,不但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取得了大批职工外出集中培训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更以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斗志,给各培训单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镇海炼化乙烯人正是靠着理想之光的照耀,度过了艰难却荣光的岁月。当这支新军回到镇海炼化时,他们早已成为一支技能优良、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

2010年是镇海炼化建厂35周年,也是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开工年”,更是实现炼化一体化的“攻关年”。镇海炼化把这年定为公司“持续提升管理”和“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巩固年”。

开工不仅仅是技术上有很大的难度,对体力同样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仅单一在乙烯一区简单日常巡检一次,就需过442级台阶,这还不包括许多塔的上下。但在开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常常要不断上下爬塔进行确认和操作。

距乙烯装置直线3.5公里外就是镇海招宝山,这个有着“六邑之咽喉”、“全浙江之关键”的宁波市著名风景区的台阶也不过365级,也就是说,镇海炼化烯烃部的操作人员即使在平常工作过程中,按每天巡检4次要求,就等于近5次登上招宝山的山顶。而且因受装置空间的制约,乙烯所有塔都是攀爬更累的直梯!

当然,这还算不得苦,乙烯裂解炉点火才真叫辛苦。镇海炼化乙烯装置共有12台裂解炉,即使最小炉子也有36个底烧火嘴和72个侧烧火嘴,而每个烧嘴还包括1个主烧,2个副烧,1个长明灯。所以仅点燃一个裂解炉就需手动上百个阀门调节燃气,需爬上百阶楼梯上下数次。

所以在开工过程中,许多人一天下来感觉腰酸背痛,有的人甚至连脚也肿了起来。可即使这样,整个乙烯开工队没有一人叫苦,更没有一人退缩。他们只是累了合衣在躺椅上睡一觉,饿了拿上蛋糕和面包充饥。而一旦听说有任务,个个就像蓄势待发的猛虎,争相向前冲锋。

为了不耽误乙烯开工,许多人干脆把单位当作了临时的“家”,包括乙烯工程开工总指挥等领导,就睡在位于烯烃部控制室外更靠近装置设备的简易蓝色平板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已工作两年的王林芳早已知道,在镇海炼化永远没有待遇之别,只有工作之分、责任之异。

 

 

当一页页日历被轻松翻过时,镇海炼化人却在用智慧和汗水奋勇打拼漫漫征程,让敬业汗水填满充实了每一天。

大乙烯装置虽然开了起来,但镇海炼化人心里明白,开起来并不代表开稳、开好。只有把装置开稳、开好、开出最佳效益,才是最终的目标。

2010年4月,时被领导和同事评价为生产管理的“大拿”的蓝伟辉,因一时查不出影响乙烯生产的问题而苦恼。当时,每次石脑油原料罐切换时,乙烯裂解炉出口温度总是会有很大的波动。由于最大温差达到15到20摄氏度,导致炉管常常结焦。乙烯裂解装置是乙烯工程的龙头,裂解炉是乙烯裂解装置的龙头,这个问题牵动着众多人的心,可多次攻关却没有起色。蓝伟辉坐不住了,他天天围转在现场,通过一个星期检验、分析和各种途径的资料查阅,他尝试提前掺炼的方法减小温差,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那天晚上临睡时,爱琢磨的他忽然灵光一现,可以用压油缓冲的方法来解决生产瓶颈,即利用两个浮动发油设施压油,相当于原料进装置前增加了一个缓冲罐。为了抢时间,蓝伟辉立马打车来赶到公司,与同事商量具体的实施方案。

试验数据出来了,裂解炉出口温差完全可以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这一发明不但一举解决了大乙烯的平稳运行,且迅速在其他装置推广。

两个月后,即6月的一个周末, 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突然发生波动,需对催化剂进行调试。想到王林芳读研专攻就是催化剂,且在开工期间一直陪同外国专家调试装置催化剂,于是烯烃部领导头一个就想到了王林芳,在电话中交待完任务后说:“该你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

“能够学以致用不辱使命,这是光荣又幸福的任务!”没有任何的选择,唯有不辱使命,王林芳挂上电话立刻奔赴装置迎接“大考”。

年轻的王林芳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工期间与外国专家请教学习机会,依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催化剂“秉性”,成功找到了影响装置生产的原因,并不负重望恢复了正常的生产。

一次生产异常波动彻底消除了,但一次技术分析才刚刚起步。

不用运行部领导提醒,更不用运行部领导下令,王林芳回家乘热打铁写起了技术分析。次日,一篇包括事件过程说明、事件原因分析、班组经验总结等三方面近两千字的技术分析终于完稿。

这绝不仅仅是技能的体现,而是一种责任、精神和品格的综合展现。

有人夸王林芳超强的记忆,了解她的师傅却说道:“你们以为她有过目不忘天赋,却忽视了她的用心,看看她的笔记就知道有多么的用心。”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究其因,不过是用心一也。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干事业,善始易,善终难。但没有锲而不舍的量变,就不可能有水滴石穿的质变。所以韧劲不但是顺利推进工作的加速器,更是实现目标的推进器。只要有韧劲,就可以铁杵磨针,就可以集腋成裘。正因为把每一次的陪同和操作当作宝贵的学习机会,让王林芳成为了大家眼中催化剂的“行家里手”。

或及时整改影响装置安稳长运行的问题,或组织好重大设备和工艺问题的攻关,像这样的案例在镇海炼化有许多。同时,公司还对标国内外同类装置运行的先进水平,及时总结、完善、固化生产运行模式,提升全流程优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类经济技术指标。

随着乙烯的进一步优化,镇海炼化的炼化一体化新优势已经显现,化工板块的月度效益总体超过炼油板块,企业效益的稳定性、互补性全面得到增强。乙烯投产不到3个月,不但完全消化了6.4亿元的开工费用,而且投用了炼厂干气、富乙烷气等7种原料,使装置对石脑油的依存度降至50%以下,产能达到107%,装置在超负荷稳定运行中,实现了化工板块的整体扭亏为盈 。

这些成就更坚定了镇海炼化统筹兼顾的理念,他们坚持统筹企业内涵与外延、当前与长远、炼油与乙烯的协调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强劲的抵御风险能力。乙烯开工第4个月时,镇海炼化就连续夺得中国石化炼化企业月度利润总额、炼油利润、化工利润“三项第一” 。实现了从国内最大炼油企业到最大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历史跨越,标志着中国石化的核心业务优势进一步强化,对于打造宁波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蓝伟辉越发相信好的计划与实践只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苦涩的汗水。成功的彼岸,可望也可即,但它永远属于勇敢而努力的跋涉者。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镇海炼化实现了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不但原油加工量达到2198.6万吨,继续保持国内第一,且乙烯产量达到110.8万吨,实现第一个运行整年全面达标的目标,成功创造了乙烯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奇迹。

镇海炼化人用历久弥坚的毅力、巧夺天工的技艺、超强的智慧完成了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镇海炼化艰苦奋斗精神和持之以恒匠人的优秀精神不但没有失传,而且已流淌在新时期每个镇海炼化人的胸中!

付出总有回报,历尽登峰的艰辛,自然会有造极的辉煌。

2012年12月27日上午,国家优质工程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隆重举行。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终于实现了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史上国优金奖“零”的突破 。

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是我国工程建设质量领域最高荣誉,是行业内企业向往、社会知名、专家认可、实践过硬的著名品牌。自1981年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以来,累计评出国家优质工程1776项,但金质奖仅为68项,相当全国每年只有两个工程才获得此殊荣 。而这些获奖工程不但代表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程建设质量的最高水平,更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创新质量管理“覆盖全面,永久追溯”、“一处出错全面复查”、“合金材料3个100%检测”等管理经验的胡联伟情不自禁地翻起了相关统计:

累计打桩69750根,相当于71个上海中心大厦的打桩量;

累计浇筑混凝土92万m3,接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半;

累计用钢40万吨,相当于4个‘鸟巢’的用钢量;

累计敷设各类管道超过1500公里,相当于宁波到北京的距离;

累计敷设电气、仪表电缆8292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巴黎的距离;

累计安装工艺设备5050台(套);

高峰期施工人数逾1.8万人;

连续3000万人工时安全无重大事故……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却最能真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的变迁。记忆即使在岁月变化中会让人渐渐泛黄模糊,可阿拉伯数字却忠实地为我们呈现出镇海炼化给我们带来的欣喜,无言讲述着胡联伟等建设者的动人奋斗故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乙烯捷报频频相传时,化工部聚丙烯设备技术主办杨贵忠却喜中有丝遗憾。这个来自河北的汉子由于长期爱思考,眉心有着年轻人少见的深深“川”字。

虽然镇海炼化乙烯工程已创下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设备国产化率最高三项纪录,但杨贵忠眼里盯的却是设备国产化率80%后的另20%,尤其大型空分装置的核心设备——空气压缩机,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杨贵忠于2003年8月进厂,分配在化工部的合成氨装置一线倒班。到了年底,同年一起进厂的6名大学生通过考试都成功定了岗,可杨贵忠却在考试后没给定岗,成了“无岗”人员。原来勤学肯干的杨贵忠早已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化工部已4年没有进学设备专业的大学生,这种好苗他们急待重点培养。

所以仅仅是过了八个月,化工部就“迫不及待”抽调杨贵忠到技术组。四个月后,杨贵忠终于有了自己的岗位——合成设备技术员培训岗。仅仅过了七个月后,他又顺利的走上了合成设备技术岗位,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了解杨贵忠的人都知道,这决不是组织在拔苗助长,而是针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循序渐进的着力培养。

2006年6月,由于兼任乙烯项目部设备管理,杨贵忠参与了新建空分装置的前期工作。当时杭氧等企业虽每小时产氧量设计能力已可达4.6万标立方,完全可以满足乙烯工程配套3.5万标立方空分所需。但经过对几家能力相当且采用国产空压机的空分装置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国产空压机组在技术先进性、经济性、安全性能等方面无法满足我们装置建设的需要。

画饼无法充饥,纸上不能谈兵。空气压缩机是制约空分装置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杨贵忠只能在苦闷与纠结中,和同事们在通用、阿特拉斯、西门子、MAN等欧美厂商中选择进口空气压缩机。

随后几年,不断得到组织培养的杨贵忠,始终用勤奋与业绩来诠释组织的信任。2012年更是凭借过硬的技术,在集团公司设备管理业务竞赛中荣获金牌。

2017年1月,已是化工部副总工程师的杨贵忠受命到新成立的煤焦制氢区域兼任高级主管、党支部书记。

煤焦制氢装置是镇海炼化制氢原料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利用煤、石油焦为原料生产氢气,为公司油品的提质升级提供重要原料。它不仅可以满足渣油加氢装置的需求,也可让镇海炼化的整体优化带来巨大的空间。

“我学的是化工设备专业,学生时代就听老师说民族装备创新应用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为之奋斗,这成了我心结,也是我努力的方向。”作为国家能源企业,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基层领导杨贵忠,他们清楚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何况自十八世纪中叶世界开启工业文明后,强国的兴衰史早已充分验证了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所以,杨贵忠决心努力要让煤焦制氢装置主要设备实现国产化,促进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生产瓶颈,增强国际的竞争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实现梦想的确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但只要具备了敢于挑战自我、乐于战胜困难的态度,那么一切困难都只是通往成功路途上的小山丘。

根据设备选型需要的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成本最低的基本要求,杨贵忠和同事们不断同设计和制造厂家对接,通过各方的努力,让每一项工作如种子破土,开始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由于煤焦制氢装置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技术集成度高,大量新技术是首次工业应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现状,这本已给装置开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配备的59名职工有相似装置操作经验却只有一半,且三年内进厂新职工达六成。如何带领队伍开好装置的难题也摆在了杨贵忠面前。

“中石化的自有技术,决不能在我们手中掉链子!”杨贵忠不但这样勉励同事,也常常这样不断地激励自己。

上任伊始,杨贵忠就努力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全面且深度相融,落实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督促党员们明责、知责、尽责,做到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他积极引导党员根据自身不同的职能职责,结合本人年度重点工作量身定制“争创目标”, 夯实“共性目标”基础,彰显“争创目标”亮点,努力让“争创目标”不但显现出差异性,更显现出精准性和激励性。

装置刚进入建设施工阶段,杨贵忠立即选派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审查小组,全程参与装置的3D模型审查,累计提出优化建议440余项,既锻炼了队伍,又夯实区域技术储备。为了跟进开工网络节点,提高设备验收效率,装置建成后,他推行“设备承包制”,让每个职工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装置开工前,杨贵忠又带领操作人员和技术员共同参与编制操作规程,让整个操作队伍在驾驭装置时得心应手。当时装置有147人次取得操作岗位上岗资格证,超过操作人员的三倍,其中24人取得了系统上岗证。

繁忙的日子让人充实,繁忙的日子让人无暇顾及琐事,它会让人忘却烦恼,忘却艰苦,始终看到光明,沉浸在收获喜悦中。

2019年1月31日凌晨5点,煤焦制氢装置成功产出合格氢气。看这套科技含量极高的装置从投料到出氢仅用13个小时,整整把煤制氢行业开工记录提高了20小时,杨贵忠终于舒展眉头,眼含笑意。

此时的镇海炼化不但打破了国外公司对煤焦制氢装置技术的垄断,节省了大量的投资,缩短了装置建设周期,更验证了国产主要设备是经得起考验的。当然,实现设备国产化目标,早已不仅仅为企业和国家节省外汇,更是奋进中的中国制造业摆脱依赖和依附,通过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从而实现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宏伟目标。

没有理想,人就没有坚强的信仰。没有信仰,人就是具没有灵魂的空皮囊。而一旦人有了理想,就会在充满希望之光中憧憬未来。因为认识到基层党支部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更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所以杨贵忠这些年来始终遵循公司“坚持党性、坚持团结、坚持艰苦奋斗”的三个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情演绎了一个国企职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戴厚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中对杨贵忠评价道:“杨贵忠把区域每名职工作为工作对象,勤张嘴、多迈腿、善观察,切实把工作做到了点子上、抓到了关键处。他平均每月家访谈心10余人次,帮助职工解决了许多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赢得了职工的心,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装置运行和职工双稳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党组书记的赞许没有让杨贵忠骄傲自满,更没有裹足不前,他牢记使命,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剖析自己,让自己向着更高、更远目标不停攀登。

不仅在职的职工有信仰,镇海炼化许多人退休不裉色,仍在不同的角色中演绎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现年近八旬曾因癌症被医生判“死刑”的胡玉春,长年积极组建党员志愿队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把社区作为党支部服务的阵地,楼道作为党员服务的岗位,在乐观奉献中,展现了老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胡玉春常跟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员活着就要奉献、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蓝伟辉也曾在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时动情地说道:“镇海石化总厂基础不理想,起步也晚,但我们在珍惜中比他人更懂得有机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重要性,更懂得精神面貌与物质财富共同提升的必要性。所以,镇海炼化始终有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当一个人能够怀揣梦想时,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再漂泊;而当一个团队有梦想时,这个团队就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2018年10月30日,镇海炼化公司终于在1号地块施工现场举行了一场中国石化镇海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开工仪式。整个仪式简约、低调,没有音乐和鲜花,更没有彩棚和剪彩,只有整装待命挖掘机和打桩机。但这场简约却不简单、低调却不草率的开工仪式,却掀起了镇海炼化扩建项目的建设热潮。胡联伟再次整装出发,信心十足的他说:一定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在源源不断为国家创造丰厚的物质中,镇海炼化不但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经济主导的作用,更显现了比西方现代企业制度更优越、更先进的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突显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但有机融合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更有力验证了共同富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而镇海炼化这种独立自主、生机盎然的国有企业发展之路,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45年,在人类世上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可对许多镇海炼化人来说,这是一段漫长而辉煌的岁月。是一部艰苦奋斗、激情澎湃的创业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锐意改革、阔步前进的创新史。每个镇海炼化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舍我其谁的决心和气魄,一步步结实走来,谱写了一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华美乐章,为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增添了亮丽的光环! 


作品展示
浏览量:0